二十评李洪志第二讲

  本页特别说明:在反邪教、学术批驳法轮功方面,站长是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所以中央有关部门的历届有关领导都以电话等方式对站长表示关心和支持,对站长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所以恳请某些今后不要再因为某些所谓的“敏感词”而产生误解。谢谢!

 

第二讲、龙凤精神映照千秋万代

 

我这一讲所讲的内容主要目的也是为系统地、多方位地揭批李洪志的歪理邪说作准备。人类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任何一个民族,若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说民族精神,那她就难以从容应对各种灾难,就难以捍卫民族的尊严,就难以发展壮大。在这个世界上,曾经产生过许多的古代文明,但除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外,其他的古老文明都中断了,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种重要的原因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的人的思想都被五花八门的宗教禁锢过,所以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就是龙凤精神。绝大多数的崇尚龙凤精神的炎黄子的思想没有被任何宗教真正禁锢过,所以思想活跃、开放的炎黄子孙的先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世世代代地流传下来。我花费了很大的篇幅论述龙凤精神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希望有社会责任心的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充分认识国情,坚定信心,义无反顾地与所有的宗教骗子斗争到底!二是,让宗教骗子们明白,自古以来多大多数的中华儿女就是不迷信鬼神的,所以中国的任何党派执政都必须尊重民意,都不会准许宗教骗子妖言惑众、招摇撞骗,所以在中国的任何宗教骗子都不会有好下场的。三是,让少数迷信鬼神的人了解我国古人和外国古人的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我国古人与外国古人的根本不同点,从而自觉以我国古人创造的龙凤精神抵制“法轮功”等所有的封建迷信糟粕。

 

第一节、中国的龙文化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怀着自豪的激情高唱同一首歌,这首歌的名字叫《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为什么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因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这是因为中国数千年的独特的龙文化世世代代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那么,中国的独特的龙文化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一、中华民族的先人的自然崇拜心理演变概说

心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类最先是以一种普通动物的身份出现在大自然中。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以固有的原始本能适用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例如,蛇、青蛙低级动物会以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季,大雁等一些鸟类通过迁徙适用环境的变化等等。人类的祖先原始人最先也是像普通动物一样以自己的本能适用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但是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出现了思维活动,于是产生了心理。

自然崇拜心理是原始人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原始人认为这些自然存在现象表现出生命、意志、情感、灵性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对之敬拜和求告,希望获其消灾降福和佑护。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在中华民族之外的所有古老民族中,自然崇拜这种具有原生型特点的原始宗教崇拜形式自远古社会延续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宗教信仰之一。

我通过研究发现,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的先人的自然崇拜心理大致经过了六个阶段:

一是,恐惧阶段的心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电闪雷鸣,令先人不寒而栗;飓风骤雨令先人万分恐惧;严冬暴雪令先人毛骨悚然;风调雨顺,令先人快乐无忧;太阳东起西落、月亮阴晴圆缺、大海潮起潮落、日食月食、海市蜃楼、行星的有规律运动、从天而降的陨石等自然现象,更是令先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些来自于的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曾使先人困惑不解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先人产生了束手无策的恐惧心理,只能俯首从命,只能发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地”是人们生存的环境,“地”孕育了万物,但是“地”有时候也会突然变化无常,有时候地动山摇,有时候火山爆发,大的地震造成了沧海桑田、桑田沧海的巨大变化,等等。面对着变幻莫测“地”,先人产生了束手无策的恐惧心理,只能俯首从命

二是,敬畏阶段的心理。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原始宗教和巫术活动的产生。天地的自然现象,使先人认为“天上”和“地下”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超自然的力量”,但先人深信”、“地”既能带来幸福,也能带来灾难,不能不对它敬而畏之。先人对“”、“地”敬畏心理,导致了原始巫术活动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巫术活动就是祭天、祭。在甲骨卜辞中,就有许多殷民祈祷苍天的记载,也有许多巫师问卜于天,天作答复的记载。《管子·封禅篇》记载了远古时代的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周成王等都到泰山举行过封禅仪式。封为祭天(多指帝王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指在泰山下祭地)。《诗经》、《尚书》、《礼记》、《史记》等书中也记载了古人祭天、祭地的活动夏、商、周三个奴隶制朝代都设立了专门负责祭祀的机构和官员。

三是,抗争阶段的心理。随着人的大脑的进一步发达,随着劳动工具不断改进及古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古人已经不甘心任由自然摆布,产生了改造自然的想法和行动。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先人敢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

四是,转化阶段的心理。很多古老民族在其童年时期,几乎都有过崇拜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先人最重的自然的崇拜心理也是对天的崇拜,后来对天的崇拜心理部分转化为崇拜龙、凤的心理,部分转化为祖先崇拜心理和崇拜圣人的心理。

五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的故意神化心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借人们的对自然的崇拜心理巩固其统治地位,故意将自然崇拜神化。例如,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鼓吹“君权天授”;第二个奴隶制朝代商朝统治者创造了一个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帝”;第三个奴隶制朝代周朝虽然不再说“帝”,但是最高统治者却自称天的儿子——“天子”,意思是说他是代表天管理黎民百姓;从秦始皇之后的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都是自称“天子”。西汉时的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直接鼓吹“君权神授”。

六是,质疑阶段的心理。质疑阶段的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半信半疑。一方面,随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运动、四季交替的等规律有所发现,因而对天、地的迷信程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对电闪雷鸣、海市蜃楼、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很多人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些思想家、学者通过发表思想、学术观点婉转地表达对“天意”、“鬼神”的否定。例如,姜太公通过阐述民本思想婉转地表达“天意”的否定。管仲通过阐述“以人为本”的思想婉转地表达“天意”的否定。孔子对天的半信半疑的表现更为明显。一方面他通过编修《周易》,用阴阳思想解释宇宙;另一方面,他的一些言论又是天命论观点,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对“神鬼”采取了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态度。他对“神鬼”的态度是一种非常理智的态度,那就是“敬而远之”:“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他还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其二,有些文人以文学作品对“天”表示质疑。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很多诗对天命的怀疑与批判的思想其中又主要反映在西周末年厉幽时代的诗篇中例如,《大雅·荡之什·荡》中说道: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是说:你这个荒唐的上帝,本是下民的君主,而你这个凶暴的上帝,下的命令多不正当。在《大雅·生命之计·板》中甚至直骂上帝反常,让下民遭殃。在幽王时代的诗,也以同样的语言对上帝责骂着。《大雅·荡之什·瞻印》说:瞻叩吴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贱蟊疾,靡有夷届。罪署不收,靡有夷廖。这是说,我抬头瞻望吴天,老天你对我们没有恩惠。人民长期不安定,老天降下了大灾害。国中到处不安定,士民都在受罪。你们就像一群损害庄稼的害虫,这样下去,如何是好。这些对天的“不敬之词,虽未否定人格的天,说明人们对天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典型的作品当属屈原的传世名篇《天问》屈原在《天问》这首长诗中,一口气提出了当时百余个悬而未决的自然、社会、神话故事等问题。

七是,否定阶段的心理。从西周末期开始一些普通百姓政治家和学者已经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周朝的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昏庸无能,结果他南巡汉水时,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由此看来,周朝的最高统治者虽然自称天子,但那个时候的很多平民百姓的内心中已经不畏惧“天”了,所以更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具有大智的政治家和学者已经通过发表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旗帜鲜明地否定“天”了。例如,在老子的眼里,“天”既想个大皮囊,又像个鸟蛋。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好像是个大皮囊,富有弹性,虽然空虚,一经压迫,气便外泄。他还说:“天之形状似鸟卵,天包地外,犹卵之黄。”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的形状就像一个鸟蛋,天包着地,就像鸟蛋壳包着蛋黄。正是老子的这种无神论的宇宙观,有力地指导了后人对宇宙奥秘的研究探索。战国末期的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荀子在他的传世名著的《天论》中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敬重天,思慕天,不如把他作为物来蓄养之,而控制他;顺从天,颂扬天,不如掌握他的发展规律而利用他。荀子此观点彻底否定了天命论和宿命论,其重要理论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国思想文化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对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左传》、《史记》等史书中还记载了很多政治家和学者反对天命论的观点。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先秦时期的荀子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无神论观点既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的炎黄子孙的思想,也对后世的绝大多数的炎黄子孙的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另外,中华民族的古人对“”、“地”的崇拜、敬畏、抗争、否定的心理过程虽然产生于远古时代,但是在汉语的词汇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在汉语的词汇中依然清晰可见这使得汉语的词汇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语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对“”、“地”崇拜、敬畏的。例如,“被尊称为上苍苍天”、“天公”、“天穹”、“天幕”、“天宫”等。再如,天命天国天堂天威天子、天王、天意、天伦天之骄子、天师天使天仙、天颜、天族、天邑天帝天老爷、老天爷、天王老子天皇老子);天马、天作之合、天随人愿天知道、天兵、天将、天帮忙、天助我、天有眼(天开眼)、天字号、天字第一号天才、天赋、天性、天真天良、天命、听天由命、乐天知命天机不可泄露、天无绝人之路天灾、、天网恢恢天长地欠、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造地设、天朱地灭天理良心天理难容天经地义天赐之福天赐良机应天承运应天顺时听天由命吉人天相皇天后土违天逆理天公地道人杰地灵、等等。另一类是表示对“”、“地”抗争、否定的。例如:人定胜天战天斗地掀天揭地顶天立地震天动地撼天动地、改天换日、移天易日改天换地经天纬地缩地补天翻天覆地怒气冲天补天浴日等等。

二、龙是何物?

当我们在著名古代都城倘佯的时候,特别是在北京紫禁城中、太和殿等游览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被那些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吸引了视线,就会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仿佛它们真有呼风唤雨的广大神通,仿佛它们就要喷云吐雾、腾空而去。但现实的世界中却找不到它们的类似的“原型”,这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龙是何物?

龙是到底是何物?事实上早在2300多年以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伟大的哲人的龙的传人就在“一碧万顷”的洞庭湖畔提出了这个疑问,这个龙的传人就是现在的龙的传人众所周知的爱国者屈原。屈原在《天问》中,仰天发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因为当时就早已流传着应龙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传说大禹治水时,应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屈原的意思是说,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应龙怎样以尾划地的?

龙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幻想出来的一种能沟通天地的神通广大的“神物”。

1、原始宗教和巫术

一些原始人在对“超自然”力量的神的崇拜的基础上创造了原始的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而且冥冥之中,还有主宰自然界的“神”。这个(或多个)神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福佑人类,也可以惩罚人类。但人们可以通过巫与神相通,求得神的庇护和帮助。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如鳄、蛇、鱼、鸟等某些动物的体态,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原始宗教的产生还导致了巫术活动的产生。原始宗教把人类狩猎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遭到猛兽的危害与主宰自然界的神联系起来,看作是神意志的表达,而某些动物就成了神的意志的体现。由此产生了原始人的献祭活动,即在狩猎归来后,先要以猎获动物的一部分祭神,对神的赐予表示感谢,然后才食用。在这种活动中,献祭的动物就成为人与神联系的中介,在这些动物身上表达着原始人对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当原始人类由狩猎经济向渔猎与畜牧业经济过渡后,虽然猎获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在献祭中以动物为祭物这个习惯并没有变化,动物依然作为人神沟通的工具,由此,献祭的动物也逐渐神圣化。这种献祭活动最初可能是简单的,但逐渐演化成一种庄严的仪式,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项,如部族成员疾病、死亡,部族之间的冲突,狩猎、耕种采集、迁徙等等。在甲骨卜辞中,就有许多殷民祈祷苍天的记载,也有许多巫师问卜于天,天作答复的记载。

2、图腾的产生

在巫术活动中原始人对献祭的动物的神圣化产生了图腾。“图腾”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和某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尊奉为该氏族的图腾。图腾被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规定崇拜仪式,一般禁杀、禁食,同一图腾所属成员禁止通婚。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落后的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3、人类选择图腾的特点

纵观世界各民族选择作图腾的动物来看,人类大多是选择那些与自身的本领和差异特别大的动物做图腾的。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蛇和巨蜥具有水陆两栖和冬眠的本领,所以以蛇类和巨蜥作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鸟类能飞行的本领,所以以鸟类为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虎、狮、熊、狼、豺等这些动物的凶猛和强悍,因此以这些动物为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牛的威力,所以以牛为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马能奔跑的本领,所以以马为图腾。还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某种植物的“特异功能”,所以选择某种植物为图腾。世界各民族的图腾中都没有选择猴类、猩猩类作图腾的,因为这些动物与原始人的本领差不多;也没有选择蝉等动物做图腾的,因为蝉等动物寿命短;也没有选择野兔、小鱼等动物做图腾的,因为这些动物的本领太小,处在食物链的低层次。

4、东夷太昊部落以蛇为图腾

二十世纪的一些学者根据一些古典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龙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东夷太昊(又称太嗥)部落的图腾[笔者注山东潍坊及附近地区为伏羲时代的东夷太昊部族的势力范围]。提出龙是东夷太昊部落的图腾的学说的第一个学者是闻一多。《左传》中云:“太昊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曰:“太昊伏羲氏,凤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名官。”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说:“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

史学家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研究成果认为东夷太昊部落的图腾的原型是蛇。为什么东夷太昊部落崇拜蛇呢?史学家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研究成果推断,伏羲时代是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蛇既能在水中捕获猎物,又能在陆地捕获猎物,蛇还能对地震、暴雨等大的自然灾害有预感作用,所以以渔猎为主、陆猎为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东夷太昊部落的原始人就自然非常羡慕蛇的本领了。

5、龙的产生

人们对蛇图腾的神化产生了“龙”。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它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不断神化从而使蛇图腾升华为具有广大神通的能沟通天地的“神物”——龙,于是人们把对天地的敬畏心理转化为对龙的崇拜心理。后来的著名部落首领为了借助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心理提高自己的号召力,以便有效地组织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就纷纷以各种方式神化自己,有的说自己能驾驭这种龙这种“神物”,有的直接说是龙这种“神物的后代,于是就流传下来很多著名的部落首领与龙有关的神话故事。

二、中华民族的著名先祖与龙的关系

伏羲和女娲兄妹俩是后世的中华儿女一致公认的祖先,请看这兄妹俩与龙的关系。

1、先看女娲

①、女娲补天

前面我已经给大家谈了女娲补天的神话。这虽系神话故事,但至少说明了女娲是东夷太昊部族的首领,而且完成了三件大事:其一,打败了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神;其二,平定了洪水;其三,使地平天正。这大概是平息了一场特大洪水、地震带来的灾害。

②、女娲与蛇

请看这位中华民族的“人祖”与蛇的关系:王逸在为《楚辞·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作注时讲“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王逸之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史记·帝王世纪》讲女娲氏“蛇身人首”,《列子·黄帝篇》言“女娲氏蛇身人面……”。由此已经不难看出,女娲统领的东夷部落联盟是以蛇类为图腾的。

2、再看伏羲

①、伏羲其人

伏羲是东夷太昊部落联盟首领,一种传说女娲是他的妹妹,他与女娲成婚繁衍了人类。对其名史书上有多种写法,如伏牺、伏戏、宓牺、虑牺、庖牺等。

②、伏羲的丰功伟绩

他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七个方面:

其一,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仿生学大师。《周易·系辞下》说:“(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他根据蜘蛛结网的原理,编织鱼网,从而使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第一次突变,进入了渔猎时代。他的这项划时代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壮大。

其二,创造了八卦。《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东汉王充《论衡·作对篇》说:“《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他教群民画八卦、念八卦,用八卦。他用八卦帮助群民认识宇宙和自然界变化规律,预测事物发展。八卦就是伏羲氏时代普通人都能掌握应用的一种文字和计数方法,若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记述方法,伏羲是没法传授结渔网的方法的。它不繁琐,只有两个符号(阳爻、阴爻)就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神乎其神。由于应用的方法失传已久,所以,当今人们仍在继续研究探讨之中。八卦标志着先民认识水平的突进。八卦的产生标志中华民族独有的唯物辩证的阴阳思想的诞生,唯物辩证的阴阳思想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模式。唯物辩证的阴阳思想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的先人探索天地的一个重要成果。唯物辩证的阴阳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数学、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军事等社会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伏羲被誉为“人文始祖”。后来的周文王、姜太公、孔子、老子深得阴阳、太极、八卦之奥秘,其论理之精妙,影响之深远,后无来者。中医家、气功师,凡深通阴阳、太极、八卦精蕴者,皆能成其正果。

当今社会的文明标志是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但很多人在使用计算机时却很少想到这两个问题:是谁发明了计算机?他是怎么发明了计算机?1703年,德国《皇家科学院纪录》上发表了一篇主题为《二进位制算术的解说》,副标题为“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使用的古代中国数字的意义”的论文,论文的署名是“Leibniz莱布尼兹)”。这个莱布尼兹1646~1716)就是计算机之父,他当时作为德国年轻的外交官来到中国,他对伏羲发明的八卦非常着迷,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了八卦的二进位制,于是他写出了那篇震惊世界的论文,接着他根据二进位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机。从此人类进入了开发计算机的时代。我提醒每一位中华儿女,当你坐在计算机前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享受现代文明的乐趣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绝顶的祖先——伏羲!

其三,造书契。《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所说的“后世圣人”指的就是伏羲。原始时代,结绳记事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现象,具体办法大致是大事结大结。小事结小结,有些还在绳上印染不同的颜色作为辅助,同时结绳还有计数的功用。伏羲造书契,指的是契刻符号,有什么事非记不可,就先用一个特定的符号刻或画在什么东西上,这可比结绳记事简捷方便多了。其实八卦就有书契的功能。和伏羲时代相对应的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刻在陶器上的几十种符号,虽暂时难以证明就是文字的前身,但说明哪个时代表示简单思想的符号还是有的。

其四,发明了琴瑟,创造了音乐,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第一音乐大师。东汉许慎《说文》释“琴”说:“苞牺氏所作弦乐也。”西晋王嘉《拾遗记》说:“苞牺氏灼土为埙。”三国谯周《古史考》说:“伏羲作琴瑟。

其五,开创了姓氏制度,自姓为风。

其六,制定了男女婚嫁制度。三国谯周《古史考》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氏族社会早期,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有男女之别,但无家庭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群婚的害处逐渐显现出来。伏羲改革婚制,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对偶婚。

其七,确定官职,管理有方。

从伏羲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来看,他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③、伏羲与龙

后世文献对女娲的记载大多是与蛇有关,很少出现“龙”字,但对伏羲的记载则几乎都与“龙”有关了,请看这位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第一先哲与龙的关系: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事迹、功绩:“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意思是说,伏羲是东夷太昊部族,姓风,他是继燧人氏[笔者注传说发明钻木取火的人]之后成为部族首领的,其母名叫华胥氏,一次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而生伏羲。伏羲的样子是蛇身人首,道德很高尚……《拾遗记》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春秋元命苞》称伏羲“龙颜”;《春秋合诚图》还描绘了伏羲的一副“龙相”:“龙身牛首”、“龙唇龟齿”。《白虎通》说伏羲“鼻龙状”。《云中记》直言“伏羲龙身”。

女娲和伏羲二名并称则始于西汉《淮南子·览冥篇》。后来出土的汉代的一些石刻画与砖画上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通常作人形,腰身以上则为蛇躯,两条尾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两个人的脸面,或者向着,或者背着。伏羲的手里拿着曲尺,女娲的手里拿了圆规。或者是伏羲的手里捧着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金鸟,女娲的手里捧着月亮,月亮里面有一只蟾蜍(蛤蟆)。还有的画像在两个人中间还挽着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这无疑是他们的爱子——中华民族的先祖了。

由此看来,伏羲兄妹都是“龙”。

我认为,从伏羲发明渔网来看,史学家对东夷太昊部落的图腾的原型是蛇的推断是正确的。后来的许许多多的人类的创造发明源于对某种动物本领的渴望。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名叫李连塔尔的德国孩子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特别热爱大自然中的鸟儿,他渴望自己能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所以他常常久久地凝视着翱翔长空的雄鹰发呆,他从翱翔长空的雄鹰那里获得了启迪,所以他才在1891年根据雄鹰滑翔的原理造出了人类的第一架飞机——滑翔飞机。正像李连塔尔因为羡慕雄鹰滑翔的本领而发明了滑翔飞机一样,当时聪明的伏羲正是因为羡慕蛇在水里捕鱼的本领,又从蜘蛛结网捕获猎物受到了启发,才发明了渔网。

为什么与伏羲同时代的其它部落的先人不以蛇为图腾呢?也许是因为东夷太昊部落的先人比其它部落的先人的智力进化水平高一些等原因。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导致东夷太昊部落的先人羡慕蛇、以蛇为图腾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由于东夷太昊部落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环境决定的。我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和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了一个启发。马克思认为:“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也就是说,神话是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也就是说女娲时代东夷太昊部落的居住地可能的确发生过那么一场大的灾难。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等科学家研究证实:地球的气候曾发生多次冷暖期的交替变化,在冰川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以及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下,中国西高东低的特殊地质结构导致中国东部在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海侵和海退,而女娲、伏羲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正是遇上了地球变暖的时期,那时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气温高、降水多是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洪水灾害频繁。那时的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海水倒灌加剧了河流洪水泛滥。由此可以推断,《淮南子·览宴训》描述的灾难情形是真实的。《山海经·大荒西经》称:“女娲,故神女而帝者也。”这说明女娲是东夷太昊部落母系氏族时期的一个很有能力的首领,她在那次灾难中为拯救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次灾难幸存下来的人发现,当洪水到来的时候,陆地上很多的人和动物遭到了灭顶之灾,而蛇却在水中悠哉游哉地捕鱼;当洪水退去以后,蛇又悠哉游哉地回到陆地上来捕食。于是人们对蛇产生了羡慕心理,于是人们以蛇为图腾了。

事实上,女娲时代的洪水泛滥导致了世界的很多地方的古人崇拜蛇。在古埃及石刻和壁画中,国王的形象无一不被刻画成神鹰或神蛇的形象,这说明遭受了洪水灾难的古埃及人也是崇拜蛇和鸟。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载歌载舞,讴歌蛇的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

后世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的两个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的著名的帝王炎帝和黄帝是伏羲兄妹的后裔,所以他俩自称是“龙的传人”。有的历史文献上说此二人是兄弟俩。既然他俩是“龙的传人”,当然也就是“龙”了,下面再看看历史文献上对这兄弟俩是怎样记载的。

3、炎帝

①、炎帝其人

炎帝即神农氏。男,其母名叫女登。他是伏羲的后裔,炎帝部落的首领。

②、炎帝的丰功伟绩

他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农学家。他“尝味百草”发现了粮食,他又“斫木为耜”,发明了最早的原始农具,教人们耕作田地。从而使人类告别了狩猎为食的时代,而进入原始农业经济。农业经济使人们的食物有了保障,从而再次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壮大,再次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其二,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医,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医生。史书上称“尝味草木,宜药疗疾,救夭伤之命”,从而改变了人类在疾病面前只有等死的被动局面。

其三,教人们学会储存火、应用火。

他为了寻找粮食和治病的良药,常年累月,跋山涉水,走遍了天南地北,尝遍百草,曾出现过“一日遇七十毒”的危险局面,但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因尝试了一种名叫“火焰子(俗名断肠草)的毒草,中毒身亡,后人在此建炎帝陵。

③、炎帝与龙

炎帝这位改变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的人类第一农学家、第一医学家自称是神龙之子,请看:《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史记·补三皇本纪》:“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纲鉴·三皇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太平御览》:“任巳感龙而生神农。”;《潜夫论·五德志》:“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4、黄帝

①、黄帝其人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笔者注寿丘即现在的山东曲阜]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宋朝时宋真宗为纪念黄帝的诞生地,在曲阜建立景灵宫,并将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后来景灵宫毁于战乱。1991年当地人挖掘到当年景灵宫的两个巨碑,故又重建寿丘。与寿丘相邻的是少昊陵,少昊陵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的墓葬(199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以推断黄帝也是以龙为图腾的东夷太昊部族的后裔,即伏羲的后裔。《国语》载:“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意思是说,炎帝、黄帝是一母所生,因此炎帝和黄帝这兄弟俩自称是“龙的传人”。

②、黄帝的丰功伟绩

他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十三个方面:

其一,降服了他的哥哥炎帝,并结成炎黄部落联盟,共同与东夷蚩尤部落作战,打败了蚩尤,结束了原始社会末期大部落之间野蛮的连年混战局面,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统一部落联盟,为中华民族第一帝。

其二,他写的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问世最早、最权威、最系统的一部中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使人类真正摆脱了愚昧荒蛮,是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分水岭。他从远古先民同疾病作斗争而得到的认识所形成的人体科学理论和祖国传统文化有其自己独特理论体系。认为人与天相参,人与地相应,人与天一体,构成“天人合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这就是《黄帝内经》精髓。《黄帝内经》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它不知解除了多少人的痛苦,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至今还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它是黄帝给人类留下的一部无价之宝。且不说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无极太极、内藏外象、五运六气、子午流柱、七情六欲、十九病机、四诊八纲、精气神等等学问,举不胜举。就人体经络,至今外国医学家都没弄懂。“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先人探索天地的又一个重要成果。

其三,制定原始法律。出土的《黄帝四经·经法·君正》篇明确讲道:“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

其四,在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学、军事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及伦理道德方面也创造出了光辉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五,规定日中为市。黄帝初期,并没有固定商场,所谓日中为市,规定中午时间,各地的男女老少,聚集到一个指定的地方,拿上各自产品,以物易物,各取所需,相互交换,一直演变到当今的“逢集”、“赶会”。

其六,制金刀、立五币。金刀就是硬币,刀形之铜钱。立五币,就是有五种钱币。币是一块布或麻织品,嫘祖发明养蚕后,用丝绸制币。

其七,创造度量衡。

其八,规定了“入洞房”的婚姻制度。

其九,开创了驯养野生动物的先河。

其十,创立12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佶、儇、依,分给14个儿子,2人同已姓,二人同姬姓。当今中华民族的姓氏都是由这12姓演变而来的。

其十一,创造了天干地支。

其十二,他重用各种人才,因而产生了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诸多创造发明,如文字、算数、陶瓷烧制技术、铜冶炼技术、养蚕纺丝技术、指南车、舟、鼓、衣裳、音律等等。

其十三,他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重视保护环境的人。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一:黄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从黄帝以后中华民族的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无愧始祖”。

黄帝到西部巡游时驾崩,葬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汉代在桥山之巅建了黄帝陵。

③、黄帝与龙

黄帝是炎帝的弟弟,自然也是龙了,但历史记载与炎帝有所不同。请看这位人类文明始祖与龙的关系:《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淮南子·冥览训》载:“黄帝治天下……青龙进驾”;《史记·天官书》载:“轩辕黄龙体”;《史记·孝武本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龙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汉图帝纪通》载:“黄帝以雷精(龙之一种)”;《轩辕黄帝传》载:“作龙衮之服”;《大象列星图》载:“轩辕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论衡·骨相》载:“黄帝龙颜”;《列仙传》载:“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御览七十九引春秋元命苞云:“黄帝龙颜,得天庭阳。上法中宿,取象文昌。戴天履阴,秉数制刚。……

后来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的三个一次又一次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的著名的帝王尧、舜、禹,历史文献记载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故他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是“龙的传人”,那么这三位“炎黄子孙”自然也是“龙的传人”,自然也是“龙”了。下面再看看历史文献上对这三位“炎黄子孙”是怎样记载的。

5、尧

①、尧其人

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其父就是帝喾(《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其母庆都是炎帝的后裔。

②、尧的丰功伟绩

尧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他建立了“中国”的雏型。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宾服四夷,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形成了“中国”的雏型。史书上对尧帝的评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肜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就是尧帝的德行。

其二,制定了较完备的历法。他从日月星辰的运行,推算出一年历法,把时令传授给百姓。他又根据日影长短,推算出“夏至”和“冬至”,并分开春、夏、秋、冬四季。然后,又根据四季确定一年为366天,又用置润办法来调整四时的误差,这就把无序的农耕变得有序,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史记》载:“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的先人探索天地的又一个重要成果。

其三,他晚年在舜的辅佐下谱写了我国乃至整个人类教育史的第一篇章。中国教育史就是从尧那个时代写起的。《尧典》记载,帝尧时,契作司徒,“敬敷五教”,加强社会教育。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顺天之则,行地之道,理顺各种关系,建立伦理道德的新秩序,使社会出现了友好祥和的景象,从而再次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其四,他的一个叫伯益的大臣发现了用水井抗旱的妙用,他立即下令推广之。大旱之时,他发动人们广泛挖井,解除了旱灾。

其五,他首开了人类主动治理水患的先河。他任命大臣鲧为治理水患的总负责人,可是鲧采取“”的办法,9年时间,非但无效,反而洪水泛滥更甚。于是尧治理水患的理想没有变成现实,这一艰巨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继位人舜的肩上。

1954年发现的在山东日照市东港区高兴乡南辛庄子附近面积约52万平方米的尧王古城遗址,说明这里曾经是尧一个权力中心。

尧帝陵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城东35公里的郭村西隅涝河北岸。

另外,他是中华民族任人唯贤第一典范。其子丹朱傲慢荒淫,不关心国家大事,于是他把儿子安排到了山东潍坊西南不远的丹水(山东潍坊昌乐境内的大丹河)一带。而自己却遍访天下贤士,得贤士舜,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让舜辅政20年后,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尧的卓越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得到了百官的敬服,百姓的爱戴,各项事业都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

③、尧与龙

这位深受人们爱戴的天才的大部落联盟首领自称是赤龙的儿子,请看:《太平御览》引《春秋合诚图说》中云:“尧母——庆都与赤龙合昏(即婚字,古文昏、婚义通),生伊耆,尧也。《初学记九引诗含神雾》云:“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隶释帝尧碑》云:“庆都与赤龙交而生伊尧。”《成阳灵台碑》云:“昔者庆都兆舍穹精氏,姓曰伊,游观河滨,感赤龙交,始生尧。”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尧母庆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孺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河,有赤龙负图而至,奄然阴云,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

6、舜

①、舜其人

舜,姓姚,名叫重华,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史记·五帝本纪》载:“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出生在山东潍坊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

②、舜的丰功伟绩

舜无论是辅佐帝尧治理天下,还是后来独立治世,都有显赫功绩。他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他继位后,凭着杰出的管理才能进一步巩固扩大了华夏部落联盟,为国家的诞生孕育了雏形。

其二,他慧眼大胆启用鲧的儿子禹治理水患,开创了我国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兴修水利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由落后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其三,采取举贤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程。他为了寻找贤才,不辞千辛万苦,爬山涉水,最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德才兼备的禹。

其四,首开以德治国的先河。《尚书》载:“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他惩恶扬善、以德化人、以仁感人、以诚待人的崇高品德一直为世人所敬仰推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伦理道德上,他忍辱负重,仁爱敬孝,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使古代人伦美德逐渐推行到全国;②、在社会道德上,力行“乐于助人、邻里和睦、谦恭礼让、童叟无欺”;③在政治道德上,主张“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他创造并推行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在舜的身上突出体现了诚信仁孝的重德精神,孔子视舜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③、舜与龙

请看史书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记载:《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古喻虹为龙)意感而生舜。”传说舜一生下来便“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或云“龙颜重瞳大口”……传说中的舜还曾化游龙而逃生:其父鼓叟同舜的异母弟象密谋,让舜去淘井,然后断绳填石,予以加害。舜穿着娥皇和女英为他制作的“龙工”衣,危机关头,化作一条鳞甲闪闪的游龙,钻入黄泉,然后从另外一眼井里钻了出来。

已经禅让了帝位的舜为了除害降恶,安定民心,又率军南征,在凯旋的路上驾崩,葬于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30公里九嶷山上。《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后人在九嶷山上建了舜帝陵。

7、禹

①、禹其人

禹,生于公元前229766日,卒于公元前21988月,享年101岁,他也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②、禹的丰功伟绩

禹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治水。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包括山东潍坊在内的全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纪念大禹治水用于观测天象的禹王台。他因治水有功而获得了帝位。2002年发现的一件记述大禹治水故事约2900年前铸有98字长篇铭文的西周公盨,有力地证明了大禹治水的历史事实。这件公盨,是2002年春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当时盖已失,只存器身,且大半为土锈所掩,显露出的部分铭文文辞古奥,难以释读,甚至给人以无头无尾之感。其内在价值不为人知,正辗转各处,待价而售。虽然不识其“庐山真面目”,但对于上面近百字的青铜铭文,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预感到这其中可能蕴藏着“大文章”。在征得货主同意、未付款的情况下,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其带到北京邀请中国专家予以审鉴。经过清理保护,著名青铜器学者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马承源、陈佩芬、裘锡圭、朱凤瀚、李零等先后对其进行了仔细而周祥的鉴定和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件公盨是西周中期的某一代国君所做的青铜礼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认为,这个国即“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国家。据史书记载,遂国世代恪守舜的明德,也因其德行美好,周武王将其长女太姬下嫁给遂国的胡公满,并封之于陈,建立了陈国。公盨上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文辞体例前所未见,被学者们称誉为“金文之最”。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史研究,堪称近年来重大文物考古新发现。盨上所铸98字长篇铭文,字体优美,行款疏朗:字数不算很多,但字字珠玑,几无废言。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随后,铭文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古人云:“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说的是发现一篇长篇青铜铭文,就如同发现一篇相当于《尚书》这样重要的古代文献。这件器物的铭文不仅字数长,而且与以往所发现的纪名、纪事类的青铜铭文截然不同,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体例、格式前所未见,别具一格,内容更是极为重要。公盨铭的发现,将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的文字记录,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德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德治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封建中国。公盨铭中前后6处出现“”,而且内涵颇为宽泛:要求民众既要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做人要“齐明中正”,还要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婚姻和谐,注重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王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君王统治才能长治久安,天下才能安定。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2900年前中国关于“”的思想已相当丰富、系统,“德治”观念已经形成,而且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主张,其实只是对周人思想的总结与概括。通过专家解读,我们还了解到,2900年前我们祖先所讲述的“德”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有德于民”,即为百姓做实事。此外,公盨铭的文辞与体例与现存的《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它的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书的渊源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其二,禹继位后,推进和发展了尧、舜开创的文明,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建立了中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并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从而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代替了野蛮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国土资源考察。据记载,《山海经·五藏山经》和巨画《帝禹山河图》是大禹和他的臣属撰绘的。

③、禹与龙的关系

请看这位“华夏第一君”与龙的关系:神话故事中大禹是从父亲腹中蹦出来的一条虬龙(黄龙),《归藏·启筮》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王逸注《楚辞·天问》之“应龙何画?河伯何雨?”句时云:“禹治水之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史记·封禅书》有云:“(即大禹立之朝号)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因崇青龙而立夏朝;《瑞应图》残卷引《括地图》说:“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域外,既周而还。”……大禹治理潍水的神话故事也是大禹与龙的一次结缘。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意思是说禹在江南召集各路诸侯会议时驾崩,于是他安葬的那个地方叫会稽。后人在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约5公里处的会稽山上建禹王陵。

禹以前的时代被史学家称之为上古时代。上古时代的以龙神化自己的部落领袖的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剧了先人对龙的崇拜。从以上介绍的7位上古时代的以龙神化自己的著名的部落领袖来看,他们以龙神化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为了借助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心理提高自己的号召力,以便有效地组织人们与大自然抗争。

四、龙的形象和神性的演变特点

1、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

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二是由具体到夸张。

由简单到复杂的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是由图腾演变的特点决定的。东夷太昊部落是以蛇为图腾,但东夷少昊部落却以鸟为图腾[笔者注在后面再详细论述],还有的部落以虎、狮、牛、狼、马、等为图腾,所以当伏羲向别的部落推广他的发明和蛇图腾的时候,别的部落因为崇拜伏羲而接受了蛇图腾,但还是表留了对自己的图腾的崇拜,于是他们就在蛇的图腾中加进了自己的图腾特点,于是远古龙的形象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概而言之,可分为5类:1五色龙:即黄龙、青龙(苍龙)、黑龙、白龙、赤龙;2、有角龙与无角龙;3、有足龙与无足龙;4、有翼龙与无翼龙;5、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由复杂到简单的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是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对龙的垄断和不断神化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制造和使用刀、枪弓箭等武器了,于是人们可以随意猎杀虎、狮、狼、牛、马动物,一些狼被驯化为看门的狗,一些牛、马被驯化为代替人劳动的工具,于是人类失去了对这些动物的崇拜心理,所以后来的龙就没有蛇身牛头或者牛头蛇身之类的形象了。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为了强化人们对龙的形象的专一性崇拜,于是龙的形象逐渐趋向一种定型,即在蛇的身体上加上了脚,但却不用脚走路。郑板桥在《城隍庙碑记》说:“无足而以龃龉行者为蛇,上下震电、风霆云雷,有足而无所可用者为龙。

由具体到夸张的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是由人们对龙的不断神化造成的,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道教、佛教在对龙的神化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可以说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一种图腾,举办国把自己国家认为的吉祥动物作为奥运吉祥物的原型,但在某种动物的原型的基础上根据举办国家的愿望进行了夸张,以此象征某种美好的含义。龙的形象也是这样的,取自于蛇,但又根据人们的愿望进行了夸张。

2、龙的神性的演变特点

龙的神性的演变特点是由“低功能”逐渐向“高功能”发展的,这是由于人们对龙不断神化造成的。一代代以龙神化自己的具有不同的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的部落领袖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于是人们把龙这种“神物”的神通夸张得越来越广大。于是龙能畅游深渊,能遨游沧海,能腾云驾雾,能上天入地,能电闪雷鸣,能呼风唤雨,能主掌时运、能降魔去灾;于是闪电、彩虹是龙形,风啸、雷鸣是龙声,于是龙就成了风神、雨神、雷神、水神、保护神……概而言之,龙的神性可分为6类:1、喜水:“喜水”的神性,使龙对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特别胜任。2好飞:“好飞”的神性,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某些神仙、圣杰、帝王的乘御对象。3通天:龙能飞行于天,于是龙就具备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4善变:天上的风、云、电、虹等,水中的蟒、蛇、鳄等,地上的蟒、蛇、蜥蜴、象、马、牛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5灵异:龙具备了“善变”的神性,就免不了要变出些“灵光”、“灵通”、“灵妙”、“灵验”和“荒诞”、“离奇”、“怪异”来,因此龙又有了“灵异”的神性。6征瑞、示威、兆祸:因为龙具有前面所述的5种神性,所以对它敬畏、祈求就会得到它的保佑,就会带来祥瑞;若不敬畏它,它就会示威,带来灾祸。雷雨使江河水涨成灾、龙卷风卷走人畜树木、泥石流冲毁房舍田园等等都是龙示威的方式。

7、结语

现在已经不难看出,龙的产生过程可以大致归结为这样的18个阶段:1、人类随着进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大脑不断发达;2、随着大脑不断发达产生了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高级思维能力;3、高级思维能力产生了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4、由于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因而对自然现象产生了困惑;5、因为对自然现象的困惑,所以误认为自然界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6、因为误认为自然界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以幻想出了“超自然”的力量的神;7、由于对“超自然”的力量的神的崇拜产生了神话故事和原始宗教;8、原始宗教的产生导致了崇拜动物的心理和巫术活动的产生;9、在巫术活动中对献祭的动物的神圣化产生了图腾;10、东夷太昊部落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环境决定了东夷太昊部落的先人羡慕蛇、以蛇为图腾;11、对图腾的崇拜不断神化从而使蛇图腾升华为具有广大神通的“神物”——龙;12、后来的部落首领为了借助于神权提高自己的号召力,以便有效地组织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就纷纷以各种方式神化自己,有的说自己能驾驭这种“神物”——龙,有的直接说是这种“神物”——龙的后代;13、上古时代的以龙神化自己的部落领袖的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加剧了先人对龙的崇拜;14、一代代以龙神化自己的具有不同的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的部落领袖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于是人们把龙这种“神物”的神通夸张得越来越广大;15、在龙图腾与其它图腾融合的过程中龙的形象先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16、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对龙的垄断和不断神化使龙的形象又经历了由复杂到简单的演变;17、随着人们对龙的不断神化使龙的形象经历了由具体到夸张的演变,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佛教、道教在对龙的神化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由于人们对龙的不断神化使龙的神性经历了由“低功能”逐渐向“高功能”的演变。

就这样,从东夷太昊部落崇拜的蛇开始经过世世代代演变、神化,终于变成了神通广大的“神物”——龙。

五、“九龙”之说

为什么很多地方有“九龙”?“九龙”是不是还含着某些奥秘?于是我作了一些研究,原来这“九龙”还真有些学问。

1、各地的九龙

山东除潍坊有“九龙涧”外,还有东岳泰山“九龙岗”,东镇沂山有“九龙口”,还有“九龙山摩崖石刻”、“九龙山汉代摩崖墓群”等等;江苏无锡也有个“九龙山”;江西也有一个“九龙山”;北京门头沟也有个“九龙山”,还有北海“九龙壁”、故宫“九龙壁”、故宫“九龙藻井”、十三陵“九龙池”;海南也有个“九龙山”,还有一个“九龙县”;浙江也有一个“九龙山”,还有普陀山法雨寺有“九龙殿”,殿顶为成“抢珠”之势的“九龙盘拱”造像还有越王峥“九龙缠顶”、法雨寺“九龙殿”;山西有大同“九龙壁”;福建武夷山有“九龙窠”,还有周宁县“九龙祭瀑布”,华安县有“九龙潭”,潭边耸一巨石,上刻“九龙戏江处”;广东有“九龙海关”;四川有禹王宫“九龙壁”、“九龙聚宝石雕”,崇庆县“九龙沟”;贵州铜仁县有“九龙洞”、“九龙池”;云南玉溪龙泉山有“九龙池”,池畔龙王庙内有精美雕刻“九龙盘柱戏宝珠”;新疆有“化石九龙壁”;陕西宝鸡神农祠外有“九龙泉”,临潼华清池有“九龙汤”;贵州有“九龙洞”;香港有“九龙半岛”、“九龙城”、“九龙公园”;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的北岩上有“九龙浴太子”雕刻安徽黄山有“九龙瀑”;河南灵山也有“九龙瀑”,还有古阳洞“九龙灌顶”,安阳“九龙三泉”;芜湖赭山广济寺内藏有唐代至德年间用砂金铸成,重七斤余的“九龙戏珠纽金印”;广西桂林七星岩有“九龙戏水”,还有灌县“九龙岩”……

各地的“九龙”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海南的九龙县产生的神话故事就比较动人。传说南海龙王的九个儿子同时爱上了住在一座山下的一个异常美丽的少女小凤,一齐向小凤的父母求婚。南海龙王发愁难断,便请天后娘娘下凡裁决。娘娘将小凤变成一颗大珍珠抛向空中,宣布谁抢得此珠,谁就是小凤的夫婿。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激烈争夺,珍珠最终落到了最小的老九手中。于是,这位九龙子便同小凤拜堂成亲。婚后又生下九个龙子,九个龙子又娶回九房媳妇,九房媳妇又各生下九个龙子……于是那座山便成为“九龙山”。公元前110年,也就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平定南越后,将这个神话故事给汉武帝讲了,于是汉武帝下诏在这里这儿设立了“九龙县”,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以龙为名的县。

2、“九龙”的寓意

、表达古人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的愿望

古人把数字“九”作为一个吉祥数字,其中原因源于伏羲发现的“洛书”。传说伏羲发现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将大乌龟甲上背的9种花点图案,数了一下,竞惊奇地发现9种花点数正巧是1~99个数,各数位置的排列也相当奇妙,他就称这个图案为洛书,用阿拉伯数字可将洛书表示为:

4  9  2

3  5  7

8  1  6

伏羲就根据这个“洛书”和“河图”上的阴阳点画出了八卦。这个“洛书”给出的9个数所排成的方阵具有绝妙的性质,横的3行、纵的3列以及两对角线上各自的数字之和都为15。古人又称这个“洛书”为“河图洛书纵横图”。于是从伏羲以后,古人就把“河图洛书纵横图”作为驱邪避凶的吉祥物。把数字“九”作为吉祥数字。西汉宣帝时期的大学者戴德在他的政治礼仪著作《大戴礼·明堂篇》中就有“四、九、二、三、五、七、八、一、六”的洛书九宫数记载。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丛书《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对此作了特别的述说:“公元前一世纪,《大戴礼》记载,中国古代有象征吉祥的河图洛书纵横图,即为九宫算,被认为是现代‘组合数学’最古老的发现。”事实上,后来的很多大智者发现“河图洛书纵横图”蕴含了无穷的神妙。《庄子·天运》中云:“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孔子在他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词上传》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世的数学家对“河图洛书纵横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我国汉朝的一本叫《数术记遗》的书,把这个图叫“九宫算”,又叫“九宫图”。明代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也曾发出“数何肇?其肇自图、书乎?伏羲得之以画卦,大禹得之以序畴,列圣得之以开物。”的感叹,他的意思是说,数起源于远古时代黄河出现的河图与洛水出现的洛书,伏羲依靠河图画出八卦,大禹按照洛书划分九州,并制定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圣人们根据它们演绎出各种治国安邦的良策,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认识也得到步步深化。大禹从洛书中数的相互制约,均衡统一得到启发而制定国家的法律体系,使得天下一统,归于大治。16世纪“河图洛书纵横图”传到了欧洲,国外数学家把它叫做“幻方”。于是外国人把“幻方”作为驱邪避凶的吉祥物。

古人把数字“九”作为一个吉祥数字,还受了《黄帝内经》的影响。黄帝根据伏羲创造的八卦又创造了著名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中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意思是说,“九”是最大的阳数。古人将“邪气”、“凶气”、“妖气”等不正之气一概归为“阴气”。根据八卦的阴阳互克理论,最大的阳数“九”最具克阴的作用,因而最具有驱邪避凶的特性。

“龙”本来就是我国古人崇拜的“神物”,“九”又是最大的阳数,则“九龙”就是最大的阳龙,或最具阳性特征的龙。最具阳性特征的龙就具有驱“邪气”、“凶气”、“妖气”等不正之气的特性。

现在不难看出,“九龙”表达的是古人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的愿望。

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古老的节日重阳节也是根据“九”是最大的阳数确定的。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九”是最大的阳数,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单“九”就最具有驱邪避凶的特性。双“九”就更具有驱邪避凶的特性了。所以古人把一年一度的“九月九”定为吉祥的节日。庆祝重阳的风俗主要是:佩戴茱萸袋登高游览、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从历代文人都喜欢在重阳节登高赋诗、作词,可以看出古人对这个吉祥的节日的重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表达了游子在佳节的思乡之情,深切感人,历来为人传诵。唐代张说的诗写道:“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宁知沅水上,复有菊花杯。亭帐凭高出,亲朋身远来。短歌将急景,童使兴情催。”此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重阳节的活动画面,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兴奋之情。

魏晋时代重阳节又被赋予了“长寿”的主题。魏晋时代《西京杂记》中载:“汉武帝官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笔者注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曹丕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用,俗嘉其名,以为易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此便有“九九长远”之说,从此以后重阳节演化为“老人节”、“敬老节”,以表达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在重阳节敬老人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重阳节这天,在民间晚辈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祝贺老人健康长寿,各地的官员都走访在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我做民政官的时候,每年这天都在我主管的敬老院给老人过节,许多当地的党政官员和企业名流纷纷来敬老院为老人祝寿。

事实上人类对吉祥数字的趋向心理至今还存在,由于信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对吉凶数字的趋向心理也有所不同。在我国,自古至今大多认为369是吉祥数字,自古至今民间有“再要走,三六九”、“六六大顺”、“九九长远”之说,所以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通常愿意选择369369666999等这样的特殊数字,而这样的特殊数字只有“走后门”或者高价才能搞到,而一些被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则没有人要。人们对吉祥数字的趋向心理不是封建迷信,因为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几乎都有这种心理。人们对吉祥数字的趋向心理我未作考究,也许因为伏羲创造的八卦本身就蕴藏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表达古人精诚团结的愿望

相传上古之时,天上十个太阳并出,田园稼禾全被晒焦,民众苦不堪言。羿用神箭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一个在天上。九个太阳在坠落时变成了九条巨龙,团结一致共同担负起拱护留在天上的那个太阳的任务。这便是“九龙拱珠”、“九龙戏珠”图案的神话来源。这个由“原始神话”和“后续神话”合成的神话,可为“九龙系最大阳龙”一说作注:九龙,原是太阳变的龙。后人赞赏“九龙”精诚团结的精神,就以“九龙”表达精诚团结的愿望,于是便有“九九归一”之说。

《史记·五帝本纪》载:“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此记载可以说明大禹也对“九”很感兴趣,我认为他把国家划分为“九州”,一方面表示他也喜欢“九”,另一方面他希望“九州”长期团结统一。

综上所述,“九龙”表达的是古人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精诚团结的愿望。

、皇帝偏爱“九龙”之故

《易·干》云:“九五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解释说:“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于是差不多从汉代起,“九五”,就成了帝位的代名词,而“九龙”——位居“九五”的龙就发出了浓郁的帝王之气,于是皇帝喜爱“九龙”。

、佛教、道教对“九龙”的神化

《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讲了这样一个佛教故事:“难陀龙王、优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天龙八部亦于空中作天伎乐,歌呗赞颂,烧众名香,散诸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这个佛教故事在中国又演变为九龙吐香水浴佛。重庆宝顶山大佛湾北岩上的那个“九龙浴太子”雕刻就源于这个佛教故事。

东晋有一个名叫葛洪(生卒不详,约283~363的道士,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

既然佛祖和元君都喜欢九龙,自然凡人就崇拜九龙了。

我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古人崇拜“九龙”当作是一种愚昧,相反,应该作为一种自豪。事实上,古人对“九龙”的崇拜的本源是对祖先伏羲的崇拜。伏羲最先自称是龙,又是他发现了“河图”、“洛书”,又创造了神奇的八卦,所以古人就自然崇拜“龙”了,就自然崇拜“河图”,就自然崇拜“九”了,就自然崇拜“九龙”了。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神马”、“神龟”,“河图”、“洛书”就是天才的伏羲发明的,在人们都崇拜神的上古时代,他为了推广他的发明,他只能借助神的力量,于是就编造了那么一个神话故事。现在“河图洛书纵横图”在组合分析、实验设计、图论、数论、群、对策论、纺织、工艺美术、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数十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很多人还继续对此进行研究,坚信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应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的确聪明出奇,我们应该为有这样值得崇拜的聪明的祖先而骄傲,应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

六、龙与文学艺术

自古以来龙就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所以龙就自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反映的对象。通过各种艺术对龙的反映,可以看到龙的形象和神性的演变过程。

1、龙与文学

历代描写龙的作品不胜枚举,我在此仅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家熟悉的名人的作品供大家欣赏。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诗经》中所提到的龙多指器物上的龙纹,尤其以龙旗为最多,如“龙旗十乘”(《商颂·玄鸟》)、“龙旗阳阳”(《周颂·载见》)、“龙旗承祀”(《鲁颂·閟宫》)等等。上述诗句都出现在《诗经》的“颂”中,这是早期龙纹的性质所决定的。龙纹可以说是为祭祀而形成,又专门为祭祀而服务的;“颂”则是周王和诸侯用于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的乐歌。只有高层统治者所进行的祭祀活动,才会出现以龙为纹饰的旗帜。

春秋时期的代表当属官仲,他在《管子·水池》中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战国时代的代表当属屈原,他在他的传世名作《九歌》中多次对龙进行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云中君》)、“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湘君》)、“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大司命》)、“驾两龙兮骖螭”(《河伯》)等等。

汉代的代表当属刘向,他在《说苑·辨物》绘声绘色地描写道:“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落乎其光也,高乎其着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于戏,允哉!

唐代的代表当属大诗人白居易,他在《黑龙饮渭水赋》中对龙的描写可谓惊绝:“下长流,俯高岸,状骙骙以矫矫,光灿灿而烂烂;紫气随而瑞气氤氲,白日照而文章炳焕;闻之者心骇而易色,睹之者目眙而改观。呼吸而声起风雷,宛转而势超云汉。尔其矫首陆梁,拖尾回翔,蹈流鸣跃,劈波腾骥。饮清澜之澹澹,喷素浪之滔滔;顿颔而碎珠迸落,奋髯而细雨飞扬。

宋代的代表当属苏轼,他一生写了很多“龙的作品”,他在《起伏龙行》一诗中写道:“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上倚苍石拥岩窦,下应清河通水府。眼光作电走金蛇,鼻息为云擢烟缕。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召神禹。迩来怀宝但贪眠,满腹雷霆喑不吐。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黄河飞作雨。嗟吾岂乐闻两难,有事径须烦一怒。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小说中,不少作品中的龙表现出了朴实的人性。如:郑还古在《博异志》中大胆描写了汝南许汉阳竞与“龙女”盘垣交媾、相亲相慕的故事,道出了作者“人龙相亲”的思想渴望。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述了“龙女”感恩、眷恋、情深的人性,讲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龙与人”的爱情故事。

2、龙与上古艺术

现在人们能了解的上古艺术主要是石壁画、陶瓷和铜器上龙图案及其它形式的龙图案。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74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各地出土的6000年左右的有龙图案陶瓷和铜器数不胜数。

3、龙与雕塑

凡是帝王的都城都有各种形态的龙雕塑。当然北京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孔府、孔庙、孔林的龙雕塑也很多。

4、龙与建筑艺术

凡是与帝王有关的建筑物,都有各种形式的龙图案。当然也是北京的“龙建筑”数量和种类最多。孔府、孔庙、孔林的“龙建筑”也不少。

5、龙与绘画

自从在东汉纯绘画艺术从应用美术中独立出来以后,历代出了很多画龙大师,他们凭着超人的想象力丰富了龙的形象,南北朝梁武帝之宫廷画师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及“须臾雷电破雾,两龙乘云腾天”的绝佳描绘,成为人人皆知、千古传绪的喻意美谈。历代较著名的画龙高手有: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唐代有唐代的画龙名家有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等,宋代画龙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董羽、僧传古、陈容三人,明代汪肇,清代画龙高手是周王寻。

七、龙与风水

风水学是由我国古人独创的,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变异的过程。风水术借用了民间有关龙的观念,称蜿蜒曲折的山为龙脉,或称山龙;称源远流长的江河为水龙。龙,又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病龙、死龙,来龙、去龙,直龙、横龙,飞龙、潜龙之别。古之风水,以龙山为吉地,以山的气脉集结处为龙穴,在吉地的龙穴作墓地或建宅,可以得到吉祥。可见,风水术的龙的观念是由龙崇拜演变出来的。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说水因为有龙而有灵气。古人把有灵气的地方称为“风水宝地”,凡是用龙命名的地方,大多是古人认为的“风水宝地”。我认为,事实上,因为某地是“风水宝地”,古人在这样的地方能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心旷神怡的感觉,所以对某地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就认为某地有灵气;又因为人们崇拜龙,就认为这种灵气是由龙产生的。

八、与龙有关的节日

尽管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龙是王权的象征,但在民间,龙的形象始终保留了它的很多原始的意义,就是作为吉祥和富贵的象征。所以又创造了很多龙神的传说,所以很多地方以龙命名,所以很多地方建起了龙庙,所以产生了对龙的多种祭祀活动,所以产生了各种与龙有关的节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年到头,除个别月份外,几乎每个月都有与龙有关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祷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个与龙有关的主要节日:

1、舞龙灯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舞龙灯”活动,也称“闹龙灯”、“龙灯会”、“盘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在汉族,即使不是节日,若逢盛会,也要舞起龙灯,以增添欢乐气氛。每年正月山东潍坊附近地区民间有很多形式的龙灯会,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龙灯会达到高潮。这一民俗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舞龙灯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据《汉书·西域传赞》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期画像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古代闹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氏所说的似乎的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龙灯亦有由人舞弄者,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即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句。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

2、春龙节

古时农历二月初一是龙的发源地山东东部民间的春龙节。在这一天百姓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3、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是大汉族传统节日。在民间一些地方的百姓自院门外撒灰蜿蜒而入宅厨,旋绕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龙回。还要吃油炒黄豆等食品。若家有属龙的人,则这一天不能干任何农活,女人不能做针线活,有的人家还禁焰火。不知从哪朝以后,历代自称是真龙天子的帝王在这一天都要拿起牛鞭到农田耕地,当一天农夫,以此表示“真龙天子”对农业的重视。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施金牛”的民谣。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很明显,所谓“引龙回”的方式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龙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这个节日再次证明了两点:其一,证明龙图腾的原型是蛇类;其二,龙图腾起源于四季分明的属于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的山东潍坊附近地域。因为在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的地域,在寒冷的冬季雷声消失,蛇类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钻入地下进入冬眠期。而在农历二月初二以后,大地逐渐转暖,春雷再度响起,蛇类也纷纷从地下复出,所以说龙又抬头了。而在南方亚热带地域一年四季常绿,蛇类也终年活动,不存在“低头和抬头”的问题。在东北、西北地域,农历二月初二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蛇类也不会抬头。

自农历二月二日起哈尼族、壮族、瑶族开始“祭龙节”活动。

4、上巳节

原定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旧俗以此日临水可以清除不祥,叫做修禊。《新华词典》对“禊”字的解释是: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以清除不祥的祭祀。“上巳节”是中国传统重要的令节之一,后因名水之处多有龙王庙,因而上巳节在很多地方演变成了龙王庙会。在这天,有的地方由官方举办舞龙、龙舟赛、歌舞等祷龙节目。尽管各地祷龙的形式多样,但主旨都是一致的,即祈雨、求福、免灾,纪念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龙神等。很多历史文献记载了上巳节的习俗,如《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摆为大洁。”《晋书·礼志》载,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农历三月三。后来把上巳节演变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在这个隆重的节日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佳作和轶事,最著名的是书圣王羲之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许多位名流隐士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溪头,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列坐宴饮。席间,有人提议,每人都作一首诗,做不出的罚酒。王羲之酒兴很高,虽然他做了诗,却乐意陪吃罚酒,吃了个酒酣耳热,以“不负春光”。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作的41首诗汇成册,以资纪念。王羲之酒意正浓,在众人的呼声中因这个建议而兴奋起来。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于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5、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传说是为纪念着名的龙的传人、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屈原。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传说屈原死后变成了江神(江龙),即“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人们自所以这样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屈原生前说他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后裔(《史记·楚世家》也明确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其二,他在他的传世名作《九歌》中多次对龙进行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他还绘声绘色地说自己驾驭八条龙腾云驾雾:“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故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古代的龙舟竞渡场面是很壮观的。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描绘了赛龙舟的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团结协作精神的体育运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84516日做出决定,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56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并将奖杯定为“屈原杯”。

6、各民族的各种祷龙节

古时全国各地都有龙王庙,各地根据不同的风俗,选定某日为祷龙节,届时百姓都携带祭品去龙王庙祭祀龙王。

古时各地著名的祷龙节日有:⑴、农历正月初五是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的“龙头节”,这天当地百姓皆备供品祭祀龙王;七月二十日是“龙母上天节”;八月二十日是“龙公上天节”。⑵、从三月谷雨这一天算起,湘西一带的苗族群众便开始过自己的传统节日“看龙场”。⑶、三月十五日是云南丽江地区枘西族的“龙王庙会”。⑷、南方江浙一带,三月十八日有为白龙过生日的习俗。⑸、崩龙族的“祭龙王”也在三月份,具体日子由族中头人确定。⑹、四月份,山西大同城西以祭祀“护法龙王”为主要内容的“雷音寺庙会”。⑺、六月初十到六月十六,四川松潘岷山南麓丛林中有“黄龙寺庙会”。⑻、六月二十三日,河北省神麇山北麓有“黑龙庙会”。⑼、七月十七日,是江苏无锡鸿山的“龙娘庙会”。⑽、八月初一,江苏武进县有“白龙庙会”。⑾、八月十五中秋节,安徽省境内和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有“龙灯会”。⑿、进入腊月,云南元阳县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人要在第一个牛日举行为期两天的“祭龙会”……

中国民族众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举不胜举。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祷龙节的祭祀方式虽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但主旨都是与汉族的三月三龙王庙会是一致的,即祈雨、求福、免灾,纪念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龙神等。在沿海地区,祷龙的目的一般不是为了求雨,而是为了渔业丰收,海事平安。

九、龙崇拜对宗教的影响

1、龙崇拜对道教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所以它一产生就给予龙很高的地位,道教的著名人物都自称与龙有关系。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有十个儿子,号称“张氏十龙”,其女儿未婚而孕生了两条小龙。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自称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2龙崇拜对佛教的影响

史学家研究认为,最先将龙崇拜传入印度的是禹的后裔。商灭夏之后,夏的一部分奴隶主(禹的后裔)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此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成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于是印度的佛教中出现了“那伽Naga)”的神兽,这种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实际上,那伽的原型是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蟒蛇。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护卫者,按佛经的说法,佛降生后,那迦护卫在佛的左右,吐一温一凉的净水为佛洗浴,并在空中歌舞赞礼,散各种妙花。那伽的数目在佛经中说法不一,有五位、七位、八位、八十一位、一百八十五位等不同说法,每位又有眷属千百。那迦可兴云布雨、决江开渎、致福却灾,居于海川沼渊之中,显然,佛教中的那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东汉明帝即位后,派郎中蔡音带人去西天求佛。蔡音到了天竺(印度),请人画了佛像,邀请两位佛门大师摄摩腾、竺法兰回洛阳。公元68年,明帝下诏建了洛阳白马寺供两位佛师居住,蔡音协助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典《四十二章经》,于是蔡音就把那伽”翻译为龙,于是中国式的佛教中就有了龙神、龙王。不过“那伽”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很低,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而且“那伽”有三种“克星”,第一克星便是金翅鸟,说金翅鸟每天以“那伽”为食,一天需要吃一条“那伽”王,五百条小“那伽”。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若是龙随便成为金翅鸟的美餐,中国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真龙天子明帝也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龙在蔡音翻译的中国式的佛教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而中国的百姓原本就崇拜龙,对佛教中的龙也就慨然接受,并以中国文化中的龙来理解佛教中的龙了。中国式的佛教受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龙的地位不断提高。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直属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而且中国的龙的夫人一般不是它的同类,而常常是凤凰或者是人间的美女。

道教和中国式的佛教对龙的神化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对龙的崇拜。

 

第二节、中国的凤文化

就像龙的产生一样,凤凰也是由鸟图腾崇拜产生的“神物”。二十世纪的一些学者根据一些古典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凤凰是伏羲时代的当时中国另一个强大的与太昊部落通婚的东夷少昊(又称少嗥)部落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鸟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一、凤凰的产生

1、东夷少昊部落简介

在东夷太昊伏羲部落东部(今胶东半岛东部)有一个也很强大的部落,那就是少昊部落,当时少昊部落的首领叫金天氏,当时两个部落很友好,互相通婚。后来太昊伏羲为了传播他的发明而带着太昊部落的大多数人向西南部发展,而少昊金天氏还在胶东半岛东部。到了炎帝、黄帝时代,蚩尤为少昊部落的首领,蚩尤是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有野心的人,所以他向西南不断扩大地盘,黄帝是一个主张与其它部落友善的首领,所以对蚩尤的侵略保持了克制的态度,于是原属太昊部落的很多地方被蚩尤占领,此时包括山东潍坊在内的西南的很大地区成为了蚩尤的地盘。蚩尤的野心原来越大,他把黄帝的克制当作了可欺,于是向黄帝发起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于是具有雄才大略的黄帝被迫进行了反侵略战争。经过数年的战争,黄帝终于战胜了蚩尤,在混战中蚩尤被黄帝的部下杀死。于是黄帝派他的长子玄器作了少昊部落的首领。蚩尤的侵略促进了凤图腾与龙图腾的融合,原来以龙为图腾的原太昊部落的人也把凤凰当作吉祥物。

2、东夷少昊部落的鸟崇拜

与太昊伏羲部落处于同时代的相邻的少昊金天氏为什么崇拜鸟呢?正像太昊伏羲部落崇拜蛇一样,这也是由当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因为当时洪水泛滥,太昊伏羲部落的人羡慕蛇,但少皞金天氏的人发现洪水对会飞的鸟儿没有任何威胁,于是他们就产生了羡慕鸟儿飞行的本领,于是产生了一些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这个神话故事正是表达了少皞金天氏部落的人渴望在万里蓝天飞行的愿望。随着人们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发现了一些鸟儿的特殊本领,如燕子、大雁能随季节变化而长途迁徙而不迷失方向,雄野鸡在固定的时辰能长鸣,于是他们便认为既能在森林生存又能飞行天空的禽鸟具有“沟通天地”的神性,于是他们选择了用禽鸟祭天。对所用祭天的禽鸟的崇拜产生了鸟图腾。

3、东夷少昊部落的图腾是原始野公鸡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认为东夷少昊部落的图腾是一种原始野公鸡。

《广志》曰:“鸡有胡髯,五指,金,反翅之种,大者蜀,小者荆。白鸡金者美;长尾鸡,尾细而长,长五尺余。出东夷韩国。九真郡出长鸣鸡。”此记载中的“东夷”就是指当时的东夷少昊部落,此记载说明了东夷少昊部落崇拜公鸡。

《古小说钩沉》和《玄中记》称“东南有桃都也,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则随之鸣。”此记载中的“东南”也就是指当时的东夷少昊部落。此记载也说明了东夷少昊部落崇拜公鸡。

《神异经·东荒经》云:“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此记载中的“扶桑”指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就是指当时的东夷少昊部落。此记载也说明了东夷少昊部落崇拜公鸡。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是谓沃之野。”这两则记载说明那时人们喜爱崇拜的凤凰具有鸡的特性。雄鸡高鸣为歌、相斗为舞,母鸡下蛋为人食。这凤凰既能为人歌舞取乐,又为人们提供食物,人们怎能不感激它们呢?

《法苑珠林》卷四九引刘向《孝子传》载:“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如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出生在山东潍坊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此记载说明了两点:其一,说明尧时代的山东潍坊附近地区已经是少昊部落的领地,所以原来以龙为图腾的原太昊部落的人也把凤凰当作吉祥物;其二,说明凤凰的原型是鸡。

很多史书记载了东夷人用鸡祭祀神灵和祖先。《礼记》曰:“祭宗庙之礼,鸡曰翰音。”《左传》记:“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门之侍者,曰:惮为牺也。”《山海经》中有十余处提到祭祀山神时都要用鸡,尤其是雄鸡(雄鸡更像凤凰),说明这种风俗是非常悠久的(民间还有用鸡骨、鸡蛋占卜的风俗),可见鸡的神灵。我国西藏的珞巴族至今仍保留着杀鸡看肝纹占卜凶吉的风俗,有时为了获得好的征兆,往往要连杀数十只鸡,这种行为含有献祭、驱灾的意思。

东夷少昊部落之所以崇拜公鸡,我认为原因有四:其一,雄鸡有对夜晚时间的特殊感应本领,并通过高亢嘹亮啼鸣告诉人们不同的时辰。特别是黎明前的啼鸣,是公鸡最鲜明的特征,并预示着太阳的升起,所以古人称太阳为火凤凰。古人把这一特征附会到阴阳五行,认为鸡鸣带来日出,故属阳,属火。《春秋话题辞》曰:“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日出鸡鸣,以类威也。其二,鸡对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预感本领。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鸡晚俗窝蛤蟆叫,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由于受太阳和月球引力的影响,地球的磁场在不断地变化,公鸡对地磁场的变化有特殊的感知本领,所以公鸡能报告时辰。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地磁场会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也会被鸡、燕子、蛇等动物感知,并做出异常不安的反应。古人不知道公鸡对地磁场的感应原理,所以他们认为公鸡很神奇,所以他们崇拜公鸡。所以古人还把鸡与星宿和八卦相关联,《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鸡。”《易林》曰:“巽为鸡,鸡鸣时节,家乐无忧。其三,强壮的野公鸡曾经是百鸟之王。我初中的一个同学住在一座远离村庄的山上,他家养了很多鸡,这些鸡因为生活在野生环境中,所以又恢复了其祖先遗传下来的野生本领,晚上在院子里的三个大梧桐树上睡觉,白天遇到狐狸、野猫、黄鼠狼等天敌,它们会腾空飞到树上去。强壮的公鸡根本不把老鹰放在眼里。我曾经亲眼目睹了一个精彩的镜头:一支老鹰在空中低空盘旋,放哨的一只母鸡立即发出叫声,于是所有的母鸡迅速飞到强壮的公鸡周围,那强壮的公鸡从容地歪了一下头,用一只眼睛搜索到了老鹰,于是立即纵起脖子上的美丽的羽毛,拿出了“马步”姿势,忽闪着翅膀,做好了腾空战斗的准备。在老鹰俯冲下来的一刹那,公鸡腾空而起迎了上去,结果老鹰紧急改变了飞行方向,灰溜溜地飞走了。公鸡得意地忽闪了几下翅膀,引吭高歌一声,母鸡们又悠哉游哉地觅食去了。我的同学告诉我,他看到过许多次这样的场面,还看到过公鸡勇敢与老鹰搏斗动人情景,还说在山里野生养鸡的人家都养几只强壮的公鸡,强壮的公鸡是鸡群的保护神。由此看来,原始公鸡曾经是地球上名副其实的百鸟之王。其四,公鸡的五彩缤纷的极其漂亮的羽毛和潇洒的风度也是令古人崇拜的一个原因。这一点可以从许许多多后人对公鸡的崇拜的文字记载得到证明,例如《韩诗外传》载:“君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合在一起,便是所谓五德。此记载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了人们对鸡崇拜的影响之深之远;二是,说明了鸡具备了人们崇拜的凤凰的美德,也就是说鸡是凤凰的原型。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古代中国东方有个大氏族,名为鸟夷。他们以鸟为图腾,凡是鸟夷族或定居东方接受鸟夷文化的部族都说自己的始祖是从鸟卵里生出来的。

现在不难看出,东夷少昊部落的图腾是原始野公鸡。

4、古人对原始野公鸡图腾的神化产生了“凤凰”

《说文》云:“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此记载说明凤凰出自东夷。

《山海经·南次山经》载:“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此记载中的“丹水”即今山东潍坊昌乐县境内的大丹河。此记载说明了两点:其一,再次说明尧时代的山东潍坊附近地区已经是少昊部落的领地;其二,再次说明凤凰的原型是鸡;其三,这凤凰的“德、义、礼、仁、信”,正是来自于鸡的“文、武、勇、仁、信”;其四,说明凤凰已经是一种人们崇拜的能保天下安宁的吉祥的“神物”。

《大戴礼·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毛诗陆疏广要》释之云:“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这两则记载说明了此时的凤凰已经是像龙一样的神通广大的“神物”了,而且凤凰已经成了百鸟之王(与龙是百兽之王相对应)。

《春秋演孔图》载:“凤,火精。”《春秋元命苞》曰:“火离为凤。”也就是说,凤凰是五行中的离火臻化为精而生成的。此两则记载虽然是神化凤凰,但还是说明了有鸡的属性。

现在不难看出,“凤凰”是人们对原始野公鸡图腾的神化而产生的“神物”。

二、中华民族的著名先祖与与凤凰的关系

正像自称龙的女娲、伏羲、炎帝、黄帝等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神化龙一样,凤凰成为一种“神物”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神化的功劳。请看:

1、东夷少昊金天氏与神鸟

少昊金天氏部落是与太昊伏羲氏部落相邻的两个友好的相互通婚的部落,我们把伏羲作为祖先,显然我们的身体中也有金天氏的遗传基因,他也应该是我们的祖先。历史文献虽然对少昊金天氏的功绩记载很少,他的后人后来敢与龙的传人抗衡(蚩尤与黄帝较量),并两次夺得了天下(后羿和寒浞夺取了夏朝太康的政权,汤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潮),说明东夷少昊部落是一个很强大的部落,说明少昊金天氏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请看历史文献对这位祖先是怎样记载的:王嘉《拾遗记·卷一》载:“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之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于水际,与皇娥谨戏。帝子以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此记载说明金天氏是一种神鸟“鸠”的儿子,所以少昊金天氏部落以“鸠”为图腾。

2、蚩尤与凤凰

蚩尤是少昊金天氏的后裔。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的影响,旧时史家多将这位与炎帝、黄帝鼎峙抗争,并壮烈地被“杀之中冀”的华夏先民首领,描述成“兽身人语”的形象,但他还是赢得了很多客观对待历史的后人的尊重。夏朝时代,人们传说蚩尤死后变成了雨神,所以人们求雨时祭祀他(《春秋繁露·求雨》:“夏求雨……其神蚩尤”);管仲对蚩尤的聪明才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管子·地数篇》中说:“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铝、矛、戟……”;在秦始皇的心目中除除了苍天、泰山就是蚩尤,(《封禅书》载:“一曰天主祠天,二曰地主祠泰山,三曰兵主祠蚩尤”);在刘邦的心目中,蚩尤与黄帝的地位是平等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刘邦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韩非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蚩尤的敬仰,他在:《韩非子·十过》中记载:“昔者,皇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馆,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沥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神话,而是黄帝召集的一个诸侯谈判会议,因为那时的各部落首领都自称是神。在这里表面上看蚩尤没有黄帝威风,但黄帝崇拜的“腾蛇”伏地,而蚩尤崇拜的“凤凰”却覆上。

蚩尤墓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史记·封禅公》载:“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由此说明蚩尤是在东平战死。

3、黄帝与“人首鸟形神妇”

《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聪明的黄帝在此用的是精神战法,意思是东夷少昊部落崇拜的鸟神让他消灭蚩尤的。自称是龙的黄帝却跪在了鸟神的脚下,说明了黄帝对鸟神是无限崇敬的。《韩诗外传卷八》云:“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乃召天老而问之,天老对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载德负仁,抱忠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黄帝曰:‘于戏,允哉,朕何敢与焉!’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止帝东囿,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通过此记载,说明了黄帝非常喜欢凤凰这种吉祥物。

4、炎帝与神鸟

《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发鸠之山,其上名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啄、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镬詨,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就是中国著名的神话“精卫填海”。炎帝说他的女儿被东海之水淹死以后变成了神鸟“精卫”,说明了炎帝也是崇拜鸟神的。

5、少昊帝挚与凤凰

少昊帝挚是黄帝与他的一个叫嫘妃的妃子生的,是黄帝的长子(《帝王世纪》:“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曰:黄帝之妃“太史公乃据大戴礼,以祖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嫘妃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宋衷又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五帝不数之也。”)。帝挚的聪明之处就是尊重少昊部落的凤凰崇拜,他一上任就说看到了凤凰(《左传·昭公十七年》:“少昊挚之立也,凤鸟(即凤凰)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所以很快控制了少昊部落。

少昊陵在今山东曲阜(《左传·定公四年》说:“伯禽封于少昊之墟”;《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

6、舜与凤凰

《史记·五帝本纪》说在舜继位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韶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7、夏朝与凤凰

《史记·五帝本纪》说在禹继位时:“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意思是说夏朝建国时,凤凰一边飞舞一边欢快地鸣叫。

三、凤凰的形象和神性的演变

简单地说,凤凰的形象的演变经历了单一、复杂、抽象三个过程。导致凤凰形象变化的关键人物是伯益的后裔孟戏。在孟戏之前凤凰的形象是公鸡的样子,孟戏把人们崇拜的能报时辰的玄鸟驯化成了家禽,后来孟戏发现人们不但不分季节地吃鸡的卵,而且随意屠宰鸡,孟戏觉得这是他的罪过,就带着家人悄悄地离开了商王(《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引括地图》云:“孟亏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兽,夏后之末世,民始食卵,孟亏去之,凤凰随与止于此。山多竹,长千仞,凤凰食竹实,孟亏食木食。去九疑万八千里。孟亏即秦本纪之孟戏也。”)。鸡变成了普通的家禽,人们对鸡的神秘感消失,于是凤凰的形象变得复杂化:《山海经》称:“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京房易传》云:“凤皇,雁前麟后,鸡喙燕颔,蛇颈龟背,鱼尾骈翼,高丈二尺。”《山海经·东山经》云:“其状如鹤,五采,而首文曰经,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股文曰信。是鸟自歌自舞,雄曰凤,雌曰皇。”《宋书·符瑞志》云:“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韩诗外传》云:“凤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龟尾,龙文而龟身,燕颌而鸡喙。”高诱注《山海经》云:“毕方,木之精也,状如鸟,青色赤脚,一足,不食五谷。”《博物志异鸟》云:“崇邱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名曰风,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后来凤凰的形象变得像雄孔雀。

凤凰的神性的演变是随着人类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从而使凤凰成了“德、智、义、礼、仁、信”的象征,并赋予其“向阳”、“喜火”、“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的神性。凤凰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向往光明、无私奉献、重德、诚信、重情、爱美的精神风貌。

正是因为龙和凤被神化,所以历代封建帝王都想垄断龙和凤,但是民间还把具有超人才智和高尚道德的奇才比作龙、凤。如:孔子用龙比老子,是取了龙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来比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下的思辩才能。老子用凤比孔子,则是取了凤的尚洁、仁义的神性,来比孔子的智善和悦的品性和仁爱为本、律己惠人的圣德。再如:《三国志》中,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而晋代的陆云六岁能赋诗为文,闵鸿见了叹为神童:“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四、凤凰的生活习性

为什么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现在各地为了招商引资,为了吸引人才,都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于是常说:“有了梧桐树,不愁凤凰来”;而对于投资环境不佳、政策僵化的地方则说:“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为什么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诗经》中说梧桐树是在凤凰的召唤下长出来的:“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也就是说梧桐是为凤凰而生。梧桐有顽强的生命力,梧桐有傲岸的姿态,它把根深深地扎进大地,把枝干伸向蓝天,去拥抱春的温柔,去点缀夏的明媚,去笑傲秋的寒霜,去博击冬的风雪。正因如此,梧桐赢得了很多文人的深情赞誉,如张耒在《夜坐》中云:“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先谢,数叶迎风尚有声!”诗人静坐中庭,只见几片不甘凋落的梧桐叶子索索作响,令人不由想起顽强抗争的精神。

凤凰为何“非竹实不食”呢?竹有修长、挺直、有节、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等自然品性。这些自然品性和高洁之士向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精神、道德操守、生活状态相吻合。于是,自然品性被人文的精神之光关照,竹就有了内容丰富的象征意味。修长,是美好的姿态;挺直,是立身的榜样;有节,是贞操的标志;四季常青,是意志坚定、毅力顽强的表征;枝繁叶茂,呈显的是潇洒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竹有如此这般的品性,于是高雅的文人把它与松、梅一起,推崇为“岁寒三友”,又能与梅、兰、菊一起,成为绘画作品中的“四贵”。历代文才俊彦,也多爱竹、植竹、赏竹、画竹、赞竹。魏晋时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喜欢作“竹林之游”,因此被世人誉为“竹林七贤”。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也特别恋竹,留下了“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号称诗书画三绝的清代郑板桥的竹画闻名天下。板桥在《竹石图》上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仁尔东西南北风。”板桥在此诗中歌颂的是长在岩石缝里的竹子的那种蔑视俗见的高洁、顽强的精神;板桥在《南园画竹赠郭质亭先生》一诗中写道:“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板桥在此诗中歌颂的是竹子的超凡脱尘的精神;板桥在《题卧竹图》一诗中写道:“一支卧竹一支昂,石笋萧然与竹长。好是倪迂清阁,阶前点缀不寻常。”此题诗借元代画家倪迂的高洁风骨,以诗言志。竹子的品位很高洁,而“竹实”更是难见之物,据说竹子是六十年一易根,易根之前才开花结实,所结之实十分罕见。凤凰“非竹实不食”,说明凤凰超越了一般凡鸟,具有崇高尚洁的品性。凤凰的崇高尚洁品性正是人间高洁之士所向往、所追求的理想品性。

为什么古人说凤凰“非醴泉不饮”?醴泉即清澈甘甜没有丝毫污染的泉水。凤凰“非醴泉不饮”也说明了凤凰的崇高尚洁品性。

凤凰的衣食住都是高洁之物,自然说明人们心目中的凤凰是极其高洁的“神物”。

五、龙凤呈祥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是最常见也是很好看的一种。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龙通常不娶他的同类为妻,而娶凤凰为妻,而且凤凰能生龙子,何故?史学家认为这源于东夷两个相邻的以龙为图腾的太昊和以凤凰为图腾的少昊两个部落的相互通婚,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原始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实行的是群婚制,儿子、孙子可以把母亲当妻子,爷爷可以把女儿、孙女当妻子,这种观念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同的部落延续的时间又不同。当东夷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经常进行战争,胜利的一方把战败方的男子全部杀死,而把女子留下来给胜利一方的男子做妻子。于是人们发现了一个奥秘,本部落之间通婚出生的孩子经常出现一些不吉祥的畸形儿,而娶别部落的女子为妻子生的孩子却很正常,且很健康,于是进化水平较高的东夷太昊和少昊部落的先民们首先认识到了近亲结婚不利于繁衍健康的后代,于是规定本氏族的人不许通婚,于是东夷两个相邻的以龙为图腾的太昊和以凤凰为图腾的少昊两个部落首先达成了相互通婚的协议。这种通婚的方式既促进了以龙为图腾的太昊部落对凤图腾的认可,同时也促进了以凤为图腾的少昊部落对龙图腾的认可,这便是“龙凤相合”的最初的原因。“龙凤相合”的婚姻制度的改革保证了繁衍健康的后代,很少再出现不吉祥的怪胎,于是人们便把“龙凤相合”作为吉祥的象征。伏羲的发明创造首先使以龙为图腾的太昊和以凤为图腾的少昊两个部落文明强大起来,伏羲在向中原及西部地区传播他的发明创造的同时,也将东夷“龙凤相合”的吉祥理念传给了中原及西部地区,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龙凤呈祥”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接受的吉祥理念。历史上著名“龙的传人”的部落领袖在推行“龙凤相合”的婚姻制度改革中起到了模范作用。如《史记》记载,“龙的传人”颛顼帝把孙女嫁给了凤的传人而生了秦始皇的祖先大业;龙的传人”舜王把名叫姚玉女的女儿嫁给了凤的传人大业的儿子伯益。

后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历代封建帝王使尽手段垄断龙凤,但在民间人们还是始终把龙凤作为最吉祥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呤虎啸”、“凤凰来仪”、“龙腾虎跃”、“凤毛济美”、“龙争虎斗”、“凤凰于飞”、“龙马精神”、“凤毛麟角”、“龙盘虎踞”、“凤鸣朝阳”、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章凤姿”、“龙眉凤目”、“龙跃凤鸣”、“龙肝凤髓”、“龙驹凤雏”、“龙蟠凤逸”等成语。

龙凤呈祥是古人对龙和凤的双重崇拜的产物。

 

六、凤凰与艺术

由于凤与龙一样,只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祥瑞“神物”,因而一向为艺术家们所看重,世世代代的各类艺术家们用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完善着凤凰的美好形象。屈原不仅纵情高歌龙,还深情长吟凤,他在传世名作《离骚》中深情赞誉道:“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他在《九章·涉江》寄予凤凰绵绵深情:“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世世代代的艺术家们对凤凰的深情描绘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到了上世纪20年代,当积弱积贫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下处于被瓜分、被肢解的危局下,由当时杰出的青年诗人郭沫若所放歌的新诗《凤凰涅盘》,竟是以凤凰在烈火中重获新生的鲜明意象,大力讴歌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复兴的超凡伟力,由此使凤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成为民族复兴、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

凤凰作为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形象,千百年间,它不仅成为民族祥瑞征兆,美好情感的载体,英才俊彦的佳誉,同时还以其愈加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体现民族精神活性的象征。千百年来,它与龙文化相辅相存,历久不衰,并行不悖,辉映千古,展示出了华夏子孙崛起于神州之上、奋飞于九天之外的壮美情怀和雄心壮志,从而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第三节、龙凤与君权的结合

禹死后将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此以后帝位变成了世袭制。启为了说明世袭制的“合理性”,抛出了“君权天授”口号。《尚书·召诰》有夏服(受)天命。这是“君权天授”最早的记载。“君权天授”是统治者故意对天神化的一个标志。因为“龙的传人”禹喜欢凤凰,所以夏朝历代帝王也喜欢凤凰,但凤凰的地位还是在龙之后。

少昊部落的“凤凰的传人”汤推翻了“龙的传人”夏桀建立了商朝(《史记·殷本记》载: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的祖宗契是东夷少昊部落蚩尤的后裔,所以汤说自己的祖宗契是是凤凰的儿子(《史记·殷本记》云殷契,母曰简狄,有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是为成汤。),夏朝的统治者,也鼓吹“君权天授”,但是他们说商朝的统治权是凤凰代表天赋予的(《商颂·玄鸟》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笔者注:《楚辞·天问》在讲述殷祖契的诞生时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而在《离骚》中则说: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女戎之佚女……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这两则记载都出自于屈原之手,讲述是同一件事,一用“玄鸟”,一用“凤皇”,所以“玄鸟”就是“凤皇”。但由此可以说明在殷商初期,“凤凰”这个词还没有诞生。]),所以在殷商朝凤凰取代了龙而上升为第一位,因此凤凰被神化为代表天意的神物。

周武王姬发在姜太公的辅佐下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姬发是黄帝的后裔所以他崇拜龙,但黄帝喜欢凤凰,所以姬发说他的祖宗弃是龙子,但受到了百鸟的庇佑(《史记·周本记》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武王在准备讨伐殷商时,说他看到吉祥鸟大雁纷纷飞离了殷商,说明天已经不庇佑殷商了,讨伐殷商的时机到了(《史记·周本记》云:“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东汉著名经学家蔡邕在《琴操》中云:“周成王时,天下化,凤皇来舞于庭。成王乃援琴而歌曰:‘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由此可说明周朝虽然恢复了龙的第一位置,但还是把凤凰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周的最高统治者既自称是龙,又自称“天子”——天的儿子,周的最高统治者都自称“周天子”,他们都说是代表天管理人民,因此龙被神化为代表天意的神物。从此以后以后的所有的中国帝王都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前22139岁的秦王嬴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嬴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他自己从三皇五帝”取了两个字,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头衔——皇帝。“皇帝”这个头衔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封建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商朝统治者创造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嬴政两个字结合起来,寓意有二: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嬴政神化权的一个产物。嬴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嬴政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世代沿袭。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第一,自称黑龙。秦的始祖大业是颛顼(黄帝的孙子)的一个名叫女修的孙女的儿子。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名大费。大费辅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女儿姚玉女为妻,并佐舜调驯鸟兽,称为伯益……所以秦始皇“名正言顺”地取得了与龙的联系。秦始皇认为仅有这层关系还是不够的,于是又直言不讳地自称是黑龙:《史记·封禅书》中云“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集解》载苏林注:“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第二,秦始皇还规定,他和他的皇子是龙,穿龙袍;嫔妃和皇女是凤,插凤钗、穿凤头鞋。从此以后凤的意象被女性化,由此开启了封建皇室女性以凤为特征的舆服标志和宫廷装饰。第三,自称字的意义与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从此以后“”变成了天子的专用自称。第四,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龙作为皇帝的代称,换句话说,“真龙天子”出现,是刘邦发明的。这位以泗水亭长起事、“好酒及色”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缺乏项羽那“世世为楚将”的显赫身世,于是他出于政治的需要,编造了显示他先天不凡的奇异经历神化自己,以提高自身的威信与号召力。且看《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述:“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自此以后,历代封建皇帝皆以“真龙天子”自居,自此以后龙成了王权的象征,直至清朝灭亡,皇权永绝。禹以后的帝王虽然都以龙神化自己,但他们神化自己的目的已经改变了,他们是借助于神权巩固自己的王权,从而达到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根本目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出了一个唯一的女皇帝,那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再扬凤凰之威。秦始皇以后的历代封建帝王皆遵循了秦始皇的发明。但据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等书记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篡夺了李家的江山称帝后,立即进行了两项“龙凤改革”:一是,将政府部门改变名称,如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二是,官员皆以凤阁、鸾台定级别,如凤阁×品、鸾台×品;三是,在证圣元年,将皇帝听朝、祭祀和庆赏的重地明堂“上施宝凤”,全面改建。武则天以女性之身推行“龙凤改革”,虽然弘扬了凤凰之威,但实际上进一步强化了凤凰的女性特征。

唐中宗李显夺回皇帝宝座,恢复唐国号以后,历代封建皇帝又皆遵循了秦始皇的发明,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真龙天子”才寿终正寝。

 

第四节、龙凤崇拜对我国古人思想的影响

 

人类的大脑从女娲时代出现了进化的飞跃,思维、想象能力迅速提高,也就是在这个时代,我国古人的思想与所有外国古人的思想走了两条绝然相反的路。我们的崇拜龙的祖先女娲却是在与制造灾难的天神斗争中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于是我们的古人的思想从那时候起崇拜能战胜天神的龙。龙凤崇拜流传千古,因为神永远在龙凤之下,所以绝大多数的古人的思想没有受到神的束缚,所以没有产生宗教,所以当外国古人被各种宗教搞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我们的古人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创造了璀璨的古代农业文明。

 

一、辩证唯物的阴阳五行思想

外国的古人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五花八门的宗教,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却创造了辩证唯物的阴阳五行思想。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给“阴阳”这个名词作了三个方面的解释,其中第一个解释是这样的: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认识的两大对立面。我们这个“古代哲学”,是唯物辩证的哲学,是伟大的哲学!

阴阳思想是我们聪明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而产生的一种唯物辩证的世界观。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男为阳,女为阴;雄为阳,雌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等等。又如,“温热的”为阳,“寒冷的”为阴;“明亮的”为阳,“晦暗的”为阴,等等。阴阳的相互关系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阴阳的对立斗争: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天体运动、气候变化,乃至人类社会、人体自身,都普遍存在着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相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阴阳的依存互根:阴阳的两个方面,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无所谓下;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阴阳两方面都是这样,阴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又称为“互根”。

阴阳的消长转化:阴阳消长,是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在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偏盛偏衰,人某方面的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还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阴阳转化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以上阴阳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几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五行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根据阴阳思想创造的。古人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不同属性的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找出了宇宙间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它同样闪烁的唯物辩证思想的光辉。

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所谓“行”是运动的意思。我国的古人认为宇宙间物质的相互关系有五种形式,故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金、木、水、火、土并不是指五种物质,也就是说“金”并不是黄金,“水”并也不是江河湖海中的水……下面我简述一下这五种代表的含义:

金,凡是坚固、凝固的都属于金,这个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

木,代表树木,代表草,代表顽强的生命活力。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吟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木的特性,代表了生命的顽强的生发能力。

水,代表了流动性,具有寒冷、向下的川流不息的特性。

火,代表热能,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土,代表地球的本身,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

物质世界中的这五类特性的东西时刻在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种变化很有规律性,名叫生克。

五行思想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促进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因此生克就是五行思想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辩证唯物的阴阳五行思想对我国的古代军事、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被誉为齐鲁文化鼻祖的姜太公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运用唯物辩证的阴阳五行思想阐述治军、治国之策的军事家、思想家。

姜太公思想集中凝结在《六韬》一书中。现存的六卷《六韬》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但是体现了姜太公的治国治军思想的精髓没有改变。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后人根据文字的发展而不断“翻译”的结果。唯物辩证的阴阳五行思想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姜太公是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直接用阴阳五行思想阐述战略战术的军事家。《六韬》,借用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运用唯物辩证的阴阳五行思想深入浅出地阐发了治国治军的理论方针和获取称霸战争胜利的战略战术。其中除卷一《文韬》讲治国安民的大方针,卷二《武韬》述利用武力或非武力手段压取敌国政权的总战略外,卷三、四、五、六所言都是些非常具体的战术问题,处处闪烁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火花。如:

文王在丰,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征、羽,此真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义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倡,而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逊。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体系。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用兵之道时,不能不重视太公的杰出贡献、思想价值。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其次,阴阳思想使他产生了民本思想。同时代的外国的人民同时受着专制王朝和宗教神权的双重压迫,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他就提出了以民为本的见解,是十分罕见的!他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爱民、行仁政,以德治国。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意思是说,天下并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将天下之利分享天下万民者,才能得到天下,而想独占天下之利者,则会失去天下。他又说:“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太公来到齐国以后,要求齐国的官吏注意爱民,注意德行修养,以德治国,这正是齐鲁民本思想的雏形。孔子从太公的这个主张找到了“”,孟子找到了“行仁政”的根据。虽然龙被周朝的最高统治者神化为代表天意的神物,但是精通唯物辩证的阴阳思想的姜太公却提出了民本思想。姜太公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姜太公对天意的婉转否定。

姜太公的治国治军思想和哲学思想不仅对周朝的治国方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后来李世民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称号,与孔子齐名,或许就是因为李世民看出了姜太公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贡献。姜太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阴阳军事家”、“阴阳思想家”。

姜太公是的辅佐武王伐纣的第一功臣,他又以民本思想治理齐国,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所以姜太公民本思想对武王、、康王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虽然武王、、康王都自称天子,但是都能做到勤政爱民。特别是康王,他勤于政事,平易近民,所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刑罚几十年不用,使周王朝达到了鼎盛的黄金时代。

唯物辩证的阴阳思想和姜太公的民本思想已经深入民心,所以那个时候的很多平民百姓的内心中已经不畏惧“天”了,所以更不畏惧“天子”。周朝的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昏庸无能,结果他南巡汉水时,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周厉王任用佞臣,横征暴敛,大肆挥霍,因而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国民”终于暴动造反了,结果厉王只好狼狈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一个叫“”的地方(今山西霍县东北)。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周召共和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结果民怨沸腾,周幽王被造反者死于骊山脚下,西周灭亡。第二年公元前771,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周幽王等昏君已经把“天子”的威信葬送了,所以那时各国诸侯和国民已经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所以从此以后进入了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代。

姜太公之后的的著名思想家是齐国名相管仲(公元前723~645年)。管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一书中,唯物辨证的阴阳五行思想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他根据唯物辨证的阴阳五行思想提出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观。《管子·心术》曰:“道,不远而难极也……虚无无形谓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他的意思是说,宇宙是无限大的,大得永远也找不到边际,小得永远找不到最小。他这八个字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来的惠施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受管子这个宇宙观的影响。可见管子已经彻底否定了天的“神性”。

其次,他根据阴阳思想提出了唯物辩证的“天道与人情”。天道与人情”是管仲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管仲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哲学原则,他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管仲还体现了“予之为取”的策略思想。这种“予之为取”的思想贯穿于管仲学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思想中,它包含着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管子的“天道”没有“神性”的色彩,而是指宇宙规律,自然规律。

再就是,他发展了民本思想。直接提出了流传后世的四个字以人为本”。《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认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意思是说,只有国家拥有大量的财富,才能给人民以物质利益,从而得到他们的拥戴,为天下所归附。他还认为:“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意思是说,国家富足,统治者能给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政权才能巩固。这体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的观点,是齐国民本思想的精华。管仲以人为本”的观点是对“君权天授”的谬论的根本否定。齐国民本思想做为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重要分支和典型代表,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它源远流长,被后世优秀政治家所继承、弘扬。直到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极其丰富、全面的借鉴价值。

我认为,管仲的“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使中华民族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使绝大多数的炎黄子孙的思想没有本人和宗教桎梏。正因如此,公元前五世纪,在释迦牟尼带领着佛教徒与其它宗教徒残酷决斗的时候,在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和人民被拜火教的烈火烤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我们国家却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学术大发展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孙子等一大批世界级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外国的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宗教,所以教会和封建君王联合打击学者。因为我国的封建君王崇拜龙凤,所以支持学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学者都受到了各国君王的礼遇,还启用许多学者的弟子做官。

二、龙崇拜使我国的古代文化具有龙文化的鲜明特色

龙喜欢水,所以崇拜龙的大智者也喜欢水,所以我国历史上的姜太公、管仲、孔子、老子、庄子、孙子等举世闻名的古代思想家、军事家大多是因为喜欢水,而悟出了哲理,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姜太公善垂钓,他从水中悟出了很多哲理,因而他通常用水阐述他的思想。如,如他在论“情”时说:“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他在论“治人”时说:“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

《管子》一书中《水地》等篇关于“水”的论述堪称大观,别具特色,蕴涵着丰富的“龙文化”内容。《管子·水地篇》说:“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万物莫不以生。”在这里管仲明确地把水看作世间万物的根源,是各种生命的根蒂。管仲认为,水不仅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命之本,同样也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本源:“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凝蹇而为人。”这就强调了人是由水生化而来的,即男女精气相合,水流布形成胚胎再成为人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此,管仲有深刻的认识。《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在这里管仲认为水不但是孕育生命万物的根基,也是产生美与丑、贤良与不肖、愚蠢与俊秀的基础条件,即人的形貌、性格、品德、习俗等都与水密切相关。《管子·牧民篇》中云:“下令于流水之原(源),使居于不争之官(职业)……下令于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也……令顺民心,则威令行。”在这里管仲用水自源头顺流而下、自然而然的形态,说明颁布实施政令应顺应民心、易于推行的道理。

三、龙崇拜使我国的绝大多数的封建皇帝都重视科学研究

外国的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宗教,所以教会和封建君王联合打击科学家。因为我国的封建君王崇拜龙凤,所以支持发展科学,学术成就很高的人还当上了官员。外国的天文学家遭到了教会和封建君王的迫害,我们的天文学却在历代君王的关照下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的古代天文学之所以领先世界,是许许多多的天文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我国的天文学历史上,有五位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第一个是老子,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好像是个大皮囊,富有弹性,虽然空虚,一经压迫,气便外泄。他还说:“天之形状似鸟卵,天包地外,犹卵之黄。”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的形状就像一个鸟蛋,天包着地,就像鸟蛋壳包着蛋黄。正是老子的这种无神论的宇宙观,有力地指导了后人对宇宙奥秘的研究探索。正当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公元90~168)出版《大综合论》的著作的时候,正当天主教会为此洋洋得意的时候,龙的传人中出现了第二个著名的天文学家,这就是东汉的著名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张衡创制了研究地震的地动仪和研究天象的水力驱动浑天仪,地动仪能测出地震波动来源的方向;浑天仪上的星象出没和实际的天象相合。他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著作中,对天地运行规律有进一步的解释,提出“宇之表无限,宙之端无穷”,即宇宙是无限的主张。他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道圈和赤道圈交角是24度,正确揭示了月食原理。他还总结了地震前的动物的异常反应,并教人们根据动物的异常反应预测地震。张衡的卓越贡献,使许多的龙的传人逃避了地震的灾难,欧洲在公元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仪器,比张衡晚了1700多年。张衡的地动仪用来指示地震方向的部件是八条铜龙,这表现了张衡的龙崇拜情结。张衡的卓越才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出任掌管天文的最高官员——太史令。在天主教迫害哥白尼之前,龙的传人中又出现了三位著名的天文学家祖冲之(429~500)、沉括(1031~1095)、郭守正(1231~1316),这三个龙的传人不仅在天文学方面贡献突出,而且在数学、机械、物理学、地质学、水力学方面做出了遥遥领先世界的杰出贡献,而且这三位都出任了皇家官员,沉括还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在释迦牟尼带领着佛教徒与其它宗教徒残酷决斗的时候,龙的传人中却出现了一位坚决反对巫术迷信的杰出的医学家,他就是扁鹊。据《史记》等书记载,他原姓秦,名越人,今河北任丘县人,具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尤其擅长脉诊,精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书。当教会高度赞扬盖伦的错误的三精气学说的时候,龙的传人中却出了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他就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145~208)。当盖伦解剖猴子的时候,华佗已经是应用全身麻醉技术熟练地进行腹腔手术的出色的外科医生,已经成功地进行诸如腹腔肿瘤摘除等大手术。可惜华佗被多疑的曹操杀害,否则中国的医学就不仅仅靠“中医”闻名世界了……当塞尔维特被教会活活地烤死的时候,龙的传人中又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名字叫李时珍……

孔子在《易经》中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因为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地震等自然现象长期以来没有被科学搞清楚,所以在历朝历代的少数炎黄子孙的头脑里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正因如此,所以自刘邦以后的皇帝都是自称“真龙天子”,但是皇帝根本不迷信鬼神,他们仅仅是借助封建迷信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他们在争夺皇帝宝座的时候,根本不相信什么“君权天授”、“君权神授”,所以什么样的恶毒手段都能使出来。翻看史书,皇权争夺的黑幕五花八门、怵目惊心。众所周知的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毫不手软地杀死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等人政敌。其中太子李建成是被李世民亲自用弓箭射死。一场骨肉相残的斗争,令他们的父亲唐高祖痛心疾首,他迅速面对现实,立李世民为太子为了防止冤仇相报,永无绝止,高祖被迫忍痛下诏,诛杀建成元吉的子女,斩断复仇的根源,以换取朝国的安定。其二,通过造反或者兵变夺取了皇位的皇帝,都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段铲除掌握兵权的功臣,这就是所谓的兔死狗烹。在除掉铲除掌握兵权的功臣方面,最文明的算是赵匡胤,他和功臣们喝了一顿酒就被功臣打发回家了,史称“酒杯释兵权”;最不文明的算是朱元璋了,他一把火就把功臣都变成了“烧鸡”。皇帝老儿为了保住皇位,都是早把仁义道德放在了脑后,更无论鬼神……即使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两个也仅仅是对长生不老药感兴趣。如果秦始皇相信君权神授,他会使尽种种毒辣的阴谋诡计灭掉六国?如果汉武帝相信君权神授,他会不惜牺牲成千上万的将是的生命四处征讨?中国的所有帝王才是真正的无神论者。

东汉末年道教产生、佛教进口以来,绝大多数的皇帝把道教、佛教作为维持封建统治的辅助工具,但是都不允许道教、佛教干预政治。在历史上有四个时期,一些佛教头目受印度佛教的蛊惑有些忘乎所以了,所以出现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武,指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一宗则指后周世宗。汉族曾经被当时的两个信仰西藏喇嘛教的愚昧少数民族统治过,这就是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虽然这两个朝代的皇室信仰佛教,但是却受到了绝大多数的汉族官员的强烈抵制。绝大多数的汉族官员和百姓还是不信仰佛教,元朝的各位皇帝玩喇嘛教过火了,引起了汉族等民族的绝大多数的人民的反感,所以仅仅统治了90多年就被赶回了蒙古草原。清朝的手段高明一些,所以统治了200百多年。

任何民族的人的思想都有历史传承性,龙凤崇拜使我国的绝大多数的古人的思想没有受到宗教神权的桎梏,也使绝大多数的当代的龙的传人具有了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正因如此,我国在跳出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后,便立即走上了科技兴国的道路,便立即立即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便立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的成就。

 

第五节、龙凤精神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因此,随着自然力在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笔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第761页]是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神话或者已经变成了现实,或者已经被科学揭示了。现在即使中学生也知道海啸、飓风、洪水、彩虹、雷电云雨、海市蜃楼并不是什么龙的神通,而是正常的自然现象。龙、凤既然是我们的祖先虚构出来的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神物”,那么为什么当今世界各地的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的华人都以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龙凤精神,世世代代的龙的传人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共同发展了龙凤精神:首先是那些为了捍卫龙的尊严而从容就义的成千成万的民族英雄,其次是所有的以各种方式辛勤劳动的人,特别是那些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他们以自己的汗水推动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数千万的海外龙的传人以其先民固有的坚毅、睿智和勤奋,跻身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政治、经济最高层面,为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不朽的功勋,其中在科技界的杰出代表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吴健雄等,在政界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议员、部长等等,商界的精英更是不胜枚举。不管是从事什么事业的华人,不管他们走到哪里,但都始终记着自己是炎黄子孙,“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是他们的共同心声,他们以回国讲学、办学、投资、祭祖等形式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198457日回国拜谒黄帝陵时,在留言簿上写到“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海外龙的传人从另一个角度发扬光大了龙凤精神。

当今世界各地的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的华人之所以都以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是因为所有的华人已经脱离了“龙崇拜”的趣味,而是为中华民族的龙凤精神而自豪!现在很多盛会上,龙的传人会情不自禁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龙凤精神。199771日,是香港主权回归中国政府的日子,这个日子因结束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而为世界瞩目。龙,在庆祝回归的活动中扮演着特别醒目的角色:“香港宝鼎”上有象征五十六个民族的龙鳞;“金龙献瑞”灯饰喻示中华民族是一条巨龙。由香港亚洲电视台和大陆十家电视台联手拍摄的大型电视片《二龙抱珠》则将黄河、长江喻为“二龙”,将香港喻为“龙珠”,以“二龙抱珠”喻示源远流长血脉相连的中华龙文化。当中国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龙的传人在天安门广场自豪地举起了腾飞的巨龙!自古至今在全国各地都有以龙、凤命名的地名、企业名……

中国的“龙、凤”源于图腾,又超越了图腾,是文化的创造,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创造出来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来看,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龙凤文化始终是一脉传承永不衰败,究其原因是龙凤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是龙凤精神始终激励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团结向前的精神纽带。我认为现在可以把龙凤精神概括为:

 

阴阳辩证的唯物精神,

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

以人为本的民本精神,

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

惩恶扬善的正义精神,

崇尚科学的创造精神,

造福众生的奉献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

诚信仁孝的重德精神,

友爱互助的团结精神。

 

第六节、弘扬光大龙凤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铸造出来的龙凤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龙凤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我们有民族精神——龙凤精神。许多外国古代文明之所以消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他们之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是因为宗教神秘主义的恶果。余秋雨先生在《借我一生》中说:“佛教,不仅是印度的最高智能,也是全人类宗教文化的极致形态。但是,早在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已基本消亡……在一个地域,几种文明的消长起伏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伟大的佛教的故乡却没有能够好生维护住佛教,却是人间一大恨事,更是那片土地对文明的重大遗失。”余秋雨先生之所以对佛教在印度消亡感到困惑不解,是因为它不了解宗教的本质。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因为宗教不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正确反映,所以它不是真理,所以任何宗教都会走同样的一条路:产生→发展→衰败→灭亡。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科学,而宗教却阻碍了和学的发展。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而且延续至今,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没有受到宗教的桎梏。欧洲之所以率先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是因为他们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摆脱了宗教的桎梏。我国跳出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后,之所以立即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受到宗教的桎梏。现在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有两种:一种是继续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像朝鲜;另一种就是宗教泛滥的国家。科威特、前伊拉克等宗教泛滥的国家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有石油,一旦石油枯竭,大多数的平民就会立即变成乞丐。宗教的最大危害是把人们引向了虚幻的神秘主义,丧失了理智的精神。拜火教的烈火把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和人民烤得晕头转向、忘乎所以,丧失了理智的精神,所以波斯帝国灭亡也就成了必然。拜火教也就随着波斯帝国灭亡而灭亡。埃及和巴比伦王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是因为宗教的把他们的国王和人民人们引向了虚幻的神秘主义,丧失了理智的精神。古希腊虽然创造过璀璨的古代文化,但因为受到过分的神崇拜的影响和宗教神权的摧残,所以也没有形成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事实上余秋雨先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1999929日写的题为《哀希腊》的日记中说:“雅典机场显得过于狭小和陈旧,像一个小城式的汽车站,这与雅典的千古美名差距太大了。也许我没有权力取笑它,它辉煌在两千五百年前,而到飞机出现的年代,早已悠然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不过,作为一个门户,机场毕竟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盛衰……出了机场仍然不习惯,无法把眼前的一切与希腊联系起来……但肯定不应该像眼前那样平凡的略觉含伧,既失去古代的格局,也没有现代都市的规划……伦闲散,在欧洲,意大利只能排到第三。第一是希腊,第二是西班牙……然而如果让我直言,希腊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也包含着许多弊病。首先是整个社会失去了精气神,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这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又难以与现代世界合拍,结果被现代文明遗落。”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古希腊人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竞争、进取精神又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今天的希腊人已经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强者……在孔子时代,希腊的确出现过不少思想大师,但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仅靠几个思想大师是不行的。古希腊人曾经跪倒在自己意象的许多神的脚下,特别是那个太阳神阿波罗。但龙的传人中的英雄都在神之上,女娃战胜了天神,后来的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的神话也表现了我们的先人与大自然抗争、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我们中华民族没有真正崇拜过什么神,我们崇拜的是具有龙凤精神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龙凤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世代代的龙的传人。

在新时代弘扬光大龙凤精神必须抛弃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必须明确龙凤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何谓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193745日国民党派张继、顾祝同在黄帝陵前宣读的祭文中写道:“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笔者认为,这几句话就体现了蒋介石和他的御用文人的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也许蒋介石和他的御用文人的身体中就有蚩尤的遗传基因!秦始皇和刘邦为什么敬仰蚩尤?因为他们没有把蚩尤当“外人”,蚩尤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且是发达的东夷部落的一个杰出的领袖。东夷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东夷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经过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大统一,各部落、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相互进行文化交流,所以无论是从血缘上还是从文化上已经无法分清。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龙凤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的成员。在当今社会,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民族分裂主义。直言不讳地说,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小国都必须依附某个大国或国际集团,否则他们的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但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4以上的中华民族,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武力上,都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和国际集团抗衡。台湾、西藏的某些鼠目寸光的民族分离主义分子,别看他们现在道貌岸然、自以为是的样子,假若他们今天从祖国分离出去,明天他们就不得不像哈巴狗一样恬不知耻地去投靠某个大国或国际集团,否则他们说不定哪一天就像曾经得意一时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一样落个国破家亡、身陷囹圄的可悲下场。龙凤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只要我们继续弘扬光大龙凤精神,龙凤精神就会产生无所畏惧的战无不胜的力量!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龙的传人,让我们为我们的龙凤精神而自豪吧!让我们为我们的龙凤精神而骄傲吧!

 

 

  本页关键词:打击法轮功名站 学术批驳 科学剖析 邪教 会道门 李洪志 法轮功 法轮大法 剖析李洪志的欺世谎言 歪理邪说 法轮世界 长生不老 黄帝内经 性命圭旨 长沙马王堆汉墓 导引图谱 气功 法轮自转周天法 气功反应 气功偏差 走火入魔 精神病不是病 房中术 男女双修 喇嘛教 炼丹术 龙凤崇拜 龙凤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无神论 辨证唯物 阴阳思想 齐鲁文化 齐鲁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婆罗门教 佛教 因果报应 转回轮世

继续浏览
自序 目录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