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医介绍糖尿病的主流观点概述
我不是医生,不懂医学,虽然我妈患糖尿病30多年,但是我从来没有通过网络详细了解过糖尿病。理性情绪的回归让我做出了一系列理性行为。现在我自己患糖尿病了,必须首先通过网络了解糖尿病,网搜一番,了解了西医介绍糖尿病的主流观点。
(一)、糖尿病是什么病?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我没有明确感觉到自己患了糖尿病原因有三:一是,我没有出现多食情况,40岁以后,我为了控制体重,一直是节食生活方式,饭量没有增加。二是,我出现口渴症状、大便干结症状、口臭症状,我以为是上火症状。我平常好上火,上火严重就出现口渴症状,上火严重我就在保健茶中加大蒲公英、车前草的量,多喝水,上火症状就会缓解,就会消失,这是我屡试不爽的自己治上火的方法。但是,我这次自己治上火的方法没有见效,我正准备继续加大蒲公英、车前草的量,遇上单位组织体检,查出了糖尿病。三是,我感觉体重减轻,每星期称量一次体重,体重的确在减轻,我还沾沾自喜。因为出现大便干结症状,我网购了一种通便减肥的膳食纤维素片(保健品),膳食纤维素片的通便效果的确很好,大便干结症状很快消失,所以我以为体重减轻是膳食纤维素片的减肥功效,我还多次向妻子夸耀膳食纤维素片的减肥功效。
我如实记述没有出现多食症状,我是实话实说,是为了提醒医生和常人重视我这种没有出现多食症状的特殊情况。我尊重事实,我坚信“三多一少”只是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像我这种没有出现多食症状的也肯定大有人在。
(二)、糖尿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急剧攀升,据最新流调数据显示,依据糖尿病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约有4.25亿,全球20~79岁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8.4%,男性患病率约为9.1%。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6.29亿。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2017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有1.144亿,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有30~40%,即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4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三)、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糖尿病分为三种类型:一是,1型糖尿病。少见,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病因上可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发病机制不明)。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二是,2型糖尿病。常见,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或两者兼有。我确认自己就是属于2型糖尿病。三是,特殊类型糖尿病。分为9个小类……
(四)、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不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而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
当前,除了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明确外,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尚不明确。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但是,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如果要减少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改善促进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出路。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已经发现有50多个遗传变异与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样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已经发现400多个遗传变异与2型糖尿病或高血糖发生的风险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遗传背景只是赋予个体一定程度的疾病易感性,并不足以致病,一般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多个基因异常的总体效用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环境(体外)因素
与1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不明,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环境原因之一,包括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并可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β细胞。
一些化学毒物如灭鼠剂吡甲硝苯脲等,也可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从而诱发1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等。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的最重要环境因素是导致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
3.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对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发动攻击,即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和消失并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乏。
(五)、糖尿病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使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具有与非糖尿病者同等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控制糖尿病症状,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鉴于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年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但不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不论病情轻重,都应进行饮食治疗,并尽量多地接受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必须调动患者本人和家属的积极性,方能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糖尿病综合管理的5个要点(又称“五驾马车”)包括: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检验。
1.糖尿病教育
患者及家属应尽可能多的学习、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知识,积极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谨遵医嘱进行治疗,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及能力。
2.医学营养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管理措施,旨在帮助患者制定营养计划,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定合理的总能量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3.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建议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4.血糖检验
以血糖检验为主的病情检验亦非常重要。血糖检验指标主要是空腹和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可用于评价血糖控制方案调整后短期的疗效。患者可以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在家中进行自我血糖检验。
此外,病情检验还应包括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检验,患者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血脂检查以及全面的心、肾、神经、眼底等相关检查。
(六)、糖尿病如何进行中医治疗?
有临床证据显示中药可以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与糖尿病相关的症状。中药的长期治疗是否可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和中医药的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及评估。
(七)、糖尿病能治愈吗?
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不可治愈,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预防严重危及患者健康的并发症发生为目标。
1型糖尿病必须终生依靠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2型糖尿病在尚未达到确诊的阶段,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等措施有可能使血糖恢复正常,而长期患2型糖尿病者,生活方式改善无法逆转病情,需要终生药物治疗。
糖尿病并发症也大多难以治愈,或缓慢进展,或反复发生。
(八)、糖尿病的危害性
糖尿病会引起血管和神经发生病变,而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糖尿病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①中枢神经病变会使脑的老化加快,引起老年性痴呆。②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多脏器的功能调节,引起腹泻、便秘、胃轻瘫、心动过速、低血压、尿失禁、尿潴留、阳痿、对光反射异常、多汗或少汗等一系列复杂的病变。③周围神经病变会使患者痛觉丧失,受伤或患部分疾病时无法及时发现,贻误病情。④周围血管病变会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使肢体出现溃疡甚至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使患者视力逐渐降低,直至失明。⑥糖尿病肾病会缓慢进展为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⑦糖尿病对血管的影响还会使各种心脑血管病慢性病发生风险增加。
此外,血糖升高会使感染难以治愈,使伤口难以愈合,给很多疾病治疗造成困难。而糖尿病及治疗导致血糖过高或过低,也可直接引起患者死亡。
【特别说明:该部分内容摘编于“百度健康医典”纪立农先生介绍糖尿病。纪立农先生是百度健康医典专家团成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主席、中国老年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先生介绍的是西医(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主流观点,比较全面,中规中矩。】
我看了纪立农先生的各种头衔,必须承认他是我国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的一流专家。坦率地说,我看了他介绍糖尿病,情绪很低落!很伤感!只好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虽然糖尿病无法治愈,但是药物控制好了还能活较长时间,比患某些快速恶化的不治之症侥幸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