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涧旅游文化
姚有为
九龙涧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因而在九龙涧蕴藏着丰富的旅游文化。
九龙涧与中国的龙凤文化
为什么生活在北纬36º39′、东经119°21′的地方的先人将此地命名为九龙涧?生活在九龙涧的先人为什么把旷世罕见的“张口龙首骨”作为图腾?为什么在祭地的时候又把“鸟蛋化石”作为神卵供奉?为什么创造了那么一个应龙与凤凰仙子龙凤呈祥的动人的神话故事?笔者在研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在深入民间调查的基础上,在考察九龙涧及附近地区的文物古迹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九龙涧是中华民族龙凤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龙凤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一、九龙涧与中国的龙文化
为什么生活在北纬36º39′、东经119°21′的地方的先人将此地命名为九龙涧?生活在九龙涧的先人为什么把旷世罕见的“张口龙首骨”作为图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怀着自豪的激情高唱同一首歌,这首歌的名字叫《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为什么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因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这是因为中国数千年的独特的龙文化世世代代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那么,中国的独特的龙文化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一)、龙是何物?
当我们在著名古代都城倘佯的时候,特别是在北京紫禁城中、太和殿等游览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被那些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吸引了视线,就会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仿佛它们真有呼风唤雨的广大神通,仿佛它们就要喷云吐雾、腾空而去。但现实的世界中却找不到它们的类似的“原型”,这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龙是何物?
龙是到底是何物?事实上早在2300多年以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伟大的哲人的龙的传人就在“一碧万顷”的洞庭湖畔提出了这个疑问,这个龙的传人就是现在的龙的传人众所周知的爱国者屈原。屈原在他的传世名篇《天问》一诗中,一口气提出了当时百余个悬而未决的自然、社会、神话故事等问题,“龙”到底是何物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他仰天发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因为当时就早已流传着应龙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传说大禹治水时,应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屈原的意思是说,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应龙怎样以尾划地的?
(二)、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幻想出来的一种“神物”
1、神的产生
任何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对世间有没有神产生过困惑,笔者不仅有过这种困惑,而且曾经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的崇拜者。每一个人都有一些难忘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会把难忘的事情珍藏在人生的记忆里,每当回忆的浪花在脑海里翻卷的时候,它们总是首先跳出来,令人难以忘怀。笔者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岁月的流失,许许多多的往事都逐渐淡忘了,但童年时代的一些小事情却曾是清晰地浮现在记忆的屏幕上。笔者的童年时代是先后在沂蒙山区的四个偏僻穷困的山村度过的,那是“十年动乱”的岁月。一天,笔者的小学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叫“故乡的秋天”,笔者在作文中写道:“……静静的秋夜里,我久久地仰望着迷人的星空。天有多大?星有多少?我不知道。太阳为什么自东到西,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我什么时候能象嫦娥一样飞到月宫里去?我不知道。时间的长河源于何时?何时终了?我不知道。天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地上到底有没有鬼妖?我不知道。人和万物从哪里来?先有蛋还是先有鸟?我不知道。世界真是一个最难猜的谜语,我什么时候都能知道?”笔者在这篇作文里天真地表现出的正是对自然现象的困惑,对有没有神鬼的困惑。初中毕业后,尽管笔者学习成绩较好,但是“贫下中农”并没有推荐我上高中,于是渴望走出深山了解山外的世界的十四岁的我便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神的崇拜者。相信了神,童年时代的那些困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天有多大?星有多少?只有万能的神知道;太阳为什么自东到西,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这是神的所为;凡人永远也不可能能象嫦娥一样飞到月宫里去;时间的长河源于何时?何时终了?只有万能的神知道;天上当然有神仙,地上当然有鬼妖,人和万物当然都是由万能的神创造;万能的神先创造了鸟,然后才有蛋……为什么我热爱读书,却偏偏失去了上学的权利?这是因为我前世做了坏事,所以今世受到了神的惩罚。那时候相信了神的我居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麻木地老老实实地接受神的惩罚,我也从此以后由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少年变成了一个胆小如鼠的窝囊废。于是我每观宇宙浩翰幽远之状,便自叹已之卑小;每听雷霆震耳之声,便赞叹龙之神威,继而吓得浑身发抖,继而磕头作揖、连连祷告;每睹骤雨磅礴、巨浪滔天之势,便自感己之无能,而羡蛇、鱼畅游之技,而慕鸟儿腾飞之能;每见手舞足蹈的巫婆、神汉和道貌岸然的算命先生,便崇拜得五体投地……一言以蔽之,神是人创造的。
可是不久以后,国家形势终于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戏剧性的突变……笔者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突变,在那惨烈的高考竞争中,我成了幸运者。在大学那个知识的摇篮里,我终于彻底弄清楚了童年时代那些“奇思幻想”。我也明白了,自己的愚昧无知的童年时代的那些“奇思幻想”是与处于初蒙期的远古先人的想法是一样的……
人类在由人猿向原始人进化的漫长岁月中,遭万劫而不灭,才使大脑不断发达,随着大脑不断发达产生了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高级思维能力,高级思维能力产生了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但由于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使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的认识就像现在的无知的儿童一样愚昧,人们对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日出日落、月圆月缺、雷电云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的无知及人和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困惑,误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为了解释那些他们认为是莫名其妙的自然现象,于是就有人幻想出了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世界上的古老的民族在远古时代都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神和神话故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也创造出了很多神和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天女散花等等。
2、原始宗教和巫术
一些原始人在对“超自然”力量的神的崇拜的基础上创造了原始的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而且冥冥之中,还有主宰自然界的“神”。这个(或多个)神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福佑人类,也可以惩罚人类。但人们可以通过巫与神相通,求得神的庇护和帮助。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如鳄、蛇、鱼、鸟等某些动物的体态,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原始宗教的产生还导致了巫术活动的产生。原始宗教把人类狩猎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遭到猛兽的危害与主宰自然界的神联系起来,看作是神意志的表达,而某些动物就成了神的意志的体现。由此产生了原始人的献祭活动,即在狩猎归来后,先要以猎获动物的一部分祭神,对神的赐予表示感谢,然后才食用。在这种活动中,献祭的动物就成为人与神联系的中介,在这些动物身上表达着原始人对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当原始人类由狩猎经济向渔猎与畜牧业经济过渡后,虽然猎获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在献祭中以动物为祭物这个习惯并没有变化,动物依然作为人神沟通的工具,由此,献祭的动物也逐渐神圣化。这种献祭活动最初可能是简单的,但逐渐演化成一种庄严的仪式,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项,如部族成员疾病、死亡,部族之间的冲突,狩猎、耕种采集、迁徙等等。
3、图腾的产生
在巫术活动中原始人对献祭的动物的神圣化产生了图腾。“图腾”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和某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尊奉为该氏族的图腾。图腾被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规定崇拜仪式,一般禁杀、禁食,同一图腾所属成员禁止通婚。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落后的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4、人类选择图腾的特点
纵观世界各民族选择作图腾的动物来看,人类大多是选择那些与自身的本领和差异特别大的动物做图腾的。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蛇和巨蜥具有水陆两栖和冬眠的本领,所以以蛇类和巨蜥作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鸟类能飞行的本领,所以以鸟类为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乌龟长寿,所以以乌龟为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虎、狮、熊、狼、豺等这些动物的凶猛和强悍,因此以这些动物为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牛的威力,所以以牛为图腾;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马能奔跑的本领,所以以马为图腾。还有的地域的人因为羡慕某种植物的“特异功能”,所以选择某种植物为图腾。世界各民族的图腾中都没有选择猴类、猩猩类作图腾的,因为这些动物与原始人的本领差不多;也没有选择蝉等动物做图腾的,因为蝉等动物寿命短;也没有选择野兔、小鱼等动物做图腾的,因为这些动物的本领太小,处在食物链的低层次。
5、东夷太昊部落以蛇为图腾
二十世纪的一些学者根据一些古典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龙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东夷太昊(又称太嗥)部落的图腾[笔者注:九龙涧及附近地区为伏羲时代的东夷太昊部族的势力范围]。提出龙是东夷太昊部落的图腾的学说的第一个学者是闻一多。《左传》中云:“太昊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曰:“太昊伏羲氏,凤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名官。”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说:“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
史学家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研究成果认为东夷太昊部落的图腾的原型是蛇。为什么东夷太昊部落崇拜蛇呢?史学家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研究成果推断,伏羲时代是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蛇既能在水中捕获猎物,又能在陆地捕获猎物,所以以渔猎为主、陆猎为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东夷太昊部落的原始人就自然非常羡慕蛇的本领了。
专家们对生活在九龙涧一带的先人崇拜的图腾——“张口龙首骨”进行研究发现,此龙骨正是一种蟒蛇的头骨。这一发现对闻一多的学说又是一个有力的支持。由此也可以断定,九龙涧原来属于东夷太昊部落的领地。
6、龙的产生
⑴、人们对蛇图腾的神化产生了“龙”
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它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不断神化从而使蛇图腾升华为具有广大神通的“神物”——龙。后来的部落首领为了借助于神权提高自己的号召力,以便有效地组织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就纷纷以各种方式神化自己,有的说自己能驾驭这种“神物”——龙,有的直接说是这种“神物”——龙的后代,于是就流传下来很多著名的部落首领与龙有关的神话故事。
⑵、中华民族始祖与龙的关系
伏羲和女娲兄妹俩是后世的中华儿女一致公认的祖先,请看这兄妹俩与龙的关系。
①、先看女娲
A、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意思是说,古时候有一年,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的灾难,半边天空突然坍塌下来,天上露出了一个大的窟窿,地面发生了巨大的震动,裂了无数条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沟,山林皆然起了熊熊大火,四处皆洪水泛滥,地球上的人类和万物正遭受着一场毁灭性的劫难。女娲挺身而出,她决定拯救人类和万物。于是她捡了许多石子,用火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她用这些液体终于把天的窟窿补好了。又杀死了一只大乌龟,用乌龟的四只脚竖立在大地的四方作为顶天柱。又杀死了制造洪水的黑龙。经过女娲的努力,一场劫难终于平息了,劫难之后的幸存者又过上了幸福生活,又在人间息息繁衍后代。《论衡·谈天篇》云:“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路氏后记》是这样记载的:“太昊氏衰,共工维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坠天纲,绝地纪,履中冀,人不堪命,于是女皇氏(即女娲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氏较,灭共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民复生。”这虽系神话故事,但至少说明了女娲是东夷太昊部族的首领,而且完成了三件大事:其一,打败了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神;其二,平定了洪水;其三,使地平天正。这大概是平息了一场特大洪水、地震带来的灾害。
B、女娲与蛇
请看这位中华民族的“人祖”与蛇的关系:王逸在为《楚辞·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作注时讲“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王逸之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史记·帝王世纪》讲女娲氏“蛇身人首”,《列子·黄帝篇》言“女娲氏蛇身人面……”。由此已经不难看出,女娲统领的东夷部落联盟是以蛇类为图腾的。
②、再看伏羲
A、伏羲其人
伏羲是东夷太昊部落联盟首领,一种传说女娲是他的妹妹,他与女娲成婚繁衍了人类。对其名史书上有多种写法,如伏牺、伏戏、宓牺、虑牺、庖牺等。
B、伏羲的丰功伟绩
他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七个方面:
其一,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仿生学大师。《周易·系辞下》说:“(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他根据蜘蛛结网的原理,编织鱼网,从而使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第一次突变,进入了渔猎时代。他的这项划时代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壮大。
其二,创造了八卦。《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东汉王充《论衡.作对篇》说:“《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他教群民画八卦、念八卦,用八卦。他用八卦帮助群民认识宇宙和自然界变化规律,预测事物发展。八卦就是伏羲氏时代普通人都能掌握应用的一种文字和计数方法,若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记述方法,伏羲是没法传授结渔网的方法的。它不繁琐,只有两个符号(阳爻、阴爻)就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神乎其神。由于应用的方法失传已久,所以,当今人们仍在继续研究探讨之中。八卦标志着先民认识水平的突进。对立统一的阴阳八卦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模式,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伏羲被誉为“人文始祖”。八卦对整个人类的数学等自然科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老子深得阴阳、太极、八卦之奥秘,著道德经五千言,其论理之精妙,影响之深远,后无来者。中医家、气功师,凡深通阴阳、太极、八卦精蕴者,皆能成其正果。
当今社会的文明标志是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但很多人在使用计算机时却很少想到这两个问题:是谁发明了计算机?他是怎么发明了计算机?1703年,德国《皇家科学院纪录》上发表了一篇主题为《二进位制算术的解说》,副标题为“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使用的古代中国数字的意义”的论文,论文的署名是“Leibniz(莱布尼兹)”。这个莱布尼兹(1646~1716)就是计算机之父,他当时作为德国年轻的外交官来到中国,他对伏羲发明的八卦非常着迷,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了八卦的二进位制,于是他写出了那篇震惊世界的论文,接着他根据二进位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机。从此人类进入了开发计算机的时代。笔者提醒每一位中华儿女,当你坐在计算机前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享受现代文明的乐趣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绝顶的祖先——伏羲!
其三,造书契。《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所说的“后世圣人”指的就是伏羲。原始时代,结绳记事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现象,具体办法大致是大事结大结。小事结小结,有些还在绳上印染不同的颜色作为辅助,同时结绳还有计数的功用。伏羲造书契,指的是契刻符号,有什么事非记不可,就先用一个特定的符号刻或画在什么东西上,这可比结绳记事简捷方便多了。其实八卦就有书契的功能。和伏羲时代相对应的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刻在陶器上的几十种符号,虽暂时难以证明就是文字的前身,但说明哪个时代表示简单思想的符号还是有的。
其四,发明了琴瑟,创造了音乐,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第一音乐大师。东汉许慎《说文》释“琴”说:“苞牺氏所作弦乐也。”西晋王嘉《拾遗记》说:“苞牺氏灼土为埙。”三国谯周《古史考》说:“伏羲作琴瑟。”
其五,开创了姓氏制度,自姓为风。
其六,制定了男女婚嫁制度。三国谯周《古史考》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氏族社会早期,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有男女之别,但无家庭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群婚的害处逐渐显现出来。伏羲改革婚制,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对偶婚。
其七,确定官职,管理有方。
从伏羲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来看,他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C、伏羲与龙
后世文献对女娲的记载大多是与蛇有关,很少出现“龙”字,但对伏羲的记载则几乎都与“龙”有关了,请看这位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第一先哲与龙的关系: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事迹、功绩:“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意思是说,伏羲是东夷太昊部族,姓风,他是继燧人氏[笔者注:传说发明钻木取火的人]之后成为部族首领的,其母名叫华胥氏,一次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而生伏羲。伏羲的样子是蛇身人首,道德很高尚……《拾遗记》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春秋元命苞》称伏羲“龙颜”;《春秋合诚图》还描绘了伏羲的一副“龙相”:“龙身牛首”、“龙唇龟齿”。《白虎通》说伏羲“鼻龙状”。《云中记》直言“伏羲龙身”。
女娲和伏羲二名并称则始于西汉《淮南子·览冥篇》。后来出土的汉代的一些石刻画与砖画上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通常作人形,腰身以上则为蛇躯,两条尾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两个人的脸面,或者向着,或者背着。伏羲的手里拿着曲尺,女娲的手里拿了圆规。或者是伏羲的手里捧着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金鸟,女娲的手里捧着月亮,月亮里面有一只蟾蜍(哈蟆)。还有的画像在两个人中间还挽着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这无疑是他们的爱子——中华民族的先祖了。
由此看来,伏羲兄妹都是“龙”。
笔者认为,从伏羲发明渔网来看,史学家对东夷太昊部落的图腾的原型是蛇的推断是正确的。后来的许许多多的人类的创造发明源于对某种动物本领的渴望。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名叫李连塔尔的德国孩子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特别热爱大自然中的鸟儿,他渴望自己能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所以他常常久久地凝视着翱翔长空的雄鹰发呆,他从翱翔长空的雄鹰那里获得了启迪,所以他才在1891年根据雄鹰滑翔的原理造出了人类的第一架飞机——滑翔飞机。正像李连塔尔因为羡慕雄鹰滑翔的本领而发明了滑翔飞机一样,当时聪明的伏羲正是因为羡慕蛇在水里捕鱼的本领,又从蜘蛛结网捕获猎物受到了启发,才发明了渔网。
为什么与伏羲同时代的其它部落的先人不以蛇为图腾呢?也许是因为东夷太昊部落的先人比其它部落的先人的智力进化水平高一些等原因。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导致东夷太昊部落的先人羡慕蛇、以蛇为图腾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由于东夷太昊部落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环境决定的。笔者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和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了一个启发。马克思认为:“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也就是说,神话是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也就是说女娲时代东夷太昊部落的居住地可能的确发生过那么一场大的灾难。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国近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等科学家研究证实:地球的气候曾发生多次冷暖期的交替变化,在冰川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以及新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下,中国西高东低的特殊地质结构导致中国东部在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海侵和海退,而女娲、伏羲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正是遇上了地球变暖的时期,那时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气温高、降水多是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洪水灾害频繁。那时的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海水倒灌加剧了河流洪水泛滥。由此可以推断,《淮南子·览宴训》描述的灾难情形是真实的。《山海经.大荒西经》称:“女娲,故神女而帝者也。”这说明女娲是东夷太昊部落母系氏族时期的一个很有能力的首领,她在那次灾难中为拯救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次灾难幸存下来的人发现,当洪水到来的时候,陆地上很多的人和动物遭到了灭顶之灾,而蛇却在水中悠哉游哉地捕鱼;当洪水退去以后,蛇又悠哉游哉地回到陆地上来捕食。于是人们对蛇产生了羡慕心理,于是人们以蛇为图腾了。
据史料记载,地处潍河下游、濒临渤海的九龙涧地区,曾经因海啸多次导致潍河洪水泛滥,九龙涧附近地区的潍河两岸的人们曾经多次深受其害。在海平面上升的女娲时代,九龙涧附近地区的潍河两岸的人们肯定是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受害者,肯定很多人遭受了灭顶之灾。所以生活在九龙涧的先人崇拜蟒蛇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女娲时代的洪水泛滥导致了世界的很多地方的古人崇拜蛇。在古埃及石刻和壁画中,国王的形象无一不被刻画成神鹰或神蛇的形象,这说明遭受了洪水灾难的古埃及人也是崇拜蛇和鸟。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载歌载舞,讴歌蛇的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
⑶、炎帝和黄帝与龙
后世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的两个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的著名的帝王炎帝和黄帝是伏羲兄妹的后裔,所以他俩自称是“龙的传人”。有的历史文献上说此二人是兄弟俩。既然他俩是“龙的传人”,当然也就是“龙”了,下面再看看历史文献上对这兄弟俩是怎样记载的。
①、 先看炎帝
A、炎帝其人
炎帝即神农氏。男,其母名叫女登。他是伏羲的后裔,炎帝部落的首领。
B、炎帝的丰功伟绩
他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农学家。他“尝味百草”发现了粮食,他又“斫木为耜”,发明了最早的原始农具,教人们耕作田地。从而使人类告别了狩猎为食的时代,而进入原始农业经济。农业经济使人们的食物有了保障,从而再次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壮大,再次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其二,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医,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医生。史书上称“尝味草木,宜药疗疾,救夭伤之命”,从而改变了人类在疾病面前只有等死的被动局面。
其三,教人们学会储存火、应用火。
他为了寻找粮食和治病的良药,常年累月,跋山涉水,走遍了天南地北,尝遍百草,曾出现过“一日遇七十毒”的危险局面,但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因尝试了一种名叫“火焰子”(俗名断肠草)的毒草,中毒身亡,后人在此建炎帝陵。
C、炎帝与龙
炎帝这位改变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的人类第一农学家、第一医学家自称是神龙之子,请看:《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史记·补三皇本纪》:“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纲鉴·三皇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太平御览》:“任巳感龙而生神农。”;《潜夫论·五德志》:“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②、再看黄帝
A、黄帝其人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笔者注:寿丘即现在的山东曲阜],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宋朝时宋真宗为纪念黄帝的诞生地,在曲阜建立景灵宫,并将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后来景灵宫毁于战乱。1991年当地人挖掘到当年景灵宫的两个巨碑,故又重建寿丘。与寿丘相邻的是少昊陵,少昊陵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的墓葬(199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以推断黄帝也是以龙为图腾的东夷太昊部族的后裔,即伏羲的后裔。《国语》载:“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意思是说,炎帝、黄帝是一母所生,因此炎帝和黄帝这兄弟俩自称是“龙的传人”。
B、黄帝的丰功伟绩
他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十三个方面:
其一,降服了他的哥哥炎帝,并结成炎黄部落联盟,共同与东夷蚩尤部落作战,诛杀了蚩尤,结束了原始社会末期大部落之间野蛮的连年混战局面,从而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统一部落联盟,为中华民族第一帝。
其二,他写的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问世最早、最权威、最系统的一部中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使人类真正摆脱了愚昧荒蛮,是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分水岭。他从远古先民同疾病作斗争而得到的认识所形成的人体科学理论和祖国传统文化有其自己独特理论体系。数千年来《黄帝内经》不知解除了多少人的痛苦,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至今还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是他给人类留下的无价之宝。
其三,制定原始法律。出土的《黄帝四经·经法·君正》篇明确讲道:“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
其四,在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学、军事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及伦理道德方面也创造出了光辉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五,规定日中为市。黄帝初期,并没有固定商场,所谓日中为市,规定中午时间,各地的男女老少,聚集到一个指定的地方,拿上各自产品,以物易物,各取所需,相互交换,一直演变到当今的“逢集”、“赶会”。
其六,制金刀、立五币。金刀就是硬币,刀形之铜钱。立五币,就是有五种钱币。币是一块布或麻织品,嫘祖发明养蚕后,用丝绸制币。
其七,创造度量衡。
其八,规定了“入洞房”的婚姻制度。
其九,开创了驯养野生动物的先河。
其十,创立12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佶、儇、依,分给14个儿子,2人同已姓,二人同姬姓。当今中华民族的姓氏都是由这12姓演变而来的。
其十一,创造了天干地支。
其十二,他重用各种人才,因而产生了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诸多创造发明,如文字、算数、陶瓷烧制技术、铜冶炼技术、养蚕纺丝技术、指南车、舟、鼓、衣裳、音律等等。
其十三,他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重视保护环境的人。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一:黄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从黄帝以后中华民族的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无愧始祖”。
黄帝到西部巡游时驾崩,葬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汉代在桥山之巅建了黄帝陵。
C、黄帝与龙
黄帝是炎帝的弟弟,自然也是龙了,但历史记载与炎帝有所不同。请看这位人类文明始祖与龙的关系:《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淮南子·冥览训》载:“黄帝治天下……青龙进驾”;《史记·天官书》载:“轩辕黄龙体”;《史记·孝武本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龙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汉图帝纪通》载:“黄帝以雷精(龙之一种)起”;《轩辕黄帝传》载:“作龙衮之服”;《大象列星图》载:“轩辕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论衡·骨相》载:“黄帝龙颜”;《列仙传》载:“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御览七十九引春秋元命苞云:“黄帝龙颜,得天庭阳。上法中宿,取象文昌。戴天履阴,秉数制刚。”……
⑷、尧、舜、禹与龙的关系
后来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的三个一次又一次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的著名的帝王尧、舜、禹,历史文献记载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故他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是“龙的传人”,那么这三位“炎黄子孙”自然也是“龙的传人”,自然也是“龙”了。下面再看看历史文献上对这三位“炎黄子孙”是怎样记载的。
①、先看尧
A、尧其人
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其父就是帝喾(《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其母庆都是炎帝的后裔。
B、尧的丰功伟绩
尧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他建立了“中国”的雏型。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宾服四夷,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形成了“中国”的雏型。史书上对尧帝的评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肜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就是尧帝的德行。
其二,制定了较完备的历法。他从日月星辰的运行,推算出一年历法,把时令传授给百姓。他又根据日影长短,推算出“夏至”和“冬至”,并分开春、夏、秋、冬四季。然后,又根据四季确定一年为366天,又用置润办法来调整四时的误差,这就把无序的农耕变得有序,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史记》载:“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时”
其三,他晚年在舜的辅佐下谱写了我国乃至整个人类教育史的第一篇章。中国教育史就是从尧那个时代写起的。《尧典》记载,帝尧时,契作司徒,“敬敷五教”,加强社会教育。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顺天之则,行地之道,理顺各种关系,建立伦理道德的新秩序,使社会出现了友好祥和的景象,从而再次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其四,他的一个叫伯益的大臣发现了用水井抗旱的妙用,他立即下令推广之。大旱之时,他发动人们广泛挖井,解除了旱灾。
其五,他首开了人类主动治理水患的先河。他任命大臣鲧为治理水患的总负责人,可是鲧采取“堵”的办法,9年时间,非但无效,反而洪水泛滥更甚。于是尧治理水患的理想没有变成现实,这一艰巨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继位人舜的肩上。
1954年发现的在九龙涧南部的日照市东港区高兴乡南辛庄子附近面积约52万平方米的尧王古城遗址,说明这里曾经是尧一个权力中心。
尧帝陵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城东35公里的郭村西隅涝河北岸。
另外,他是中华民族任人唯贤第一典范。其子丹朱傲慢荒淫,不关心国家大事,于是他把儿子安排到了九龙涧西南不远的丹水(山东潍坊昌乐境内的大丹河xxx)一带。而自己却遍访天下贤士,得贤士舜,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让舜辅政20年后,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尧的卓越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得到了百官的敬服,百姓的爱戴,各项事业都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
C、尧与龙
这位深受人们爱戴的天才的大部落联盟首领自称是赤龙的儿子,请看:《太平御览》引《春秋合诚图说》中云:“尧母——庆都与赤龙合昏(即婚字,古文昏、婚义通),生伊耆,尧也。”《初学记九引诗含神雾》云:“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隶释帝尧碑》云:“庆都与赤龙交而生伊尧。”《成阳灵台碑》云:“昔者庆都兆舍穹精氏,姓曰伊,游观河滨,感赤龙交,始生尧。”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尧母庆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孺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河,有赤龙负图而至,奄然阴云,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
②、再看舜
A、舜其人
舜,姓姚,名叫重华,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史记·五帝本纪》载:“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出生在九龙涧北部不远的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
B、舜的丰功伟绩
舜无论是辅佐帝尧治理天下,还是后来独立治世,都有显赫功绩。他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他继位后,凭着杰出的管理才能进一步巩固扩大了华夏部落联盟,为国家的诞生孕育了雏形。
其二,他慧眼大胆启用鲧的儿子禹治理水患,开创了我国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兴修水利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由落后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其三,采取举贤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程。他为了寻找贤才,不辞千辛万苦,爬山涉水,最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德才兼备的禹。
其四,首开以德治国的先河。《尚书》载:“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他惩恶扬善、以德化人、以仁感人、以诚待人的崇高品德一直为世人所敬仰推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伦理道德上,他忍辱负重,仁爱敬孝,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使古代人伦美德逐渐推行到全国;②、在社会道德上,力行“乐于助人、邻里和睦、谦恭礼让、童叟无欺”;③在政治道德上,主张“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他创造并推行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在舜的身上突出体现了诚信仁孝的重德精神,孔子视舜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C、舜与龙
请看史书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记载:《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古喻虹为龙)意感而生舜。”传说舜一生下来便“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或云“龙颜重瞳大口”……传说中的舜还曾化游龙而逃生:其父鼓叟同舜的异母弟象密谋,让舜去淘井,然后断绳填石,予以加害。舜穿着娥皇和女英为他制作的“龙工”衣,危机关头,化作一条鳞甲闪闪的游龙,钻入黄泉,然后从另外一眼井里钻了出来。
已经禅让了帝位的舜为了除害降恶,安定民心,又率军南征,在凯旋的路上驾崩,葬于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30公里九嶷山上。《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后人在九嶷山上建了舜帝陵。
③、最后看禹
A、禹其人
禹,生于公元前2297年6月6日,卒于公元前2198年8月,享年101岁,他也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B、禹的丰功伟绩
禹的丰功伟绩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治水。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包括九龙涧在内的全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纪念大禹治水用于观测天象的禹王台。他因治水有功而获得了帝位。2002年发现的一件记述大禹治水故事约2900年前铸有98字长篇铭文的西周公盨,有力地证明了大禹治水的历史事实。这件公盨,是2002年春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当时盖已失,只存器身,且大半为土锈所掩,显露出的部分铭文文辞古奥,难以释读,甚至给人以无头无尾之感。其内在价值不为人知,正辗转各处,待价而售。虽然不识其“庐山真面目”,但对于上面近百字的青铜铭文,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预感到这其中可能蕴藏着“大文章”。在征得货主同意、未付款的情况下,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其带到北京邀请中国专家予以审鉴。经过清理保护,著名青铜器学者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马承源、陈佩芬、裘锡圭、朱凤瀚、李零等先后对其进行了仔细而周祥的鉴定和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件公盨是西周中期的某一代国君所做的青铜礼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认为,这个国即“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国家。据史书记载,遂国世代恪守舜的明德,也因其德行美好,周武王将其长女太姬下嫁给遂国的胡公满,并封之于陈,建立了陈国。公盨上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文辞体例前所未见,被学者们称誉为“金文之最”。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史研究,堪称近年来重大文物考古新发现。盨上所铸98字长篇铭文,字体优美,行款疏朗:字数不算很多,但字字珠玑,几无废言。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随后,铭文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古人云:“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说的是发现一篇长篇青铜铭文,就如同发现一篇相当于《尚书》这样重要的古代文献。这件器物的铭文不仅字数长,而且与以往所发现的纪名、纪事类的青铜铭文截然不同,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体例、格式前所未见,别具一格,内容更是极为重要。公盨铭的发现,将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的文字记录,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德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德治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封建中国。公盨铭中前后6处出现“德”,而且内涵颇为宽泛:要求民众既要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做人要“齐明中正”,还要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婚姻和谐,注重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王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君王统治才能长治久安,天下才能安定。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2900年前中国关于“德”的思想已相当丰富、系统,“德治”观念已经形成,而且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主张,其实只是对周人思想的总结与概括。通过专家解读,我们还了解到,2900年前我们祖先所讲述的“德”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有德于民”,即为百姓做实事。此外,公盨铭的文辞与体例与现存的《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它的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书的渊源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其二,禹继位后,推进和发展了尧、舜开创的文明,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建立了中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并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从而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代替了野蛮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国土资源考察。据记载,《山海经·五藏山经》和巨画《帝禹山河图》是大禹和他的臣属撰绘的。
C、禹与龙的关系
请看这位“华夏第一君”与龙的关系:神话故事中大禹是从父亲腹中蹦出来的一条虬龙(黄龙),《归藏·启筮》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王逸注《楚辞·天问》之“应龙何画?河伯何雨?”句时云:“禹治水之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史记·封禅书》有云:“夏(即大禹立之朝号)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因崇青龙而立夏朝;《瑞应图》残卷引《括地图》说:“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域外,既周而还。”……大禹治理潍水的神话故事也是大禹与龙的一次结缘。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意思是说禹在江南召集各路诸侯会议时驾崩,于是他安葬的那个地方叫会稽。后人在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约5公里处的会稽山上建禹王陵。
禹以前的时代被史学家称之为上古时代。上古时代的以龙神化自己的部落领袖的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剧了先人对龙的崇拜。从以上介绍的7位上古时代的以龙神化自己的著名的部落领袖来看,他们以龙神化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为了借助于神权提高自己的号召力,以便有效地组织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在这里再以大禹治潍河的神话故事说明这个问题。大禹这个年轻人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谁会相信他有治水的本领?再说,治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还没有形成国家以前,没有特殊的手段是根本无法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所以大禹只能借助当地人对九龙涧应龙的崇拜心理,于是他来到了九龙涧与应龙“会晤”了一番,把自己通过实际考察想出的治理潍河的方案说成是应龙指教的,于是人们纷纷响应,于是大禹顺利地完成了对潍河的治理。大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四处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归。人们造神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神保佑而得到好处,具有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的以龙神化自己的大禹制服了水患,使人们得到了好处,于是人们就把大禹当成救苦救难的神龙了。
⑸、龙与王权的结合
禹死后将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此以后帝位变成了世袭制,以后的所有的中国帝王都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秦的始祖大业是颛顼(黄帝的孙子)的一个名叫女修的孙女的儿子。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名大费。大费辅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女儿姚玉女为妻,并佐舜调驯鸟兽,称为伯益……所以秦始皇“名正言顺”地取得了与龙的联系。秦始皇认为仅有这层关系还是不够的,于是又直言不讳地自称是黑龙:《史记·封禅书》中云“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集解》载苏林注:“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龙作为皇帝的代称,换句话说,“真龙天子”出现,是刘邦发明的。这位以泗水亭长起事、“好酒及色”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缺乏项羽那“世世为楚将”的显赫身世,于是他出于政治的需要,编造了显示他先天不凡的奇异经历神化自己,以提高自身的威信与号召力。且看《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述:“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自此以后,历代封建皇帝皆以“真龙天子”自居,自此以后龙成了王权的象征,直至清朝灭亡,皇权永绝。禹以后的帝王虽然都以龙神化自己,但他们神化自己的目的已经改变了,他们是借助于神权巩固自己的王权,从而达到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根本目的。
⑹、龙与宗教的关系
①、龙于道教的关系
道教是由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创造的,最初叫五斗米,后来叫天师道,张道陵自称天师。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张角造出了太平道,张角以传太平道为名,在农民中进行起义宣传。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归入了天师道。南北朝时(420~479)宗教形式逐渐完备,才更名为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庄子、列子的著作为经典,奉玉皇大帝为最高的神。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父业,均称“天师”。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于受龙崇拜的影响,也为了得到“真龙天子”的认可,所以它一产生就给予龙很高的地位,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有十个儿子,号称“张氏十龙”,其女儿未婚而孕生了两条小龙。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自称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②、龙与佛教的关系
史学家研究认为,最先将龙崇拜传入印度的是禹的后裔。商灭夏之后,夏的一部分奴隶主(禹的后裔)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此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成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于是印度的佛教中出现了“那伽Naga)”的神兽,这种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实际上,那伽的原型是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蟒蛇。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护卫者,按佛经的说法,佛降生后,那迦护卫在佛的左右,吐一温一凉的净水为佛洗浴,并在空中歌舞赞礼,散各种妙花。那伽的数目在佛经中说法不一,有五位、七位、八位、八十一位、一百八十五位等不同说法,每位又有眷属千百。那迦可兴云布雨、决江开渎、致福却灾,居于海川沼渊之中,显然,佛教中的那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许多相似之处。东汉明帝即位后,派郎中蔡音带人去西天求佛。蔡音到了天竺(印度),请人画了佛像,邀请两位佛门大师摄摩腾、竺法兰回洛阳。公元68年,明帝下诏建了洛阳白马寺供两位佛师居住,蔡音协助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典《四十二章经》,于是蔡音就把“那伽”翻译为龙,于是中国式的佛教中就有了龙神、龙王。不过“那伽”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很低,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而且“那伽”有三种“克星”,第一克星便是金翅鸟,说金翅鸟每天以“那伽”为食,一天需要吃一条“那伽”王,五百条小“那伽”。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若是龙随便成为金翅鸟的美餐,中国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真龙天子”明帝也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龙在蔡音翻译的中国式的佛教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而中国的百姓原本就以龙为神灵,对佛教中的龙也就慨然接受,并以中国文化中的龙来理解佛教中的龙了。
中国式的佛教受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龙的地位不断提高。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直属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而且中国的龙的夫人一般不是它的同类,而常常是凤凰或者是人间的美女。
道教和中国式的佛教对龙的神化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对龙的崇拜。
⑺、龙的形象和神性的演变特点
①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
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二是由具体到夸张。
由简单到复杂的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是由图腾演变的特点决定的。东夷太昊部落是以蛇为图腾,但东夷少昊部落却以鸟为图腾[笔者注:在后面再详细论述],还有的部落以虎、狮、牛、狼、马、等为图腾,所以当伏羲向别的部落推广他的发明和蛇图腾的时候,别的部落因为崇拜伏羲而接受了蛇图腾,但还是表留了对自己的图腾的崇拜,于是他们就在蛇的图腾中加进了自己的图腾特点,于是远古龙的形象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概而言之,可分为5类:1、五色龙:即黄龙、青龙(苍龙)、黑龙、白龙、赤龙;2、有角龙与无角龙;3、有足龙与无足龙;4、有翼龙与无翼龙;5、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由复杂到简单的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是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对龙的垄断和不断神化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制造和使用刀、枪弓箭等武器了,于是人们可以随意猎杀虎、狮、狼、牛、马动物,一些狼被驯化为看门的狗,一些牛、马被驯化为代替人劳动的工具,于是人类失去了对这些动物的崇拜心理,所以后来的龙就没有蛇身牛头或者牛头蛇身之类的形象了。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为了强化人们对龙的形象的专一性崇拜,于是龙的形象逐渐趋向一种定型,即在蛇的身体上加上了脚,但却不用脚走路。郑板桥在《城隍庙碑记》说:“无足而以龃龉行者为蛇,上下震电、风霆云雷,有足而无所可用者为龙。”
由具体到夸张的龙的形象的演变特点是由人们对龙的不断神化造成的,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佛教、道教在对龙的神化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可以说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一种图腾,举办国把自己国家认为的吉祥动物作为奥运吉祥物的原型,但在某种动物的原型的基础上根据举办国家的愿望进行了夸张,以此象征某种美好的含义。龙的形象也是这样的,取自于蛇,但又根据人们的愿望进行了夸张。
②、龙的神性的演变特点
龙的神性的演变特点是由“低功能”逐渐向“高功能”发展的,这是由于人们对龙不断神化造成的。一代代以龙神化自己的具有不同的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的部落领袖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于是人们把龙这种“神物”的神通夸张得越来越广大。于是龙能畅游深渊,能遨游沧海,能腾云驾雾,能上天入地,能电闪雷鸣,能呼风唤雨,能主掌时运、能降魔去灾;于是闪电、彩虹是龙形,风啸、雷鸣是龙声,于是龙就成了风神、雨神、雷神、水神、保护神……概而言之,龙的神性可分为6类:1、喜水:“喜水”的神性,使龙对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特别胜任。2、好飞:“好飞”的神性,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某些神仙、圣杰、帝王的乘御对象。3、通天:龙能飞行于天,于是龙就具备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4、善变:天上的风、云、电、虹等,水中的蟒、蛇、鳄等,地上的蟒、蛇、蜥蜴、象、马、牛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5、灵异:龙具备了“善变”的神性,就免不了要变出些“灵光”、“灵通”、“灵妙”、“灵验”和“荒诞”、“离奇”、“怪异”来,因此龙又有了“灵异”的神性。6、征瑞、示威、兆祸:因为龙具有前面所述的5种神性,所以对它敬畏、祈求就会得到它的保佑,就会带来祥瑞;若不敬畏它,它就会示威,带来灾祸。雷雨使江河水涨成灾、龙卷风卷走人畜树木、泥石流冲毁房舍田园等等都是龙示威的方式。
⑻、结语
现在已经不难看出,龙的产生过程可以大致归结为这样的18个阶段:1、人类随着进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大脑不断发达;2、随着大脑不断发达产生了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高级思维能力;3、高级思维能力产生了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4、由于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因而对自然现象产生了困惑;5、因为对自然现象的困惑,所以误认为自然界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6、因为误认为自然界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以幻想出了“超自然”的力量的神;7、由于对“超自然”的力量的神的崇拜产生了神话故事和原始宗教;8、原始宗教的产生导致了崇拜动物的心理和巫术活动的产生;9、在巫术活动中对献祭的动物的神圣化产生了图腾;10、东夷太昊部落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环境决定了东夷太昊部落的先人羡慕蛇、以蛇为图腾;11、对图腾的崇拜不断神化从而使蛇图腾升华为具有广大神通的“神物”——龙;12、后来的部落首领为了借助于神权提高自己的号召力,以便有效地组织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就纷纷以各种方式神化自己,有的说自己能驾驭这种“神物”——龙,有的直接说是这种“神物”——龙的后代;13、上古时代的以龙神化自己的部落领袖的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加剧了先人对龙的崇拜;14、一代代以龙神化自己的具有不同的杰出才能和高尚的道德的部落领袖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于是人们把龙这种“神物”的神通夸张得越来越广大;15、在龙图腾与其它图腾融合的过程中龙的形象先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16、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对龙的垄断和不断神化使龙的形象又经历了由复杂到简单的演变;17、随着人们对龙的不断神化使龙的形象经历了由具体到夸张的的演变,后世专制的封建帝王、佛教、道教在对龙的神化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由于人们对龙的不断神化使龙的神性经历了由“低功能”逐渐向“高功能”的演变。
就这样,从东夷太昊部落崇拜的蛇开始经过世世代代演变、神化,终于变成了神通广大的“神物”——龙。
(三)、龙与风水
风水学是由我国古人独创的,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变异的过程[笔者注:详细内容参见后面的《浅谈九龙涧的风水》一文]。风水术借用了民间有关龙的观念,称蜿蜒曲折的山为龙脉,或称山龙;称源远流长的江河为水龙。龙,又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病龙、死龙,来龙、去龙,直龙、横龙,飞龙、潜龙之别。古之风水,以龙山为吉地,以山的气脉集结处为龙穴,在吉地的龙穴作墓地或建宅,可以得到吉祥。可见,风水术的龙的观念是由龙崇拜演变出来的。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说水因为有龙而有灵气。古人把有灵气的地方称为“风水宝地”,凡是用龙命名的地方,大多是古人认为的“风水宝地”。笔者认为,事实上,因为某地是“风水宝地”,古人在这样的地方能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心旷神怡的感觉,所以对某地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就认为某地有灵气;又因为人们崇拜龙,就认为这种灵气是由龙产生的。
(四)、“九龙”之说
若问当地人此地为什么叫九龙涧,有的当地人直截了当地说因为九龙涧中有九龙,有的人会绘声绘色地讲那个九龙涧产生的那个神话故事。一般的当地人认为,有了九龙涧产生的那个神话故事,似乎此地为什么叫九龙涧就天经地义了。但是笔者第一次来九龙涧游览的时候,却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在别的名胜古迹看到过的“九龙”,于是产生了这样两个疑问:为什么很多地方有“九龙”?“九龙”是不是还含着某些奥秘?于是笔者作了一些研究,原来这“九龙”还真有些学问。
1、各地的九龙
山东除潍坊“九龙涧”外,还有东岳泰山“九龙岗”,东镇沂山有“九龙口”,还有“九龙山摩崖石刻”、“九龙山汉代摩崖墓群”等等;江苏无锡也有个“九龙山”;江西也有一个“九龙山”;北京门头沟也有个“九龙山”,还有北海“九龙壁”、故宫“九龙壁”、故宫“九龙藻井”、十三陵“九龙池”;海南也有个“九龙山”,还有一个“九龙县”;浙江也有一个“九龙山”,还有普陀山法雨寺有“九龙殿”,殿顶为成“抢珠”之势的“九龙盘拱”造像;还有越王峥“九龙缠顶”、法雨寺“九龙殿”;山西有大同“九龙壁”;福建武夷山有“九龙窠”,还有周宁县“九龙祭瀑布”,华安县有“九龙潭”,潭边耸一巨石,上刻“九龙戏江处”;广东有“九龙海关”;四川有禹王宫“九龙壁”、“九龙聚宝石雕”,崇庆县“九龙沟”;贵州铜仁县有“九龙洞”、“九龙池”;云南玉溪龙泉山有“九龙池”,池畔龙王庙内有精美雕刻“九龙盘柱戏宝珠”;新疆有“化石九龙壁”;陕西宝鸡神农祠外有“九龙泉”,临潼华清池有“九龙汤”;贵州有“九龙洞”;香港有“九龙半岛”、“九龙城”、“九龙公园”;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的北岩上有“九龙浴太子”雕刻;安徽黄山有“九龙瀑”;河南灵山也有“九龙瀑”,还有古阳洞“九龙灌顶”,安阳“九龙三泉”;芜湖赭山广济寺内藏有唐代至德年间用砂金铸成,重七斤余的“九龙戏珠纽金印”;广西桂林七星岩有“九龙戏水”,还有灌县“九龙岩”……
正像潍坊的“九龙涧”的产生有那么一个美妙的传说一样,各地的“九龙”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海南的九龙县产生的神话故事就比较动人。传说南海龙王的九个儿子同时爱上了住在一座山下的一个异常美丽的少女小凤,一齐向小凤的父母求婚。南海龙王发愁难断,便请天后娘娘下凡裁决。娘娘将小凤变成一颗大珍珠抛向空中,宣布谁抢得此珠,谁就是小凤的夫婿。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激烈争夺,珍珠最终落到了最小的老九手中。于是,这位九龙子便同小凤拜堂成亲。婚后又生下九个龙子,九个龙子又娶回九房媳妇,九房媳妇又各生下九个龙子……于是那座山便成为“九龙山”。公元前110年,也就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平定南越后,将这个神话故事给汉武帝讲了,于是汉武帝下诏在这里这儿设立了“九龙县”,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以龙为名的县。
2、“九龙”的寓意
⑴、表达古人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的愿望
古人把数字“九”作为一个吉祥数字,其中原因源于伏羲发现的“洛书”。传说伏羲发现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将大乌龟甲上背的9种花点图案,数了一下,竞惊奇地发现9种花点数正巧是1~9这9个数,各数位置的排列也相当奇妙,他就称这个图案为洛书,用阿拉伯数字可将洛书表示为:
492
357
816
伏羲就根据这个“洛书”和“河图”上的阴阳点画出了八卦。这个“洛书”给出的9个数所排成的方阵具有绝妙的性质,横的3行、纵的3列以及两对角线上各自的数字之和都为15。古人又称这个“洛书”为“河图洛书纵横图”。于是从伏羲以后,古人就把“河图洛书纵横图”作为驱邪避凶的吉祥物。把数字“九”作为吉祥数字。西汉宣帝时期的大学者戴德在他的政治礼仪著作《大戴礼·明堂篇》中就有“四、九、二、三、五、七、八、一、六”的洛书九宫数记载。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丛书《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对此作了特别的述说:“公元前一世纪,《大戴礼》记载,中国古代有象征吉祥的河图洛书纵横图,即为九宫算,被认为是现代‘组合数学’最古老的发现。”事实上,后来的很多大智者发现“河图洛书纵横图”蕴含了无穷的神妙。《庄子·天运》中云:“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孔子在他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词上传》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世的数学家对“河图洛书纵横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我国汉朝的一本叫《数术记遗》的书,把这个图叫“九宫算”,又叫“九宫图”。明代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也曾发出“数何肇?其肇自图、书乎?伏羲得之以画卦,大禹得之以序畴,列圣得之以开物。”的感叹,他的意思是说,数起源于远古时代黄河出现的河图与洛水出现的洛书,伏羲依靠河图画出八卦,大禹按照洛书划分九州,并制定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圣人们根据它们演绎出各种治国安邦的良策,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认识也得到步步深化。大禹从洛书中数的相互制约,均衡统一得到启发而制定国家的法律体系,使得天下一统,归于大治。16世纪“河图洛书纵横图”传到了欧洲,国外数学家把它叫做“幻方”。于是外国人把“幻方”作为驱邪避凶的吉祥物。
古人把数字“九”作为一个吉祥数字,还受了《黄帝内经》的影响。黄帝根据伏羲创造的八卦又创造了著名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中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意思是说,“九”是最大的阳数。古人将“邪气”、“凶气”、“妖气”等不正之气一概归为“阴气”。根据八卦的阴阳互克理论,最大的阳数“九”最具克阴的作用,因而最具有驱邪避凶的特性。
“龙”本来就是我国古人崇拜的“神物”,“九”又是最大的阳数,则“九龙”就是最大的阳龙,或最具阳性特征的龙。最具阳性特征的龙就具有驱“邪气”、“凶气”、“妖气”等不正之气的特性。
现在不难看出,“九龙”表达的是古人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的愿望。
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古老的节日重阳节也是根据“九”是最大的阳数确定的。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九”是最大的阳数,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单“九”就最具有驱邪避凶的特性。双“九”就更具有驱邪避凶的特性了。所以古人把一年一度的“九月九”定为吉祥的节日。庆祝重阳的风俗主要是:佩戴茱萸袋登高游览、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从历代文人都喜欢在重阳节登高赋诗、作词,可以看出古人对这个吉祥的节日的重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表达了游子在佳节的思乡之情,深切感人,历来为人传诵。唐代张说的诗写道:“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宁知沅水上,复有菊花杯。亭帐凭高出,亲朋身远来。短歌将急景,童使兴情催。”此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重阳节的活动画面,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兴奋之情。毛泽东在长征的路上也在重阳节写了一首豪迈的佳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唯一的一首纪念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诗,看见毛泽东对此节日的重视。
魏晋时代重阳节又被赋予了“长寿”的主题。魏晋时代《西京杂记》中载:“汉武帝官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笔者注: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曹丕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用,俗嘉其名,以为易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此便有“九九长远”之说,从此以后重阳节演化为“老人节”、“敬老节”,以表达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在重阳节敬老人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重阳节这天,在民间晚辈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祝贺老人健康长寿,各地的官员都走访在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
事实上人类对吉祥数字的趋向心理至今还存在,由于信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对吉凶数字的趋向心理也有所不同。在我国,自古至今大多认为3、6、9是吉祥数字,自古至今民间有“再要走,三六九”、“六六大顺”、“九九长远”之说,所以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通常愿意选择3、6、9,369、666、999等这样的特殊数字,而这样的特殊数字只有“走后门”或者高价才能搞到,而一些被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则没有人要。人们对吉祥数字的趋向心理不是封建迷信,因为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几乎都有这种心理,从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一词可以看出毛泽东也对“99”感兴趣。人们对吉祥数字的趋向心理笔者未作考究,也许因为伏羲创造的八卦本身就蕴藏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⑵、表达古人精诚团结的愿望
相传上古之时,天上十个太阳并出,田园稼禾全被晒焦,民众苦不堪言。羿用神箭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一个在天上。九个太阳在坠落时变成了九条巨龙,团结一致共同担负起拱护留在天上的那个太阳的任务。这便是“九龙拱珠”、“九龙戏珠”图案的神话来源。这个由“原始神话”和“后续神话”合成的神话,可为“九龙系最大阳龙”一说作注:九龙,原是太阳变的龙。后人赞赏“九龙”精诚团结的精神,就以“九龙”表达精诚团结的愿望,于是便有“九九归一”之说。
《史记·五帝本纪》载:“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此记载可以说明大禹也对“九”很感兴趣,笔者认为他把国家划分为“九州”,一方面表示他也喜欢“九”,另一方面他希望“九州”长期团结统一。
综上所述,“九龙”表达的是古人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精诚团结的愿望。
3、皇帝偏爱“九龙”之故
《易·干》云:“九五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解释说:“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于是差不多从汉代起,“九五”,就成了帝位的代名词,而“九龙”——位居“九五”的龙就发出了浓郁的帝王之气,于是皇帝喜爱“九龙”。
4、佛教、道教对“九龙”的神化
《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讲了这样一个佛教故事:“难陀龙王、优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天龙八部亦于空中作天伎乐,歌呗赞颂,烧众名香,散诸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这个佛教故事在中国又演变为九龙吐香水浴佛。重庆宝顶山大佛湾北岩上的那个“九龙浴太子”雕刻就源于这个佛教故事。
东晋有一个名叫葛洪(约283——343)的道士,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
既然佛祖和元君都喜欢九龙,自然凡人就崇拜九龙了。
古人之所以称此地为“九龙涧”,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由此地特殊的地形决定的,九涧之水深幽蜿蜒,就像九条龙;其二,是由此地的特殊的“小环境”决定的。人们饮用具有祛病健身作用的的优质矿泉水,在优质矿泉水形成的涧水中沐浴,使这里的先人增强了体制,增强了抗病能力,因而对这里的水产生了神秘感。清潋幽深的涧水、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机盎然的花草共同创造了这里的凉爽的“小气候”,人间正是炎热的盛夏,此处的惠风却湿润、清新、凉爽,犹如不冷不热的春风一般。这里溪水潺潺,鸟声清脆,特别是空气中富含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负离子和花草的幽香,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于是这特殊的“小气候”也使这里的先人增强了体制,增强了抗病能力,因而也对这里的“小气候”产生了神秘感,认为这里有灵气,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古人对此地的特殊的“小环境”神秘感与对“九龙”的崇拜心理相结合,于是就将此地命名为“九龙涧”,以表达驱邪避凶、吉祥如意、精诚团结的愿望。
笔者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古人崇拜“九龙”当作是一种愚昧,相反,应该作为一种自豪。事实上,古人对“九龙”的崇拜的本源是对祖先伏羲的崇拜。伏羲最先自称是龙,又是他发现了“河图”、“洛书”,又创造了神奇的八卦,所以古人就自然崇拜“龙”了,就自然崇拜“河图”,就自然崇拜“九”了,就自然崇拜“九龙”了。笔者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神马”、“神龟”,“河图”、“洛书”就是天才的伏羲发明的,在人们都崇拜神的上古时代,他为了推广他的发明,他只能借助神的力量,于是就编造了那么一个神话故事。现在“河图洛书纵横图”在组合分析、实验设计、图论、数论、群、对策论、纺织、工艺美术、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数十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很多人还继续对此进行研究,坚信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应用。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的确聪明出奇,我们应该为有这样值得崇拜的聪明的祖先而骄傲,应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
(五)龙与艺术
自古以来龙就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所以龙就自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反映的对象。通过各种艺术对龙的反映,可以看到龙的形象和神性的演变过程。
1、龙与上古艺术
现在人们能了解的上古艺术主要是石壁画、陶瓷和铜器上龙图案及其它形式的龙图案。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74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各地出土的6000年左右的有龙图案陶瓷和铜器数不胜数。
2、龙与雕塑
凡是帝王的都城都有各种形态的龙雕塑。当然北京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孔府、孔庙、孔林的龙雕塑也很多。
3、龙与建筑艺术
凡是与帝王有关的建筑物,都有各种形式的龙图案。当然也是北京的“龙建筑”数量和种类最多。孔府、孔庙、孔林的“龙建筑”也不少。
4、龙与文学
历代描写龙的作品不胜枚举,笔者在此仅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家熟悉的名人的作品供大家欣赏。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诗经》中所提到的龙多指器物上的龙纹,尤其以龙旗为最多,如“龙旗十乘”(《商颂·玄鸟》)、“龙旗阳阳”(《周颂·载见》)、“龙旗承祀”(《鲁颂·閟宫》)等等。上述诗句都出现在《诗经》的“颂”中,这是早期龙纹的性质所决定的。龙纹可以说是为祭祀而形成,又专门为祭祀而服务的;“颂”则是周王和诸侯用于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的乐歌。只有高层统治者所进行的祭祀活动,才会出现以龙为纹饰的旗帜。
春秋时期的代表当属官仲,他在《管子·水池》中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战国时代的代表当属屈原,他在他的传世名作《九歌》中多次对龙进行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云中君》)、“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湘君》)、“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大司命》)、“驾两龙兮骖螭”(《河伯》)等等。
汉代的代表当属刘向,他在《说苑·辨物》绘声绘色地描写道:“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落乎其光也,高乎其着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于戏,允哉!”
唐代的代表当属大诗人白居易,他在《黑龙饮渭水赋》中对龙的描写可谓惊绝:“下长流,俯高岸,状骙骙以矫矫,光灿灿而烂烂;紫气随而瑞气氤氲,白日照而文章炳焕;闻之者心骇而易色,睹之者目眙而改观。呼吸而声起风雷,宛转而势超云汉。尔其矫首陆梁,拖尾回翔,蹈流鸣跃,劈波腾骥。饮清澜之澹澹,喷素浪之滔滔;顿颔而碎珠迸落,奋髯而细雨飞扬。”
宋代的代表当属苏轼,他一生写了很多“龙的作品”,他在《起伏龙行》一诗中写道:“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上倚苍石拥岩窦,下应清河通水府。眼光作电走金蛇,鼻息为云擢烟缕。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召神禹。迩来怀宝但贪眠,满腹雷霆喑不吐。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黄河飞作雨。嗟吾岂乐闻两难,有事径须烦一怒。”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小说中,不少作品中的龙表现出了朴实的人性。如:郑还古在《博异志》中大胆描写了汝南许汉阳竞与“龙女”盘垣交媾、相亲相慕的故事,道出了作者“人龙相亲”的思想渴望。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述了“龙女”感恩、眷恋、情深的人性,讲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龙与人”的爱情故事。
5、龙与绘画
自从在东汉纯绘画艺术从应用美术中独立出来以后,历代出了很多画龙大师,他们凭着超人的想象力丰富了龙的形象,南北朝梁武帝之宫廷画师僧繇“画龙点晴”的故事及“须臾雷电破雾,两龙乘云腾天”的绝佳描绘,成为人人皆知、千古传绪的喻意美谈。历代较著名的画龙高手有: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唐代有唐代的画龙名家有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等,宋代画龙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董羽、僧传古、陈容三人,明代汪肇,清代画龙高手是周王寻。
(六)、龙的精神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因此,随着自然力在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笔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第761页]是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神话或者已经变成了现实,或者已经被科学揭示了。现在即使中学生也知道海啸、飓风、洪水、彩虹、雷电云雨、海市蜃楼并不是什么龙的神通,而是正常的自然现象。龙既然是我们的祖先虚构出来的一个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神物”,但是当今世界各地的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的华人都以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龙凤精神,世世代代的龙的传人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共同发展了龙凤精神:首先是那些为了捍卫龙的尊严而从容就义的成千成万先烈和民族英雄。其次是所有的以各种方式辛勤劳动而生活的人,特别是那些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他们以自己的汗水推动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数千万的海外“龙的传人”以其先民固有的坚毅、睿智和勤奋,跻身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政治、经济最高层面,为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不朽的功勋,其中在科技界的杰出代表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吴健雄等,在政界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议员、部长等等,商界的精英更是不胜枚举。不管是从事什么事业的华人,不管他们走到哪里,但都始终记着自己是中国人,“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是他们的共同心声,他们以回国讲学、办学、投资、祭祖等形式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1984年5月7日回国拜谒黄帝陵时,在留言簿上写到“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海外“龙的传人”从另一个角度发扬光大了龙的精神。
中国的“龙”源于图腾,又超越了图腾,是文化的创造,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创造出来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万年以来的历史看,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龙文化始终是一脉传承永不衰败,究其原因是龙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正是龙的精神始终激励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团结向前的精神纽带。
当今世界各地的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的华人之所以都以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是因为所有的华人已经脱离了“龙崇拜”的趣味,而是为中华民族的龙的精神而自豪!现在在很多盛会上,龙的传人会情不自禁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龙的精神。1997年7月1日,是香港主权回归中国政府的日子,这个日子因结束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而为世界瞩目。龙,在庆祝回归的活动中扮演着特别醒目的角色:“香港宝鼎”上有象征五十六个民族的龙鳞;“金龙献瑞”灯饰喻示中华民族是一条巨龙。由香港亚洲电视台和大陆十家电视台联手拍摄的大型电视片《二龙抱珠》则将黄河、长江喻为“二龙”,将香港喻为“龙珠”,以“二龙抱珠”喻示源远流长血脉相连的中华龙文化。当中国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龙的传人在天安门广场自豪地举起了腾飞的巨龙!
笔者坚信,龙的精神将会被龙的传人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将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腾飞的东方巨龙将会令举世仰慕!
(七)、与龙有关的节日
尽管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龙是王权的象征,但在民间,龙的形象始终保留了它的很多原始的意义,就是作为吉祥和富贵的象征。所以又创造了很多龙神的传说,所以很多地方以龙命名,所以很多地方建起了龙庙,所以产生了对龙的多种祭祀活动,所以产生了各种与龙有关的节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年到头,除个别月份外,几乎每个月都有与龙有关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祷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个与龙有关的主要节日:
1、舞龙灯
农历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舞龙灯”活动,也称“闹龙灯”、“龙灯会”、“盘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在汉族,即使不是节日,若逢盛会,也要舞起龙灯,以增添欢乐气氛。每年正月九龙涧附近地区民间有很多形式的龙灯会,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龙灯会达到高潮。这一民俗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舞龙灯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据《汉书·西域传赞》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九龙涧西南的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期画像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古代闹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氏所说的似乎的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龙灯亦有由人舞弄者,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即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句。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绤,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
为弘扬龙的精神,九龙涧旅游度假区规定“十一黄金周”为“九龙涧舞龙艺术节”,届时将举办丰富多彩的舞龙艺术节目。
2、春龙节
古时农历二月初一是龙的发源地山东东部民间的春龙节。在这一天百姓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3、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是大汉族传统节日。在民间一些地方的百姓自院门外撒灰蜿蜒而入宅厨,旋绕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龙回。还要吃油炒黄豆等食品。若家有属龙的人,则这一天不能干任何农活,女人不能做针线活,有的人家还禁焰火。不知从哪朝以后,历代自称是真龙天子的帝王在这一天都要拿起牛鞭到农田耕地,当一天农夫,以此表示“真龙天子”对农业的重视。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施金牛”的民谣。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很明显,所谓“引龙回”的方式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龙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这个节日再次证明了两点:其一,证明龙图腾的原型是蛇类;其二,龙图腾起源于四季分明的属于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的九龙涧附近地域。因为在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的地域,在寒冷的冬季雷声消失,蛇类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钻入地下进入冬眠期。而在农历二月初二以后,大地逐渐转暖,春雷再度响起,蛇类也纷纷从地下复出,所以说龙又抬头了。而在南方亚热带地域一年四季常绿,蛇类也终年活动,不存在“低头和抬头”的问题。在东北、西北地域,农历二月初二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蛇类也不会抬头。
自农历二月二日起哈尼族、壮族、瑶族开始“祭龙节”活动。
4、上巳节
原定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旧俗以此日临水可以清除不祥,叫做修禊。《新华词典》对“禊”字的解释是: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以清除不祥的祭祀。“上巳节”是中国传统重要的令节之一,后因名水之处多有龙王庙,因而上巳节在很多地方演变成了龙王庙会。在这天,有的地方由官方举办舞龙、龙舟赛、歌舞等祷龙节目。尽管各地祷龙的形式多样,但主旨都是一致的,即祈雨、求福、免灾,纪念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龙神等。很多历史文献记载了上巳节的习俗,如《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摆为大洁。”《晋书·礼志》载,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农历三月三。后来把上巳节演变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在这个隆重的节日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佳作和轶事,最著名的是书圣王羲之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许多位名流隐士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溪头,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列坐宴饮。席间,有人提议,每人都作一首诗,做不出的罚酒。王羲之酒兴很高,虽然他做了诗,却乐意陪吃罚酒,吃了个酒酣耳热,以“不负春光”。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作的41首诗汇成册,以资纪念。王羲之酒意正浓,在众人的呼声中因这个建议而兴奋起来。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于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月三日是九龙涧龙王庙会。古时这一天,九龙涧附近的百姓都携带祭品来九龙涧龙王庙祭祀应龙和凤凰仙子。作为风筝的起源地九龙涧的龙王庙会与外地的龙王庙会有显着不同的是,很多人在庙会期间放飞“龙头蜈蚣”风筝。以龙头和蜈蚣组成的龙头蜈蚣风筝,这不仅反映了九龙涧附近的人民对风筝制作艺术有着丰富的创造才能,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思想感情和向望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这里的人民历来把龙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灵,蜈蚣在民间又传说是龙的子孙,因此,风筝艺人取龙头为首,以蜈蚣作腰节,构成了龙的风筝。这里制作的龙风筝大多龙张口昂首,两腮扇动,恰似真龙喷云吐雾,升腾于碧空之间。这种构想是受到了九龙涧一带先民崇拜的张口龙首骨的启发。人们制作这独特的龙风筝,就像这里的先人崇拜的用于祭天的张口龙首骨的心理一样。人们或是崇尚龙的威严和活力,或是祈祷龙降福人间,以求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幸福平安。
为尊重当地民俗,体现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在X重建了龙王庙。
为尊重当地民俗,为弘扬龙的精神,九龙涧旅游度假区规定在每年的农历3月3日至9日举行“九龙涧杯全国龙风筝邀请赛”。
5、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传说是为纪念着名的龙的传人、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屈原。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传说屈原死后变成了江神(江龙),即“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人们自所以这样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屈原生前说他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后裔(《史记·楚世家》也明确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其二,他在他的传世名作《九歌》中多次对龙进行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他还绘声绘色地说自己驾驭八条龙腾云驾雾:“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故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古代的龙舟竞渡场面是很壮观的。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描绘了赛龙舟的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团结协作精神的体育运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84年5月16日作出决定,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并将奖杯定为“屈原杯”。
为了满足人们喜爱龙舟的愿望,为弘扬龙的精神,九龙涧旅游度假区设计了多种类型的龙舟,有电动龙舟、脚蹬龙舟、手划龙舟三大类。
6、各民族的各种祷龙节
古时全国各地都有龙王庙,各地根据不同的风俗,选定某日为祷龙节,届时百姓都携带祭品去龙王庙祭祀龙王。
古时各地著名的祷龙节日有:⑴、农历正月初五是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的“龙头节”,这天当地百姓皆备供品祭祀龙王;七月二十日是“龙母上天节”;八月二十日是“龙公上天节”。⑵、从三月谷雨这一天算起,湘西一带的苗族群众便开始过自己的传统节日“看龙场”。⑶、三月十五日是云南丽江地区枘西族的“龙王庙会”。⑷、南方江浙一带,三月十八日有为白龙过生日的习俗。⑸、崩龙族的“祭龙王”也在三月份,具体日子由族中头人确定。⑹、四月份,山西大同城西以祭祀“护法龙王”为主要内容的“雷音寺庙会”。⑺、六月初十到六月十六,四川松潘岷山南麓丛林中有“黄龙寺庙会”。⑻、六月二十三日,河北省神麇山北麓有“黑龙庙会”。⑼、七月十七日,是江苏无锡鸿山的“龙娘庙会”。⑽、八月初一,江苏武进县有“白龙庙会”。⑾、八月十五中秋节,安徽省境内和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有“龙灯会”。⑿、进入腊月,云南元阳县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人要在第一个牛日举行为期两天的“祭龙会”……
中国民族众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举不胜举。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祷龙节的祭祀方式虽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但主旨都是与汉族的三月三龙王庙会是一致的,即祈雨、求福、免灾,纪念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龙神等。在沿海地区,祷龙的目的一般不是为了求雨,而是为了渔业丰收,海事平安。
二、九龙涧与中国的凤文化
为什么九龙涧的先人祭天时用“张口龙首骨”,祭地时又用“神卵”(鸟卵化石)呢?为什么创造了那么一个应龙与凤凰仙子龙凤呈祥的动人的神话故事?
就像龙的产生一样,凤凰也是由鸟图腾崇拜产生的“神物”。二十世纪的一些学者根据一些古典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凤凰是伏羲时代的当时中国另一个强大的与太昊部落通婚的东夷少昊(又称少嗥)部落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鸟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一)、凤凰的产生
1、东夷少昊部落简介
在东夷太昊伏羲部落东部(今胶东半岛东部)有一个也很强大的部落,那就是少昊部落,当时少昊部落的首领叫金天氏,当时两个部落很友好,互相通婚。后来太昊伏羲为了传播他的发明而带着太昊部落的大多数人向西南部发展,而少昊金天氏还在胶东半岛东部。到了炎帝、黄帝时代,蚩尤为少昊部落的首领,蚩尤是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有野心的人,所以他向西南不断扩大地盘,黄帝是一个主张与其它部落友善的首领,所以对蚩尤的侵略保持了克制的态度,于是原属太昊部落的很多地方被蚩尤占领,此时包括九龙涧在内的西南的很大地区成为了蚩尤的地盘。蚩尤的野心原来越大,他把黄帝的克制当作了可欺,于是向黄帝发起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于是具有雄才大略的黄帝被迫进行了反侵略战争。经过数年的战争,黄帝终于战胜了蚩尤,在混战中蚩尤被黄帝的部下杀死。于是黄帝派他的长子玄器作了少昊部落的首领。蚩尤的侵略促进了凤图腾与龙图腾的融合,原来以龙为图腾的原太昊部落的人也把凤凰当作吉祥物。
2、东夷少昊部落的鸟崇拜
与太昊伏羲部落处于同时代的相邻的少昊金天氏为什么崇拜鸟呢?正像太昊伏羲部落崇拜蛇一样,这也是由当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因为当时洪水泛滥,太昊伏羲部落的人羡慕蛇,但少皞金天氏的人发现洪水对会飞的鸟儿没有任何威胁,于是他们就产生了羡慕鸟儿飞行的本领,于是产生了一些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这个神话故事正是表达了少皞金天氏部落的人渴望在万里蓝天飞行的愿望。随着人们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发现了一些鸟儿的特殊本领,如燕子、大雁能随季节变化而长途迁徙而不迷失方向,雄野鸡在固定的时辰能长鸣,于是他们便认为既能在森林生存又能飞行天空的禽鸟具有“沟通天地”的神性,于是他们选择了用禽鸟祭天。对所用祭天的禽鸟的崇拜产生了鸟图腾。
无独有偶,在古埃及石刻和壁画中,国王的形象无一不被刻画成神鹰或神蛇的形象,这说明遭受了洪水灾难的古埃及人也是崇拜蛇和鸟。
3、东夷少昊部落的图腾是原始野公鸡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笔者认为东夷少昊部落的图腾是一种原始野公鸡。
《广志》曰:“鸡有胡髯,五指,金骹,反翅之种,大者蜀,小者荆。白鸡金骹者美;长尾鸡,尾细而长,长五尺余。出东夷韩国。九真郡出长鸣鸡。”此记载中的“东夷”就是指当时的东夷少昊部落,此记载说明了东夷少昊部落崇拜公鸡。
《古小说钩沉》和《玄中记》称“东南有桃都也,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则随之鸣。”此记载中的“东南”也就是指当时的东夷少昊部落。此记载也说明了东夷少昊部落崇拜公鸡。
《神异经·东荒经》云:“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此记载中的“扶桑”指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就是指当时的东夷少昊部落。此记载也说明了东夷少昊部落崇拜公鸡。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是谓沃之野。”这两则记载说明那时人们喜爱崇拜的凤凰具有鸡的特性。雄鸡高鸣为歌、相斗为舞,母鸡下蛋为人食。这凤凰既能为人歌舞取乐,又为人们提供食物,人们怎能不感激它们呢?
《法苑珠林》卷四九引刘向《孝子传》载:“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如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出生在九龙涧南部不远的潍坊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此记载说明了两点:其一,说明尧时代的九龙涧附近地区已经是少昊部落的领地,所以原来以龙为图腾的原太昊部落的人也把凤凰当作吉祥物;其二,说明凤凰的原型是鸡。
很多史书记载了东夷人用鸡祭祀神灵和祖先。《礼记》曰:“祭宗庙之礼,鸡曰翰音。”《左传》记:“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门之侍者,曰:惮为牺也。”《山海经》中有十余处提到祭祀山神时都要用鸡,尤其是雄鸡(雄鸡更象凤凰),说明这种风俗是非常悠久的(民间还有用鸡骨、鸡蛋占卜的风俗),可见鸡的神灵。我国西藏的珞巴族至今仍保留着杀鸡看肝纹占卜凶吉的风俗,有时为了获得好的征兆,往往要连杀数十只鸡,这种行为含有献祭、驱灾的意思。
东夷少昊部落之所以崇拜公鸡,笔者认为原因有四:其一,雄鸡有对夜晚时间的特殊感应本领,并通过高亢嘹亮啼鸣告诉人们不同的时辰。特别是黎明前的啼鸣,是公鸡最鲜明的特征,并预示着太阳的升起,所以古人称太阳为火凤凰。古人把这一特征附会到阴阳五行,认为鸡鸣带来日出,故属阳,属火。《春秋话题辞》曰:“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日出鸡鸣,以类威也。”其二,鸡对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预感本领。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鸡晚俗窝蛤蟆叫,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由于受太阳和月球引力的影响,地球的磁场在不断地变化,公鸡对地磁场的变化有特殊的感知本领,所以公鸡能报告时辰。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地磁场会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也会被鸡、燕子、蛇等动物感知,并作出异常不安的反应。古人不知道公鸡对地磁场的感应原理,所以他们认为公鸡很神奇,所以他们崇拜公鸡。所以古人还把鸡与星宿和八卦相关联,《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鸡。”《易林》曰:“巽为鸡,鸡鸣时节,家乐无忧。”其三,强壮的野公鸡曾经是百鸟之王。笔者初中的一个同学住在一座远离村庄的山上,他家养了很多鸡,这些鸡因为生活在野生环境中,所以又恢复了其祖先遗传下来的野生本领,晚上在院子里的三个大梧桐树上睡觉,白天遇到狐狸、野猫、黄鼠狼等天敌,它们会腾空飞到树上去。强壮的公鸡根本不把老鹰放在眼里。笔者曾经亲眼目睹了一个精彩的镜头:一支老鹰在空中低空盘旋,放哨的一只母鸡立即发出叫声,于是所有的母鸡迅速飞到强壮的公鸡周围,那强壮的公鸡从容地歪了一下头,用一只眼睛搜索到了老鹰,于是立即纵起脖子上的美丽的羽毛,拿出了“马步”姿势,忽闪着翅膀,做好了腾空战斗的准备。在老鹰俯冲下来的一刹那,公鸡腾空而起迎了上去,结果老鹰紧急改变了飞行方向,灰溜溜地飞走了。公鸡得意地忽闪了几下翅膀,引吭高歌一声,母鸡们又悠哉游哉地觅食去了。我的同学告诉我,他看到过许多次这样的场面,还看到过公鸡勇敢与老鹰搏斗动人情景,还说在山里野生养鸡的人家都养几只强壮的公鸡,强壮的公鸡是鸡群的保护神。由此看来,原始公鸡曾经是地球上名副其实的百鸟之王。其四,公鸡的五彩缤纷的极其漂亮的羽毛和潇洒的风度也是令古人崇拜的一个原因。这一点可以从许许多多后人对公鸡的崇拜的文字记载得到证明,例如《韩诗外传》载:“君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合在一起,便是所谓五德。此记载说明了两点:一是,说明了人们对鸡崇拜的影响之深之远;二是,说明了鸡具备了人们崇拜的凤凰的美德,也就是说鸡是凤凰的原型。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古代中国东方有个大氏族,名为鸟夷。他们以鸟为图腾,凡是鸟夷族或定居东方接受鸟夷文化的部族都说自己的始祖是从鸟卵里生出来的。”九龙涧一带的先人崇拜“神卵”(鸟卵化石)说明了两点:其一,说明了顾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其二,九龙涧的先人祭天时用“张口龙首骨”,祭地时又用“神卵”(鸟卵化石),说明了九龙涧原来属于太昊部落的领地,后来又属于少昊部落的领地,所以九龙涧的先人保留了原来的龙崇拜信仰,又把凤凰看作是吉祥物。这一点正像舜的父亲是“龙的传人”,但又把凤凰看作是吉祥物一样。
现在不难看出,东夷少昊部落的图腾是原始野公鸡。
4、人们对原始野公鸡图腾的神化产生了“凤凰”
《说文》云:“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此记载说明凤凰出自东夷。
《山海经·南次山经》载:“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此记载中的“丹水”即今九龙涧西南不远的山东潍坊昌乐县境内的大丹河。此记载说明了两点:其一,再次说明尧时代的九龙涧附近地区已经是少昊部落的领地;其二,再次说明凤凰的原型是鸡;其三,这凤凰的“德、义、礼、仁、信”,正是来自于鸡的“文、武、勇、仁、信”;其四,说明凤凰已经是一种人们崇拜的能保天下安宁的吉祥的“神物”。
《大戴礼·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毛诗陆疏广要》释之云:“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这两则记载说明了此时的凤凰已经是像龙一样的神通广大的“神物”了,而且凤凰已经成了百鸟之王(与龙是百兽之王相对应)。
《春秋演孔图》载:“凤,火精。”《春秋元命苞》曰:“火离为凤。”也就是说,凤凰是五行中的离火臻化为精而生成的。此两则记载虽然是神化凤凰,但还是说明了有鸡的属性。
现在不难看出,“凤凰”是人们对原始野公鸡图腾的神化而产生的“神物”。
5、中华民族始祖与凤凰的关系
正像自称龙的女娲、伏羲、炎帝、黄帝等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神化龙一样,凤凰成为一种“神物”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神化的功劳。请看:
⑴、东夷少昊金天氏与神鸟
少昊金天氏部落是与太昊伏羲氏部落相邻的两个友好的相互通婚的部落,我们把伏羲作为祖先,显然我们的身体中也有金天氏的遗传基因,他也应该是我们的祖先。历史文献虽然对少昊金天氏的功绩记载很少,他的后人后来敢与龙的传人抗衡(蚩尤与黄帝较量),并两次夺得了天下(后羿和寒浞夺取了夏朝太康的政权,汤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潮),说明东夷少昊部落是一个很强大的部落,说明少昊金天氏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请看历史文献对这位祖先是怎样记载的:王嘉《拾遗记·卷一》载:“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之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于水际,与皇娥谨戏。帝子以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此记载说明金天氏是一种神鸟“鸠”的儿子,所以少昊金天氏部落以“鸠”为图腾。
⑵、蚩尤与凤凰
蚩尤是少昊金天氏的后裔。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的影响,旧时史家多将这位与炎帝、黄帝鼎峙抗争,并壮烈地被“杀之中冀”的华夏先民首领,描述成“兽身人语”的形象,但他还是赢得了很多客观对待历史的后人的尊重。夏朝时代,人们传说蚩尤死后变成了雨神,所以人们求雨时祭祀他(《春秋繁露·求雨》:“夏求雨……其神蚩尤”);管仲对蚩尤的聪明才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管子·地数篇》中说:“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铝、矛、戟……”;秦始皇首先发明了“封禅”泰山神,在他的心目中除苍天、泰山就是蚩尤(《封禅书》载:“一曰天主祠天,二曰地主祠泰山,三曰兵主祠蚩尤”);在刘邦的心目中,蚩尤与黄帝的地位是平等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刘邦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韩非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蚩尤的敬仰,他在:《韩非子·十过》中记载:“昔者,皇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馆,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沥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神话,而是黄帝召集的一个诸侯谈判会议,因为那时的各部落首领都自称是神。在这里表面上看蚩尤没有黄帝威风,但黄帝崇拜的“腾蛇”伏地,而蚩尤崇拜的“凤凰”却覆上。
蚩尤墓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史记·封禅公》载:“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由此说明蚩尤是在东平战死。
⑶、黄帝与“人首鸟形神妇”
《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聪明的黄帝在此用的是精神战法,意思是东夷少昊部落崇拜的鸟神让他消灭蚩尤的。自称是龙的黄帝却跪在了鸟神的脚下,说明了黄帝对鸟神是无限崇敬的。《韩诗外传卷八》云:“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乃召天老而问之,天老对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载德负仁,抱忠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黄帝曰:‘于戏,允哉,朕何敢与焉!’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止帝东囿,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通过此记载,说明了黄帝非常喜欢凤凰这种吉祥物。
⑷、炎帝与神鸟
《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发鸠之山,其上名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啄、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镬詨,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就是中国著名的神话“精卫填海”。炎帝说他的女儿被东海之水淹死以后变成了神鸟“精卫”,说明了炎帝也是崇拜鸟神的。
⑸、少昊帝挚与凤凰
少昊帝挚是黄帝与他的一个叫嫘妃的妃子生的,是黄帝的长子(《帝王世纪》:“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曰:黄帝之妃“太史公乃据大戴礼,以嫘祖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嫘妃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宋衷又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五帝不数之也。’”)。帝挚的聪明之处就是尊重少昊部落的凤凰崇拜,他一上任就说看到了凤凰(《左传·昭公十七年》:“少昊挚之立也,凤鸟(即凤凰)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所以很快控制了少昊部落。
少昊陵在今山东曲阜(《左传·定公四年》说:“伯禽封于少昊之墟”;《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
⑹、舜与凤凰
《史记·五帝本纪》说在舜继位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韶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⑺、夏朝与凤凰
《史记·五帝本纪》说在禹继位时:“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意思是说夏朝建国时,凤凰一边飞舞一边欢快地鸣叫。
(三)、凤凰与王权的结合
1、商朝凤凰在龙之上
因为“龙的传人”禹喜欢凤凰,所以夏朝历代帝王也喜欢凤凰,但凤凰的地位还是在龙之后。
少昊部落的“凤凰的传人”汤推翻了“龙的传人”夏桀建立了商朝(《史记·殷本记》载:“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的祖宗契是东夷少昊部落蚩尤的后裔,所以汤说自己的祖宗契是是凤凰的儿子(《史记·殷本记》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是为成汤。”),所以在殷商朝凤凰取代了龙而上升为第一位,他们说商朝的统治权是凤凰代表天赋予的(《商颂·玄鸟》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笔者注:《楚辞·天问》在讲述殷祖契的诞生时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而在《离骚》中则说:“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女戎之佚女……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这两则记载都出自于屈原之手,讲述是同一件事,一用“玄鸟”,一用“凤皇”,所以“玄鸟”就是“凤皇”。但由此可以说明在殷商初期,“凤凰”这个词还没有诞生。])。
2、周朝恢复崇龙爱凤传统
周武王姬发在姜太公的辅佐下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姬发是黄帝的后裔所以他崇拜龙,但黄帝喜欢凤凰,所以姬发说他的祖宗弃是龙子,但受到了百鸟的庇佑(《史记·周本记》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武王在准备讨伐殷商时,说他看到吉祥鸟大雁纷纷飞离了殷商,说明天已经不庇佑殷商了,讨伐殷商的时机到了(《史记·周本记》云:“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东汉著名经学家蔡邕在《琴操》中云:“周成王时,天下化,凤皇来舞于庭。成王乃援琴而歌曰:‘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由此可说明周朝虽然恢复了龙的第一位置,但还是把凤凰看作是吉祥的象征。
3、秦始皇与凤凰
秦王嬴政灭了六国一统天下后,从“三皇五帝”中取了两个字“皇帝”,自称秦始皇。“三皇五帝”自称龙,于是秦始皇规定:他和他的皇子是龙,穿龙袍;嫔妃和皇女是凤,插凤钗、穿凤头鞋。从此以后凤的意象被女性化,由此开启了皇室女性以凤为特征的舆服标志和宫廷装饰。
4、武则天再扬凤凰之威
秦始皇以后的历代封建帝王皆遵循了秦始皇的发明。但据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等书记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篡夺了李家的江山称帝后,立即进行了两项“龙凤改革”:一是,将政府部门改变名称,如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二是,官员皆以凤阁、鸾台定级别,如凤阁×品、鸾台×品;三是,在证圣元年,将皇帝听朝、祭祀和庆赏的重地明堂“上施宝凤”,全面改建。武则天以女性之身推行“龙凤改革”,虽然弘扬了凤凰之威,但实际上进一步强化了凤凰的女性特征。
唐中宗李显夺回天下恢复唐国号以后,历代封建帝王又皆遵循了秦始皇的发明。
(四)、凤凰的形象和神性的演变
简单地说,凤凰的形象的演变经历了单一、复杂、抽象三个过程。导致凤凰形象变化的关键人物是伯益的后裔孟戏。在孟戏之前凤凰的形象是公鸡的样子,孟戏把人们崇拜的能报时辰的玄鸟驯化成了家禽,后来孟戏发现人们不但不分季节地吃鸡的卵,而且随意屠宰鸡,孟戏觉得这是他的罪过,就带着家人悄悄地离开了商王(《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引括地图》云:“孟亏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兽,夏后之末世,民始食卵,孟亏去之,凤凰随与止于此。山多竹,长千仞,凤凰食竹实,孟亏食木食。去九疑万八千里。孟亏即秦本纪之孟戏也。”)。鸡变成了普通的家禽,人们对鸡的神秘感消失,于是凤凰的形象变得复杂化:《山海经》称:“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京房易传》云:“凤皇,雁前麟后,鸡喙燕颔,蛇颈龟背,鱼尾骈翼,高丈二尺。”《山海经·东山经》云:“其状如鹤,五采,而首文曰经,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股文曰信。是鸟自歌自舞,雄曰凤,雌曰皇。”《宋书·符瑞志》云:“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韩诗外传》云:“凤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龟尾,龙文而龟身,燕颌而鸡喙。”高诱注《山海经》云:“毕方,木之精也,状如鸟,青色赤脚,一足,不食五谷。”《博物志异鸟》云:“崇邱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名曰风,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后来凤凰的形象变得像雄孔雀。
凤凰的神性的演变是随着人类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从而使凤凰成了“德、智、义、礼、仁、信”的象征,并赋予其“向阳”、“喜火”、“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的神性。凤凰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向往光明、无私奉献、重德、诚信、重情、爱美的精神风貌。
正是因为龙和凤被神化,所以历代封建帝王都想垄断龙和凤,但是民间还把具有超人才智和高尚道德的奇才比作龙、凤。如:孔子用龙比老子,是取了龙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来比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下的思辩才能。老子用凤比孔子,则是取了凤的尚洁、仁义的神性,来比孔子的智善和悦的品性和仁爱为本、律己惠人的圣德。再如:《三国志》中,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而晋代的陆云六岁能赋诗为文,闵鸿见了叹为神童:“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五)、凤凰的生活习性
为什么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现在各地为了招商引资,为了吸引人才,都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于是常说:“有了梧桐树,不愁凤凰来”;而对于投资环境不佳、政策僵化的地方则说:“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为什么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诗经》中说梧桐树是在凤凰的召唤下长出来的:“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也就是说梧桐是为凤凰而生。梧桐有顽强的生命力,梧桐有傲岸的姿态,它把根深深地扎进大地,把枝干伸向蓝天,去拥抱春的温柔,去点缀夏的明媚,去笑傲秋的寒霜,去博击冬的风雪。正因如此,梧桐赢得了很多文人的深情赞誉,如张耒在《夜坐》中云:“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先谢,数叶迎风尚有声!”诗人静坐中庭,只见几片不甘凋落的梧桐叶子索索作响,令人不由想起顽强抗争的精神。
凤凰为何“非竹实不食”呢?竹有修长、挺直、有节、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等自然品性。这些自然品性和高洁之士向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精神、道德操守、生活状态相吻合。于是,自然品性被人文的精神之光关照,竹就有了内容丰富的象征意味。修长,是美好的姿态;挺直,是立身的榜样;有节,是贞操的标志;四季常青,是意志坚定、毅力顽强的表征;枝繁叶茂,呈显的是潇洒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竹有如此这般的品性,于是高雅的文人把它与松、梅一起,推崇为“岁寒三友”,又能与梅、兰、菊一起,成为绘画作品中的“四贵”。历代文才俊彦,也多爱竹、植竹、赏竹、画竹、赞竹。魏晋时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喜欢作“竹林之游”,因此被世人誉为“竹林七贤”。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也特别恋竹,留下了“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号称诗书画三绝的清代郑板桥的竹画闻名天下。板桥在《竹石图》上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仁尔东西南北风。”板桥在此诗中歌颂的是长在岩石缝里的竹子的那种蔑视俗见的高洁、顽强的精神;板桥在《南园画竹赠郭质亭先生》一诗中写道:“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板桥在此诗中歌颂的是竹子的超凡脱尘的精神;板桥在《题卧竹图》一诗中写道:“一支卧竹一支昂,石笋萧然与竹长。好是倪迂清閟阁,阶前点缀不寻常。”此题诗借元代画家倪迂的高洁风骨,以诗言志。竹子的品位很高洁,而“竹实”更是难见之物,据说竹子是六十年一易根,易根之前才开花结实,所结之实十分罕见。凤凰“非竹实不食”,说明凤凰超越了一般凡鸟,具有崇高尚洁的品性。凤凰的崇高尚洁品性正是人间高洁之士所向往、所追求的理想品性。
为什么古人说凤凰“非醴泉不饮”?醴泉即清澈甘甜没有丝毫污染的泉水。凤凰“非醴泉不饮”也说明了凤凰的崇高尚洁品性。
凤凰的衣食住都是高洁之物,自然说明人们心目中的凤凰是极其高洁的“神物”。
(六)、龙凤呈祥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是最常见也是很好看的一种。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龙通常不娶他的同类为妻,而娶凤凰为妻,而且凤凰能生龙子,何故?史学家认为这源于东夷两个相邻的以龙为图腾的太昊和以凤凰为图腾的少昊两个部落的相互通婚,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原始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实行的是群婚制,儿子、孙子可以把母亲当妻子,爷爷可以把女儿、孙女当妻子,这种观念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同的部落延续的时间又不同。当东夷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经常进行战争,胜利的一方把战败方的男子全部杀死,而把女子留下来给胜利一方的男子做妻子。于是人们发现了一个奥秘,本部落之间通婚出生的孩子经常出现一些不吉祥的畸形儿,而娶别部落的女子为妻子生的孩子却很正常,且很健康,于是进化水平较高的东夷太昊和少昊部落的先民们首先认识到了近亲结婚不利于繁衍健康的后代,于是规定本氏族的人不许通婚,于是东夷两个相邻的以龙为图腾的太昊和以凤凰为图腾的少昊两个部落首先达成了相互通婚的协议。这种通婚的方式既促进了以龙为图腾的太昊部落对凤图腾的认可,同时也促进了以凤为图腾的少昊部落对龙图腾的认可,这便是“龙凤相合”的最初的原因。“龙凤相合”的婚姻制度的改革保证了繁衍健康的后代,很少再出现不吉祥的怪胎,于是人们便把“龙凤相合”作为吉祥的象征。生活在九龙涧的先人把旷世罕见的“张口龙首骨”作为图腾,又在祭地的时候又把“鸟蛋化石”作为神卵供奉,还创造了那么一个应龙与凤凰仙子的动人的神话故事,这正有力地证明了生活在九龙涧的先人把“龙凤相合”作为吉祥的象征。伏羲的发明创造首先使以龙为图腾的太昊和以凤为图腾的少昊两个部落文明强大起来,伏羲在向中原及西部地区传播他的发明创造的同时,也将东夷“龙凤相合”的吉祥理念传给了中原及西部地区,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龙凤呈祥”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接受的吉祥理念。历史上著名“龙的传人”的部落领袖在推行“龙凤相合”的婚姻制度改革中起到了模范作用。如《史记》记载,“龙的传人”颛顼帝把孙女嫁给了“凤的传人”而生了秦始皇的祖先大业;“龙的传人”舜王把名叫姚玉女的女儿嫁给了“凤的传人”大业的儿子伯益。
后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历代封建帝王使尽手段垄断“龙凤”,但在民间人们还是始终把“龙凤”作为最吉祥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呤虎啸”、“凤凰来仪”、“龙腾虎跃”、“凤毛济美”、“龙争虎斗”、“凤凰于飞”、“龙马精神”、“凤毛麟角”、“龙盘虎踞”、“凤鸣朝阳”、“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章凤姿”、“龙眉凤目”、“龙跃凤鸣”、“龙肝凤髓”、“龙驹凤雏”、“龙蟠凤逸”等成语。
(七)、凤凰与艺术
由于凤与龙一样,只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祥瑞“神物”,因而一向为艺术家们所看重,世世代代的各类艺术家们用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完善着凤凰的美好形象。屈原不仅纵情高歌龙,还深情长吟凤,他在传世名作《离骚》中深情赞誉道:“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他在《九章·涉江》寄予凤凰绵绵深情:“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世世代代的艺术家们对凤凰的深情描绘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到了上世纪20年代,当积弱积贫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下处于被瓜分、被肢解的危局下,由当时杰出的青年诗人郭沫若所放歌的新诗《凤凰涅盘》,竟是以凤凰在烈火中重获新生的鲜明意象,大力讴歌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复兴的超凡伟力,由此使凤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成为民族复兴、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
(八)、凤凰与中华民族精神
凤凰作为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形象,千百年间,它不仅成为民族祥瑞征兆,美好情感的载体,英才俊彦的佳誉,同时还以其愈加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体现民族精神活性的象征。千百年来,它与龙文化相辅相存,历久不衰,并行不悖,辉映千古,展示出了华夏子孙崛起于神州之上、奋飞于九天之外的壮美情怀和雄心壮志,从而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综上所述,已经不难看出,九龙涧是中华民族龙凤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龙凤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三、弘扬光大龙凤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一万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铸造出来的龙凤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龙凤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笔者认为现在可以把龙凤精神概括为:
阴阳辩证的唯物精神,
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
以人为本的民本精神,
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
惩恶扬善的正义精神,
崇尚科学的创造精神,
造福众生的奉献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
诚信仁孝的重德精神,
友爱互助的团结精神。
我们的祖先以龙凤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共产党人又带领中华儿女继承发展了龙凤精神。进一步弘扬光大龙凤精神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继续弘扬光大“爱好和平的友善精神”,中华民族就会赢得世界各民族的理解和支持;继续弘扬光大“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就能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继续弘扬光大“惩恶扬善的正义精神”,就能铲除个别的民族败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就会永远响彻全世界;继续弘扬光大“崇尚科学的创造精神”,就能把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更多的动人的神话变成美好的现实;继续弘扬光大“造福众生的奉献精神”,就能弘扬光大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继续弘扬光大“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就能战胜未来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继续弘扬光大“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就能保证中华民族始终站在世界潮流的前头;继续弘扬光大“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就会聚合成一股强大的战无不胜的民族力量;继续弘扬光大“诚信仁孝的重德精神”,就会保持令世人景仰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继续弘扬光大“友爱互助的团结精神”,就能使家庭气氛更和睦,使社会气氛更和睦,使邻邦气氛更和睦,与国际友人更和睦;继续弘扬光大“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有效地保证中华民族不断地发展昌盛。
在新时代弘扬光大龙凤精神必须抛弃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必须明确龙凤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何谓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1937年4月5日国民党派张继、顾祝同在黄帝陵前宣读的祭文中写道:“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笔者认为,这几句话就体现了蒋介石和他的御用文人的封建正统观念和狭隘民族意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也许蒋介石和他的御用文人的身体中就有蚩尤的遗传基因!秦始皇和刘邦为什么敬仰蚩尤?因为他们没有把蚩尤当“外人”,蚩尤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且是发达的东夷部落的一个杰出的领袖。东夷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东夷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经过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大统一,各部落、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相互进行文化交流,所以无论是从血缘上还是从文化上已经无法分清。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龙凤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的成员。龙凤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只要我们继续弘扬光大龙凤精神,龙凤精神就会产生无所畏惧的战无不胜的力量!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龙凤传人,让我们为我们的龙凤精神而自豪吧!让我们为我们的龙凤精神而骄傲吧!
因为九龙涧是中华民族龙凤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龙凤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所以地方政府领导在制定制定九龙涧自然风景区开发规划的时候,就站在历史的高度、民族文化的高度,决定以旅游文化的方式全方位弘扬光大龙凤精神。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在设计、建设的全过程中全方位地巧妙地创造性地体现了龙凤精神,使每一位真正崇尚龙凤的中华儿女一进入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就产生一种自豪感,使每一位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一进入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就能大饱眼福。
九龙涧与中国的水文化
步入九龙涧,便见:九涧之水清澈幽深,美丽多姿,映照着绿林蓝天;溪流蜿蜒曲折,出没深涧,弹奏着盛赞春天的悦耳动听的乐章;龙舍瀑布飞泻而下,飘逸多姿,歌唱着大自然本真清纯的生命韵律。于是便情不自禁联想起了在此留下了千古佳作的姜太公、范仲淹、苏东坡、郑板桥……继而又情不自禁联想起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水文化……
九龙涧之名源于那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应龙寻找圣水为百姓治病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生活在九龙涧的先人已经认识到了好的泉水具有祛病健身的作用,这可以说是中国水文化的萌芽。中国的水文化博大精深,笔者在此仅仅从几个侧面作简要论述。
一、智者乐水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事实上,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历史上的大智者大多是因为喜欢水,而悟出了哲理,而在中国文化史中留下了丰碑。笔者在这里介绍8位大智者。
1、姜太公
姜太公善垂钓,他从水中悟出了很多哲理,因而他通常用水阐述他的思想。如,如他在论“情”时说:“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他在论“治人”时说:“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
2、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后人追述其言论着成的《管子》一书,是一部丛集诸说、涉及百家、包罗万象、宏博精深的奇书,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书中《水地》等篇关于“水”的论述堪称大观,别具特色,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内容。
《管子·水地篇》说:“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万物莫不以生。”在这里管仲明确地把水看作世间万物的根源,是各种生命的根蒂。管仲认为,水不仅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命之本,同样也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本源:“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凝蹇而为人。”这就强调了人是由水生化而来的,即男女精气相合,水流布形成胚胎再成为人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此,管仲有深刻的认识。《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在这里管仲认为水不但是孕育生命万物的根基,也是产生美与丑、贤良与不肖、愚蠢与俊秀的基础条件,即人的形貌、性格、品德、习俗等都与水密切相关。《管子·牧民篇》中云:“下令于流水之原(源),使居于不争之官(职业)……下令于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也……令顺民心,则威令行。”在这里管仲用水自源头顺流而下、自然而然的形态,说明颁布实施政令应顺应民心、易于推行的道理。
3、孔子
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孔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或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来把握、认识人生、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规律。
《论语·雍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大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以启迪和感悟。
关于孔子乐水的事实,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论语·先进》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一天,孔子饶有兴致地问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几位得意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不凡的理想和追求。惟有曾点(曾皙)与众人的志向相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当春天来了,穿上舒适的春装,相约上五六成年人,六七少年人,结伴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在凉爽宜人的舞雩台上吹吹风,大家悠哉游哉地玩个痛快,之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这番话显得很没有抱负,没想到却得到了夫子的赞同:“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从孔子师徒以上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第一,曾点所描绘的这种美妙的境界,正是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憧憬的大同世界的气象——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幸福、安祥惬意的美好生活。第二,亲近大自然,与之不离不弃,融为一体,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孔子看来,在洁净的水中沐浴净身、净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乐事。尽管孔子德行高尚,被后人奉为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率真之人。奔流不息的川水不但令孔子赏之悦之,而且还引发了孔子无限的哲学情思。一次孔子站在河岸上,望着滚滚不断奔流的河水发出了“逝着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慨。
4、老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晚年着书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即流传至今的《老子》,也叫《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它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之于一个最高范畴——“道”之下。当我们力求把握老子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发现其影响至深的哲学精见竟是水性的化身。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因为把水作为老子文化思想框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记,从这个角度回溯老子的文化思想,则更能把握老子之“道”的真切底蕴和内涵。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老子是这样借水阐述“道”的:《老子·七十八章》中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四十三章》中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的确,自然界确实有这样神奇的现象,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滥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而老子哲学则是对这一条法则的高度概括。当然,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性格。
5、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人,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家,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冠盖群说,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子》一书几乎包罗了当时可能取得的各种知识,涉及到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管理、军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堪称“百科全书”。墨子也非常善于用水阐述他的思想。
《兼爱下》中云:“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子在这里认为只要执政者大力倡导推行“兼爱”之道,就如同火向上窜、水往低处流一样,将在天下形成一种不可遏止的态势。《修身》中云:“本不固者未必几(危),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以水的源头污浊,整条河流也必将混浊的生动事例,形象地说明了不注重品德的修养,作人为官就容易私欲熏心、滥施恶行,多行不义必自毙,久面久之就会陷入污秽的深渊不能自拔,招致身败名裂的恶果。《亲士》中云:“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溪陕(狭)者速涸,逝(流)伐者速竭。”墨子在这里认为执政者只有象江河纳百川那样,不拘小流,虚怀宽谷,才能广泛延揽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象江河有无数源头那样,善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兼收并蓄,才能兼听则明,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长生保国。反之,如果器量狭小,不能包容万物,广布恩泽,就会象狭小的溪流容易干涸、很小的小川容易枯竭那祥,成为孤家寡人,最终将落得个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下场。墨子还从事物对立面的转化、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隐隐约约地感到了“度”的客观存在,提出了“太盛难守”的命题。他说:“是以甘井近竭,招(乔)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故曰:太盛难守也。”(《亲士》)甘甜的水井往往因人们争先取用而率先枯竭,高大的树木因有用常常先被砍伐,灵验的宝龟总是先被烧灼用于占卜,神异的蛇常常先被曝晒用于祈雨……这些“太盛难守”的现象恰好与辨证法所讲的适度原则有惊人的一致性。在墨子看来,为人做事必须把握好“度”,不可“太盛”。否则,事物往往会转向其对立面,造成不良甚至十分严重的后果。
6、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奇才和巨人。庄子的文化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庄子和老子一样,也喜欢从水中感悟和阐发其深邃的“道”理,但二者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方式大不相同。老子以水论“道”,大多直抒胸臆,是直截了当的断语;庄子则不然,他往往通过编织奇特的水的寓言故事,来阐发深刻、抽象的哲学道理,其说理方式之奇特、想象之奇幻、运思之深邃、语言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庄子·大宗师》中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在这里,以鱼在水中畅游来比况人在“道”中。庄子更喜欢从游水中体悟他的逍遥游的境界。除了“鱼相忘于江湖”这一极为深刻的寓言以外,庄子还在《达生》篇中讲述了“津人操舟若神”和“吕梁丈人在急流中畅游”的寓言故事。在《秋水》篇中,庄子精心编制的关于水的寓言故事,更是把庄子之“道”的深邃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北海神)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老庄设计的“道”是恍惚无形的,是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体会“道”,庄子不但讲了不少生动、形象的水的寓言故事,同时还教给了人们一个直观识“道”的办法——静观法。“水静犹明”,于是庄子又信手拿止水来作比喻,让人们来体会“道”的真谛:“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天道》)“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刻意》)“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充符》)……
7、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90年—前305年),名轲,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继承者。作为亚圣,孟子不仅继承、弘扬了孔子的儒家之道,而且多有深化和发展。或是受孔子的影响,或是孟子本人对生命之源的水怀有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孟子对水的观察、思考和由水而感悟人生、阐发事理的程度毫不逊于孔子,他把儒家的“文化之水”推向了新的高度。
孟子不但喜爱水,而且爱观察水。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说出了这样一番哲理深刻的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者,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这段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其一,登绝顶而一览众山小,经沧海则难为水,这的确是人生经验的真谛。沧海浩大,淼淼无涯,小江小河小池之水不可与之相提并论。其二,提出了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观点,这与孔子“智者乐水”之说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讲,只有波澜起伏之水才具有屈曲生动之美;另一方面,在对自然之水的审美中,还可以透视出与“智者”相似的性情与品格,即强调要从水的自然形态和功能中寻觅和挖掘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切体验和认识,而绝不仅仅流连于水的自然之美。其三,孟子称赞水具有“不盈科不行”的品性,这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风格,正是立志行道的君子所效法的优良德行。
对于人性问题,当时与孟子争论最激烈的当属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告子。告子以决堤之水的流向为论据,认为人性有如湍急的流水,从东方决口则可引之向东,从西方决口则可引之向西。人性本来无所谓善,正像水本来无所谓东西一样。以善辩着称的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同样以水的特性为论据,从容不迫地辩驳道:“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水虽无择于东西,却必定自上流于下,人性之向善,正如水之就下,是自然之势。人可以搏击或阻遏水流,使之跃起甚至倒流上山,但水的本性决不是上流。人性如水,向善如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之作坏事施恶行,与本性无关,犹水之过颡、在山,实乃“搏”、“击”所致。孟子以水的自然之势,阐发了他的性善说,尽管有失片面,但它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意识的普遍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孟子在谈到人性问题时,还表达出人类要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他指出,天下人谈论人性,只要能按它的本来面目(状态)去推究就可以了。本来的状态,以顺其自然之势为基础。人们之所以厌恶小聪明,就因为它往往容易穿凿牵强。为此,辩锋敏锐的孟子举出了大禹治水顺应自然规律取得成功的例子作为论证的材料。他说:“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者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意即如果聪明人像大禹治水那样,就不至于厌恶聪明了。大禹的治水(使水运行),就是行其所无事,顺应自然。如果聪明人谈论人性也能行其所无事,顺应自然,那可算大聪明了。
“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性善理论为根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仁政”思想,并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为了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善用譬喻的孟子又一次借用“水”的特性和功能,淋漓尽致地阐发了关于“仁政”的思想和主张。孟子说:“民之归仁也,犹水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渔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民心归顺仁政,就好象水顺流而下,野兽自然向旷野奔跑一样,这个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他藉此警告统治者,只有施仁政于民众,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才能使百姓“犹水就下”一样望仁德而归附;否则,君王象为渊驱渔的獭、为丛驱雀的鹯一样,残民以逞,必然会沦为桀与纣那样的独夫民贼,那时,老百姓就会不堪残暴,揭竿而起,推翻暴君的统治……
8、孙子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被誉为兵圣。孙子在军事上的伟大建树主要体现在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有七篇直接谈到了水与战争的关系。以水的特性和功用论述军事思想,堪称《孙子兵法》的鲜明特色之一。《孙子兵法·势篇》中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意思是说,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其汹涌之势可以把大石头冲走……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所掌握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孙子兵法·虚实篇》中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就虚。”意思是说,用兵的法则像流动的水一样,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孙子因水之启示而提出的“避实就虚”的战争原理,为历代兵家战将所推崇,并成为屡试不爽的克敌致胜之法宝。《孙子兵法·虚实篇》中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思是说,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原则应根据敌情而决定克敌致胜的方针。所以,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够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这就告诫军事指挥员,指挥作战时要针对敌情变化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能把握胜利的主动权……
二、中国的泉文化
九龙涧的龙凤泉的产生有那么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这是不是偶然的现象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世界上的很多具有祛病健身作用的名泉都有一个神话传说。远在古罗马时代,欧洲一些地方的矿泉水就被人们奉为“圣水”,用以医治疾病。在我国与泉有关的神话故事产生的时间更久远,数量也更多。号称泉城的济南的名泉特别多,所以关于名泉的神话故事也特别多。济南环城公园内的“九女泉”就有这样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济南城东的护城河边有一块“破晓石”,石旁有一汪清澈的泉水。据说每天五更就会有一只金鸡从城外飞来,站在“破晓石”上引颈高啼。金鸡啼过三遍之后,便悄然离去,接着就有九位白衣仙女飘到泉边,沐浴梳妆。等到东方泛白时,她们就唱着歌,飞回天上去。所以人们称这处清泉为“九女泉”。在浙江绍兴柯岩风景区,有一个自然出露的矿泉水源,民间称之谓“天医菩萨圣水”。逢年过节,方圆百里的人群,蜂拥而至,叩拜“天医菩萨”恩赐圣水,祈祷水到病除。古人发现了某些泉水的祛病健身作用,但由于不了解其祛病健身作用的科学道理,对神崇拜的五体投地的古人只能理解为是神的恩赐,于是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就是最原始的泉文化,这种朴素的艺术形式标志着人类已经有了语言(当然现在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的语言形式是人类的语言的不断演化、发展的结果),已经有了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高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我国与泉有关的神话故事产生的时间更久远,数量也更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祖先的进化水平是领先世界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代医学是领先世界的,因而我们的先人对泉的科学的认识也是领先世界的。古代文献郦道元《水经注》中有“鲁山皇女汤,饮之愈百病”,《醴泉铭》有“醴泉出京师,饮之痼疾皆愈”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水列为各篇之首,可见他对水的保健、疗效的作用的重视。这表明,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懂得饮用矿泉水,不但可强身壮体,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对于某些难治的顽疾,也有一定效果。
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贵的水资源。涓涓清泉,水质澄澈,晶莹可爱,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同时还以独特的形貌声色美化着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生活。华夏民族在对泉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泉文化现象,包括对泉的开发、利用、保护、崇拜、观赏和讴歌赞美等活动,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辽阔的疆土有数不胜数的佳泉,历代有不知其数的文人墨客对数不胜数的佳泉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深情赞誉。如,元代著名书画家、诗人赵孟俯对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给予了这样的深情赞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泉文化与茶文化联姻,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名泉、名茶文化。九龙涧龙凤泉水泡龙凤茶令嘉庆皇帝龙颜大悦,这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事实上古代流传下来很多类似的名泉、名茶联姻的佳话。清康熙二十年(1684)十月,康熙来济南巡视,为趵突泉题了“激湍”二字,并欣然作了这样一首诗:“十亩风潭曲,亭间驻羽旗。鸣涛飘素练,迸水溅珠玑。汲杓旋烹鼎,侵阶暗湿衣。似从银河落,喷作瀑泉飞。”该诗的颈联写汲泉水烹茶,泉水侵阶竟将衣服浸湿,表达了作者自得其乐的幽趣。号称“天下第一泉”的古代趵突泉,当时未受任何污染,水质极佳,甘甜无比,用之泡茶,其清香甘润令人爽口醉心。康熙在赏泉之余,不忘品尝名泉茶水,实为赏心乐事。杭州的跑虎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誉,跑虎泉水泡龙井茶叶历来被誉为“西湖一绝”。位于兰州市南的五泉山有五眼泉水,名曰:甘露、掬月、摸子、惠、蒙。用惠泉之水烹茶,味美茶香,祛病健身,早有盛名。明代著名诗人李文游五泉山作“游五泉”诗一首,他在诗中写道“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此诗表达了作者边赏美景边品名泉烹茶之乐的悠然惬意之情。用矿泉水泡茶的关键是温度不能太高,70℃左右最佳。这样泡出来的茶,不仅味道会和普通水泡的茶不同——在茶的味道中,还蕴涵着矿泉水中的溶解矿物质的品味,可谓茶香味美,令人回味无穷;而且,因为水中既有茶中的营养成分,又有矿泉水中的营养成分,所以矿泉水泡出来的茶营养更丰富。因此优质矿泉茶水是一种无污染的营养异常丰富的上乘的“绿色”保健饮品,可以有效地防止营养失调,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免疫能力,非常有利于健康长寿。
三、水中的科学
水作为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因而得到了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历代科学家对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水与人体健康的科学道理。
1、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首先,水是人类(和动植物体)组成的基础物质。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结构的基本成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人体而言,水约占体重的60%—70%,婴儿则高达80%。为了维持生命,人体每日需补充2000—2500ml水,扣除食物及其氧化所产生的水1000ml左右,每日须饮水补充1000—1500ml。人不吃食物,大约可活二周甚至更久,但若滴水不沾至多可活7天。其次,水是新陈代谢的主要介质。对人体而言,水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帮助消化,排泄废物,润滑关节,平衡体温、维持细胞机能以及维持淋巴、血液等人体一切组织的代谢。再就是,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健康。
为了说明水质的好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这里笔者先给大家谈一下古人“牧羊择居”的做法。古人常利用“牧羊择居”的方法选择居住地。古时候,人们都想找一块能使自己的家族繁衍兴旺的“风水宝地”。有人在地形、水源、光照等方面选择到合适的地方以后,并不急于在那里安营扎寨,而是先在那里放牧。然后观察动物的生长情况,最后把羊、牛、马等宰了,再仔细观察动物的所有内脏器官有没有发生病变,如果一切正常,他们就正式在那里安居乐业。所以人们把这种做法叫做“牧羊择居”。对古代风水学颇有研究的高风翰正是采用古人的这种“牧羊择居”的方法亲自验证九龙涧的水土。
“牧羊择居”的做法说明了动物和人的健康决定于水土的质量。不好的水土可使动物和人的肌体发生病变;好的水土才能使动物和人健康地生活。
为了进一步说明水质的好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笔者再给大家举一个对比的实际事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西方科学家在我国西部进行旅游考察活动,他们惊奇地发现:我国西藏有一个叫东孜的村子,五十年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由于根本没有死亡,这个村的人口已由过去的680人增加到6224人,其中百岁以上老人188位,年龄最大的130多岁。这些老人没有任何疾病。他们中的大多数每天仍在骑自行车,甚至还保持着有活力的性生活。调查人员证实;这个村里没有心脏病、癌症和中风患者,婴儿死亡率等于零。无独有偶,位于西太平洋的斐济,人口只有60多万,这个国家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癌症患者,而且人均寿命长,因此被称为“无癌国”和“长寿国”。与这两地的情况相反,我国江苏淮安市,仅1982-1987年的5年中,因患癌症死亡的人就高达12115人,约每5小时死亡1人,死亡率达2%,其中食道癌占5%。癌症发病率居我国之冠。为什么造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呢?专家们指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幽雅的地理环境是西藏东孜人、斐济人长寿的重要因素。而淮安市恰恰相反,据调查,淮安市80%的人饮用河水,而近二十多年来河水已被严重污染,饮水中有许许多多的有害物质。可见水土的好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么得大!
谈到这里,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问题是,水质的好坏是怎样影响人体健康的呢?
2、人体健康决定于水中的元素
人体通过饮水和食物将周围环境中的化学元素摄入体内参加新陈代谢,使人体内的化学元素与环境中的化学元素保持着一种生理上的动态平衡。水体中的某种元素的浓度符合了人体的生理代谢的需要则有利于人体健康;若其浓度不符合人体的生理代谢的需要则危害人体健康。一方面,若某地的水体中不含(或者含量太低)某种人体必需的元素,人若长期饮用这种水,则肌体就会发生某种病变。另一方面,若某地的水体中某种人体必需的元素含量过高,人若长期饮用这种水,则肌体也会发生某种病变。如:氟离子(F-)是人体必需的元素,若某地的水体中的F-浓度为1毫克/升左右,则基本满足了人体对F-的需求,人若长期饮用这种水,就可以有效地预防龋齿病;若水体中没有F-或者F-的浓度远远低于1毫克/升,人若长期饮用这种水,牙齿就会发生病变——龋齿病;若水体中F-的浓度达到5毫克/升左右,人若长期饮用这种水,就会引起牙斑和骨骼损害。再如:铁(Fe)、铜(Cu)、铬(Cr)等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若某地的水体中不含(或者含量太低)这些元素,则这种水不利于人体健康;若这些元素的含量过高,就会对人体产生毒害。再就是,若某地的水体中含有某种人体不需要的元素,人若长期饮用这种水,就会受到毒害。如人体中不需要汞(Hg),若某地的水体中含有汞(Hg)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当然,人体可以通过肝和肾过滤掉一些人体不需要的物质,但是这种过滤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了肝和肾的过滤能力,则危害就不可避免了。因此,一个地区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决定着该地区居民食物链中的化学构成。如果那里的自然环境不好,也就是说水土中缺少人体所必需的化学元素,或者某种元素的含量过高,或者存在着人体不需要的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化学元素,那里的人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
在这里有必要对一种离子作特别说明。它就是氢离子(H+),它决定着人体的血液酸度,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的血液的PH=7.4±0.05,是血红蛋白和带氧血红蛋白负责调节维持这个酸碱度的。当饮用水的酸性不很大(或碱性不很大时),不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影响。但当PH<5.5(或PH>8.5),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当喝了大量的PH<5的水时就可能引起酸中毒;当喝了大量的PH>9水时就可能引起碱中毒。当血液中的PH值改变0.4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一台机器由许许多多的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都有不同的作用;缺少了任何一个部件,机器都不能运转。如果把人体比作是一台特殊的机器,那么组成人体的元素就是特殊的部件,它们在人体中各司其职,各自为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作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人体中缺少任何一种元素,肌体就会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现代科学通过对人体中的微量化学元素的含量测定就可以诊断出很多地方病、职业病、常见病等。笔者上大学时,我们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的一位教授就是专门从事人体微量金属含量研究的专家,他给我们讲了他的研究方法,我们看了他发表的论文,他是通过分析人的头发测定人体内的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的。他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的比例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患了某中疾病。化学家称头发是“生命的窗口”,因为测定一根头发就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可谓“测一发知全身”。原来,头发中几乎包含了人体中的所有化学元素,测定头发中的含量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很多数疾病就是因为体内某种元素过少,导致了某种调节人体的酶失去了活性,但一旦从饮水或者食物中补充了这种元素,那么这种酶就恢复了活性,人也就恢复了健康。这就是含许多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有祛病健身作用的原理。例如,精神病患者的头发中锂、锶含量低,锂含量不足常常是精神病患者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可以给患者服用碳酸锂(Li2CO3)或让患者长期喝富含锂的矿泉水。
古人以迷信的方式神化矿泉水的祛病健身作用虽然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但可以理解,因为古代的科学还没有揭示出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原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当代还有另一些人,他们却居然以反对封建迷信而自居,一口否定矿泉水的祛病健身作用,似乎只要毫不含糊地否定了矿泉水的祛病健身作用,就表明他们是标准的唯物主义者了。而这恰恰说明了这些人只不过是些科学盲,它们的言行也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这些人的愚昧形式虽然与古人的那种愚昧形式截然相反,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懂科学。明智的人应该尊重科学,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饮食,这样才能避害趋益,益寿延年。
3、水中的元素是由某地的地质构造和空气质量决定的
有一门新兴的科学,叫环境化学,它是研究水、土壤和空气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反应、转移、效应和归宿,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的科学。在环境化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水圈。水圈就是地球上的各种形态的水的总和。地球上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蓄水、积雪、冰川、极地冰盖、地下水、大气水、土壤水和生物水,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不断交换的水圈。在太阳能的推动下,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循环变化。通过形态的变化,水在地球上起到热量输送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联系,海洋上的水蒸气随气流进入陆地凝结而成降水(雨和雪)到达地面后,部分蒸发返回大气中,部分形成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通过江河排回海洋。这种不断往复的循环,使陆地上的水量和海洋中的水量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动态平衡。地球中的可供陆地上的生命生存的水分为三类: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这三类水的水质状况不一样。大气降水主要包括雨和雪。在古代因为不存在大气污染问题,所以古代的大气降水是最洁净的水。但是随着大气污染的发生,某一地域的大气降水质量受到了该地域的大气污染程度的影响。若该地域的大气污染程度低,则该地域的大气降水质量就好一些;若该地域的大气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则该地域的大气降水的质量就差一些。大气中的水随着降雨(雪)返回地面以后,有一部分渗透到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土壤和地壳表层贮存起来。被植物的根系、土壤贮存的水会不断地向下释放,地壳表层的贮水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了其限度时,就以泉水的形式喷涌到地面。大气降水在向地下渗透的时候,土壤和岩层中的某些矿物质就部分溶解在水里,所以地下水中就含了土壤和岩层中的某些矿物质成分。不同的地域所含的矿物质不同,所以不同地域中的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成分也不同。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库、湖泊。从其来源上来看,地表水一部分直接来自于大气降水;一部分来自于泉水。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土壤中的某些矿物质必然部分溶解在其中,再加上来自于泉水的部分,所以某地域的地表水中也必然含了当地的土壤和岩层中的某些矿物质成分。也就是说,某一地域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质量就决定于大气降水质量和土壤的质量。
若某地的地质构造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则此地的地下水就对人体健康有益。在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及其严重的当代,地下水的水质质量明显优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因为土壤能对大气降水中的有害物质起到过滤作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的地下水的水质质量明显优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方,因为某些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降水中的有害物质。
龙凤泉为什么被生活在这里的先人奉为圣水呢?现代科学揭开了九龙涧水的祛病健身作用的奥秘。2003年,潍坊龙海置业有限公司在决定开发九龙涧之前,首先请卫生部门和地矿监测部门对龙凤泉进行了监测鉴定,监测、鉴定结果是:此泉在距今2亿年前的地下侏罗系石英砂岩裂缝中,地下水运移时间30年以上,水质特别清澈,甘醇爽口。水中含有锶、锂、钼、锌、溴、偏硅酸等2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PH=7.6±0.2,此泉属于难得的优质矿泉水。笔者的推测是,生活在这里的先人发现了龙凤泉有祛病健身的功能,但他们不知道优质矿泉水祛病健身的科学道理,所以他们认为这是神的恩赐,所以他们创造了那么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卫生部门和地矿监测部门对龙凤泉的监测结果引起了潍坊龙海置业有限公司的决策者的重视,他们又请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对九龙涧的其它泉水和地表水进行了综合监测,监测结果令人十分满意:所有的泉水指标皆优于国家一级饮用水水质标准,而且皆含有丰富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所有的地表水指标皆优于国家一级地表水水质标准。由于九涧之水来自于优质泉水,所以涧水中也含有丰富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由于森林对大气降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吸收作用,所以九涧之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明显低于附近地域的水体。
4、药补、食补、水补的比较
所谓药补就是以吃药的方式预防、治疗疾病;所谓食补就是以吃食物的方式预防、治疗疾病;所谓水补就是以饮水的方式预防、治疗疾病。为了便于比较药补、食补和水补,现以精神分裂症为例说明。精神分裂症由于临床分型复杂,临床症状也比较复杂,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幻觉、妄想、心境抑郁、悲观失望、孤僻冷漠、懒散、敏感、多疑、自我夸大等。
大家已经明白,某些疾病就是因为某些元素在体内减少,使某些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机体发生某种病变。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精神分裂症主要与7种元素有关:
锂: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含锂比正常人严重偏低。用锂盐(如:碳酸锂Li2CO3)治疗缺锂型精神分裂症,取得了明显疗效。
锶:科研人员研究还发现,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含锶量也比正常人严重偏低。用锶盐(如:碳酸锶SrCO3)治疗缺锶型精神分裂症,取得了良好效果。
锌:科研人员研究还发现,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含锌量也比正常人严重偏低。缺锌型患者表现为厌食、抑郁、类妄想狂的意念等精神异常症状。重者出现精神错乱。当补锌(如:硫酸锌ZnSO4)后,许多患者精神状态得到改善。
锰:科研人员研究还发现,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含锰量也比正常人偏低。锰在脑中含量最高,它参与中枢神经解职的传递。锰代谢障碍可以引起兴奋与抑制性神经传递的生化活性异常,使神经膜兴奋性发生改变,脑功能受到损害。用锰盐(如:硫酸锰MnSO4)治疗缺锰型精神分裂症,取得了明显疗效。
铜:科研人员研究还发现,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含铜量也比正常人低很多。用铜盐(如:硫酸铜CuSO4)治疗缺铜型精神分裂症,取得了明显疗效。
钙和镁:钙和镁均是宏量元素,它们在神经递质释放、细胞膜内信息传递、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与细胞代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钙和镁的含量也比正常人低很多。通过补钙(如:碳酸钙CaCO3)和镁(如:硫酸镁MgSO4)的方法,治疗缺钙和镁型精神分裂症,取得了明显疗效。
下面笔者分别谈谈药补、食补和水补的好处与不足
药补的好处与不足。药补的好处是见效快,不足是副作用大。事实上,病人家属和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医生都希望患者早日康复,所以一般都超量用药,因而用西药治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若用铜盐(如:硫酸铜CuSO4)治疗,则可能引起铜中毒。
食补的好处与不足。食补的好处是既经济实惠,又能做到一食多补,还安全可靠。如,猪肝中锌、铜、锰、钙、镁的含量都不少,若让患者吃猪肝就达到了一食多补的效果。再说,动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比例与人差不多,只要动物没有生病,就说明其体内的元素含量基本符合其新陈代谢的需要,那么食用健康的动物的器官不会受到危害,所以说安全可靠。食补的不足一方面是见效慢,一般得需要3个月以上;另一方面,有些微量元素在动物的哪些器官存在及含量还不十分清楚,所以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有时就很难通过食补。
水补的好处与不足。水补的好处是安全、广普,不足是见效更慢。现以龙凤泉水做一下说明。在龙凤泉水中含有的20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宏量和微量元素元素中,其中就包括锶、锂、锰、锌、铜、锰、钙、镁,含量分别是:锶0.24-0.453、锂0.22-0.34、锰0.12-0.18、锌0.1-0.13、铜0.14-0.37、钙2.48-8.12、镁1.1-2.55(注:单位是mg/L)。很显然,只要饮用此水,就可以达到全补的效果。优质矿泉水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所以自然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但是水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通常较低,所以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见效的,至少需要半年以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药补、食补和水补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笔者认为明智的选择是坚持避害趋益的原则。人患了某种疾病的时候,就要以药补为主,同时辅助以食补和水补。方法是:用药量要小一点,适量多吃一点含某种元素丰富的动物内脏,饮含微量元素丰富的矿泉水。这样就既可以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又不至于受到药物副作用的危害。
待患了病再治疗,充其量那只能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所以最明智的选择是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做到:一是,平日吃饭不要偏食,要浑素兼吃,全面吸收多种营养;二是,不喝污染严重的水,有一定经济条件的话,最好喝没有污染的营养丰富的矿泉水。如果养成用矿泉水泡茶的好习惯,那就更好了。
5、矿泉浴能祛病健身
人类利用矿泉水的历史已很久远。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了某些泉水具有保健与治病的功效。相传秦始皇就利用了骊山汤泉(华清池)沐浴治疥疾。此后,骊山汤泉(华清池)一直闻名天下。唐明皇为了让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沐浴方便,不惜巨资建了豪华的华清宫。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写《长恨歌》的用意在此不提,但这两句诗至少说明了温泉华清池对杨贵妃拥有凝脂般的皮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理疗作用。包括李时珍在内的我国的历代中医名家都对矿泉浴的祛病健身作用作了专门论述。
外国人也早已认识到了矿泉浴的祛病健身作用。早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人便以水治疗发烧。到公元前500年,希腊人将大量医学院兴建于邻近温泉或浴堂处,更大力提倡矿泉浴疗效。希波格拉底(著名的希腊医师)建议以水疗法治疗一系列疾病,包括风湿病、黄疸、麻痹、肌肉痉挛、关节疾病等等。到罗马时代,罗马人更是将公共浴堂发挥至淋漓尽致,而且更利用不同的水温将浴堂分为很热、微热及冷池,但罗马人将浴疗法的重点却主要放在身体个人卫生清洁及疾病预防上,况且罗马人的浴堂另一重要功能却为他们休息、娱乐、运动、交互信息的中心。但自公元后500年,基督教禁止公共浴室后,浴疗法也受到了遏制。直到16世纪在比利时一个叫“Spa”的小镇有一热喷泉,居民发现喷泉的水可以治病,故“Spa”便因此而命名并声名远播。于是人们就将“Spa”的字义定为矿泉或温泉,将矿泉疗法或温泉疗法叫“Spatherapy”,于是,在欧洲各地陆续便在温泉四周兴起很多健康中心、渡假圣地,旅馆、休闲、治疗便纷纷热闹起来,而“Spatherapy”也在欧洲各地如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黑海附近地区风盛起来。
我国有丰富的矿泉资源,现在在我国开发了很多矿泉沐浴疗养圣地,对人们的祛病健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国贸以东20多公里处的京东第一温泉度假村被誉为“京东第一温泉”,这里的温泉井深3200米,温度达62℃,水温已达到热泉医疗标准要求。并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偏硅酸、锶、锂、锰等,特别是在水中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会增加医疗效果,并具有疗养、保健、美容等功效,每天前来这里沐浴的人络绎不绝。
矿泉浴水为什么有祛病健身的作用呢?原来,科学研究证明,人的皮肤可以吸收水中的矿物质。人在矿泉水中沐浴时,矿泉水中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从而达到了去病健身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人在被污染的水中沐浴时,水中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所以说,即使沐浴,也应还用洁净的水。
当年地方名医李奇之所以选择在九龙涧隐居,不仅仅是因为九龙涧林中有丰富的药材,主要的是他发现九龙涧水的确具有祛病健身作用,所以他用龙凤泉水泡龙凤茶,所以他坚持一年四季在九龙涧游泳。
6、水与负离子
人到了江河湖泊的岸边,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特别愉快的感觉,范仲淹把这种精神愉快的感觉叫做“心旷神怡”,他在他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云:“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从此以后,文人墨客争先恐后地运用这个成语表达在青山绿水之地的畅快心情。笔者可以下这样一个断言:当今所有介绍名山名水的文章中,没有不用“心旷神怡”这个成语的。范仲淹是凭感觉创造了“心旷神怡”,后世文人墨客也是凭感觉运用“心旷神怡”,即使当代的文人墨客,也大多数是凭感觉运用“心旷神怡”,但大多不知道产生“心旷神怡”的科学道理。后来的科学家揭开了“心旷神怡”之谜。当人离开空气污染严重的喧闹的城市,来到林茂草丰之地或江河湖海岸边时,都会顿觉心旷神怡。其原因是,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大量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正离子对人体的影响是由一位德国医生在一九三一年发现,他把自己关进一间空气负离子浓度高的小室,自我感觉到舒适和精神振奋。但当小室中正离子浓度高时,则自我感觉胸闷、头昏、头痛、烦燥不安等。自此以后,半个多世纪来空气负离子问题一直为欧、美、苏、日等国所积极研究的课题。近代科学发展,环境科学日益受人关注,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扩展到太空以及海洋深处。这些地方,人们要进入一个人造环境,要建立一个人们已适应的离子平衡的气候。比如在潜艇、宇宙飞船或密封空调室等等其它特殊环境里工作,均要适当调整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才能使人精神振奋,减轻疲劳。所以,科学家对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科学家通过对大气中正、负离子的监测、研究,发现一般大气中正负离子浓度为每立方厘米400~700个,负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在1000~2000个为宜,负离子与正离子之比值约为1:3。在雷雨时、在树林、海滨、湖泊、瀑布、喷泉附近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可增至每立方厘米数千成万。而在城市、交通繁忙的地区、工业区、人口稠密的地方,则正离子浓度增加,负离子浓度却只剩下每立方厘米几十个,其原因由汽车排气污染造成的占70%,由加热造成的占30%。科学家研究还发现,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相当于一个微型电池。细胞膜的内外存在着微小的电势差,空气中的带电粒子会影响细胞中的生物电,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①它可以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②进入肺部,可以改善肺的换气功能。负离子能同体内的血红蛋白及钾、钠、镁等正离子结合,使血液中的氧增多,携带的营养物质增多,刺激造血系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所以人们就会倍感舒服,精力充沛。③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状态,改善大脑皮层功能,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负离子还有镇静、降压、止汗、利尿、增进食欲等功能。目前已经发现,负离子对多种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有效率为50~80%,已经用于临床治疗。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越大,进入肌体的溶解度就越大,血液中的氧合血色素就越多,从而使人的肌体功能得到改善,明显地体现在耳聪目明,思维敏锐,手脚灵便等。正离子则正好相反,如果空气中的正离子过多,人们会感到头痛、疲乏、不安等。外出旅游的城市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虽然因跋山涉水导致身体有些疲惫,但精神状态却极佳,这正是负离子的调理身体的奇妙作用!所以从表面上看,人们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旅游是“浪费”了时间,可实际上是吐故纳新、调理身体、养精蓄锐,回去以后可以以一种新的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走向工作岗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城市旅游爱好的旅游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到负离子浓度高的山清水秀的地方吐故纳新、调理身体。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创造的灵感。水之所以使许多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产生了创造的灵感,根本的作用是水产生的负离子,所以自古以来艺术家思想家大多喜欢到名山大川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笔者在上面介绍的八位大智者之所以喜欢水,正是水产生的负离子的奇妙作用。范仲淹之所以写出了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也与水产生的负离子的奇妙作用有关。
走进九龙涧就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正是因为九涧之水使空气中充满了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负离子。范仲淹在大龙涧之所以写出了传世名作《苏幕遮》,正是大龙涧产生的负离子的奇妙作用;苏东坡在大龙涧之所以写出了传世名作《水调歌头》,也是大龙涧产生的负离子的奇妙作用;郑板桥在此创作出了不少传世名画和诗作,也是大龙涧产生的负离子的奇妙作用。
为了合理利用九龙涧得天独厚的优质水资源,让游人深切感受到中国水文化的魅力,地方政府在制定开发规划时就明确确定:“本着保护和进一步美化自然生态环境的宗旨,坚持自然风光的娇媚韵致和人造景物的奇妙意趣完美和谐的原则,合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自然生态条件,打造一个独具一格的亲水型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现在九龙涧旅游度假区投巨资采用先进设备开发出了“龙凤泉牌”瓶装水和大桶水,因为泉水有限,所以不对外出售,只供度假区工作人员和来度假区旅游的旅客饮用。您来到九龙涧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在畅饮甘醇爽口优质矿泉水的同时,回味着应龙与凤凰仙子那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将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情趣和感受。
九龙涧旅游度假区还投巨资建了天然浴场,这里的没有任何污染的含有很多有利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的碧水,将洗去您旅途的疲惫,使您的贵体产生新的生命的活力。九龙涧旅游度假区还投巨资上了矿泉保健浴项目,使您久治不愈的顽疾在幸福的享受中莫名其妙地痊愈。
九龙涧与中国的垂钓文化
步入九龙涧,便可以看见在各涧水岸边的那些怪石上和草丛中坐着很多渔翁,有的在悠闲地望着水面,有的在潇洒地甩动鱼竿。看到这这种悠然自得的情调,于是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当年在此垂钓的姜太公、刘伯温……继而又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垂钓文化……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作为我们古老文明的一个小小侧面伴随着祖国的历史延续下来,历数千年而不衰,日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内陆淡水水域开展垂钓活动由来已久。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随着生活环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从生活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充满趣味,充满智能,充满活力,格调高雅,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中华大地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为垂钓者提供优良的自然钓场和丰富的鱼类资源。古往今来,无数钓鱼爱好者陶醉于这项活动之中,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走向河边、湖畔,享受生机盎然的野外生活情趣,领略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清风吹走了城市的喧嚣,钓竿的颤动带给老人以童子般的欢乐,只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伙子也会“静如处子”,此中乐趣无法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描述。
我国的垂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笔者在此也只能从几个侧面作简要介绍。
一、中国古老的垂钓历史
大约五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体已经进化到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学人会了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就是相传的神农、黄帝、尧、舜等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国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近几十年发掘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文物中,除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用兽骨磨制的刀、齿、镞之外,还发现了很多鱼叉和鱼钩,这对了解我国的垂钓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陕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胜发现的骨制鱼钓和黑龙江小兴凯湖岗上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钓鱼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中,如黑龙江的宁安遗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阿善遗址等,都发现了许多骨制鱼钓。这些鱼钓的造型多样,其中有的在钩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数鱼钓还磨有拴钓线的槽,由此可证明当时的垂钓活动已具有较高水平。这些遗址都位于内陆地区说明淡水水域钓鱼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国最早的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比如在《季风》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淇,指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这表明了春秋载国时期,人们已经用细细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钓了。
二、古代垂钓的五大名人
第一名人是舜。传说,有一次,他沿着雷泽巡视,饿了就钓鱼充饥。雷泽(的渔民争着开垦雷泽边上的土地,酿成氏族间的大械斗,舜知道了,就亲自前去调解,教给人们垂钓的方法,很快平息争地械斗。舜出巡时钓鱼是为了获得食物,这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是不相同的。
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是继舜之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在西征时,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国,他在黄河边上一边钓鱼,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古木。周穆王时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富甲天下的帝王,他在黄河之畔垂钓,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遗娱乐了。
人们熟知的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气的钓鱼人。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蟊是继姜太公之后的第四位有名气的钓鱼人。范蟊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就悄悄地离开了勾践。范蟊离开越王勾践后,驾一只小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钓洲,由于遇到大风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钓洲钓鱼。钓到大鱼熟而食之,钓到小鱼者放生湖里。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把它放生的鱼称为“范蠡鱼”。后来,范蠡隐居于无锡的太湖之滨。他曾提出“种竹养鱼千倍利”的主张,齐威王见他,问道:公富足千方,家累仪金,用什么办法致富的呢?范蠡回答说:“治生之法有五,养鱼第一。”公元前475前,范蠡着成《养鱼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养鱼著述。
屈原是继范蟊之后的第五位有名气的钓鱼人。屈原在楚襄王时期被令尹子和上官大夫陷害,被放逐到江南。在放逐期间,屈原曾垂钓于资水,至今湖南桃江县还有屈原钓鱼台遗迹。
三、垂钓诗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酷爱垂钓,留下了许多垂钓名作,在此选一部分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的垂钓佳作供大家欣赏。
王维在《青溪》一诗中吟道:“我心素已闲,清川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在《答张五弟》一诗中吟道:“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诗人以隐居青溪,垂钓养性作为自己的归宿,显露出诗人清高闲逸的胸襟。
孟浩然在《万山潭作》一诗中吟道:“垂钓坐盘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钓翁坐盘石垂钓,景物清幽,神思悠然可为言淡意幽。
韦应物在《游溪》中吟道:“野水烟鹤,楚天云鱼空。玩舟清景晚,垂钓蒲中。”作者清溪荡舟垂钓的闲情雅致,何其惬意,何其洒脱。
高适在《渔父歌》一诗中吟道:“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在高适笔下的这个钓鱼叟是一个超凡脱俗之人。
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吟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和卢侍御通塘曲》一诗中吟道:“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在《留别广陵诸公》一诗中吟道:“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在《效古二首》一诗中吟道:“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在《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一诗中吟道:“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诗人在此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怀。
司空曙在《江村即事》一诗中吟道:“钓纶自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黄花浅水边。”诗人描述了在幽寂遒美的自然景色中垂钓的高雅情趣。
储逛羲在《钓鱼湾》一诗中吟道:“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张志和在《渔歌子》一诗中吟道:“西塞山前白骛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在此表达的是烟波垂钓的雅趣。
在李煜《渔父词》一诗中吟道:“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诗人在此表达的是垂钓的潇洒情调。
四、垂钓对联
历代的垂钓爱好者不仅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而且还创造了很多妙对联,在此选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水暖观鱼跃,花香听鸟鸣
有水皆清鱼莲美,无山不绿花果香
一泓春水鱼几长,万里蓝天燕子飞
雨过池边鱼鼓浪,风来花里蝶寻香
云淡天空飞白鹤,风涛水面起金鳞
金鳞戏水知年早,喜鹊唱梅报春迟
水满玉池红鲤跃,春回大地鲜花开
金翅银鳞戏碧草,白蛾红掌划青波
鱼水合欢春意暖,江天一色杏花红
银塘水底情何逸,玉浪波间乐自如
鱼跃湖中水淼淼,鸟鸣山上木森森
日映清波龙门跃鲤,鹅浮绿水玉宇鸣春
日照柳堤莺飞芳草绿,春来花港水暖鱼儿肥
池塘莲藕鹅鸭鱼戏水,青山红果绿茶蜂唱歌
五、垂钓三字经
桃月春,天乍暖。钓鱼迷,心里欢。制铅坠,捏炸弹,杳网护,拴钩线。零用具,备齐全。入梅月,天渐暖。欲垂钓,待晴天,西南风,鱼儿欢。选钓域,择浅滩。定钓点,向阳岸。小浮漂,细钩线,勤提逗,是关键。蒲月里,天晴艳。鱼活跃,吃食贪。甩抛竿,打得远。辐射广,钓域宽。手竿灸,更喜欢。挂蚯蚓,钓浅滩。鱼肥壮,味美鲜。精阳热,入伏前。雨渐多,烈日炎。水草厚,藻萍蔓。夏钓潭,应多变。早晚钓,鱼靠岸。夜间钓,库湖湾。白天钓,鱼道拦。入水口,鱼食贪。逆流觅,群不散。及时钓,莫迟缓。进兰月,酷暑天。汛期到,洪水漫。钓深水,占沟湾。盛夏钓,饵关键。豆饼饵,最灵验。香油浸,味香远。沉水底,久不散。获大鱼,时常见。竹小春,金一片。青女月,霜草染。浅水凉,深水暖。抛底钩,须深远。诱鱼饵,求鲜软。腊月到,凿冰眼。漂轻动,提渔线。既过瘾,又锻炼。钓鱼技,不一般。虚心学,勤实践。常咨询,善钻研。惟有钓,令人恋。强身心,除病患。老返童,寿百年。
六、垂钓的好处
自古以来,为什么有很多人热衷于垂钓?“吃鱼不如钓鱼乐,乐在其中好处多”这是垂钓爱好者共同的感受,若再问垂钓有何乐趣?有何好处?一般的垂钓爱好者则回答道:钓鱼不是为了吃鱼,而是一项高雅的文体活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根本目的。若再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好处?一般垂钓爱好者就回答不了了。现代科学揭示出了垂钓好处的奥秘,垂钓至少有三大好处。
1、垂钓能吐故纳新、调理身体、养精蓄锐。
江河湖海周围的空气中富含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大量的负离子,在江河湖海的岸边垂钓,就能达到吐故纳新、调理身体、养精蓄锐的目的。当回到工作岗位上,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说,列宁在革命年代写作时,尽管当时的政治形势很严峻,也常常通过钓鱼来调节精神,从而完成了许多名篇巨著。
2、垂钓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们走进垂钓场地,也就投进了大自然的怀抱。看那岸边绿树郁郁葱葱,叫不出名的野花争奇斗艳,芬芳扑鼻;小鸟在林中唱着欢快的歌;再看那碧波之中,鱼儿追逐嬉戏,激起片片涟漪!诗情画意般的环境,会使垂钓者养性移情,把疲劳、忧思和俗事消散得一干二净。尤其是通过装饵、抛竿、静守到鱼儿咬钩,使垂钓者的大脑皮层逐渐形成“兴奋灶”,即希望钓上大鱼来。假若此时渔漂动了,或渔铃叮叮作响,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你提上岸,那般乐劲简直达到了峰巅,可真是“乐在其中妙无穷”了!垂钓者如果原来患高血压病,此刻他的血压至少下降5~7mmHg。为什么钓鱼比服药降血压还来得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作过这样的论述: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大脑皮层及其最接近的皮层下核——对肌体各种功能具有主导作用。上面说的垂钓良性刺激过程,也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过程,从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巴氏在实验中发现:给狗以恶性刺激,如恫吓、阴暗的环境等,使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其下级中枢就呈现出紊乱性兴奋。这时狗的胃液可直接消化胃壁而形成溃疡。由此可见,那些患有胃溃疡的垂钓者,坚持参加钓鱼活动,不吃药不打针,病情竟然好起来了,是有理论依据的。
3、钓鱼能防治某些疾病
有关统计材料证实,在有些钓鱼协会的老年人当中,原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人经过垂钓活动,有很多人不治自愈,也有不少人的病情有明显好转。据文献记载和许多钓友的实践证明,经过垂钓活动,有利于促进下列疾病的治愈或好转:肩周炎、颈椎病、支气管炎、肺气肿、消化性胃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癌手术后、胃神经官能症、习惯性便秘、慢性肝炎、高血压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其中,有些疾病,如肩周炎等,是通过抛竿、甩钩等活动把粘连的腱膜拉开或拉松而获愈的。有些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一氧化碳(煤气)中毒、脑动脉血管硬化等,则是前边提到的在负离子作用下得到治疗的。这要比高压氧仓治疗舒服、安全,且节省费用。还有些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失眠等,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治疗的。近年来,美国医学家贝克尔研究发现:愉快的生理活动,在丘脑下部能分泌出一种物质——内啡,使人产生快感。贝氏所指的愉快的生理活动,是听动听的音乐。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钓获一条鱼特别是大鱼,所产生的快感,与听音乐的愉快感以及做气功后的舒服感,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三者之间,从快感持续时间长短来看,与各人的文化层次、性格、爱好密切相关。有些练气功的垂钓爱好者的感觉是,做气功后的快感最长,钓鱼快感次之,听音乐的快感时间稍短。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总之,钓鱼、做气功和听音乐,都会有内啡物质从丘脑泌出,对健康十分有益。
九龙涧自古以来就是垂钓的妙处,为此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在X地,为垂钓爱好者开辟了“姜太公垂钓场”。您可以品味当年姜太公和刘伯温在此垂钓的感觉。其中设有棋艺亭、咏鸟亭、君子亭等等,这里是喜欢远离闹市,悠然自乐的贵客的妙处。
九龙涧与中国的森林文化
刚走进九龙涧,扑眼而来的便是生机盎然的绿色,绿色的葱茏的林木,绿色的丰茂的草甸。林海滚滚,绿浪迭影,翡翠闪光。大自然的绿色以她那慈母般的情怀,拥抱着所有的生命。于是便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先人,继而又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中国的源远流长的森林文化。中国的森林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笔者在此只能从几个侧面作简要的介绍。
一、森林孕育了人类的祖先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因为人类祖先的生活开始于森林,是森林养育了人类的祖先——原始人。森林以她那博大的慈母般的坦荡的胸怀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吃、穿、住的场所,因此可以说没有森林便没有人类。人类最先在森林中劳动,在森林中产生了语言,在森林中产生了文字……
在九龙涧游览时,伫立在仙姑洞前,目睹那空空如也的洞穴,会立刻感到一种苍苍茫茫的神秘气氛,从而会情不自禁地情思悠悠:森林是生活在这里的先人——龙的传人的家园,先人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和初春的嫩芽一起发育成长,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繁衍。先人的摇篮既有春天的鸟语花香,又有叶笛和溪水合奏的妙韵,也有电闪雷鸣之音,还有萧瑟秋风之曲,更有朔风呼啸之声。这洞穴是先人粗壮的双手写下的豪壮的历史,这片流过祖先的血汗的森林里,这浓郁的绿色之中,包裹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脏!数百万年以来,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在铄石流金的盛夏,千秋万代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用肉体、用纯粹力与力的较量,与毒蛇猛兽拼搏,与自然灾害抗争,从而塑造了炎黄子孙的黄色肌体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二、森林是人类和万物生灵的保护神
森林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她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更可贵的是,当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直立行走离开了她以后,她还始终为人类充当着最忠诚的保护神,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她那庞大的绿色躯体努力维护着地球陆地的生态平衡,为人类和万物生灵在这个星球上生存而默默无闻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她对人类的恩泽比苍山还高,比碧海还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她是地球之肺
绿色植物在净化空气当面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1、保持大气层中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的动态平衡
她将人类和万物呼吸及人类燃烧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重新放出清新洁净的氧气。在远古时代森林的面积约76亿公顷,占地球大陆面积的2/3,如此浩瀚的森林每年能使550亿吨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木材,同时放出400亿吨的氧气。据计算,大约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就可以满足一个人的需氧量。可见,若没有了森林,人类和万物生灵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2、能吸收大气中的很多有害气体和灰尘,能有效地杀灭空气中的病菌
在大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当代,世界各国都发现了一个同样的现象,那就是长寿星大多不是在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而是在森林覆盖率特别高的农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样的,但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里的人逃避了大气污染之害。为什么生活在森林覆盖率特别高的农村的人能逃避了大气污染的危害?这是因为森林还有一个重要的所用,那就是能吸收大气中的很多有害气体和灰尘,能有效地杀灭空气中的病菌。很多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氟化氢、二氧化硫、氯气、二氧化氮、氨、汞蒸气、铅蒸气、以及过氧乙酰硝酸酯、乙烯、苯、醛、酮等有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科研人员检测发现,氯气、氟化氢、氯化氢通过40米宽的刺槐林带比通过同距离的空旷地后的浓度可降低50%左右,二氧化硫通过一条高15米、宽15米的法国梧桐林带浓度可降低25~75%。绿色植物还能阻挡、过滤和吸收大气中的灰尘。据测定,一个位于绿化良好地区的城镇,其降尘量只有缺乏树木的城镇的1/9至1/8。科学家研究发现,很多绿色植物能分泌的挥发性的物质,具有杀灭病菌的能力。科研人员研究证明,在一个城市的商店等公共场所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00万左右的细菌,在林荫道上58万左右,公园里1000左右,而在林区仅仅50左右!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证明,刺槐和柠檬树分泌的杀菌素能杀死结核菌和肺炎菌,松柏树和松树能杀死白喉和肺结核等病菌……据测定,如在一个城市绿化差的街道上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细菌数目,比同一城市绿化好的街道上高1~2倍,比同一城市树木茂盛的植物园中高40~50。松、柏、樟等树木能够分泌挥发性的抑制病菌的物质,在这类书林中,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比植物园还少。现在世界各地每年爆发的病毒性传染病大多发生在森林覆盖率低的城市,而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农村则很少发生,正是因为森林是病毒的天然克星。因为绿色植物能吸收有害气体,还能阻挡、过滤和吸收大气中的灰尘,还能有效地杀灭空气中的病菌,所以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
3、能减少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
绿色植物不但能够阻隔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而且能过滤和吸收放射性物质。如,一些地区背风面叶上的放射性物质的总放射性强度一般为迎风面的1/4。树林背风面的农作物中放射性物质的总放射性强度一般为迎风面的1/20之1/5。又如,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1毫居里的放射性碘(131I)时,在中等风速的情况下,1公斤叶子在1小时内可以吸滞1居里的放射性碘(131I),其中2/3吸附在叶子表面,1/3进入叶组织。不同的植物净化放射性污染物的能力也不相同,如常绿阔叶林的净化能力要比针叶林高得多。
二、她是大自然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
森林是大自然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对调节气候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首先主要表现在她能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气温升高。可见假若没有了森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就会迅速升高,气温也会随之迅速升高。大面积的森林、宽阔的防护林带和浓密的城市街道两旁的树木,对温度和风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例如,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地方常常是避暑胜地,如我国的庐山、黄山等地。又如,据测定,我国南京市路边有树木的马路在夏季的最高气温比没有树木的马路地3℃左右,而且相对湿度高10~20%。林带和绿地还能促进城市中的空气对流,白天使热空气上升,夜间使冷空气下降,从而能使市内受污染的空气及时得到更新。
三、她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树木和草地有显著的保持水土的功能。例如,降雨时,雨水首先冲击树冠,然后穿过树枝落地,不直接冲刷地表,从而防止了表土流失。树木和草本植物的发达的根系不仅能固定土壤,还能吸收很多水分,从而有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科学家经过测算得知,5万亩森林相当于100万立方米贮量的水库,所以森林有“看不见的水库”之美称,世界上著名的大江大河无疑不是发源于原始森林。如果林木和草地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假若没有了森林,地球上淡水就会白白地流入大海,地球将变成可怕的干枯的沙漠!
四、她还能保护农田
林木能减轻风、旱、涝等对农作物和蔬菜的危害。例如,一条防护林带可使20~25倍树高内的风速降低10~50%,结构良好的林带能把有害的6级风消减为对农田无害的3级风。风速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也随之减少,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会增加。防护林还能阻止沙土飞扬,防止尘害。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森林覆盖率若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比较均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就比较好,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民以食为天”,而粮食只能来自于农业,所以1992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定为:“植树造林,造福人类。”粮食日的主题为什么竟会定为植树造林呢?这是否有点牵强附会了?非然也!这一主题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森林与农业的密切关系,标志着人们对粮食生产的内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前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一语道破天机:“没有发达的林业,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没有发达的农业。”
五、她还能净化水源
据测定,从每平方公里没有树林的山坡上留下来的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为16.9吨。而从有树林的山坡上留下来的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仅为6.4吨。如果水流过30~40米宽的林带,其中氨含量可降低到原来的1/2之2/3。森林还可以大幅度消减水中的细菌数量。水流过30~40米宽的林带后,每升水中所含的细菌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1/2。水流过50米宽的生长30年的杨、桦混生林后,所含的细菌数量能减少9/10。正因如此,优质的水源都是在林木茂盛之地。
六、她是是陆地生物的家园
森林为人类保护了许许多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的动植物。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各司其职,各尽职责。假若没有了森林,陆地上99%的生物将会灭绝!生态平衡将彻底破坏。
另外,森林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20亿吨的木材供人类使用;还为人类献出了大量的宝贵的药材,为人类解除了许多疾病的痛苦。
森林对人类和万物生灵做出了多么杰出的贡献,然而,万分遗憾的是,人类却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无情地破坏森林,使原始森林以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目前世界上的森林以每年2000公顷的速度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经损失了一半。27年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8.9亿公顷,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到1978年只占1/5,2000年已降至1/6,约21亿公顷,预计到2020年将减少到1/7,只有18亿公顷了。目前森林危机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剧了温室效应的进程,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毁灭性灾难;二是使生态平衡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三是使物种大量灭绝;四是引起了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使耕地大面积减少;五是加剧了淡水资源的危机。伟大导师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了破坏森林的恶果:“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处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森林,他们没有料到,这样以来,他们把区域里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彻底摧毁了;他们更是没有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的时间内大部分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猛烈的洪水倾泻到大平原上……假若没有了森林,人类的末日就要来临了……
三、古人的森林观
我们的聪明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笔者在《九龙涧与中国的龙凤文化》一文中已经介绍过,黄帝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重视保护环境的人,他非常重视保护森林。
大禹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保护森林的条款,《逸周书·大聚解》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周文王临终之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仗生态的好坏。《逸周书·文传解》载:“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
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
管仲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管子·轻重甲》载:“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仲还制定了保护森林的严厉刑法,《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大意是,从春季二月起,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准堵塞林间山道。不到夏季,不准进山砍柴、烧野草作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取获幼兽、鸟卵和幼鸟(掏鸟蛋),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网罟。到七月,才可以解除上述禁令。其它还有住在养牛马之处和其它禁苑附近的人,当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狩猎。
后世的历代封建帝王也比较重视对森林的保护。
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古国、许多文明古都都已经消失在沙漠之中,而伟大的中华民族却不断发展壮大,这与我们的祖先重视保护森林是密不可分的。
四、森林与道家的养生术
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那就是“吐故纳新”。事实上,吐故纳新——是道家的养生术,指吐出浊气,吸进清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古代的老道士、老和尚知道“吐故纳新”的好处,所以古代的道观、寺庙大多建在山清水秀之地,但古代的老道士、老和尚却不知道“吐故纳新”的科学道理。用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吐故纳新”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新陈代谢活动。人体通过呼吸,吸取外界的清新的空气并送至全身,同时把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只要人活着,这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就会不断地重复进行。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地面上的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的氧气,充足的氧气有利于人体健康;幽幽碧水和葱茏茂密林木能产生了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大量的负离子;森林能阻滞粉尘、吸收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空气得到净化,还能有效地杀灭空气中的病菌,还能调节气候。所以古代的老道士选择在山清水秀之地进行吐故纳新,达到了养生目的。在空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地方,人“吐出故而纳不到新”,则很难长寿。现在的世界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定期离开污染严重的城市,到山清水秀之地休假疗养,也是为了吐故纳新。现在的世界各国的富翁纷纷到山清水秀之地建造别墅,也是为了吐故纳新。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也就是说,神话是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九龙涧产生的神话故事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先人对发生在这里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但是通过这个神话故事可以推测,就像瘟疫曾无数次在世界各地肆虐一样,在九龙涧自然风景区周围,也肯定曾经爆发过无数次瘟疫,然而居住在九龙涧的先人却侥幸地幸存下来,于是他们发现了龙凤泉有祛病健身的功能,但他们不知道优质矿泉水祛病健身的科学道理,所以他们认为这是神的恩赐,所以那个想象力特别丰富的头人就创造了这么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另外,九龙涧中的清潋幽深的涧水、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机盎然的花草共同创造的小气候使生活在九龙涧中的先人幸运地逃避了瘟疫病毒的危害。一方面清潋幽深的涧水、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机盎然的花草产生了大量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负离子,增强了生活在这里的先人的身体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遮天蔽日的林木有效地杀灭了空气中的瘟疫病菌。当年地方名医李奇之所以选择在九龙涧隐居,不仅仅是因为九龙涧林中有丰富的药材,主要的是他发现九龙涧水的确具有祛病健身作用,还因为九龙涧是一个难得的吐故纳新的妙处。孔融之所以在九龙涧建造“杏林颐养斋”,也是因为九龙涧是一个难得的吐故纳新的妙处。梁通之所以在九龙涧建武馆,也是因为九龙涧是一个难得的吐故纳新的妙处,有利于强身健体,有利于迅速提高功力。
五、文人与森林
森林养育了人类的祖先,喜欢森林是人类先天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森林受到了历代文人的深情赞誉。历代文人对森林的赞誉举不胜举,笔者在此仅列举几个唐代诗人咏森林的名作。
李世民在《春日玄武门宴群臣》中吟道:“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在《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中吟道:“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绮峰含翠雾,照日蕊红林。镂丹霞锦岫,残素雪斑岑。拂浪堤垂柳,娇花鸟续吟。”在《首春》中吟道:“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在《初晴落景》中吟道:“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李隆基在《过大哥山池题石壁》中吟道:“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林亭自有幽贞趣,况复秋深爽气来。”
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吟道:“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在《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中吟道:“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吟道:“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在《题元丹丘山居》中吟道:“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杜甫在《寄杨五桂州谭(因州参军段子之任)》中吟道:“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在《绝句漫兴九首》中吟道:“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白居易在《杂曲歌辞·杨柳枝》中吟道:“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另外,郑板桥在他的传世名作《潍县竹枝词四十首》中,有五首描写的是九龙涧及附近地区的与森林有关的诗作,其中,他在第三首诗中写道:“美人家处绿杨桥,树里春风酒旗招。”在第四首诗中写道:“四面山光树木深,良田美产贵千金。”在第十首诗中写道:“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在第十八首诗中写道:“射罢黄羊猎罢山,雕弓挂在老松间。”,在第十九首诗中写道:“昨宵雨过千山碧,乱落桃花出涧沟。”
九龙涧旅游度假区本着保护和进一步美化自然生态环境的宗旨,决定投巨资逐年提高九龙涧的森林覆盖率,引进更多的杀菌能力、吸收有毒气体能力强的树木。使九龙涧的风景越来越优美,使九龙涧的空气越来越清新。
九龙涧与中国的鸟文化
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一步入九龙涧,就立即被那百鸟合奏的动听的妙曲所陶醉,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生活在这里的先人对鸟的崇拜,继而又联想起源远流长的中国鸟文化……
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的恐龙时代,鸟的祖先就在奔跑和滑翔中飞上了天空。亿万年以来,鸟儿一直都是天空的主宰。在与自然环境的亿万年的磨合中,鸟类繁衍出了适合各种生态环境的众多后代。据科学家估计,在七千万年前,地球上可能存在过一百六十多万种鸟,以后由于地壳的变化和冰川的运动,使鸟的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全球有九千六百多种鸟,是除了鱼类以外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人类出现之后,我们的祖先对鸟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崇拜阶段,笔者在《九龙涧与中国的龙凤文化》一文中已经谈过,生活在九龙涧的先人就崇拜鸟。由于对鸟的崇拜而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这便是中国鸟文化的起源。对鸟的崇拜又产生了音乐;对鸟的崇拜激励着人们研究鸟,探索鸟,因而又从一个侧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后来人类与鸟类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笔者也只能从几个侧面作简要介绍。
一、鸟与姓氏
在中国的姓氏中,许多姓氏源于对鸟的崇拜。
《左传》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是赵姓氏族的鸟图腾,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姓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节气的官员。现在的赵姓是少昊氏“伯赵”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劳鸟是一种体长为30厘米左右的中型猛禽,喙强而锐利,头颈和上背呈珠灰色,向后至腰部渐转棕黄,头侧有黑色贯眼纹,翼及尾羽亦大部黑色,颏及喉纯乳白色,下体带灰色。夏栖山野,冬居平原。食大型昆虫以及蛙类、蜥蜴类或小型鸟兽等。常将猎获物穿挂在带刺的枝头,以喙撕食。从伯劳鸟的猎食习性来看,赵姓氏族当时虽为一个小的部族,但仍是一个好夸耀武功、勇于进取的氏族。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民风,使赵姓子孙后来居上,成为了今日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为华夏文明作出了永垂不朽的贡献。现在的盘姓为“斑鸠鸟氏”的后裔。传说这一姓的先民因看到斑鸠筑巢而学盖干栏式楼房,并认为这是得到了先祖的帮助与启迪,于是崇拜斑鸠鸟,以它为姓。
二、鸟与艺术
1、鸟与音乐
鸟儿是人类的祖先的最友好的伙伴之一,悦耳的鸟鸣声是大自然最纯真、最动听的音乐,是悦耳的鸟鸣声激发了人类的祖先创造乐曲的欲望。
据史藉载,伶伦就是根据鸟的叫声创造了音律。伶伦取懈俗之竹,听凤岭之鸟声而制音律,这个凤岭就在今黄陵县桥山以西凤岭山。黄帝时期这个山上经常落凤凰,取名凤岭。相传,伶伦制音律三年不成,又怕黄帝指责,整天愁眉不展,一天他路过凤岭,听见凤凰叫声非常悠扬入耳,他停住脚步仔细听时,凤凰突然飞走了。从此,伶伦每天来凤岭偷听凤凰叫唱。时间一长,伶伦发现“凤”是雌性,“凰”是雄性,每次叫起来都很有规律,凤叫三声,凰叫三声,最后合起来再叫一声,总共七声。如何把这种叫声留下来呢?五千年前,既没有录音机,又没有留声机,无法记下凤凰的音律。伶伦只好到山里砍了一些竹子,砍成短节,上面钻成了眼,把凤凰叫声通过竹管眼逐步记录下来,创立最初的音律、音符。有人说:1234567音符是外国学来的,其不知,五千年前,伶伦已为我们创立了音律音符,只是写法不同罢了。就当今出土的“扁钟”而言,照样能敲出现代乐曲的音调,这怎么能说成是从外国学来的呢?
2、鸟与舞蹈
我国民间舞蹈许多是模仿鸟类优美的舞姿,例如:傣族的孔雀舞、白族的白鹤舞、藏族的金雀舞等。外国的一些著名的舞蹈也是模仿鸟类的优美舞姿,如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等。这些舞蹈都是人们借助鸟类来歌颂英雄美德、歌颂正义战胜邪恶,寄寓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三、随鸟择居
“随鸟择居”就是在鸟儿聚集的地方选择住居处。鸟类是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动物,环境改变了,不适于它们的生活,就飞走了,或者根本不会到这样的环境去。当然,环境改变了,又适于它们生活了,它们就又飞回来了。古人发现,凡是鸟儿聚集的地方,皆是水土俱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之地,所以我国古人发明“随鸟择居”。陈姓为“水鸟氏”的后裔,据传这一姓的先民因跟踪水鸟而寻到水源,便认为这是得到祖先的帮助,于是崇拜水鸟,以它为姓。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不同的地方地磁场的强度也不同,地磁场的强度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而鸟类是对地磁场感觉最敏锐的动物,鸟类正是靠着对地磁场的特别的感应功能才万里迁徙而不迷失方向。鸟类决不会在地磁场异常的地方生存,所以我国古人“随鸟择居”做法是很明智的。古人选择在百鸟云集的九龙涧住居,很聪明的举措。
四、鸟类谚语
由于鸟类对气候和时辰变化特别敏感,能告诉人们节令和时辰,所以古人把鸟类誉为从事农林牧业生产的“气象员”,并编了很多谚语,如:“燕子来在谷雨前,放下生意去种田。”、“大雁过,赶快播”、“布谷处处催春耕”、“燕子低飞蛇过道,鸡晚俗窝蛤蟆叫,大雨不久就来到。”、“鸟雀归林近黄昏”等等。
五、九龙涧中的吉祥鸟和益鸟
生活在九龙涧中的鸟儿的种类繁多,在这里仅介绍几种吉祥鸟和益鸟。
1、吉祥鸟
⑴、布谷鸟
布谷鸟是一种候鸟,它总是不误农时地以自己的鸣叫声催农种谷,因而得到人们的祟信。北方汉族地区称布谷鸟为神农爷派来的使者。云南哈尼族民间故事中则有阿罗找布谷的故事,说农民听了布谷乌的话,有吃又有穿,而有钱人不听布谷鸟的话,到头来却饥寒而死。我国南方有报春鸟,“每至正月二日,作声云:‘春起也!’至三月四日,作声云,‘春去也’。采茶入呼为报春鸟。”报春乌,又名大杜鹃,子规鸟,也就是北方人称谓的布谷鸟。对布谷鸟(报春鸟)的崇拜。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岁时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郑板桥在《和高相公给赈山东道中喜雨并五日自寿之作二首》中,对九龙涧的布谷鸟深情赞誉道:“村村布谷催新绿,树树斜阳送晚凉。”
⑵、喜鹊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崇爱喜鹊。这大概除了喜鹊外形美观,体态轻捷,声音响亮,又是以昆虫为食的益鸟等原因外,还因为喜鹊具有神话中为促成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而使自己忍受髡首之苦的善举和美德。另外,喜鹊雅号中带有“喜”字,故喜鹊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报“喜”的吉鸟。这种风俗最晚在唐代时就己很盛行。贞观末,黎景逸“居于空青山,常有鹊巢其侧,每饭食喂之。”后黎景逸吃了冤枉官司,被捕入狱,有鹊栖于“狱楼,向景逸欢喜,以传语之状。其日传有赦,官司洁其来,云:路逢玄衣素衿人所说,三日而赦,果至。”又云:“大历八年,干陵上仙观天尊殿,有双鹊街柴及泥,补茸隙坏十五处”,幸臣以为是吉兆,纷纷“表贺之”。唐代人不仅以为喜鹊筑巢栖息是吉祥的预兆,而且认为鹊巢可以避邪。唐贞元三年“中书省梧桐树上有鹊以泥为巢,焚其巢还可禳狐魅。”今天用科学的眼光看,喜鹊对空气和地磁场的感应特别敏感,因而它选择在空气和地磁场特别适宜的地方筑巢。若喜鹊选择在某人家的院子里的树上筑巢,则说明这家所居的地方的空气和地磁场特别适宜,人生活这样的地方就会感到精神特别愉快,就会健康长寿。
⑷、燕子
民间有句俗语,说:“燕子不进愁人家”。意思是说,燕子在谁家筑巢,就说明谁家人丁兴旺,所以人们把燕子称为吉祥鸟。今天用科学的眼光看,燕子对空气和地磁场的感应比喜鹊还敏感,春天它们在某人家筑好了巢,哺育了后代,秋天带着它们的儿女飞到了气候温暖的遥远的南方,第二年春天它们又飞越千山万水准确无误地找到它们北方的家,它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超常的记忆能力,就是因为它们的大脑中有一个极其灵敏的地磁场感应器。燕子筑巢之家,必定是风水宝地,所以人们把燕子作为吉祥鸟。人们喜爱燕子,还因为它是“空中灭虫大师”。一只燕子在白天活动的12小时中,要用昆虫喂养雏燕达500多次,笔者小的时候曾从一只喂养雏燕的雌燕嘴里,发现了300多只苍蝇、蚊子、和蚜虫。据资料统计,一只燕子每年可捕食50多万只蚊子、苍蝇和蚜虫。
2、益鸟
九龙涧中有很多鸟是农作物、森林害虫和害鼠的天敌,被誉为“农林卫士”。一窝燕鸻一个月能吃掉16000多只蝗虫,号称“灭蝗专家”;啄木鸟是捕食蛀树害虫天牛、蠹虫等的“森林卫士”,一天之内可吃掉300~500条;大山雀的身体比麻雀略小,头部两侧各有一大块白斑,因此,又叫白脸山雀。大山雀是有名的食虫益鸟。白天,它总是不停地在林间穿飞跳跃,搜捕害虫。它的身体小巧灵活,适于在繁枝密叶间活动。它的喙短而直,爪弯而钝,四趾分开,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适于抓握树干和树枝,啄食昆虫。大山雀食量很大,每昼夜吃的昆虫总量约等于自身的体重。许多危害园林果木的害虫,如嗜食梨象甲、青刺蛾、金龟子、天牛幼虫、天社蛾及椿象等害虫都是大山雀的捕食对象。即使在天寒地冻、冰雪覆盖的冬季,它照常忙碌地啄食潜藏在树皮内的害虫。还有伯劳、黄莺、鹞鹰、喜鹊等也是消灭害虫的能手;就连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错划为“四害”之一的麻雀,除农作物成熟季节外,多数时间也是以捕食害虫为生的。一只猫头鹰(夜猫子)一年就能捕捉1000多只田鼠,可以为人类从鼠口中夺回1吨粮食!猫头鹰在民间有一个不雅的外号,叫“丧门神”。事实上是,猫头鹰(夜猫子)的嗅觉相当灵敏,人死之后,尸体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人闻不到,但是猫头鹰(夜猫子)却能闻到,所以谁家的人死了,猫头鹰(夜猫子)就会在谁家的树上欢快地叫唤,于是信迷信的人就认为不幸是由猫头鹰(夜猫子)带来的,所以人们把它说成是丧门神,其实是对猫头鹰的天大的误解。由此可见,鸟类在保护农林业方面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还有一些鸟类忠实地为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作贡献。例如,乌鸦、喜鹊等鸟类常在污水、厕所和垃圾箱上啄食和消灭传播细菌的苍蝇、蚊子、牛忙等危及人畜的害虫……还有,鸟类还是众多植物种子的传播者,对植物的自然更新起着媒介作用,特别是一些浆果类植物的种子,风带不动,只能靠鸟类等动物来传播。它们把吃进的植物种子连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然后在荒山野岭就地萌发生长。
在九龙涧还流传着一个凤凰仙子率百鸟灭蝗虫的传说。传说有一年,从西方飞来了铺天盖地的蝗虫,面对罕见的蝗灾,人们只好到九龙涧龙凤祠向凤凰仙子求救。凤凰仙子立即指挥百鸟为百姓灭蝗,有的鸟在空中拦截,有的鸟在地上啄食,仅一天的功夫就把蝗虫全部消灭了,从此以后蝗虫再也不敢光顾九龙涧附近地区了,所以九龙涧附近地区的人特别喜爱九龙涧的鸟儿。事实上是,九龙涧附近地区的害虫特别少,原因就是九龙涧的鸟特别多。所以,预防害虫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害虫的天敌——鸟儿。
六、九龙涧鸟类的雅号
来九龙涧赏鸟的人士给九龙涧的鸟儿起了很多有趣的雅号:鸟中歌星——百灵,林中歌手——画眉,口技专家——鸟鸫,黑管吹奏手——黄鹂,鸟中裁缝——缝叶莺,高级建筑师——喜鹊,春之信使——杜鹃,空中小姐——芙蓉,灭蝗大师——燕子,鸟中仙女——天鹅,江湖闲客——白鸥,捕鱼高手——鸬鹚,空中师虎——鹰,自然界的清洁工——兀鹫,森林大夫----啄木鸟,灭鼠专家——猫头鹰。
七、鸟儿问答
1、鸟儿为什么要唱歌?
从清晨到傍晚,森林中常会传出各种鸟儿此起彼伏的叫声。有些声音忽高忽低.婉转悦耳,真像大合唱一样。春天时,美丽的雄鸟努力地引吭高歌,以吸引雌鸟的注意;等到它们找到伴侣之后,就会选择适当的地点,准备筑巢。新居筑成后,若有别的鸟儿来侵扰它们时,它们便发出叫声来驱逐不速之客。雌鸟产卵后,为了保护鸟蛋,它们会唱得更加卖力,以便驱敌。对鸟类来讲,唱歌只是为了传递信息,是鸟儿的语言。传说孔子的弟子公冶长能听懂鸟语,并能与鸟对话。
2、鸟为什么要啄理自己的羽毛?
鸟类啄理自己的羽毛是为了清洁羽毛,并使羽毛防水,也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雏鸟一出壳,便开始啄理和修饰羽毛了,它要花大量时间用嘴来梳理羽毛,并清理羽毛上的碎蛋壳以及其它污物。小鸟长大后,它们仍然保持着这一习性。鸟还使用长在尾巴前的油腺里分泌出的分泌液涂满全身。这种油脂可使羽毛防水、柔软,并可保持其绝缘性质。这种油脂还含有维生素D,如果鸟偶尔吞食了,对它们也许会有好处。很多鸟类都有用来啄理羽毛的油腺,它们在进行水浴的同时,一边啄理着羽毛。我们时常可以看见鸭子一边把头伸进水中,扑打着双翅,摇摆着身体,一边啄理着羽毛,它们对此乐此不疲。
3、鸟儿为什么要编队飞行?
秋去春归的大雁在飞行时总是结队为伴,队形有时呈“一”字,有时呈“人”字,有时又呈“V”字。鸟为什么要编队飞行呢?原来鸟编队飞行能产生一种空气动力学的作用。一群由二十五只编成“V”字队形飞行的鸟,要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鸟多飞百分之七十的路程。也就是说,编队飞行是为了尽量地减少扇动翅膀的次数减少体力消耗。当飞鸟向下扑打翅膀时,在它的翼尖部分附近就产生了一股上升的气流。每一只在编队中飞行的鸟利用了邻近它的另一只鸟所产生的这股上升流,因此飞鸟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就能飞翔。鸟类的这种行为并不出于它们对这种上升流的理解,而是感觉到这样飞行时不太费力,只需要调整它们的飞行姿势就行了。以水平线形飞行的鸟可获得这种邻近升力,但以这种方式飞行时,中间的那只鸟要比排列在任何一侧飞行的鸟获得更大的上升助力。而在“V”字形编队中,这种升力的分布几乎相当均匀,虽然领头的鸟面临的摩擦阻力要比后面的那些鸟来得大,但这一点由排在两侧飞行的鸟所产生的上升流可以弥补。那么排在“V”字形编队末飞行的鸟只能从一侧获得这种上升流,它消耗的能量是否特别多些?并不,因为其它所有的鸟都在它的前面飞行,所以这种来自一侧的上升流是相当强的。飞鸟的这种“V”字形编队不需要绝对的对称也能具有这种升力特性,即排列在一侧的鸟可以比另一侧多一些。夜里宿营时,由一只或几只机灵的雁站在高处游荡着,为整个雁群站岗放哨。这几只担任警戒任务的雁叫“哨雁”。休息了一夜,天一转亮,雁群又由领头雁领航,幼雁随后,老雁压阵,继续它们漫长的航程了。但是这样一个团结的群体有时候也会使“忠臣”遭到迫害。在笔者小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迁徙的大雁常常静静地栖落在那河滩的芦苇丛里休息。哨雁在放夜哨时是尽职尽责的,总是处在高度紧张和机警状态,稍有动静就嘎嘎大叫,向同伴发出紧急警报。大雁的这种习性让我们村的那些偷猎者掌握了,他们想出了一个特别坏的主意:一旦发现了雁群的宿营地,便偷偷地潜伏在那里,到了后半夜,故意弄出点动静,惹得哨雁嘎嘎报警,却并不出击。这样一连几次,雁群就对哨雁不太信任了,于是它们会群起而攻之,一起啄咬哨雁,直到把哨雁啄咬得鲜血淋漓。有了这样的“窝里斗”,整个雁群都得不到好好的休整,所以到黎明时分都没精打采的,再也飞不高了。这时候,狡猾的偷猎者就会狞笑着向它们举起乌黑的猎枪,最惨的通常是那些被啄咬得鲜血淋漓忠诚的哨雁……
4、鸟儿迁徙靠什么导航?
科学家研究发现,鸟儿之所以长途飞行而不迷失航向,是因为它们能在不同的天气环境中采用不同的航标。在晴朗的白天飞行以太阳为航标,在晴朗的夜间以星星作航标,在阴天则以地磁场导航。
5、谁在森林中编织小吊床?
黄鹂的窝,就像一张用草编制而成的悬挂在树枝间的小吊床。当风吹起时,小吊床就会随着风的吹动而轻轻的摆动。黄鹂的幼鸟在还不会飞时,就一直呆在小吊床中,受到雄鸟和雌鸟无微不至的照顾。此外黄鹂是一种色彩鲜艳、鸣声又好听的鸟,它身上的羽毛金黄色,头上还配有一条黑色的条纹,从嘴旁穿过眼睛,就像画了一条眼线一样,很有趣。黄鹂的主食是林中的害虫,它的鸣声婉转,因此常被饲养观赏。
6、何者是天生霸道的鸟?
某些布谷鸟自己没有筑巢的习惯,就把蛋产在别种鸟的巢中,由那些不知情的“养父母”替它照顾。首先,雌布谷鸟先选择一个鸟巢,里面的蛋和它的蛋差不多,先把巢中的母鸟赶走,然后迅速地把蛋产在这个巢中。原来的母鸟回来后,不觉有异,就继续孵蛋。布谷鸟的雏鸟孵出来没几天,往往就会把其它的鸟蛋和雏鸟统统赶到巢外,让母鸟一心一意的照顾它,真是霸道!
八、文人与鸟
鸟最先是人类的崇拜者,后来成了人类的伙伴,所以受到了历代文人的深情赞誉。《诗经》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借用水鸟求偶时形影不离,此呼彼应的生活习性,来抒发青年男子对少女的思念之情。历代文人对鸟的赞誉不胜枚举,笔者在此也仅列举几个唐代诗人咏鸟的名作。
李白在《秋思二首》中吟道:“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吟道:“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在《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中吟道:“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在《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中吟道:“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在《杂曲歌辞·千里思》中吟道:“鸿雁向西北,飞书报天涯。”在《琴曲歌辞·双燕离》中吟道:“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温庭筠在《杨柳枝》中吟道:“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
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吟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杜甫在《绝句四首》中吟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百丝行》中吟道:“春天衣着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在《蜀相》中吟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十二月一日三首》中吟道:“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贾至在《对酒曲二首》中吟道:“梅发柳依依,黄鹂历乱飞。当歌怜景色,对酒惜芳菲。”
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吟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听百舌鸟》中吟道:“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在《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中吟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杜牧在《琴曲歌辞·别鹤》中吟道:“分飞共所从,六翮势摧风。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青田归路远,月桂旧巢空。矫翼知何处,天涯不可穷。”
卢照邻在《登封大酺歌四首》中吟道:“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裴回天上游。借问干封何所乐,人皆寿命得千秋。”
崔翘在《郑郎中山亭》中吟道:“书阁山云起,琴斋涧月留。泉清鳞影见,树密鸟声幽。杜馥熏梅雨,荷香送麦秋。”
李世民在《赋得李》中吟道:“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
长孙氏在《春游曲》中吟道:“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张九龄在《溪行寄王震》中吟道:“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
刘希夷在《代闺人春日》中吟道:“珠帘的晓光,玉颜艳春彩。林间鸟鸣唤,户外花相待。花鸟惜芳菲,鸟鸣花乱飞。人今伴花鸟,日暮不能归。池月怜歌扇,山云爱舞衣。佳期杨柳陌,携手莫相违。”
孟浩然在《春晓》中吟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春中喜王九相寻(一题作晚春)》中吟道:“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九、对联与鸟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在我国的楹联佳作中,有关鸟的楹联比比皆是,充满吉祥与生机。
1、婚联
鸳鸯对舞,鸾凤和鸣
才高鹦鹉赋,春暖凤凰楼
鸟入同行侣,花开连理枝
槛外红梅竞放,檐前紫燕双飞
并蒂花开四季,比翼鸟伴百年
海阔天空双比翼,月圆花好两知心
凤落梧桐梧落凤,珠联璧合譬联珠
蜂忙蝶戏相为伴,莺歌燕舞总成双
喜结鸳盟相永爱,壮怀鹏志共双飞
海枯石烂同以结,地大天高比翼飞
学做鲲鹏飞万里,不当燕雀恋子巢
伉俪并鸿光竞美,生活与岁序更新
秦晋联姻春意闹,凤凰比翼彩虹飞
比飞却似关睢鸟,并蒂常开连理枝
花灿银灯鸾对舞,春归画栋燕双栖
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紫箫吹月翔丹凤,翠袖临风舞彩鸾
碧岸雨收莺语暖,蓝田玉暖玉生香
杯交玉液飞鹦鹉,乐奏瑶笙舞凤凰
春窗绣出鸳鸯谱,夜月香斟琥珀杯
春风堂上初来燕,细雨庭前乍开花
凤翔鸾鸣春正丽,莺歌燕舞日久长
喜鹊报喜举家喜,新风更新满门新
黄莺高唱满门乐,喜鹊声报合家欢
紫燕双飞珠帘卷,流莺对唱翠幕悬
燕投画阁祥云瑞,莺啭香帘喜气浓
凤凰双栖桃花岸,莺燕对舞艳阳春
一对鸳鸯成好梦,五更鸾凤换新声
鸿雁贺喜衔霜叶,秋风迎亲带桂香
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
鸾妆并倚人如玉,燕婉同歌韵似琴
诗礼庭前歌窈窕,鸳鸯笔下展经纶
堂栖彩燕双星耀,岭放红梅万象新
鸳鸯相戏水色美,琴瑟偕弹福音多
紫燕比翼喜结伴,红花并蒂笑联姻
海阔天空双比翼,志同道合两知音
莺燕双栖芳草地,凤鸾对舞艳阳天
红花并蒂相偕美,紫燕双飞试比高
碧岸雨收莺语暖,蓝田日暖玉生香
皓月描来双影雁,寒霜映出并头梅
江上渔歌白鸥同舞,舟中春暖紫燕双飞
白首齐眉鸳鸯比翼,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春暖花朝彩鸾对舞,风和丽月红杏添妆
风暖丹椒青鸟对舞,日融翠柏宝镜初开
莺歌燕舞菊花吐艳,水笑山欢丹桂飘香
绣阁灯明鸳鸯并立,妆台烛立翡翠同栖
燕舞莺歌云开五色,兰馨芝秀志在九洲
不愿似鸳鸯嬉戏浅水,有志象海燕搏击长风
交颈鸳鸯并蒂花下立,协翅紫燕连理枝头飞
新莲沐朝阳并蒂竞绽,乳燕乘东风比翼齐飞
缕结同心日丽屏间孔雀,莲开并蒂影摇池上鸳鸯
龙舞楼中玉笛琴弦迎淑女,凤翔台上金箫鼓瑟贺新郎,
大地香飘蜂忙蝶戏相为伴,人间春到莺歌燕舞总成双
你敬我爱你我好比鸳鸯鸟,意合情投情意恰似连理枝
银河双星石烂海枯同心结,人间伴侣天高地阔比翼飞
鸳鸯爱碧水畅游同歌乾坤暖,翡翠喜蓝天高飞共享日月光
不愿似鸳鸯卿卿我我戏浅水,有志学海燕朝朝夕夕搏长风
2、春联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风移兰气入,春逐鸟声来
地暖花长发,村幽鸟任歌
笛弄梅花曲,莺啼杨柳风
莺迁金谷晓,花发锦城春
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春日春风春光美,燕飞燕舞燕语新
燕舞莺歌歌盛世,国安家庆庆新春
花承朝露千枝发,莺感春风百啭鸣
旭日融和开柳眼,春风摇曳送莺喉
燕翻玉剪穿红雨,莺掷金梭破绿烟
碧岸雨收莺语柳,蓝天日暖玉生香
花开彩槛呈春色,莺啭芳林报好音
解趣黄鹂频送韵,知情绿柳渐拖丝
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几点梅花添逸兴,数声鸟语助吟怀
花香鸟语人勤春早,风和景明民乐年丰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燕舞莺歌喜盈在地,桃欢李笑春满校园
3、寿联
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载春
堂前燕舞迎春舞,院内莺歌祝寿歌
大鹏鸟飞九万里,蟠桃子熟三千年
青松翠竹标芳度紫燕黄鹂鸣好春
鹤算频添开旬清健鹿车共挽百岁长生
4、乔迁联
莺迁乃故里,燕贺即新居
燕报重门喜,莺歌大地春
5、厅堂联
庭前芳草皆生意,树上流莺作比邻
莺歌燕舞乐金谷,花红柳绿映画堂
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
为爱鸟声多种树,因留花气久垂帘
十、赏鸟之道
赏鸟是一项融入自然的活动,给人的感觉一直有与大自然共舞的一股亲切味。因此,选择大自然相融合的服饰十分重要了。一般来说,赏鸟老手通常都不会穿着太鲜艳的衣服,因为若是穿着太鲜艳的衣物,由于鸟儿的视力非常佳,同时还可以辨别颜色,所以老远就能看到,自然就会早早逃避,使您平白失去许多赏鸟的机会。应尽量选择以蓝、绿、灰、土黄色等大地色系为主的衣服,这种色系的衣服可减低在自然之中“暴露”的程度,此外材质要选择穿着起来轻松、舒适的棉制品,同时也要耐磨、耐脏。迷彩服是赏鸟的最好的服装了。
如果想成为一名赏鸟行家,第一步的训练就是得学会轻声语,最好是噤声享受风吹、鸟鸣,才不枉辛苦走上这一趟赏鸟之旅。
虽然赏鸟是十分适合国人参加的活动,但是如要有一个健康又安全的快乐行程,在用具的选购与行前的准备上,就需非常的谨慎和小心。望远镜是赏鸟的必备工具,就像钓鱼得用鱼竿一样。望远镜的形式可分单筒和双筒两种主要的设计,其中双筒望远镜更是赏鸟必备,想要学习赏鸟就得先准备一付双筒望远镜。有些赏鸟人士为了夜晚能够尽情地观赏夜行性鸟类的活动情形,如猫头鹰等等,此时,头灯的存在就十分的重要了。在选择头灯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能防水坚固,二是要亮度大,照度广,这二点都是选购头灯的基本要素。另外,选择一双好的登山鞋和一根轻便结实的拐杖也是很有必要的。若要留住鸟儿美丽的倩影,还必须带长焦距摄像机。
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在X地,为赏鸟爱好者开辟了“公冶长赏鸟涧”和“凤凰仙子珍禽异兽观赏园”。“公冶长赏鸟涧”中普通和珍奇鸟类繁多,令人赏心悦目,各种鸟鸣声悦耳动听,您可以仔细品味公冶长当年在此赏鸟的乐趣;“凤凰仙子珍禽异兽观赏园”内有孔雀、驼鸟、鹦鹉、鸳鸯等多种鸟类。在九龙涧看到这些动物,才真正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特别是看到孔雀开屏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传说中的那个美丽、多情、善良、勇敢的凤凰仙子。
十一、中国爱鸟节
1、民俗放生节
民俗放生节是九龙涧附近地区的民间风俗。每年正月初一时将捕于野外的鸟、鱼等小动物放归大自然。传说,楚汉相争时,刘邦被困荥阳,出西门遁走,路遇敌军,躲于井旁草丛中。恰有两斑鸠飞落井台嬉戏,敌军见了便不再搜寻。刘邦称帝后,为报斑鸠救命大恩,遂于每年正月初一大放斑鸠。以后世成俗,并为信佛之人视作善举。有很多人老年爱鸟者在正月初一这天来九龙涧放生一些所养之鸟。
2、九龙涧百鸟会
九龙涧百鸟会是九龙涧附近地区的民间的观鸟盛会。传说懂鸟语公冶长养了很多鸟,公冶长临终对他的弟子遗言,他去世后把他养的鸟全部放生。但他去世后,他的弟子却分养了他的鸟,为了纪念他,他的弟子每年春天携鸟来九龙涧聚会,后来演绎成一种民间观鸟盛会。主要活动:①、彩鸟展览:挂笼展览羽色美丽的鸟类,如:百灵、芙蓉、相思、绣眼等鸟。②、人语学叫比赛:以能言鸟,如:八哥、鹩哥、鹦鹉等参赛。比赛所学人语的多少、句子长短和口齿清楚程度。③、打斗比赛:以两鸟在笼或隔笼进行打斗,不设时间限止,以败方认输裁定。④、鸣叫比赛:由画眉参赛;百灵表演:观赏百灵边飞翔边鸣叫阅的本领。⑤特技表演:由驯鸟员驯练腊嘴、黄雀等鸟进行衔飞弹、开抽屉、吊桶、戴面具等鸟技表演。
为了弘扬爱鸟风尚,继承优良的民俗传统,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定于每年的x月x日至x日举行九龙涧百鸟会,并对参赛的选手颁发纪念品,对获奖的选手颁发奖品。
3、回族鹁鸽会
回族人在每年的春季举行的鹁鸽会,期间人们观赏、交换、出售鸽子,并举行一系列娱乐活动。
4、瑶族歌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为瑶族歌鸟节,也称:“赶鸟节”、“封鸟节”、“招鸟节”等,以祈来年丰收。瑶族人招鸟、赶鸟、敬鸟、封鸟嘴,但都不打鸟、杀鸟、形成了以护鸟为主的民族节日。
5、白族百鸟节
云南大理一带白族人在秋季举行百鸟会。节日时,人们欢聚在鸟吊山,点燃火把弹琴唱歌。
6、白族祭鸟节
云南鹤庆县一带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日和冬至日举行。清明日活动时人们载歌载舞,同时将各自所带食品抛撒于树丛草丛之中,以引百鸟前来争食。冬至日则将食品撒于房前屋后及坡地四周,为过往鸟雀南迁送行。
7、中国爱鸟周
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严重污染了农作物,危害了人体健康,而且害虫却越来越猖獗,于是科学家沉痛地向世人发出了警告:随着鸟类的不断减少和灭绝,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害虫将猖狂无忌地袭击人类,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于是人们深刻认识到,控制害虫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保护害虫的天敌——鸟儿。
鸟类与人类,自古就是亲密的朋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向大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中,就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界上很多国家政府为了普及爱鸟知识和提高人民对护鸟的认识,根据本国的季节气候规定了爱鸟日、爱鸟节或爱鸟周、爱鸟月。
现在我们国家也已经非常重视护鸟工作了,除加强立法工作外,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认真予以贯彻执行,并确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内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省、市、自治区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至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定了“爱鸟周”的日期。1998年国务院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鸟、护鸟活动。各省、市、自治区每年定期开展的爱鸟日、爱鸟周或爱鸟月,实际上就是全民性的爱鸟节。每逢此时都要举行丰富多采的爱鸟、护鸟宣传活动,并组织各种游艺活动。现在爱鸟已成为我国一个好的社会风尚之一。
保护益鸟,还应该设法为鸟类创造营巢或居留的条件。如,像大山雀这种在树洞中营巢的鸟,可以在树上挂人工巢箱,供它们繁殖和育雏。在严寒的冬季,鸟类觅食困难。这时可以选择安静避风的地方,设置饲养台,在台上放上谷粒等食物,帮助鸟类度过寒冬。现在为了保护鸟,我国在很多地方设立了鸟类的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在这些地区禁止狩猎,而且给一些益鸟和珍奇鸟类创造营巢或居留的条件,提供过冬的食物。这样不仅有效地防止珍稀鸟类的灭绝,而且促进了它们的繁殖速率。
现在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已经请专家制定了包括人工增加树木品种和数量大幅度提高森林绿化面积、给一些益鸟和珍奇鸟类创造营巢或居留的条件、提供过冬的食物等一整套保护鸟类的措施。将来,随着对九龙涧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九龙涧旅游度假区的面积将不断扩大,树木的品种和数量会不断增多,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也将随之不断增多。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将成为赏鸟爱好者的更美好的乐园。
保护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内的鸟儿仅靠游度假区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靠各位朋友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各尽所能,保护好大自然的歌手、人类的好朋友——可爱的鸟儿吧!
十二、中国部分省鸟
为了宣传鸟类,教育国民提高保护鸟类的意识,许多省、市、自治区选出了本地具有象征意义的鸟作为“省鸟”、“市鸟”、“区鸟”。
山东省的省鸟是灰喜鹊,山西省的省鸟是褐马鸡,辽宁省是大白鹭,黑龙江省是大天鹅,内蒙古自治区是百灵,宁夏回族自治区是蓝马鸡,安徽省是灰喜鹊,广东省是白鹇,吉林省是丹顶鹤,青海省是黑颈鹤,贵州省是红腹锦鸡,四川省是红腹锦鸡,江苏省是喜鹊……
人类要想在地球上长久是生存下去,必须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必须维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人类保护鸟儿就是保护自己,让中华民族的爱鸟传统发扬光大!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热爱鸟儿!
九龙涧与中国的药膳文化
由于九龙涧的水质特别好,所以九龙涧的水产品特别鲜美,历来都是当地宴席上的佳肴。九龙涧甲鱼、鲤鱼、鲫鱼、草鱼、毛蟹等水产品的滋补效果特别好,所以受到了历代当地中医的青睐。笔者每当品尝九龙涧鲜美无比的水产品时,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当地名医李奇用九龙涧水产品做药膳给汉末名将武安国滋补身体的传说,继而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源远流长中国的药膳文化……
中国的药膳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笔者在此也只能作简要地介绍。
一、何谓药膳?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二、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那么真正意义的药膳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周礼》中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它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之不老”。上述医籍的记载,说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如乌骨丸,由茜草、乌、麻雀蛋、鲍鱼制成。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食物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血枯病。说明这时药膳的制作与应用也较成熟。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汉代以前虽有较丰富的药膳知识,但仍不系统,为我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晋唐时期为药膳食疗学的形成阶段。这时的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疫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着,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这时还有医博士昝殷编着的《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着,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详细的论述。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着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着,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着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均重视素食,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均有帮助。中国药膳起远古至现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三、药膳的分类
药膳分类方法有3种:可以按型种分类,也可以按制作方法分类,还可以按药膳作用分类。
按性状分类可分为10类:①菜肴:此类药膳是以蔬菜、肉、蛋、鱼、虾等为原料,配一定比例的药物制成的菜肴。这类药膳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②米面食:此类药膳是以米和面粉为基本原料,加一定补益药物或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馒头、汤圆、包子等各种饮食。③食:此类药膳是以米、麦等原料,加一定的补益药物煮成的半流体饮食。这类药膳可以用具有药用价值的粮食制成,也可以由药物和粮食合制而成。④糕点:此类药膳是按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花样繁多,一般由专业厂家制作。⑤汤羹:此类药膳是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加入药物经煎煮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⑥精汁: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原料用一定的方法提取、分离后制成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液体。⑦饮料: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⑧罐头: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按制造罐头的工艺进行加工生产。⑨糖果: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加入糖料熬炼成混合固体食品。⑩蜜饯:此类药膳是以植物的干、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药液煎煮后,再附适量的蜂蜜或白糖而制成。
按制作方法可分为11类:①炖: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适量加水,置于武火,烧沸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②焖: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③煨: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④蒸: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容器,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熟的。⑤煮: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熟。⑥熬: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粑烂。⑦炒: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热,再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⑧熘: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制作方法,主要区别是需放淀粉勾芡。⑨卤: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⑩烧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烧至卤汁稠浓而制成。⑾炸: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
按药膳作用可分为3类:①滋补强身:此类药膳是供无病但体弱的人食用。它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使之协调,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其主要包括:益气养血药膳、滋阴壮阳药膳及补肾、养肝、健脾药膳等。②保健益寿:此类药膳是根据用膳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制作的一种属于药性平和、起增进健康和抗衰老作用的膳食。它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协调功能,从而达到促进发育、调理气血或抗衰延年的目的。可分为儿童保健药膳、妇女保健药膳和老年保健药膳。常用的药膳有:人参防风粥、参麦团鱼、虫草鸭子、燕窝汤、银耳羹、杜仲腰花、乌鸡白凤汤、血藤河蟹、小儿珍糕、芡实粥等。③治疗疾病:此类药膳是针对病人的病情而制作的一种起治疗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的膳食。它通过长期服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最适宜于慢性病患者。它的种类按其具体功能来分主要有:解表药膳、泻下药膳、清热药膳、祛寒药膳、消导化积药膳、补益药膳、理气药膳、理血药膳、祛痰止咳药膳、熄风药膳等。
四、李奇给武安国做的“草鱼、仙人掌汤”药理学分析
小草鱼的样子虽然不怎么好看,但它是淡水鱼中的上品,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核酸和磷、钙、锌、铁等十几种微量元素,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九龙涧的水质特别好,所以九龙涧的草鱼比一般的草鱼的营养价值更高。
我国仙人掌的药用价值是民间从长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仙人掌做为药用首载于我国清代赵学敏所着的《本草纲目拾遗》。据该书记载:仙人掌味淡性寒,功能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以尿,可以内外服用治疗多种疾病。《贵州民间方药集》载:仙人掌为健胃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安神,治心胃气痛、蛇伤、浮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仙人掌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某些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一定疗效。墨西哥人已仙人掌为主菜,据世界卫生组织考察,墨西哥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病率在世界各地为最低。现代科学分析研究证明,仙人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十多种氨基酸及钾、钙、铜、铁、锰、锶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李奇发明的这个药膳方一直在九龙涧的民间流传,实践证明,该方对滋补强身、保健益寿具有显着的功效。李奇在九龙涧为我国的药膳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庆幸的是,九龙涧旅游度假区决策者投入巨资,在九涧中放养了著名的潍河鲤鱼、微山湖鲤鱼等9个鲤鱼品种,还有草鱼、鲢鱼、青鱼、鳝鱼、罗非鱼等18个鱼类品种;还有罗虾、沙虾等9个虾品种;还有毛蟹、甲鱼。这对广大垂钓爱好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更值得庆幸的是,九龙涧旅游度假区为了弘扬我国的药膳文化,由药膳专家和烹饪高手,利用在九龙涧放养的无污染的鱼类研制出了多种全鱼宴和多种滋补强身、保健益寿、治疗疾病的美味可口的鱼类药膳。而且坚持一般与个别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若是来此度休闲假调养者,则由专家给其诊断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开出适合其病情和身体状况的10种以上的美味可口的药膳供其选择。在调养过程中,专家会给其定期诊断调养情况,及时调整药剂量。在此调养一个星期以上者,将赠送给其调养的药膳配方和制作方法。“龙凤呈祥休闲度假村”让来此的游客在优美的环境中,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使贵体得到调养,使久治不愈的疾病莫明其妙地消失。
九龙涧旅游度假区优美的景色和优质的服务,将会给您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九龙涧与中国的保健酒文化
汉末当地名医李奇制作保健米酒的方法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被有识之士当作是保健秘诀。2000年以前,笔者身强体壮,所以对保健酒不屑一顾,因而也不了解中国的保健酒文化。但2000年,笔者得了一个毛病,症状是耳鸣、头脑发胀。中医说是“肝火上升”,于是每年需吃几盒“龙胆泄肝丸”。后来从报上看到几篇文章,说“龙胆泄肝丸”副作用很大,于是笔者向一个老中医请教,老中医给我评了脉以后,说:“肝为阳火,肾为阴水,肝火上升是阴阳失调,造成此症的原因是饮酒太多,吃油腻食物太多。枸杞子保健酒可以调理肝肾阴阳平衡。”笔者根据老中医开的处方自制了枸杞子保健酒,果然效果神奇!于是对保健酒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笔者翻阅了一些古代医学经典和现代有关学术论文,才知道中国的保健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现在笔者在九龙涧游览时,每当看到那些像红色玛瑙一样的枸杞子时,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李奇制作的枸杞子保健米酒,继而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源远流长中国的保健酒文化……
一、中国保健酒概说
保健酒就是在酒中加入中药,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我国的保健酒历史极其悠久。
1、秦朝以前的保健酒的特点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秦朝以前的保健酒是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
2、汉代至唐代之前的保健酒的特点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李奇制作的枸杞子保健米酒就是这种工艺。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
3、唐、宋时期的保健酒的特点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保健酒的配方和制法。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着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圣济总录》中还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
4、元、明、清时期的保健酒的特点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着,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刊。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保健酒配方。明代以前的保健酒是以米酒为酒基,明代以后出现了以白酒为酒基的保健酒。
5、现代保健酒的特点
先进的现代技术使酒中的乙醛、甲醇等有害物质大大降低,从而使酒的质量大大提高,因而使保健酒的副作用显着降低。另一方面,分析化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药材的药性原理更加清楚,因而在选药材方面保留了传统医学的优点,同时避免了某些不足。
现代保健酒有的是以现代技术酿造的米酒为酒基,有的是以优质高度白酒为酒基。这两类保健酒各有千秋。以米酒为酒基的保健酒的优点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酿造的米酒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酒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的含量远远高于啤酒);不足是米酒对药材的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不高,而且保质期不长。以优质高度白酒为酒基的优点是可增加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而且保质期长;不足是白酒本身没有什么营养价值。
二、保健酒的药理
通俗地说,保健酒的药理就是,利用酒把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饮了保健酒以后,药材的有效成分会立即随酒进入人的血液中,于是药材的有效成分就会立即被人体的有关组织吸收。
笔者在《九龙涧与中国的水文化》一文中已经谈过,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对某种微量元素的摄取量不足就会导致某些器官不正常或者发生病变。保健酒的作用的原理主要就是补充微量元素。下面以常见的保健药材枸杞子和何首乌为例,简要说明一下保健酒的药理。
1、枸杞子保健酒
⑴、枸杞子其物
枸杞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多年生灌木,多生长于土层深厚的山坡及黄土沟边。春采其叶名天精草;夏采其花,叫长生草;秋采其子,称枸杞或枸杞子;冬采其根,叫地皮黄。其叶、花、子、根皆可入药。枸杞子,红如胭脂,艳如玛瑙,光彩映目,十分好看。
⑵、枸杞子的传说
历史上流传下来一个关于枸杞子的传说。相传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钦差大臣奉命离京赴四川等地巡查。在途中见一位年约十六、七岁的满头青丝的美丽少女正手执竹竿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的八、九十岁的老翁,老翁前躲后藏很是可怜。那钦差大臣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少女,厉声责问:“尊师敬老乃吾中华之传统美德,尔一豆蔻少女如此追打一白发苍苍之老者,良心何在?”谁知那少女却说:“此人乃吾曾孙儿,长辈教训子孙乃家事,与尔朝廷命官何干?”钦差大臣吃惊地问道:“此人乃尔曾孙,尔高寿几何?”那少女对曰:“吾已372岁。”钦差大臣听后更加惊异,忙问::“尔有何长生不老之法?”那少女对曰:“无神秘妙法,只是常年食枸杞子。吾曾孙不听吾之言,不食枸杞子,以至于才八十多岁就老态龙钟,吾正为此事教训他。”钦差大臣立即将此长生不老之方铭记在心,并告知其亲朋好友,于是流传下来这个传说。
《保寿堂方》记载,古代有位人称“赤脚张”的异人,向猗氏县一位老人传授了一种食用枸杞子的方法,这位老人坚持食用,活了一百多岁,“行走如飞,发白变黑,齿落更新,阳事强健。”
⑶、枸杞子的药理
关于枸杞子的传说是真是假难以考证,但是古书上却记载了历代中医大家对枸杞子的高度评价。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久服坚筋骨”;《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都说枸杞擅长“补益精气”;《食疗本草》也说:“能益人,去虚劳”南北朝时代的葛洪、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孟诜,都是医林寿星,他们都喜欢喝枸杞酒。唐代宰相房玄龄,操劳过度,身心衰惫,后来坚持食用枸杞银耳羹,也收到了保健强身的良好效果。明代邵应节献给嘉靖皇帝的补养名方七宝美髯丹,其中就有枸杞这一宝。清代慈喜太后服食的益寿膏、长春益寿丹,枸杞也是其中的重要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枸杞的主要功效归纳为“滋肾、润肺、明目”,简明扼要,符合实际。肾阴亏虚,肝血不足,引起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遗精等症,宜用枸杞子。《古今录检方》所载滋肾养肝的名方枸杞丸,就以枸杞子为主,配伍地黄和天冬。肺阴亏虚,经常干咳,也宜使用枸杞子,可与麦冬、知母,贝母等养阴润肺药配伍。枸杞子尤其擅长明目,所以俗称“明眼子”。历代医家治疗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引起的视物昏花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子。著名方剂杞菊地黄丸,就以枸杞子为主要药物。民间也习用枸杞子治疗慢性眼病,枸杞蒸蛋就是简便有效的食疗方。枸杞子治疗消渴(糖尿病)也有一定效果。《汤液本草》记载,枸杞子“主渴而引饮,肾病消中。”民间验方把枸杞子蒸熟嚼食,每次10克,每日2-3次。用枸杞子15克,与黄芪30克、山药30克、生地黄15克、麦冬15克同煎服用,效力更强。老年人阴虚,睡眼不安,食有枸杞,有养阴安神的功效。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到他的亲身体验:50岁以后,夜晚每次醒来,都自觉心中发热,必须喝几口凉水才能再睡,一个晚上几乎喝完一壶水。后来,他思量这是自己阴分不足、阳分偏亢,而枸杞子擅长补阴,便每晚睡前嚼服一两,果然夜晚睡觉安稳,凉水也饮得少了。
古代医家仅仅是从实践中认识到枸杞子的作用,但却不知道其作用的原理,也就是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药理学家分析得知,枸杞子含有多糖、粗蛋白、粗脂肪、胡萝卜素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人体需要的18种氨基酸,还含有钾、钠、钙、镁、磷、锰、铁、锌、铜、镍、锶、铬、钴、钼、锡、钒等20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锌元素的含量非常高。锌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体中的含量是33ppm。它是酶的组成部分和激活剂,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它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降解。它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创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加速组织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性机能。正因为锌有免疫功能,故白血球中的锌含量比红血球高25倍。此外,锌能保护心肌免遭异丙肾素导致的心肌损害;锌与利尿剂合用能增强降压作用,有利于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因此,若注意适当增加对锌的吸收,也有利于益寿延年。人体缺锌,将引起核酸活力减退而导致营养不良、男性不育、肝、肾功能下降等。同时,还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增加对癌的易感性。孕妇缺锌就会导致畸形儿、智力低下等。少儿缺锌就会严重影响智力的发展。正是因为枸杞子含有多种营养成份,所以它能有效提高肌体免疫调节功能,能有效地抗疲劳、明目护肝、延缓衰老,能促进造血功能。现代医学临床实验证明,枸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有利于糖尿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有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淀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故可保护肝脏;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能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⑷、文人对枸杞子的赞誉
自古枸杞就是滋补养人的上品,所以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多有饮食枸杞的习俗,有的泡水直饮,有的泡饮药酒,有的在井边植枸杞树,有的用之做粥,多有奇效。正是因为枸杞有神奇的补养功效,所以赢得了很多文人深情的赞誉。历代文人对枸杞子的赞誉不胜枚举,笔者在此仅举3个唐代诗人的名作。“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秋瓦,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这就是刘禹锡盛赞枸杞的名篇,从诗中可以看出,僧人依井而植的枸杞茂盛青翠,子如玛瑙;更可以看出僧人和诗人对枸杞的延年益寿之功效推崇备至。包佶在《答窦拾遗卧病见寄》一诗中深情吟道:“今春扶病移沧海,几度承恩对白花。送客屡闻帘外鹊,销愁已辨酒中蛇。瓶开枸杞悬泉水,鼎炼芙蓉伏火砂。误入尘埃牵吏役,羞将簿领到君家。”
2、何首乌保健酒
⑴、何首乌的传说
何首乌原本是一个人的名字,因何首乌久服此药而得名。此药本名“交藤”,对于它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何首乌,顺州南县人,祖父名叫“能嗣”,父亲名叫“延秀”。能嗣原名叫“田儿”,体弱多病,不能生育,年五十八岁,尚未娶妻成家,常常羡慕思念仙家道术,随师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有一天夜里,他酒醉后睡卧于山野间,朦胧中看见两株藤本植物,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田儿见此情景,甚为惊异,次日晨就连根掘回。便问众人,没有一人能够认得这是什么植物。有一位老者忽然走来,田儿就向老者询问,老者回答道:“你既然年老无子,此二藤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实在奇异,这恐怕是天赐的神药吧,你何不服用试试呢?”于是田儿便将所挖之根捣为细末,每天早晨空腹时以酒送服一钱。七天后即思念家室,连服数月后更感强健,因此常服不断,又加至每日二钱。一年后所患诸病完全痊愈,原已花白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原已苍老的容颜变得光彩焕发,遂娶妻成家。十年之内,生了好几个男孩,于是将本名“田儿”改为“能嗣”。从此以后,他家即将此药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能嗣又让儿子延秀依法照服,父子二人都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延秀生儿名“首乌”,首乌依爷爷、父亲之法亦服此药,也生了好几个儿子,活了一百三十多岁,虽为百岁老人,头发却乌黑如漆。有一个叫李安期的人,与何首乌的同乡关系亲密,偷偷打听到这一秘方后服用,也成了一个老寿星,于是遂将这事广加传播,一直流传至今。
清朝慈禧太后对中药美容颇讲究。她常吃何首乌,因此她古稀之年望之仍若五十岁左右。
⑵、何首乌药理
何首乌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是蓼科蓼属植物。这种多年草本植物,茎长可达3米多,常常缠绕在其它植物上。何首乌为红紫色,基底部或下部木质化,中空,越老越红,越老越硬,可谓饱受风霜而心红志坚,历尽寒暑而精力倍增。它的块根和藤茎都可药用,块根名“何首乌”、“赤首乌”,未经炮制的称“生首乌”,经过炮制的称“制首乌”;藤茎叫“夜交藤”或“首乌藤”,始载于宋代的《开元本草》中。块根何首乌是一味名气极大的药,因入土极深,得大地之精华甚多,实为滋补要药。李时珍对它评价很高,说:“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现代药理学家分析得知,何首乌含有锌、锰、铜、铁、钙、钡、镍、锶、硼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有养血益肝、固肾益精、健筋骨、乌须发等防老功效,适于肝肾亏损、阴虚血少之腰酸耳鸣、头晕眼花、筋骨萎软、脱发白发、梦遗滑精、阳萎、不育等症。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富甲天下的封建帝王,长寿的不很多,活了89岁的风流天子乾隆就成了封建君王中的长寿冠军。乾隆的长寿秘诀不是吃山珍海味,而是旅游、野菜、保健酒。据说,乾隆喝的保健酒并不是人参、鹿茸之类的大补酒,而是用枸杞子和何首乌泡的酒。
人的寿命固然与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古今实践都已经证明,注意保健是长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人体对某种元素的摄取量不足,从而导致某些器官不正常或者发生病变。若经常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饮用保健酒,就能确保身体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要,就能确保各种器官的正常的生理活性,就能达到长寿的根本目的。
李琦早在汉末就能自己酿造保健酒,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为了弘扬中国的保健酒文化,满足人们对保健的渴望,九龙涧旅游度假区为游客准备了由中医专家配制的枸杞子保健酒、何首乌保健酒、人参枸杞保健酒、鹿茸保健酒、虫草保健酒、黄精保健酒、天门冬保健酒、丹参酒等数十种保健酒。
九龙涧与中国的野菜文化
1998年以后,笔者去九龙涧消遣时,每当看到那些在九龙涧挖野菜的人,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当地名医李奇用九龙涧的荠菜给汉末名将武安国治伤的传说,继而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野菜文化……
一、笔者对野菜的认识过程
笔者曾前对野菜是既熟悉又陌生。所谓熟悉,是因为笔者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吃野菜长大的。笔者童年时代是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贫穷落后的沂蒙山区农村度过的,在那个生活特别困难的时期,从初春到深秋,都是以野菜为主食,为的是节约极其有限的粮食,好度过漫长的没有野菜的冬季岁月。采野菜是笔者童年、少年时代从事的主要劳动,所以对沂蒙山区的数十种常见野菜非常熟悉。所谓陌生,是因为笔者曾前不了解野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笔者曾经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为什么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孩子的体质并不健康?在九龙涧与一个退休中医教授的一次偶然的巧遇,使笔者茅塞顿开。
1998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笔者的一个大学同学来访,于是笔者陪同学到九龙涧游览。进入九龙涧便见到很多挖野菜的当地农民,笔者立即联想起了自己以野菜度日的童年岁月,于是心中产生了一种莫明其妙的自豪感……但笔者突然发现了在挖野菜的人群中有一个衣着很讲究的很有学者风度的老者,笔者感到很不理解,就过去与之攀谈。笔者问他:“老先生喜欢吃野菜?”谁知那老者却反问道:“你的意思是不是我不应该加入这挖野菜的队伍?”笔者点头一笑表示认可。于是那老者立即打开了话匣子:“人类来自于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人类曾经以野果、野菜为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于被压迫剥削地位的奴隶、农民也常吃野菜。但是吃野菜的奴隶、农民的寿命并不比那些‘朱门酒肉臭’的奴隶主、地主的寿命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农民也是离不开野菜。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于是人民自豪地告别了野菜岁月,而进入了‘鸡鸭鱼肉’时代。但后来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各种高、中、低档补品五花八门,但现在的城里的孩子不是缺钙,就是缺维生素,不是缺维生素,就是缺微量元素,而且体质普遍不健康,每年感冒发烧不断,而且一旦感冒则非打吊针不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笔者一听这番话就知道此人不凡,于是立即说:“我正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贫穷落后的沂蒙山区农村度过的,也是吃野菜长大的,但和我一起吃野菜长大的童年的伙伴却一个个生龙活虎,很少生病。那时候吃野菜的40~50岁的山里的汉子还是健壮如牛的壮劳力,而现在的吃鸡鸭鱼肉的40~50岁的很多男人却患上了伤脑筋的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老者又侃侃而谈,从中医的角度侃了一番野菜的好处,最后说:“我来挖野菜就是为了我那营养不良的小孙子补充营养的。”笔者兴奋地问:“您是不是退休的老中医?”那老先生说:“我是从潍坊医学院退休的中医教书匠。”
这个中医教授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但对这个中医教授的一些专业术语却似懂非懂。查阅了一些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野菜才是适合人类健康需求的最好的营养丰富的佳品!原来野菜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文人与野菜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酷爱野菜,所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与野菜有关的佳作。笔者在此也仅举几位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对四种野菜的赞誉。
1、莼菜
莼菜也叫水葵,水生草本植物,叶浮在水面上,嫩叶可做菜汤。
贺知章在《答朝士》一诗中吟道:“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岑参在《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一诗中吟道:“归路随枫林,还乡念莼菜。”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一诗中吟道:“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
钱起在《送外甥范勉赴任常州长史兼觐省》一诗中吟道:“橘花低客舍,莼菜绕归舟。”
2、蕨菜
蕨菜也是草本植物,嫩叶可食,根茎可制淀粉,也可入药。
李白在《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一诗中吟道:“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杜甫在《遣遇》一诗中吟道:“石间采蕨女,鬻菜输官曹。”在《积草岭》一诗中吟道:“食蕨不愿馀,茅茨眼中见。”在《客堂》一诗中吟道:“石暄蕨芽紫,渚秀芦笋绿。”在《解闷十二首》一诗中吟道:“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王维在《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一诗中吟道:“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储光羲在《吃茗粥作》一诗中吟道:“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张志和在《杂歌谣辞·渔父歌》一诗中吟道:“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3、薇菜
薇菜又叫大巢菜,吃到嘴里,很爽脆,有些象贡菜。
李白在《金门答苏秀才》一诗中吟道:“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
杜甫在《草堂》一诗中吟道:“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在《秋野五首》一诗中吟道:“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在《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一诗中吟道:“空里愁书字,山中疾采薇。”在《狄明府》一诗中吟道:“时危始识不世才,谁谓荼苦甘如荠。”
王维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一诗中吟道:“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在《偶然作》一诗中吟道:“复笑采薇人,胡为乃长往。”在《留别钱起》一诗中吟道:“徇禄仍怀橘,看山免采薇。”
钱起在《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一诗中吟道:“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在《忆山中寄旧友》一诗中吟道:“数岁白云里,与君同采薇。”在《新昌里言怀》一诗中吟道:“虽看北堂草,不忘旧山薇。”在《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一诗中吟道:“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4、荠菜
荠菜也是草本植物,叶在基部丛生,嫩叶为优质野菜。
李瑞在《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一诗中吟道:“菊花开欲尽,荠菜拍来生。”
三、吃野菜的好处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富裕起来,饮食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结果吃出了“富贵病”,人们这才意识到吃得好的含义是吃得科学、吃得合理,于是人们又想起了久违了的野菜。
事实上,吃野菜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没有化肥、农药污染,是最标准的绿色食品。二是,营养、食疗价值高。
四、九龙涧的野菜
九龙涧及附近地区的水土很好,因而这里的野菜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营养和药用价值就更好。从季节来看,春天的野菜要比夏天和秋天的野菜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好。
1、九龙涧野菜的种类
九龙涧及附近地区的野菜的种类非常多,其中常见的营养价值较高的草本野菜达30多种,如荠菜、龙须草、苦菜、蒲公英、荞菜、马齿苋、丹参叶、山芥菜、荆棘花、地骨叶、野蒜、鱼腥草等。野生食用菌有数十种之多,主要有草菇、金针菇、平菇、猴头菌、金耳、牛舌菌、滑菇、鸡腿蘑、长根菇、啄木食菇、草帽菇、绛菇、龙涧木耳等。
2、九龙涧野菜的营养和医用价值
⑴、草本野菜的营养和医用价值
草本野菜的营养成分很丰富,除含有人体必需的糖、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大量的氨基酸和食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还含有矿物质钾、钙、镁、铁、锌、锰、磷及硒、铬、铜等微量元素。有的野菜含有大量抗坏血酸、胡萝卜素、核黄素、胆碱等,比许多粮食和栽培的蔬菜要高几倍或几十倍。有些野菜含食用纤维素多,能使大便畅通,防治便秘和痔疮,减少胃肠消化系统的疾病。用力咀嚼某些野菜,也有益于促进牙齿的健美。很多野菜同时是良好的中药材,具有防止某些疾病的显著作用。如,荠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和药用价值很高,被誉为“药食兼优的佳蔬良药”。每千克荠菜中,含蛋白质和氨基酸高达40克以上,所含的胡萝卜素与胡萝卜相当,维生素C、钙、磷、钾、铁、胆碱、香叶木甙及无机盐等含量也比一般蔬菜高得多。据《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经,具利尿、明目、和肝、强筋健骨、降压、消炎之功。”现在医学研究证明,荠菜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水、降血压的作用。可防治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感冒发热、痢疾、肾炎水肿、高血压等疾病。
⑵、野生食用菌的营养和医用价值
大多数野生食用菌不仅可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植物蛋白、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天然滋补强身的食品,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含量,有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延年益寿之功效。我国利用野生食用菌作为药物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在东汉的《神龙本草经》及明代李时珍名著《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灵芝、茯苓、地雷丸、马勃、冬虫夏草等20多种菌类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现以九龙涧中最常见的草菇为例,说明一下野生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草菇品质鲜嫩、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菇汤如奶,营养价值很高。它富含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草菇含有18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都很高,占氨基酸重量的38.2%,其中赖氨酸含量差不多是平菇的二倍和香菇的三倍。同时草菇还富含C1、B1、B2等多种维生素和磷、钙、铁、锌、钠、钾等多种矿质元素。每100克干草菇中维生素C含量高达206.28毫克。更值得注意的是草菇的药用价值,草菇性寒味甘,能消食去热,增进身体健康。多食用草菇,可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加速伤口和创伤的愈合,防止坏血病的发生。草菇还有降低胆固醇,提高人体抗癌、解毒的功效,解毒功效表现在铅、砷、苯进入人体时,维生素C与它们结合,形成抗坏血元,随小便排出;维生素C更能阻止人体内亚硝酸盐的形成,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的产生,对预防癌症有良好的作用。可以说野生食用菌是无污染的天然保健品。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很多野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是抗癌高手。如:蒲公英:其主要成分为蒲公英素、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苦素、果胶、菊糖、胆硷等。可防治肺癌、胃癌、食管癌及多种肿瘤。纯菜:其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天门冬素、岩藻糖、阿拉伯糖、果糖等,纯菜叶背分泌物对某些转移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可防治胃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鱼腥草:亦称折耳根。其主要成分为鱼腥草素(癸酰乙酸)。通过实验将鱼腥草用于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癌细胞有丝分裂最高抑制率为45.7%,可防治胃癌、贲门癌、肺癌等。魔芋:其主要成分为甘聚糖、蛋白质、果糖、果胶、魔芋淀粉等。甘聚糖能有效地干扰癌细胞的代谢功能,魔芋凝胶进入人体肠道后就形成孔径大小不等的半透膜附着于肠壁,能阻碍包括致癌物质在内的有害物质的侵袭,从而起到解毒、防治癌症的作用。能有效地预防甲状腺癌、胃贲门癌、结肠癌、淋巴瘤、腮腺癌、鼻咽癌等。
李白等大诗人作为唐朝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喜欢吃野菜并非是生活所迫,而是认识到了野菜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3、九龙涧野菜的吃法
九龙涧野菜的吃法没有什么大的讲究,它不像那些名吃大菜,非要按照什么菜谱或章典来制作,野菜可煮、可烧、可拌、可做馅,还可生食。野菜的吃法虽然有很多种,但大致可以分为普通吃法和高级吃法。普通吃法因人而异;高级吃法就有些讲究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那缺少鸡鸭鱼肉的生活困难的时代,九龙涧附近的民间,有一种野菜席叫做野菜八大碗,也称“素八碗”,这就算是那个时代的高级吃法了。它是按照民间宴席八大碗的规格来做的。在生活困难的岁月,一些有心人把烹调技术集中到了这野菜八大碗上。
第一大碗菜是油鸡菌。虽说是油鸡菌,可是鸡菌里却根本没放油。它是把新鲜鸡枞菌洗净后,再用水煮过,然后加点盐巴、辣椒,装入土罐里贮藏一段时间后做成的。吃的时候将鸡枞菌直接从土罐里拿出来,那味道真是鲜美极了。做得好的油鸡菌甚至可以保存几年。
第二大碗菜是醋泡鱼腥草。鱼腥草又名侧耳根。临近冬天的时候,田埂上、道路边、沼泽旁,凡是阳光能够照到的地方,鱼腥草都会纷纷长出来。将鱼腥草采回来洗净,用醋一泡再加其它佐料拌匀,这道菜就算做成了。
第三大碗菜是素炒芭蕉花。这道菜的制法稍微有些复杂,得先除去芭蕉花的涩味,其方法是将芭蕉花入沸水锅中烫至半生半熟,然后再入锅加调料炒制成菜。
第四大碗菜是清汤薄荷。先在一锅滚烫的开水中放入盐和油,再撒入新鲜薄荷叶,叶片只需在沸水中翻一个身,菜就算是做成了。只见碧绿的薄荷叶浮在清幽的汤中,香气扑鼻,吃后还有清热退火之功效。
第五大碗菜是蘸水甜荞菜。这是一道时令性极强的菜肴。每年荞种播下以后,从发芽到抽枝叶,只有很短一段时间,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采摘荞叶。时间早了,荞叶太嫩,吃不出味道来;而时间晚了,荞叶又老了,吃起来口感极差。这道菜的做法倒是非常简单:只需将鲜嫩叶在开水锅中烫熟,再蘸小米辣花椒末即可食用。
第六大碗菜是油炸香椿。春天将香椿采摘下来晒干,到时用水跑一下,再在油锅里一炸,蘸点盐即可食用。
第七大碗菜是蚕豆炒蕨菜。将蚕豆剥去皮,煮成豆泥以后,再与蕨菜同炒并加入辣酱即成。
第八大碗菜是猪血炖蘑菇。在缺少肉荤的年代,民间只好用猪血和蘑菇同炖成菜。
把野菜做成高级食物的吃法有许多种,但做野菜包子、饺子、馅饼最常见。在众多野菜中,若要论药用价值,当数用星宿草蒸肉饼药用价值极高,名曰“星宿肉饼”,它既可消除湿热、利肠胃,其味又兼具香、甜、咸、爽之味,用以佐饭,味道极为鲜美,并含着微微暗香,使人胃口大开,食后回味悠长。“星宿肉饼”是笔者小时候最爱吃的野菜的高级吃法,所以小的时候母亲特爱弄这道菜给我们姊妹吃,记得母亲边喟我边念到:“好宝宝、好宝宝,吃了星宿草,越长越好。星宿草就是好,吃了长生不老!”,当每年的5、6月星宿草生长出来时,母亲就挖星宿草回来伴着肉做成肉饼蒸给我们姊妹吃,由于母亲的精心呵护,我们姊妹小时候都很少生病,这跟常食用“星宿肉饼”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普通吃法与以前没有大的区别,但高级吃法比以前讲究多了。现在归结起来可大致分四类:
凉拌:这是最简单的食用方法。从营养角度考虑,这种办法能够保留更多维生素。凉拌有生凉拌和开水烫后凉拌两种食用方法。凉拌时可根据个人不同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精盐、糖、味精、醋、香油、蒜末等调味品。
炒食:做法与日常炒菜相同。炒菜时为防止维生素的破坏,应急火快炒。若与肉、蛋同炒,则应采用“双炒法”,即分别用旺火、热油炒配料,起锅后再用急火炒野菜,倒进配料回锅同炒一下,立即出锅装盘。这样可使色、香、味俱全,炒成不同风味的佳肴。炒食可以与一些鸡鸭肉混炒。
煲汤:锅中倒进适量食油,烧热,放进葱花或蒜末,待溢出香味,加水和少量虾皮,烧开以后,倒入野菜,盖上锅盖,2~3分钟以后就可出锅。若野菜作为其它汤菜的配料,野菜可在其它汤菜烧好前2~3分钟加入,这样可以做出野菜肉片汤、野菜鱼汤、野菜鳖汤、野菜虾汤、野菜蟹汤、野菜豆腐汤之类的菜汤。这样作出的野菜汤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和药用价值皆佳。
做馅:野菜做馅,加上其它几种配料,可以制成各种面点,如水饺、包子、馅饼等。做馅过程同普通蔬菜。做馅过程中为尽量减少维生素等营养成份的损失,可把挤出的菜汁继续用于做汤。有“三月灵丹”之称的荠菜,最妙是将其剁碎调以肉馅,包水饺、蒸包子、烙馅饼,样样可口,味美而清香。
事实上在古代就有很多野菜的高级吃法。笔者在《九龙涧与中国的保健酒文化》一文中曾经谈过,乾隆的长寿秘诀是旅游、野菜、保健酒。作为皇帝的乾隆吃野菜的方法当然是高级吃法了。当时江南的“荠菜冬笋雉鸡片”就是野菜的一种高级吃法,被誉为宴上之珍,让人百吃不厌。喜爱旅游的风流天子乾隆,曾经三下江南,每次下江南都带着精通野菜制作技艺的御厨,每到一地,御厨们便变着花样做各种野菜名吃让喜爱野菜的万岁爷一饱口福,乾隆最爱吃的是以荠菜等野菜为主料做成“百岁羹”。正是因为乾隆喜爱旅游、野菜和保健酒,所以这位身边美女如云的风流天子,才成了封建君王中的长寿冠军。
但有部分野菜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或沾染较多细菌、虫卵,采食时须注意。如野生芹菜中有一种叫水毒芹,含有毒芹素的生物碱;野蘑菇中,有些颜色特别鲜艳,表皮湿滑的野菇,含有很强的毒素。误食有毒野菜后,都会使人产生恶心、呕吐,以致伤及神经甚至呼吸困难,若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死亡。所以,采食和购买时要特别注意辨别。为了预防野菜中毒,须注意两点:一是,不认识的野菜最好不要采挖、购买。二是,做野菜的时候要放一瓣蒜,若蒜没有变色,则说明一般没有毒性;若蒜变成了黑色,则说明一定有毒性。
为了弘扬我国的野菜文化,满足人们既要享受又要保健的愿望,九龙涧旅游度假区由精通地方野菜制作技艺的高级厨师利用当地的优质野菜为游客准备了多种天然的营养丰富的风味独特的野菜宴和水饺、包子、馅饼等多种野菜膳食。
九龙涧与齐鲁文化
笔者一步入九龙涧,每当看到那幽深奇异的九涧之水,便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姜太公垂钓九龙涧的传说,继而联想起了光辉灿烂的齐鲁文化……
一、姜太公是齐国的鼻祖,也是齐鲁文化的鼻祖
任何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民族文化由全民族的人共同创造,但是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以他们超人的智慧,对全民族创造的文化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因而这样的人就被公认为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姜太公在九龙涧与那个名叫孟鬲的贤人在垂钓的同时,在深入总结商朝以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了齐文化,所以说姜太公是齐鲁文化的鼻祖。
姜太公思想集中凝结在《六韬》一书中。现存的六卷《六韬》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但是体现了姜太公的治国治军思想的精髓没有改变。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后人根据文字的发展而不断“翻译”的结果。《六韬》成书时间正是在姜太公独立治理齐国的和平时期,所以说姜太公垂钓九龙涧的传说有很高的可信度。
《六韬》,借用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发了治国治军的理论方针和获取称霸战争胜利的战略战术。其中除卷一《文韬》讲治国安民的大方针,卷二《武韬》述利用武力或非武力手段压取敌国政权的总战略外,卷三、四、五、六所言都是些非常具体的战术问题。由于《六韬》的内容全面且叙述具体,加上文字又生动浅显,所以它尽管在秦始皇焚书时也未必能够幸免,但汉魏以来便成了兵家必读的头等参考书,在社会上流传颇广。
若仔细研读《六韬》和儒家、道家经典,就会发现还有许许多多的儒家和道家的理论能在《六韬》中找到雏形。《六韬》中的许多观点还闪烁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火花。姜太公的治国治军思想和哲学思想不仅对周朝的治国方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李世民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称号,与孔子齐名,或许就是因为李世民看出了姜太公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贡献。
如果真像民间传说的那样,《六韬》是曾住在太公堂山下的那个名叫孟鬲的贤人所写,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九龙涧就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
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周朝初期的历史资料可查,所以不知道那个名叫孟鬲的贤人后来的结果怎么样,也不知道他的后人确切姓什么,更不知道他的后人到哪里去了。唉!悠悠历史难以考证!但愿今天的事情能记载得清清楚楚,让后来人能准确了解现在的真情……
二、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
后人一提到光辉灿烂的古代齐鲁文化,就立即联想起了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管仲、晏婴、孔子、颜子、左丘明、曾子、鲁班、墨子、孙膑、孟子、孙武、诸葛亮等等。不错,这些著名的人物以他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赢得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和不少外国人的敬仰。笔者认为,在这些杰出代表人物中,管仲、孔子、墨子、孟子、孙武又是典型的人物。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颖上(今安徽境内)人,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来齐国任宰相时,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主张,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管仲治国安邦的思想凝结在《管子》一书中。管仲认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意思是说,只有国家拥有大量的财富,才能给人民以物质利益,从而得到他们的拥戴,为天下所归附。他还认为:“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意思是说,国家富足,统治者能给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政权才能巩固。这体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有学者对管仲的民本思想的特点和在齐国发展中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齐文化的民本思想是轻天重民,齐文化的民本思想肯定民众在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中的重要作用,承认民众对战争的胜负起决定性作用等等。“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话充分表明管仲及其学派对发展社会经济的极端重视,是管仲的基本治国方略。管仲还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上亦法,臣亦法,法断名决,无诽誉。故君法则主安位,臣法则货赂止,而民无奸。”管仲还主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他说:“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胸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管仲还尊贤重士,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中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有的学者说,齐国的政治是“贤人政治”。因为管仲尊贤重士,从而形成了齐国的贤人能士能与王侯分庭抗礼、直言敢谏的民主风气。管仲关于利、信、武相结合的谋略,避免了单纯以武力征服的做法。这对于保存齐国的国力,团结各诸侯,巩固齐国的霸业,均有重要意义。正是这种外交路线、外交政策与管仲的其它治国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管仲才能相桓公,不以兵车,霸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齐国的霸业,使人民一度免于战乱,有休养生息和发展的机会与客观条件。“天道与人情”是管仲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管仲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哲学原则,他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管仲还体现了“予之为取”的策略思想。这种“予之为取”的思想贯穿于管仲学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思想中,它包含着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礼法并用的统治术”也是管仲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众所周知的孔子(公元前551~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青年时代做过小官,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率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治国思想,但均被各国拒绝接受。晚年在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并编订了《诗》、《书》、《易》、《礼》等文献,删修了《春秋》。孔子死后,他的弟子辑录他的言论,编成《论语》,此书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在政治上,孔子从维护奴隶制出发,提出“正名”主张,认为只要做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就能巩固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他是“性善”说的代表人物,“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其著名论点。在哲学思想上,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仁”,“仁”是孔子在“善”的基础上发挥出来的。他强调“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仁”的学说,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改装粉饰,逐步形成了以“仁政”、“三纲五常”和“忠孝节义”为内容的封建礼教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和奴役人们的思想工具。自汉以后,孔子学说就变成了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在世界观上,孔子认为天主宰人的命运,宣扬“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在认识论上,他一方面认为世界上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宣扬唯心论和先验论;另一方面,他也肯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甚至说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孔子首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执教几十年,传说学生有三千多,著名的有72人,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他注重“学”和“思”相互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闻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著名论题,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创说,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两篇,称为《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立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墨经》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政治上,墨子提出了“尚贤”的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他想打破儒家维护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他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痛恨侵略战争,主张“非攻”,认为只有这样的互助相爱的社会,才能去掉祸敌,天下太平。在哲学观点上,他提出“实”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的正确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感官的实践,“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进步。
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民贵君轻”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但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肯定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教人存心养性。他断言“万物皆备于我”,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孙子兵法》不仅被世界各国著名的军事学院作为重要的教科书,而且其谋略思想被日本等国的一些著名的企业家成功地应用于经济竞争中。
任何博大精深思想都有历史继承性,姜太公在总结了大禹的治国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德治国”为主体的治国思想体系。后来的管仲从“姜太公思想”中找到了“闪光点”并大做文章,“管仲思想”是“姜太公思想”继承和发展。在后来的孔子又承发展了“姜太公思想”和“管仲思想”创立了儒家思想体系。墨子也从“姜太公思想”和“管仲思想”中找到了“闪光点”并大做文章,创立了墨家学派思想体系。孙子从“姜太公思想”中找到了军事谋略的“闪光点”,并大做文章形成了他的军事理论体系。管仲、孔子、墨子、孙子的一些主张都能从“姜太公思想”中找到“雏形”。
三、“姜太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重礼尚法。礼法为维持国家社会的治平安定而制立。齐国齐地制礼立法始于伯夷“典三礼”及其“折民惟刑”。伯夷为炎帝之后,姜姓,是尧舜之世的“四岳”和“三后”之首,因佐禹治水有大功而受封于吕,以封地为氏,是姜太公吕尚的先祖。《尚书·舜典》说伯益为舜掌管祭祀天、地、祖先之礼,叫做“典三礼”。礼,由此始制。《周书·吕刑》说伯益为舜颁布法典,按照刑法判断民众争端,叫做“伯益降典,折民惟刑”法,由此始立。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制度,礼法初始制立于伯益,制立于齐地。“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的结论,应与伯益肇制礼法的史实相印证。太公继承发展了伯益礼法兼用之道,强调“礼以辅正治”(唐人写本《六韬》),强调“治国之贵在法令必行”(《太平御览·刑法》),强调国君必须“法法”(《说苑·政理》),都体现了他重礼尚法的思想。太公正是以此种政治思想而先后安周兴周、安齐兴齐。太公治齐,修政以“因其俗,简其礼”,是发扬了“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古义。管仲佐桓公治齐国,继承伯益、太公之法而创用之。强调“国有四维,……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强调“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国语·齐语》),都体现了桓、管重礼尚法的思想。《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是对太公桓公、前圣后盛一脉相承的赞美。自伯益基立的先礼后法的制度,历太公、管仲等明君贤相的承传不废而形成传统。《司马法·天子之义》:“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进一步总结律定为传统制度。以礼法兼用作为传统制度的齐国齐地,久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礼俗风尚。后来的孔子又继承发展了管仲的“礼”。
二是,对君子和小人看法。太公在渭水垂钓,文王闻太公:“子乐渔也?”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姜太公认为,君子是以建立万民同乐的理想社会为己任的,而凡事斤斤计较、整日忙忙碌碌的小人物,则以获得眼前利益为乐趣。这种情形和儒家经典之一、叙述有关“礼”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内容的《礼记》所记载的“君子得道为乐,小人得欲为乐”有相同的含义。据说这句话为姜太公所说,其实这句话是不是他说的并不重要。姜太公事实上是被孔子尊为圣王的周文王的老师。
三是,民本思想。姜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太公的意思是说,天下并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将天下之利分享天下万民者,才能得到天下,而想独占天下之利者,则会失去天下。太公又曰:“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太公在建齐之初就把重民当作一条基本的治国之策,提出了亲民、惠民的主张。笔者认为,这正是齐鲁民本思想的雏形。管仲的民本思想就来源于此,孔子从中发现了“善的思想火花”,墨子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也来源于此,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也来源于此。
四是,主张“仁、义、忠、信”。姜太公曰:“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太公还说:“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管仲受到了太公的这个观点的启发,提出了关于利、信、武相结合的谋略。孔子又巧妙地融合了太公和管仲的观点,提出了他的“仁义”理论。
五是,主张“仁政”。姜太公曰:“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太公来到齐国以后,要求齐国的官吏注意德行修养,以德治国。孔子从太公的这个主张找到了“仁”,孟子找到了“行仁政”的根据。
六是,举贤。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太公以举贤赏功治齐国,使齐国出现了“修道术,尊贤者,赏有功”的局面。这就是管仲后来实施“贤人政治”雏形,墨子提出的“尚贤”的主张也来源于此。
七是,反对战争,主张“文伐”。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太公十二种文伐的方法。他的意思是说,靠使用武力的战争是下下策,不需要用刀枪,而以智取胜才是上策。管仲关于利、信、武相结合的谋略,避免了单纯以武力征服的做法,也是借鉴了姜太公的这个观点。墨子“非攻”的主张正是来源于此。孙子的“上兵伐谋”的观点也是来源于此。另外,您若仔细研读《六韬》和《孙子兵法》,就会发现《孙子兵法》所说的战略原则和战术原则,几乎都能在《六韬》中找到相对应的雏形。
您若仔细研读《六韬》和儒家、道家经典,您就会发现还有许许多多的儒家和道家的理论能在《六韬》中找到雏形。《六韬》中的许多观点还闪烁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火花。
现在不难看出,姜太公是齐鲁文化的鼻祖,而九龙涧人孟鬲是姜太公思想的概括总结者,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九龙涧是齐鲁文化的第一发源地。
为什么先人会选择在九龙涧生存?为什么有很多文化名人与九龙涧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这里是块风水宝地……
浅谈九龙涧的风水
姚有为
风水学是由我国古人独创的,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变异的过程。风水学说远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早自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之交,采集狩猎的攫取经济被农耕畜牧的生产经济替代之际,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开始需要注意对居住地环境的选择。从裴李岗、半坡和姜寨等原始村落,或大地湾的大房子、东山咀的祭坛等公共建筑,已可看出新石器时代人们对选址的考虑。这种经验的长期积累,到先秦已发展为相地术。相地术又称堪舆术,是古代中国流行的一种有关相宅相墓的方法,指导人们如何去选择住宅和坟墓的位置、朝向,以及确定营造的时间。相地术以后发展为风水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施工,主要在民间,其次在官方,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相地术起初仅涉及到宅邑的选址和定向,理论和方法都比较简单,其中不乏朴素的科学成分,主要是有关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与居住条件协调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与运用。汉代,在《易经》玄学及董仲舒“天人感应”等谶纬学说的影响下,相地术乃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结合在一起,为其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并确立了逻辑演绎方法。“堪”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厢,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道路和方向;“堪舆”的原意是勘察土地和预测前景,即相地和占卜。当时堪舆家主要是根据天文与地理的对应关系来占卜吉凶的,与《易经》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相应,故许慎之《淮南子》注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相地术理论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所谓“气”的概念上。古人认为世上万物都是“气”的生化,天上的星辰,地下的五谷和人的福寿灾祸,均与“气”有极大关系。如郭璞《葬经》开篇即云:“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二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基于这种对“气”的认识,古人选择居处和葬处,必择“生气”旺盛之地。这种地方的生气与地脉、地形有关。郭璞《葬经》中又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即与地脉、地形有关的“生气”,与风和水的关系最大——忌风喜水,故风要藏,水要聚,只有“藏风得水”,生气才能旺盛。清人范宜宾进一步解释说:“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意思是说近水且靠山背风,方能生机盎然。堪舆家以风和水这两大要素概括这个理论,使后世“风水”成为堪舆的俗称。风水家称良好的建筑、生产、生活环境用地为“风水宝地”,认为这样的地方必定生气旺盛。掌握这门学问并以此为职业的人称为“风水先生”。
目前在学术界,对风水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片面的观点:一种是全盘否定。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一些学识浅薄的自以为是的所谓的学者。另一种观点是全面肯定。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在某一学科有一定造诣,但知识面狭窄的一些学者。风水学既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的内容,又包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等社会科学和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环境科学、土壤学、气候学、医学、生物学、人体科学、信息学等自然科学。由于受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40岁以上的有一定声望的绝大多数学者有一个的通病,那就是文理不通。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对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理科知识极其贫乏。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者是专而不博的人,文理全才的学者寥寥无几。这就使很多学者无法也根本不可能正确把握风水学的丰富科学内涵,因而他们常常仅仅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角度看待风水学,因为风水学中的某些观点能用他们熟悉的科学知识解释,于是就产生了全盘肯定的片面观点。这两种片面的观点都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全盘否定的观点割裂了人类文明的传承性,使风水的科学内涵得不到合理的发掘。全盘肯定又会导致盲从和迷信。事实上,风水学在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变异的过程中,其科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但也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感染。因而,对待风水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宗旨,积极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使其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使之造福当今社会。
笔者在这里从六个角度粗浅地谈谈九龙涧的风水。
一、从古代风水学和化学的角度看九龙涧
风水学中,择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所以“寻龙择地须仔细,先须观水势”,“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水受到了风水家的特别重视,他们认为水是山的血脉,凡寻龙至山环水聚,两水交汇之处,水交则龙止。由于水流的弯曲缓急千变万化,风水家也将水比作龙。在无山脉可依的平原地区,风水家择地便是以水代山,“行到平原莫问纵(山脉),只看水绕是真龙”。《水龙经》就是论述水系形势与择地之关系的,其汇总了上百种关于阴宅和阳宅的吉凶水局,以供人参考。
笔者在《九龙涧与中国的龙凤文化》一文中已经谈过,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有了龙的崇拜。风水术借用了民间有关龙的观念,称蜿蜒曲折的山为龙脉,或称山龙;称源远流长的江河为水龙。龙,又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病龙、死龙,来龙、去龙,直龙、横龙,飞龙、潜龙之别。
古之风水,以龙山为吉地,以山的气脉集结处为龙穴,在吉地的龙穴作墓地或建宅,可以得到吉祥。可见,风水术的龙的观念是由龙崇拜演变出来的。
有一个成语,叫“来龙去脉”,此成语正是古代风水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风水选择的方式方法虽然众多,然归纳起来其精髓为龙、穴、砂、水四大要素,其原理是“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大准则。在此,“龙”指山脉,“龙真”指生气流动着的山脉。龙在地蜿蜒崎岖地跑,由此推断地下水也势必随其蜿蜒崎岖地流动。其中的主山为“来龙”;由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梁为“龙脉”,也称“去脉”。寻龙的目的是点穴,点穴必须先寻龙。“穴”指山脉停驻、生气聚结的吉穴。提到“穴”,人们便自然想到“墓穴”,其实古人最早是“穴居野处”。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选择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住所,有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可以说狩猎采集的原始人已经知道选择穴居的风水。云南傣族古歌谣还保留傣族祖先穴居采猎生活的歌辞,可以证明这一点。故古代“穴”指安居。“砂”指穴周围的山势,“砂环”指穴地背侧和左右山势重迭环抱的大好自然环境。砂环,可以使地中聚结的生气不致被风吹散。“水”指与穴相关的水流、水向和水质,“水抱”指穴地面前有水抱流。水抱,使地中生气环聚在内,而没有走失的可能。
纵观古人命名的风水宝地,绝大多数与龙有关。如山西浑源县有一座山,因山势雄伟、山气腾腾、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古人称为“龙山”。全国各地,以龙命名的龙门、龙泉、龙丘、龙井、龙溪、龙池等地名,实在数不胜数。从古人命名“九龙涧”来看,九龙涧一带是符合古人认为的风水宝地的条件的。
古代风水学还认为:“有山泉融注于宅前者,凡味甘色莹气香,四时不涸不溢,夏凉冬暖者为嘉泉,主富贵长寿。”xx笔者在《九龙涧与中国的水文化》一文中,根据科学的监测数据和化学理论,已经论证了九龙涧中的龙凤泉和其它泉水及地表水都是难得的好水。
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还是从化学的角度来看,说明九龙涧的水是符合风水宝地的条件的。
二、从古代风水学和土壤学的角度看九龙涧
这里所说的土壤,是指风水学“龙穴”所处土壤。在古代,择地定穴位后,为了慎重,要开挖探井验土,这个探井就称为金井。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深浅度数,随地酌定,见浮土已尽,土色已变,或五色咸备,或红黄滋润,便认为是得到地气,这是风水中的“辨土法”。古人已经知道了土壤对植物直接影响和对人和动物的间接影响,并且已经知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故根据风水理论看好了一块地以后,还要通过实践的方法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实际相符合,于是采取“牧羊择居”的可靠的方法。当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高风翰曾经在这里用“牧羊择居”的方法证明此地是风水宝地。后来这里成了当地的牧场,吃了这里的草的牲畜皆膘肥体壮,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这里的土壤质量是很好的。
笔者从四方面判断,认为九龙涧的土壤是好土壤。其一,根据现代生态学理论判断。根据现代生态说理论,土壤中的物质成分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动物和人产生影响。土壤中若存在对动物和人体有害的物质,则这样的物质一定被植物吸收,动物吃了含有这样的有害物质的植物以后,肌体就会发生病变。若土壤中含有对动物肌体有益的物质,则这样的物质也一定被植物吸收,动物吃了含有这样的有益物质的植物以后,则会膘肥体壮。事实上是,高风翰和后来在这里牧畜的人已经证明,吃了这里的植物的牲畜都是膘肥体壮的。其二,根据植被的好坏判断。通常是植被好,而且多样化,则说明此地的土壤较好;相反,则说明土地异常或者贫瘠。九龙涧曾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即使现在也是林木葱葱,花草种类繁多。这就说明此地的土质良好。其三,从九龙涧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判断。从实际监测数据看,龙凤泉的水属优质矿泉水,其它泉水也达到了国家一级饮用水的水质标准,所有的地表水也达到了国家一级地表水的水质标准。这就足以说明了九龙涧的土壤质量是良好的。其四,从土壤分析结果来判断。土壤分析是取土壤样品直接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土壤的成分。从对九龙涧300个不同的地方取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证明该地是适合植物生长的优质土壤,不含对人和动物体有害的物质。
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还是从土壤学的角度来看,九龙涧的土壤也是符合风水宝地的条件的。
三、从古代风水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看九龙涧
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即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风水宝地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先人之所以选择九龙涧定居,是因为他们看好了这里的风水。姜太公、孔融、穆羽、刘伯温等历史名人之所以到此垂钓、居住、观光,也是因为他们看好了此地的风水。特别是对风水颇有研究的高风翰牧羊九龙涧,亲自采用古人的“牧羊择居”的方法验证了九龙涧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在环境科学中有一门新兴科学,叫环境地理学,就是专门研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的一门科学。比如说,环境地理学认为,生长在山区的人,开门见山,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大多形成了坦率直爽、意志坚强、待人诚恳的性格。而在暖湿宜人的江河湖海边地区,因人口稠密,社会交往多,交易兴旺,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就养成了处事周到、机智灵活、待人圆滑的性格。古人认为,若住宅得水、藏风、聚气,则为风水宝地。事实上,现代环境科学认为,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避风向阳,会让人神情愉悦;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笔者在《九龙涧与中国的水文化》一文已经谈过,山清水秀之地的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负离子,所以山清水秀之地通常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风水宝地。
进入九龙涧便会感觉到空气特别清新,正是因为九龙涧中的清潋幽深的涧水、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机盎然的花草共同创造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小气候。清潋幽深的涧水、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机盎然的花草产生了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大量的负离子,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机盎然的花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地面上的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的氧气,遮天蔽日的林木还有效地阻滞空气中的粉尘、有效地杀灭空气中的病菌、有效地吸收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的气体。
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还是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九龙涧的也是符合风水宝地的条件的。
四、从古代风水学和气候学的角度谈看九龙涧
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代与建筑环境规划有关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是为选择建造地点而对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提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指导性意见,说明哪些是应该追求的、哪些是应该禁忌的。气候要素是古代风水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宜人的气候是古人判断风水宝地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现代气候学所说的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这些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觉、心理和生理活动。风水学中“风水”这个词实际上也包括了气候诸要素,“风水宝地”总是气候宜人,好的“风水”,必有好的气候。气候条件是较为复杂而多变的。在我国,除了季风气候显着外,由于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也多种多样。判断一个地方的气候好坏,既要留心该地方所属的区域性范围的大气候,又要注意该地方的小气候和微气候。在干热气候区,凉爽的、带有一定湿度的风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而是大受欢迎的。
从区域性范围的大气候的角度来看,九龙涧自然风景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年平均气温12℃。这种气候条件是适合人体健康的。但这种气候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盛夏令人难熬。但是,在九龙涧自然风景区内,清潋幽深的涧水、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机盎然的花草共同创造了这里的凉爽的小气候,人间正是炎热的盛夏,此处的微风却清新凉爽,犹如不冷不热的春风一般,溪水潺潺,鸟声清脆。特别是空气中富含负离子和花草的幽香,沁人肺腑,令人心悦身爽。
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还是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九龙涧自然风景区也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避暑胜地。
五、从古代风水学和物理学的角度看九龙涧
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的原则。中国风水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排斥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并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古代风水学认为,人在某地心里感觉好,则此地风水佳;相反,若心里感觉不好,则此地是不宜久留之地。
物理学中有一门分支,叫地球物理学。从地球物理学的观点看,地球的不同地方的地质构造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地方地球的重力场和磁场的强度也有所不同。科学研究证明,地球的重力场会对人体和生物体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例如某个点位的地球重力场强度越强,长年生活在这个点位的人就不容易长高。如日本中部地区,中国四川、贵州的一些地方,地球的引力场强度就很强,因此这些地区的人就比较矮小一些。地球有磁场,人体和动物体也产生磁场。科学家已经准确地测出了在人体内由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大脑产生脑电流,并将脑电流通过神经传递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从而指挥人的各种行为。根据物理学规律,电流会产生磁场。人的大脑和神经由于微弱生物电流的存在,都能产生微弱的磁场。科学研究证明,地球磁场会对人体磁场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科学研究证明,有的地方由于地质构造异常亦会对人和动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如俄罗斯科学院资深学者鲁德尼克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生长在断裂带的动植物会发生病变。研究人员在贝加尔湖沿岸的舍列霍沃市以及乌兰乌德市等癌症、心血管病高发区进行了地质勘察,发现了这些地区都是地质构造地质断层特别复杂的地区,他们还在圣彼得堡把地质勘探结果与医院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住在地质断层特别复杂地区的人肿瘤病发病率比其它地区高2~3倍。他们还发现在地层断裂地带的公路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是其它地区的10倍以上。地质断层还会释放出放射性气体,引起局部地磁变化,这是引起人及动植物的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到地磁场的影响。有的科学家建议,人睡眠时要选择方向,使人体顺着地磁场的磁力线方向(即南北方向),这样地磁场可以使人体器官细胞有序化,产生生物磁化效应,使人体器官机能得到调整和加强。利用天然磁性物质和地磁治疗疾病,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现在,简单易行的磁场疗法已经能治疗几十种疾病。现在物理学中已经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叫生物磁学。专门研究磁场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的作用,以及研究其它生物电磁现象和这些现象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
物理学中还有一门分支,叫天体物理学。天体运动也对人体产生影响。天体运动是怎样对人体产生影响的?因为宇宙中的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引力,宇宙中的各星体都会对地球产生引力,因各星体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它们对地球的引力的大小和角度也在每时每刻地变化着,星体对地球引力的变化引起了地磁场的变化,地磁场的变化会对人和生物产生明显和不明显的影响。对地磁场影响最大的是月亮和太阳,月亮的吸引力对地球的影响的明显表现就是海洋的潮起潮落,海水的运动导致了地磁场的变化,地磁场的变化又会对人和生物产生明显的影响。月亮绕地球转一周需29.5天,对地磁场的影响也以29.5天的周期有规律地变化着。地球磁场的有规律的变化对人体的明显影响,表现在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性变化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女子28~30天的的月经。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男人的甲状腺素的分泌也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女子的月经期和男人的甲状腺素分泌的高潮期,男女都表现出不舒适的生理状态和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在月亮的晦朔和弦望时,太阳、月亮和地球几乎位于一条直线上。晦朔时,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联合吸引力较大;弦望时,太阳和月亮从几乎绝对相反的方向吸引地球。在月亮晦朔和弦望时就会引起大的潮水起落。海洋水的剧烈运动,严重地影响了地磁场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情绪。不同的人对地磁场变化的抵抗和适用能力也不同,抵抗适用能力差的人会出现精神异常,暴躁的人会变得更加烦躁不安,忧郁的人会变得更加消沉,狂喜的人会变得更加放肆。早在十六世纪,德国医生帕拉策苏斯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已经认识到月满时精神错乱的人数会增加。现在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交通问题专家也共同认识到,月满时交通事故出现的特别多。也就是说,天体运动主要是通过对地磁场的影响而对人体产生影响的。由于地球各地的地质构造不同,各地的地磁场的强度也不同,各地受天体运动的影响也不同,因而,各地的地磁场对人体产生影响也不同。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磁场对人体和动物的影响只能靠人和动物的感觉。若在某个地方人觉得心情特别舒畅,就说明这里的地磁场适合人体,也就是说这里的“风水”好;若在某个地方人觉得有莫名其妙的郁闷、烦躁等感觉,则说明这里的地磁场不适合人体,也就是说这里的“风水”不好。进入九龙涧会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说明九龙涧内的地磁场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动物对地磁场的感觉能力也不同。在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发生以前,某地的地磁场会发生变化,有的人和有些动物会产生不安的感觉。如老鼠会在大白天满街乱窜,狗会莫名其妙地狂叫,天黑而鸡不宿窝等等。对地磁的感觉人类不如某些动物;在动物中鸟类对地磁的感觉最敏感;在鸟类中燕子对地磁的感觉最敏感。大家都知道,鸽子和燕子有高超的识途本领。科学家研究发现,鸽子和燕子及其它随季节迁徙的动物,因为他们靠地磁导航,所以才能迁徙万里但不至于迷失方向。燕子不仅有凭借地磁导航的本领,而且能准切地测定不同地方的地磁的强度和特点,所以在秋天的时候,它们飞到了遥远的南方,春天来临以后,他们又能飞越千山万水,准确地找到它们各自在在北方建筑的家,因此古代风水先生常根据鸟类栖息规律判断一个地方的风水好坏。通常鸟类云集的地方风水就好,反之则不佳。九龙涧是鸟类云集的地方,由此进一步说明,九龙涧中的地磁场是非常适合人类和动物生存的。
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还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九龙涧自然风景区也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风水宝地。
六、从古代风水学和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九龙涧
风水学认为,院门前有屋角、烟囱、高塔等物冲射主凶,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在此先谈一下人的心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了说明人的心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笔者在1981年上大学时,从图书馆里借了一本《外国侦探小说选》,有两篇小说至今印象很深,一篇的名字叫《阳光下的罪恶》,另一篇的名字记不清了,但那个侦探破案的关键情节仍记忆犹新。在这篇侦探小说中,一个侦探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断定一个人是罪犯,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破案期限快要到了,侦探非常着急。那个侦探对心理学很有研究,他突然灵机一动,花钱雇了两个人把那个犯罪嫌疑人抓起来,把他结结实实地捆在了床上,然后将一个输血的针头插进那个人的胳膊上,对犯罪嫌疑人说:“如果你不交待杀人的方法,我就给你一滴一滴地放血,让你尝尝慢慢走向死亡的滋味,”侦探说完这话,就打开了输血导管的开关,于是鲜血一滴一滴地滴入盛着半桶水的水桶中,血滴入水中,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侦探又用一块黑布蒙住了犯罪嫌疑人的脸,五分钟后,犯罪嫌疑人开始浑身颤抖起来,侦探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又过了一会,犯罪嫌疑人终于哀求道:“快停止放血,我交待。”侦探说:“你的犯罪经过我已经推理出来了,你只告诉我你杀人的方法就行了。”犯罪嫌疑人犹豫了片刻,终于说:“在被害者的头顶里有一根针。”侦探“哈哈”一笑,揭开了盖在犯罪嫌疑人脸上的黑布,犯罪嫌疑人一看,才见自来水龙头正在向水桶里滴水,输血导管是关着的,罪犯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原来,当侦探用黑布盖起罪犯的脸后,他立即将水桶提到了自来水龙头下,拧开了水龙头,同时关闭了输血导管的开关,但是罪犯却不知道,他听到滴水声,他心理上的感觉是他自己的血正在一滴一滴地向外流。这个侦探在这里用的正是心理暗示术。可见心理对人体的影响是多么大!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对人的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七分精神(心理)三分病。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心理)垮了,那么小病就会变成了大病。如果一个人的确得了重病,但只要他有与病魔斗争的顽强精神(心理),就很可能战胜疾病,自古以来凡是当医生的都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凡是重病患者,医生都不会把将他的真实病情告诉他。很多癌症患者在作手术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患的是绝症,医生和亲属都对他说只是个很简单的小手术,所以患者就信心十足、精神抖擞地与医生配合治疗,结果他又从黄泉路上折回来了。但是如果患者在手术之前就知道自己患了绝症,他的精神(心理)就垮了,那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了。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的精神(心理)力量对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气功研究专家张洪林先生用现代科学语言对气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气功是使用自我暗示为主的方法,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状态(即所谓入静),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趋向协调,甚至使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类自我身心锻炼方法。”笔直认为这个定义下得是比较科学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定义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气功的本质,练气功的实质就是通过自我心理暗示练精神。现在已经不难理解,人若一出门就迎面看到屋角、烟囱、高塔等物,人的心里就会产生别扭的不舒畅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精神(心理),人的精神(心理)不好就会得病。
现代科学证明,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人的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若长期处于不佳,人就会生病。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能给人带来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地方,其风水就好,反之则不佳。现在外出旅游已经成为城里人的一个消费热点。长途跋涉旅游,吃不好,睡不好,身体异常疲惫,但精神(心理状态)却很好,所以人们乐此不疲。在环境污染异常严重的城市中的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人们从楼房的家中到楼房的办公室(或车间),又从楼房的办公室(或车间)回到楼房的家中,忙忙碌碌一天,看到的只是没有生命的水泥墙壁、家具、办公用品(或机器),感受到的只是残酷的职业竞争带来的种种苦恼和压力,久而久之,人的精神(心理)就会处于一种不佳的状态。人的审美观既有阶级性的一部分,也有无阶级性的另一部分。不管是何阶级、阶层的人,都会对清新的空气、秀丽的青山绿水、悦耳的鸟鸣声等旖旎的自然风光产生美的感受,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现在不难看出,人们长途跋涉旅游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心理状态。紧张、抑郁、愤懑等不良心理情绪,会被旖旎的自然风光荡涤得干干净净。旅游回来以后,人们会在一种新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工作和生活。
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九龙涧的“自然、古朴、幽雅、怪奇”自然景色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而它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风水宝地。
通过上面的科学的分析,大家已经不难看出,九龙涧的确是一块难得的旅游度假的风水宝地。
既然九龙涧是块风水宝地,为什么后来这里没有形成村落呢?笔者因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这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原始社会的原始人以森林为生,所以这里有原始人定居。但后来的人主要以耕种为生,这里没有供耕种的大面积的平坦的土地,而其附近供耕种的大面积的平坦的土地却很多,所以后人就在九龙涧周围的平坦之地立村定居了。就像其它的一些保留了大自然天然的风貌的旅游景点一样,正是因为以前交通不便,所以才没有大批人类定居,所以才留下了宝贵的自然景观。其二,受到了后来的风水学的副作用的影响。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之交到先秦发展起来的相地术,包含着先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所以有的先人看好这九龙涧,才在这里挖洞定居。但随着《易经》的产生,后来的风水学就被一些方士与占卜、“神灵”、宅主“命相”、“黄道吉日”和方位理气等穿凿附会、荒诞不经的观念结合,乃显出更多迷信色彩。后来的相地术认为,有神之地只能敬之,只能暂居敬神,不能与神长期共居一地,否则就会受到神的惩罚。九龙涧历来被认为是应龙和他的九个儿子的地盘,所以后来很多看好此地风水的人只是来此旅居或暂居,但不敢久居与应龙争高下。
后来一些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现代科学理论研究风水的人看好了九龙涧,要求来此建房居住,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保护九龙涧的自然环境,没有批准。所以才保留下来这块难得的旅游度假的风水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