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二十三第8-16怪

第八怪——他主张人皆平等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他的“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属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这对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提供了理论武器。正因如此,孔子的理论符合了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所以自汉代以来的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理论作为有效的统治工具,孔子也因此被尊为“圣人”。而板桥却不把孔老夫子放在眼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胆地提出了人权平等的观点。板桥论曰:“人们都是皇帝尧舜之子孙,不管是王侯、婢妾、皂隶,都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

板桥的人皆平等的观点,在其教子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中云:“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食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离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这段话是告诫其弟弟一定要把佣人的子女与自己的儿女平等对待。

事实上,在封建专制社会,板桥的人皆平等的观点不可能被社会接受,社会中的人权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于是他只能将心里的愤慨发泄在诗画中。如,板桥在《题画峤壁兰图》一画上题诗道:“峤壁兰垂万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是为何?”画面左上角是大面积的悬崖,陡峭峻险,悬崖石缝间画兰五从。诗借生长在高山上和山脚下的兰花均受大自然的雨露润泽,但却有高下之分,寓意人间的诸多不平等现象。他还在《潍县竹枝词》第六首诗中写道:“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绕市空。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该诗描述了富有的“财东”吃硕大而肉美的鱼,是建筑在受压迫的食不果腹的佃户、伙计的痛苦之上的,该诗在平铺直叙中道出了板桥对人世间不平等的感慨。他在《潍县竹枝词》的第二十九首诗中写道:“东家贫儿西家仆,西家歌舞东家哭。骨肉分离只一墙,听他笞骂由他辱。”该诗写一个院墙而分两个贫富悬殊的家庭,悲欢迥异,对比强烈,板桥通过描述贫富对比尖锐的场面,表示了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强烈愤慨。诚然,板桥不是人权论者,但却是清醒的唯物主义者。通过这几首诗已经不难看出,他对人权不平等的冷酷现实的准确把握,离人权论只有一步之遥了。

板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下层官员,能冲破儒家思想的羁绊,大胆地提出“人皆平等”的观点,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第九怪——他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作为二百多年前处于封建社会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郑板桥,他像起他的读书人一样,从小接受的是儒家学教。笔者认为,板桥的难能可贵之处是他批判地接受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又创造了自己的学说。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得力的继承和发展人,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主张“行仁政”,他的人正学说的内容是“省刑法,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这就是以民为本的“王道”。他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对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的意思是说,真正能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他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这些主张无疑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但他既强调王政以民为本,却又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臣室……”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所以他竟然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他不但把劳心和劳力对立起来,而且强分高低贵贱,为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制造借口,因而他的这些话成了后来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的治国“名言”。这就不难看出儒家学说的矛盾性和虚伪性。

郑板桥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吸收了儒家学说的民本主义精华,而抛弃其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糟粕,得出了“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英明论断。

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是为最贵,而人反不重乎?”

板桥大胆而明确地提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是对儒家学说的批判。在漫长的历代封建社会中养活天下人的农夫们一直是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受歧视。而郑板桥却一反这些错误观点,对农夫所起的伟大作用做出了充分肯定。板桥把农夫的地位提得如此之高,这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他们说板桥是怪人。但今天看来,板桥的这个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正好吻合……

 

第十怪——他对教育有独到的高见

作为当教师多年的板桥,对教育有独到的高见。

板桥对教育独到的高见首先表现在正确地对待老师。怎样尊师?尊师有何意义?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择师是件难事,必须经过审察,然后择定。一旦择定了,便当尊之敬之。要尊敬老师,首先对老师有正确的看法,所请老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老师有长处也有短处,学生当学老师之长,补己所短,不可“或暗笑其非,或明指其误”,否则,“为师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这是最大的害处。如果必须更换老师,也必须在聘期满之后,在聘期内要“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在如何教育下一代方面板桥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概而言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谆谆教导其弟子要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礼貌待人。二是,注意品德教育。要求学生要养成勤谨、忠厚、正直、善良、好客的良好习惯。三是,要求学生端正学习目的。他主张读书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要把读书为了升官发财为唯一目的。四是,要求学生学习要用功,不能懈怠。五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注意方法。要有重点地反复读、仔细读,深刻领会文章的微言精意。六是,要求学生不能有骄傲情绪,必须谦虚。

在板桥的很多诗词中对富家子弟,由于教子无方走向歧途给予了无情地揭露。如,他在《潍县竹枝词》第二首诗中写道:“斗鸡走狗自年年,只爱风流不爱钱。博进已赊三十万,青楼犹伴每人眠。”该诗痛斥了富家纨绔子弟不务正业,赌博嫖娼,纵情淫乐的丑恶现象。他在第三十首诗中写道:“莫怨诗书发迹迟,近来风俗笑文辞。高门大舍聪明子,化作朱颜市井儿。”该诗是板桥在潍县目睹富家子弟,由于受世俗的影响,不学无术,不明事理,不务正业,沦为市井而赋。目的是贬时习,挽颓风,弘扬文事。他在第三十一首诗中写道:“百岁辛勤貌可哀,养儿娇纵不成材,骰盆博局开门去,待得三更径不回。”该诗是说富贵人家由于娇纵儿子,从而使儿子年纪轻轻便走上了赌博的邪路,结果把富家祖祖辈辈积累的钱财输光,多么可悲可叹!以上几个例子是板桥从反面说明正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板桥独到的教育高见,对今天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振兴中华,必须真正尊师重教。

 

第十一怪——他大力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康雍乾),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正确处理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关系,要求正确处理农业内部粮食与经济作物之间的关系,但是雍正、乾隆墨守历朝历代的重农抑末的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绝对对立起来,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雍正、乾隆的政策使工农商业的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实质上也最终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板桥大半生住在扬州,扬州是当时中国发达的经济中心之一,是中国盐、布、麻、茶的著名集散地,商业、手工业都十分发达。板桥在那里耳濡目染,较快地接受了商品经济意识,他认为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且会促进农业的发展。板桥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他在潍县也极为重视工业和商业,为鼓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重大措施,对于他无能为力解决的问题,只好以诗给予揭露和批判。

潍县地处齐鲁腹地,北临渤海,南依沂蒙山脉,交通方便,历史悠久,文事昌盛,手工业发达。板桥已经深刻认识到潍县是齐鲁商业中心之一,为此,他的《潍县竹枝词》第一首诗就对潍县的繁荣给予了很高评价:“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东莱达济西。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潍县沿海产盐,县城境属平原,黍谷麦穗、盐麻桑蚕极丰,手工业发达,加之交通四通八达,所以来潍经商之人颇多,但板桥发现一些官吏纠合“行头”、“经纪”欺行霸市,从中渔暴利,坑害小商小贩,破坏正常的商品交易秩序,影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此,他在《潍县竹枝词》第二十五首诗中云:“行盐原是靠商人,奈何商人又赤贫。私卖怕官官卖绝,海边饿灶化怨磷。”这首诗揭露了官吏盐务的官吏欺压小盐商的罪恶行径。在第二十七首诗中云:“行头攫得百钱文,烂肉烧肠浊酒醺。到得来朝无理料,又寻瞎帐闹纷纷。”该诗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丑恶现象,诗中对乡里作恶的“行头”欺负小商小贩的行径,入木三分地给以鞭笞和揭露。板桥在《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文》中则表明了他对烟草经营管理的主张。乾隆十四年,一些经营黄烟的小商小贩主动捐钱修城墙,板桥非常赏识这些小商小贩的义举,于是就撰写了该碑文,刻石立在城隍庙内,严禁经纪盘剥的行径。其文曰:“……查潍县烟叶行本无经纪,而本县莅任以来,求充烟牙者之秤着不一而足,一概斥而挥之,以本微利薄之故,况今有功于一县……如有再妄敢私牙与禀求作经纪者,制备文明观,重责重罚不贷!”板桥作为一县之尊,赏罚严明,体恤穷人,兴行义举,维护商品交易秩序的做法,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通过板桥对小商人的赞美,也可以看出他对商业的重视。他在《潍县竹枝词》第二十二首诗中写道:“腌猪滴血满城红,南贩姑苏北冀中。纵使千金夸利益,刀头富贵梃头雄。”该书描述潍县富饶,肉食品业兴旺,从业者南北贩运,获利颇丰,成为笑傲世人的暴发户。该诗虽然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屠夫的小市民心理,但也深含板桥的善意、真诚的赞美。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虽然当朝不重视工商业,但作为七品知县的板桥却看到了发展工业和商业的重要性,并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若没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胆识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第十二怪——他主张婚姻自主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男女婚姻都是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就是不孝,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没有爱情的婚姻葬送了无数男女的幸福、自由,甚至生命。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不可胜数。追求个性自由的郑板桥也追求个性解放的婚姻观。

从板桥的不少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对美好爱情的强烈追求和怀恋。如,他在《踏莎行·无题》一词中怀念道:“中表姻亲,诗文情愫,十年幼小娇相护。不须燕子引行人。画堂得到重重户。颠倒思量,朦胧劫数。藕丝不断莲心苦,分明一见消魂,却愁不到消魂处。”在《贺新郎·赠王一姐》一词中深情怀念道:“竹马相过日,还记汝云智能鬟覆颈,胭脂点额,阿母扶携翁负背,幻作儿郎妆饰,小则小寸心怜惜,放学归来犹未晚,向红楼存问春消息,问我素,画眉笔。二十年湖海长为客,都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形迹!回首当年娇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颜赤,只此意,最难得。”这两首词极其细腻地写出了小男小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动人情愫。这里的“中表姻亲”很可能就是那位姓王的表姐,而那少年正是板桥自己。不幸的是,美好迷人的初恋,葬送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朦胧劫数”之中,“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二十年湖海长为客”依然“颠倒思量”、依然“藕丝不断莲心苦”,正是所谓真情难得,真情难忘!尽管重逢更难过,却又盼着重逢:“分明一见消魂,却愁不到消魂处。”这里写旧情索怀牵心的重重矛盾,何等传神,何等真切!

板桥在《书七绝十五首长卷》中有一首诗写道:“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屋盖,门前一枝紫荆花。”这是一首色彩艳丽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诗作。板桥通过写景影射民间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向往,转折得宜,韵味隽永,表达了板桥对美好的纯真的爱情的赞美。

板桥在《板桥偶记》中记述了他和饶五娘戏剧性的结合,颇具才子佳人艳遇传奇色彩,这也可以算是他追求纯真爱情的一个硕果。

在潍坊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个板桥怪断尼僧风流案的逸事。说得的是,有一对尼僧在野外媾和,被一乡绅捉住送到县衙。常人野外媾和就是大逆不道了,尼僧野外媾和就是罪责难逃。但当板桥了解到尼僧原本相爱,尼僧双方的父母在大灾中皆饿死,少男少女为了活命,才不得不遁入空门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判决:僧尼苟合,情有可原,判其还俗,结为夫妇。还当堂吟打油诗一首:

一半葫芦一半瓢,

合来一处好成祧。

从今入定风规寂,

此后敲门月影邀。

鸟性悦时空即色,

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

记取当年郑板桥。

板桥怪断尼僧风流案的逸事,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板桥支持婚姻自主。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板桥,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还大胆追求个性解放的婚姻观,这也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三怪——他对戏剧的作用有独到的见解

原来的潍县城隍庙没有演剧楼,而板桥主持重修城隍庙时却特地增加了一个演剧楼。难道神仙爱看戏吗?事实上,板桥把城隍庙当作了一个用戏剧教育人的场所,因为他认为戏剧是教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戏剧“有功于世不少”。在无神论者板桥的眼里,城隍庙就是戏剧院。

板桥《潍县新修城隍庙碑记》中写道:“新立演剧楼一所,费及千金,不且多事乎哉?岂有神而好戏者乎?是又不然,《曹娥碑》云:‘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则歌舞迎神,古人已累有之矣。诗云:‘琴瑟击鼓,以迓田祖。’夫田果有祖,田祖果爱琴瑟,谁则闻知?不过因人心之报称,以致其重叠爱媚于尔大神尔。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娱之哉!况金元院本,演古劝今,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欢喜悲号,其有功于世不少。至于鄙俚之私,情欲之昵,直可置可弗论耳。则演剧之楼,亦不为多事也。”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说:在祭祀城隍神的地方建演剧楼,花费了很多钱,是不是多此一举之事?难道城隍神还喜欢看戏吗?不是这样的,东汉的《曹娥碑》上说:“曹娥的父亲曹盱能按照节拍歌舞来娱乐神灵。”用歌舞迎接神自古以来就有了,《诗经》中记载着人们弹着琴瑟、敲着鼓迎接农神田祖的事。如果田地真的有祖宗的话,谁会知道农神田祖是不是真的爱好歌舞?只不过是人的心里想着报答而已。为了报答以至于历史绵久的娱神,以此向神献媚罢了。演金、元时代的好的剧本,演古戏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当代人,这些好的戏曲刻划肖妙传神,情节感人,以至于令人激情昂扬,大喜大悲。因为这些好的戏曲达到了教育当代人的目的,所以有功于当代。至于在剧情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陋习及色情的糟粕,只要不影响大局,便不要去理它。由此看出,修城隍庙而又建戏楼,是以娱神为名,借助戏曲教育当代人是实。人们先造出神,后娱神,沿古就习,报恩施爱,这对神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揶揄嘲笑!

板桥还在城隍庙题了两幅对联,我认为这两幅对联正好是他对戏剧内容要求的一个补充。一联是:“切齿漫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剧终头。”此联意是说,演员表演的悲壮哀戚的剧情,使观众情绪激越高昂,悲愤得咬牙切齿,深深地沉浸入剧情中,在这种特定的气氛中,编演者却为了吊观众胃口,作为上半部打住。观众情绪得不到平衡,着急地等待着看下半部的结局。我国传统戏剧的结局一般采取以恶得罚、善得好报、喜庆团圆、大快民心为结局,这样观众可得到善美完满的满足。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告诫人们要演档次高、剧情吸人,有教育意义的戏剧。另一幅对联是:“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此联的意思是说,演奏古代传统的美妙声乐,使人们遥想古代怡然乐庆的场面,表演和演奏古代一些歌舞乐曲,不要向后代演一些淫荡下流的曲目。

因此可见,重修城隍庙而花巨资增盖戏楼,娱神为名,以健康的戏剧教育人是实。板桥对戏剧作用和要求的高见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第十四怪——他反对读书做官论

《论语·子张篇》曰:“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把“学而优则仕”作为刻苦读书的目标和动力,作为光宗耀祖的途径,因而又演化出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功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名言”。郑板桥却反其道而行之,却十分坚决地反对读书做官论。他认为读书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明理、做个好人和获得学问,科举做官倒在其次。

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对“读书为了做官发财”的观点进行了直言不讳地批判。他说:“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置多天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没个好结果。

读书不是“为做官发财”,那是为什么呢?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又说:“凡人读书,愿拿不定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大家已经不难看出,板桥的观点是:读书的重要目的是要明理、做个好人和获得学问,科举做官倒在其次。

在二百多年前的郑板桥能大胆地提出“反对读书做官论”的观点,没有足够的勇气是不可能的。他的这个观点,对那些沉醉于科举求官的书呆子来说,当然是十分地“怪”了!

 

第十五怪——他对封建专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板桥在《瑞鹤仙·帝王家》中说:“到如今故纸纷纷,何限秦头汉未?”他的意思是说,人间一切祸乱的根源都是帝王的家天下,帝王们为改朝换代争权夺利,争城夺地,草菅人命,给社会制造了数不清的灾难,这就把历代帝王“救民于水火”的伪善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高度发展并越来越表现出其腐朽性和反动性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曾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束缚和打击,发展极其缓慢。可以说板桥是以政治家的风度描述了明、清两朝腐朽的共同特点。因而他在诗词中对封建专制下的暴政进行了无情地揭露。

板桥在《悍吏》一诗中对贪婪的赃官的横征暴敛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他写道:“县官编订图甲,焊吏入村捉鹅鸭。县官养老赐帛肉,悍吏沿村括稻谷。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长官好善民已愁,况以不善司民牧。山田苦旱生草菅,水稻浪阔声潺潺。圣主深仁发天使,悍吏贪勒为刁奸。索捕汹汹虎而翼,叫呼楚挞无宁刻。村中杀鸡忙作食,前村后村已平息。呜呼长吏定不知,知而故纵非人为。”可见,“明君”之下的“清官”是多么的贪婪!多么的凶狠!多么的肆无忌惮!“盛世”之下是多么的荒唐!多么黑暗!多么的龌龊不堪!“太平”之下的人民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悲惨!

板桥在《私刑恶》中则揭露了贪官污吏为搜刮民脂民膏,滥用酷刑残害人命的暴行。他写道:“自魏忠贤拷掠群贤,淫具百出,其遗毒犹在人间……官刑不敌私刑恶,院吏掾人如豕搏,斩筋抉髓剔毛发,督盗搜赃例苛虐。吼声突地无人色,忽漫无声四肢直,游魂荡漾不得死,婉转回苏天地黑。本因冻馁迫为非,又值奸刁取自肥,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累累妻女小儿童,拘囚系械网一空,牵累无辜十七八,夜来锁得邻家翁。邻家老翁年七十,白梃厅椎敲更急。雷霆收声怯吏威,云昏雨黑苍天泣。”可见,“仁政”之下的官吏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惨无人道!《私刑恶》比《破蛇者说》更直接、更了当、更深刻地将暴政揭露地一览无余!《大清律》除沿用唐、明律无刑:笞、杖、徙、流,但徙、流需加杖。此外,还有“总徙四年”、“准徙五年”、“安置”、“迁徙”、“枷号”、“充军”以及枭首、戳食、凌迟等残酷刑罚。皇帝提倡酷刑,那么贪官污吏们为了榨取人民的血汗又变本加厉地发明了比酷刑更残酷的私刑。不难看出,板桥已经对《大清律》的残酷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板桥还把矛头毫不留情地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天子。他在七古《长千里》中写道:“缫丝织绣家家事,金凤银龙贡天子……机上男儿百巧民,单衫布褐不遮身,;中原百岁无征战,免荷干戈甘愿贫。”织布的能工巧匠把织出的“金凤银龙”进贡给了朝廷,但自己却过着衣不遮体的生活……

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板桥竟敢如此锋芒毕露,对封建专制暴政进行猛烈抨击,没有忘我的英雄气概,怕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的。

 

第十六怪——他对被剥削的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板桥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40岁之前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艰辛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下层人民的苦难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之心,即时为官以后也是如此。

板桥对被剥削的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首先体现在他为了救灾民于水火,敢冒掉“顶子”的风险。乾隆十年(1745年)农历七月十九日,潍县北的渤海发生了一场罕见的海啸,狂涛恶浪不知毁坏了多少粮田、村庄。海水倒灌,又引起潍河洪水泛滥,致使瘟疫流行。第二年八月开始又出现了罕见的旱情,庄稼颗粒无收,因而潍县出现了“人相食,斗粟值钱千百”的悲惨景象。潍县县令、无锡人士秦甸,觉得无力回天,就以年迈为由辞官告老还乡。所以54岁的郑板桥授命于危难之际,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来到了多灾多难的潍县,继任县令。板桥来到潍县,了解了灾情后,立即采取“先斩后奏”的方式,未经上批,开官仓赈灾,救灾民于水火。按当时的清律未经上级批准,擅自开官仓是大罪。板桥为了拯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潍县百姓,在关键时候不顾个人的安危和前程,表现出了顶天立地的凛然风骨。一般的把自己的乌纱帽看得高于一切的封建官僚是决不会为了灾民冒风险的。

板桥的许多诗词表现出了他对被剥削的人民的同情。板桥在潍县写的《逃荒行》和《思归行》是他对被剥削的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典型之作。他在《逃荒行》中写道:“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他在《思归行》中写道:“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板桥的这两首诗如实地记载了潍县在大灾时的悲惨凄凉之状,令人不忍卒读。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的封建官僚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的。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中大丞括》中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语言恳切,意境深远,读其诗如见其人……

不难看出,板桥对被剥削的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是真挚的,是热烈的。他的这种高尚的情感,对那些不顾人民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封建官僚来说是不理解的,他们能不说板桥怪吗?

本页关键词:郑板桥轶事 扬州八怪 难得糊涂 诗书画三绝 清代文化名人 清代清官 三绝碑 潍县新修城隍庙碑记 郑板桥在范县 郑板桥在潍县 名人轶事

继续浏览第17-23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