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二十三第17-23怪

 

第十七怪——他对剥削者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强烈的愤慨

板桥在对被剥削的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的同时,对剥削者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强烈的愤慨。他把这种愤慨化于笔端而随意挥洒。

板桥在《潍县竹枝词》第二首诗中写道:“斗鸡走狗自年年,只爱风流不爱钱。博进已赊三十万,青楼犹伴每人眠。”该诗痛斥了富家纨绔子弟不务正业,赌博嫖娼,纵情淫乐的丑恶现象。第四首诗写道:“四面山光树木深,良田美产贵万金。呼卢一夜烧红蜡,割尽膏腴不挂心。”呼卢:卢——古代赌具上的一种色彩;呼卢即赌博。该诗进一步揭露了夫家弟子狂嫖滥赌的恶习。第十八首诗写道:“射罢黄羊猎罢山,雕弓挂在老松间。帐中袅袅闻吹笛,新买吴姬号小蛮。”猎罢山:指在山中打猎完毕。吴:在此指苏州;吴姬:苏州歌姬。该诗描述了官宦富豪在潍县南部山岭射猎、狎妓歌舞、行乐冶游的荒淫腐化生活,透露出板桥对这种行径的深深的憎恶和鄙视的情感。第五首诗写道:“豪家风气好栽花,洋菊样桃倍口夸。昨夜胶州新送到,一盆红艳宝珠茶。”该诗描述了富豪家争奇斗胜的俗习,早上需要一盆花,晚上就从200里外的胶州弄来。诗句虽然平铺直叙,但很含蓄,讽刺之意,溢于言外。

剥削者的人生哲学就是及时行乐,而板桥却表示愤慨,剥削者怎么不会认为板桥怪呢?

 

第十八怪——他为封建社会的地位低下的妇女鸣不平

上千年的封建礼教把妇女的地位降到了悲惨的境地,妇女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有时仅仅是男人的特殊玩物。为此,板桥为封建社会的地位低下的妇女们鸣不平。

一个人童年经历的事情常常终生难忘,而且对未来的性格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板桥三岁丧母,继续给板桥母爱的是乳母费氏和继母郝氏,他们都待板桥如亲生儿子,这就使板桥从小看了中国妇女身上的勤劳善良的美德,这对板桥妇女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乳母死后,他在《乳母诗》中对慈善的乳母的高尚美德给予了高度赞扬,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乳母养育之恩的真挚的感激之情。

板桥在许多诗词中为封建社会的地位低下的妇女鸣不平。他在《铜雀台》中写道:“铜雀台,十丈起,挂秋星,压寒水。漳河支流去不已,曹氏风流亦可喜。西陵松柏是新栽,松下美人皆旧妓。当年供奉本无情,死后安能强哭声。穗帏八尺崔歌舞,懒慢盘鸦鬓不成,若教买履分香后,尽放民间作佳偶。他日都梁自捡烧,回首君恩泪沾袖。”在这首诗中,板桥对曹操死后,仍然让歌姬作“活殉”的惨无人道的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被作为殉葬品的妇女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板桥在《莫为》一诗中写道:“莫为甄妃感寂寞,袁曹宠幸旧曾饶。周郎早逝孙郎夭,肠断江东大小乔。”在这首诗中板桥为周瑜、孙权早逝,致使二乔活活孀守而愤愤不平。板桥在《七夕》中写道:“天上人间尽苦幸,飞桥斜度水粼粼。一年一会多离隔,好把牛郎觑得真。漏尽星飞顷别离,细将长夜说相思。明年又有新愁恨,不得重提旧怨词。”在这首诗中板桥为牛郎、织女暂逢久别而表示惋惜。另外,在《落花》一诗中板桥还为风尘女子因色衰遭人遗弃而哀伤,他在《恶姑》一诗中对幼妇的悲惨命运表示了强烈的愤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上至高官下至平民中的男人,对妇女的低下地位,都习以为常,都觉得合情合理,但板桥却偏偏为妇女们鸣不平,所以男人们就不理解板桥了……

 

第十九怪——他对孤儿给予无限的怜悯

板桥不仅为封建社会的地位低下的妇女鸣不平,而且对孤儿给予无限的怜悯。板桥的这种强烈的同情心的产生与其幼年丧母有一定联系。

在板桥的作品中,有三首长诗,专写孤儿的悲惨命运。板桥在《抚孤行》中写年轻的寡妇为支付孤儿的学费,只得长夜在灯下不停地缝织。板桥在《孤儿行》中写寄养在叔父家的孤儿,啃弃骨、喝剩汤、夜宿柴房,战战兢兢地供“亲人”指使,却仍然时时刻刻有打骂等待他。板桥在《后孤儿行》中写十岁丧父的孤儿,命运更加悲惨:收养他的岳父希望他落水而死……孤儿在流浪途中,被强盗胁迫,案发后,问官本想予以宽释。但其岳父却贿赂问官,可怜的孤儿终于跟众强盗一起就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板桥的孤儿《三行》,论感情之深痛浓烈,状写之悲惨凄切,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实属罕见。《三行》不仅表达了板桥对孤儿给予无限的怜悯之情,而且也是对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的无情揭露。

如果说《三行》是板桥表现了对孤儿深切同情的话,那么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的心中则体现了他对孤儿的关怀。他说:“特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无父无母孤儿,村中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务在金尽而止。”看见,板桥对穷人,特别是对孤儿的解囊是何等慷慨!

许许多多的人的人生哲学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而并不富有的板桥却把自己的“工资”慷慨地全部救济了穷人,特别是孤儿……

 

第二十怪——他虽位卑但志向远大

几乎所有的封建官僚都是以搜刮民财为目的,有的表面上装作勤政,而实质上是为了再高升,再搜刮更多的民财。而板桥为官是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是为了兴利革弊、救时济世。

从板桥对鄂尔泰的赞美和怀念之词中可以看出,他想成为“鄂尔泰式的政治家”,以实现他的兴利革弊、救时济世的政治理想。鄂尔泰是清朝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虽然怀有奇才,但没有得到康熙的重用,后来已经42岁的他知遇雍正,才得到提拔重用,才得以充分施展才华,为雍正改革弊政做出了重大贡献。乾隆年间位总理事务军机大臣,乾隆十年卒。板桥在听到鄂尔泰辞世的消息后,沉痛地写下了《挽老师鄂太傅五首》。鄂尔泰曾经多次秉公主持会试,选拔了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板桥会考中进士时,是鄂尔泰为主考,故称其老师。板桥在第一首诗中写道:“西华门外草萋萋,白塔金鳌树影迷,北头有光清漏肃,三台无力晓云低。上方乙夜调丹药,七校春风送紫泥。其奈巫阳下霄汉,钧天有诏意先赍。”该是形容鄂尔泰致死,使日月失色,惊天动地。可见板桥非常崇敬鄂尔泰。在第二首诗中写道:“松苍桧老日华东,铃索凄清澹晓风。遗草不曾归太师,嘉谟只是告深宫。河山有象心难画,周召无模趣则同。应向九天陪列圣,赤虬骑在白云中。”该是颂扬鄂尔泰忠君报国,可以与周代扶国安邦的名贤周公旦和邵公相比,功在人间,死后应列入仙班。在第三首诗中颂扬鄂尔泰生前在一些边陲地方任官治理的功绩。在第四首诗中歌颂了鄂尔泰的丰功伟绩,并将历史上功勋卓著的贤臣王佐、诸葛亮、郭子仪来比鄂尔泰。第五首诗表达了对鄂尔泰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桥还在一些诗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如,他在《自咏》一诗中写道:“潍县三年范五年,山东老吏我居先。一阶未进真藏拙,只字无求幸免赚。春雨长堤行麦垄,秋风古庙闻瓜田。村家留醉归来晚,灯火千家望不眠。”该是表明板桥久绊小小七品任上,不能实现自己为民兴利革弊、救时济世的宏大政治抱负,而只能将精力消耗在田园瓜舍、道院古庙中。他在《书七绝十五首长卷》的第十五首诗中写道:“自有仙才人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画师。”这是一首板桥的自况诗,自己怀高才而得不到重用,所以他想,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没法实现,不如回归田园,过隐居读书生活。

板桥虽然才华出众,但却不被重用,也不是偶然现象。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自古就是“乱世时代英雄辈出,和平年景小人得志”……

 

第二十一怪——他难得糊涂

板桥于乾隆十六年(59岁时)写下了著名的匾额:难得糊涂。他又对这四个字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幅匾额,笔画多端,从横驰骋,随意挥洒,妙趣横生,雄浑峭拔,金石味浓郁,是他的炉火纯青的“六分半书”。其意高深,令人回味无穷。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四个字的评价贬褒不一,很多人认为这是板桥遁世苟安思想的体现,更有很多“看破红尘”者把它当作玩世不恭的座右铭,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笔者认为,板桥的“难得糊涂”不仅不是遁世苟安,恰恰相反,正说明了板桥高洁的处世观。他写这个匾时,已经在官场上熬了十一年了,官场的黑暗、仕途的艰险、政治的腐败使他深刻认识到,作一个“得志泽加于民”的清官很难,让他作一个随波逐流的昏官也很难。对一个本来立世清醒的人,让他夹着尾巴、压抑性情、泯灭个性做个糊涂人更难。所以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言外之意,让他做个糊涂人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对于一个立世清醒的人来说,应该怎样处世呢?他的观点是,在不违反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违反良心的前提下,可以在某些非原则的事情上做适当的让步。也就是说,丧失良心,做内疚不安的事情不能干,于是他说:“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另外,“聪明难”还是板桥向世俗的强烈抗议,正如鲁迅先生在《淮风月谈,难得糊涂》一文中写道的:“因为有人谈起篆字,我倒记起郑板桥有一块图章,刻的‘难得糊涂’。那四个字刻的叉手叉脚的,颇能表现一点名士的牢骚起。”如果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板桥真的糊涂了,那么一年后他也就不至于被罢官还乡了。当个糊涂官,官运肯定还会长久一些,而且将会是“荣归故里”的结局。

板桥的“难得糊涂”还包含着深奥的哲学含义。他认为处理问题必须抓大局,抓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放一着,退一步”。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将很难把事情办好。板桥崇敬的政治家鄂尔泰就主张要明辨大是大非,为政要抓纲要,处理问题要以大局为重,因而他说:“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糊涂。”显而易见,不能不说板桥的“糊涂”观受到了鄂尔泰的“糊涂”观的影响。

笔者对“难得糊涂”的拙见未必正确,仅供读者参考。

 

第二十二怪——放声高歌扔乌纱

对一般的迷恋仕途的封建官僚来说,一旦被罢官,便会垂头丧气,悲哀绵绵。然而板桥被罢官却如释重负,放声高歌。

板桥于乾隆十七年秋被罢官,在他的好友潍县名士郭伦升的挽留下,在潍县度过了一个冬天,于第二年春返回扬州。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罢官作》:“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他还写下了《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洒洒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板桥没了乌纱,却如鱼得水,放声高歌,潇洒而归。

为什么板桥被罢官,不但不悲,反而放声高歌呢?因为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仕途的艰险、政治的腐败,他早已经预感像他这样的清官早晚是被罢官,所以他早已对官场十分厌倦。他在《书七绝十五首长卷》的第十二首诗中写道:“裴相共鸣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该诗以历史上的名臣贤相的沉浮,言官场险恶,不如放浪江湖,逍遥自在。他在《书七绝十五首长卷》的第十五首诗中写道:“自有仙才人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画师。”这是一首板桥的自况诗,自己怀高才而得不到重用,所以他想,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没法实现,不如回归田园,过隐居读书生活。他在《青玉案·宦况》一词中写道:“十年盖破黄稠被,历尽遍,官滋味。雨过槐厅天似水,正宜泼茗,正宜开酿,又是文书累。坐曹一片吆呼啐,衙子催人妆傀儡,束吏平情然也未?酒阑烛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该词与前面的两首诗都写于在潍县的第六个年头,即被罢官的前一年。该词是说,板桥已经对腐败的官场没有希望了,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也逐渐烟消云散了……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板桥弃官归隐的思想已经十分坚定,尽管内心深处仍残留着一丝苦涩与不平。

正是因为板桥在被罢官的前一年已经十分厌倦了仕途,所以他才会放声高歌扔乌纱。这种心态是那些以权谋私的封建官僚所不能理解的……

 

第二十三怪——他对潍县及潍县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对于一般的搜刮民脂民膏的封建官僚来说,他们是为官一任,祸害一方,走到那里贪到那里,也臭到那里,也就是把仇恨的种子播到那里,所以这样的贪官污吏不会对任何地方的人民产生感情的。而板桥却与他们迥然不同,他为政清廉,泽加于民,所以赢得了潍县人民对他的爱戴,同样他对潍县及潍县人民也怀有深厚的感情。

从他对潍县及潍县民俗的一些赞美之词中可以看出他对潍县及潍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他在《潍县竹枝词》中的第一首诗就对潍县的繁荣给予了很高评价:“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板桥在该诗中满怀喜悦之情描述潍县的夜间,酒楼歌榭灯火辉煌,漫曲清唱,歌舞盛宴,通宵达旦的夜生活盛况。第十二首诗写道:“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东莱达济西。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该诗描述了潍县经济繁荣的情状。第十首诗写道:“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该诗描绘了潍县的旖旎风光和田家闲散安逸的生活:春木茂密,树阴相连,溪水蜿蜒,潺潺而汩,潍县人民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境界幽深,情景交融,给人一种静穆、淡泊自然轻快的感受。第十一首诗写道:“集散人归掩市门,市楼灯火定黄昏。白两河水无情甚,不肯停留尽夜奔。”该诗描述潍县风土人情,集市风俗。在描写淳厚民风的隽永轻慢词句中,以状物寓含深奥的哲理。第十五首诗写道:“北洼深处好拿鱼,淡荡春风二月初。河水尽开冰尽化,家家网罟曝村墟。”该诗描述潍县北部沿海地区渔家的悠然生活,语句平实中见奇峭,富有空灵隽永之韵味。第十六诗写道:“秋风荻苇路湾环,钓叟潜藏乱草间,忽漫鹭鸶惊起处,一痕青雪上西山。”该诗描写了潍县东部的风景旖旎的九龙涧老者垂钓的画面。第三十三诗中写道:“马思南北是山田,石块沙窝不值钱。待到三分秋家熟,大家欢喜说丰年。”“马思”即现在的潍坊市坊子区荆山洼镇的马司岭一带的地域。该诗以喜悦的心情描述潍县南部丘陵地带的农民丰收后的欢喜生活画面。板桥《潍县竹枝词》中还有一些对潍县及潍县民俗的赞美诗,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事都是板桥在潍县体察民情的有感而作,他对潍县及潍县人民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

板桥对潍县及潍县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还表现在他被罢官十载后还念念不忘潍县及潍县人民。乾隆二十八年,板桥的挚友潍县名士郭伦升千里迢迢去扬州看望他,71岁的郑板桥写下了《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升归故里》:

相思不尽又相思,

潍水春光处处迟。

隔岸桃花三十里,

鸳鸯庙接柳郎祠。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郑板桥对潍县及潍县人民的深切的怀念之情。该诗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漫话潍县春天的美丽风光和潍县人民的风俗习尚,对潍县的逸闻曲故及名胜古迹如数家珍。可见,潍县人民、潍县的山山水水及潍县的一切都已经珍藏在这位七十一岁的老人的美好记忆中……

板桥对潍县及潍县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潍县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千古难寻的才华横溢的一代清官。与板桥同时代的达官贵人不知其数,但现在的潍坊人民知道的寥寥无几,然而没有一个潍坊人不知道郑板桥……

本页关键词:郑板桥轶事 扬州八怪 难得糊涂 诗书画三绝 清代文化名人 清代清官 三绝碑 潍县新修城隍庙碑记 郑板桥在范县 郑板桥在潍县 名人轶事

继续浏览郑板桥书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