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该文转自我的牛博博客。]

标签:知识/探索 姚有为 邪教组织 新语丝 方舟子 张功耀 何祚庥 科学 中医

 

张功耀教授悔过自新了——把方舟子、“新语丝精英”和他的学生当猴耍

姚有为

 

我今天发现了一个匿名“张功耀的学生”的人在《评张功耀博导的《我的身体很好》(一)》的后面留了这样一则评论:“姚先生,张功耀教授主要是研究科学技术史和自然辩证法的,所以他不清楚道阿司匹林的药效不算是什么奇怪事,这很正常,就像你不了解科学技术史一样,就像你对汉语发展历史不了解一样。姚先生,你要是不服,我向你推荐张功耀教授批判中医的两篇新文章:《中医没有精华》、《对余秋雨先生为中国科技史新增两项发明的评论》,这两篇文章都在《新语丝.中医骗子》栏目中。你要是有能耐,那就再批这两篇文章。我想,你是不敢批这两篇文章的,你与一个博士生导师叫板,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表现,请原谅我的直言不讳。”我看了张功耀教授的《中医没有精华》这篇文章之后,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发现张功耀教授悔过自新了——把方舟子、“新语丝精英”和他的学生当猴耍。为了表扬一下张功耀博导,也为了让世人了解张博导悔过自新的具体表现,所以我决定写一篇小文章。

 

中医没有精华

张功耀

 

 “精华”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很少有人用。1979年版的《辞源》甚至没有收录这个词。前清诗人王士禛(自号“渔洋山人”)曾经将自己出版的一本诗集叫做《精华录》(亦名“渔洋精华录”),这大概就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精华”。

1940年,毛泽东先生倡导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这个说法没有很快在全国流行。1949年以后,有人极力倡导“把全国办成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精华”这个词才在全国流行起来。

《新华字典》把“精华”解释为“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这个解释把“精华”当中性词,没有任何褒贬。精华性的东西未必就是好东西。罂粟里边的精华可以使人更快更上瘾地中毒,吸取这种精华,有百害而无一益。中医生完全不了解植物的精华,就那么滥用。起初以为关木通是安全的好药。后来,“洋鬼子”告诉我们,关木通的精华是马兜铃酸,会导致肾中毒。于是,这种药在全世界被禁止使用了。遗憾的是,中国人太麻木,诸如此类杀人的精华,至今没有引起中国人的足够警觉。不过,毛泽东先生使用的“精华”不是中性词。他是把“糟粕”和“精华”作为“好”与“坏”对立的两极来用的。至于那些既不是“糟粕”也不是“精华”的东西算什么,抑或对于世界上的文化采取“精华”和“糟粕”的二分法是否恰当,毛泽东没有说,现在的学者也没有详细去追究。

当我们把“糟粕”和“精华”当作“好”与“坏”对立的两极来使用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价值判断。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中曾经被当作最为糟粕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恰恰是最为精华的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成精华捧上了天的东西,现在看来,绝大部分经不起历史的考验,现出了糟粕的原形。不过,对于不同医术的价值判断,人们可能有相对一致的标准:安全、有效、便捷的医术是精华;有害、无益、繁琐的医术是糟粕。

何祚庥院士最近接受《高科技与产业化》的编辑专访时说,中医里边有10%是精华。我不知道何先生所理解的“精华”究竟是指什么,也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更不知道何先生是否已经发现了中医的精华。

 

我是全国最著名的无知之徒。我自己一直不知羞耻地承认这一点。大约是我太无知的缘故,迄今为止,我还不知道中医里头有什么样的“精华”,也没有人从中医里拿出了值得珍藏的精华给我看过。有些被他们拿出来的“精华”,我是越看越像垃圾。所以,我对何先生的论断“中医里边有10%的精华”是持怀疑态度的。

如果我们在“物质最纯粹的部分”意义上来理解“精华”这个词,则实在很难找出中医“最纯粹的部分”有哪些。比如说,“阴阳五行”就不是中医的“专利产品”,当然也就不属于中医的精华了。除此之外,中医的精华还有什么呢?“四诊八纲”、“三风五痹”、“奇经八脉”、“五脏六腑”之类,可以作为中医的精华看待吗?否!众所周知,这些概念至今还没有确定性的描述,更谈不上确切的医学含义。一些描述混乱,医学意义不明确的东西,有什么资格被列为一种医学精华呢?此吾判断中医无精华之理由一也。

 

如果我们在“好”与“坏”两极的意义上来使用“精华”这个词,中医的精华更是荡然无存了。熟悉中医的人知道,迄今为止,没有人可以在中医里边找到合格的疾病名称,可靠的诊断方法,以及满足安全、有效、便捷三要求的医疗措施。到目前为止,遍历已经报导和登载的各种中医医术,我也没有看出哪个中医医术是好医术。所有的中医医术至今不敢接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全靠一张寡嘴加三支秃笔在哪里瞎吹滥捧。这样的医术怎么会有好到极点的“精华”呢?此吾判断中医无精华之理由二也。

 

如果我们放弃“糟粕”和“精华”的二分法,承认在“精华”和“糟粕”之外还有介于“精华”和“糟粕”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则据我本人的粗略判断,中医里边大约有1%左右的东西有被进一步观察的价值。比如说,有些中医方法看上去“有效”,我们可以对这样的“有效”进行观察。但是,未经严格的观察,就把这些“有效”的方法说成“精华”,则是十分武断的。

综合起来,我同意何先生关于“中医绝大部分是糟粕”这个判断。像《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叔和脉学》、《濒湖脉诀》那一类用“土匪黑话”写成的中医典籍,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文化垃圾,即“糟粕”,连被进一步观察的价值都没有。对于这一类东西,直接地就可以扔掉,而且扔掉得越彻底,越迅速,越好。但是,我不同意何先生关于“中医还有10%的精华”这个辅助判断。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中医当中有什么值得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与中医只有“精华”和“糟粕”的二分法不同,我认为,中医大约还有1%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地观察。这些可被进一步观察的东西,不能轻率地把它们视为“糟粕”丢弃一边,更不能急急忙忙给它们戴上“精华”的桂冠欺骗世人。

一言以蔽之,中医的99%是糟粕,没有精华,但有大约1%的东西具有被进一步观察的价值。这就是我对中医的总体判断。

有人可能以为这个1%的估计太低了。其实不然。理由如下:

第一、按中医典籍的篇幅计算,这个1%绝对是一个“过于乐观”的估计。

经常阅读中医典籍的人知道,中医典籍中除了毫无意义的自我标榜,便是千篇一律的互相抄袭。一部320万字的《本草纲目》,真正属于李时珍自己的东西不到两成,剩下的都是抄录和转述了人家的。这部书能够有32千字的东西值得现代人进一步观察,已经很不错了。在此之外,也有一些中医典籍比《本草纲目》具有更大一点的观察价值,如《诸病原候论》、《和剂局方》、《验方新编》(含增补本)等的现代参考价值就比《本草纲目》强。但从总体上判断,扣除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垃圾和一再相互抄袭的重复内容,能够剩下1%被保留为进一步观察的地位,这样的估计已经是很高的了。

第二、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事实上,医学科学比其它科学进步更快。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与其它民族的传统医学一样,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样式,没有进步。这种不进步的东西被大量淘汰,是完全正常的。就像装甲兵和航空兵淘汰骑兵,电灯淘汰桐油灯,是科学进步的铁律一样,科学医学不断淘汰传统医学,也是一种铁律,它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一个社会对旧东西淘汰得越多,这个社会越进步。因此,我说中医还有1%的东西具有可被进一步观察的价值,这实在不是对中医的现代价值的低估。恰恰相反,对比欧洲汗牛充栋的古代医典和医术现在只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不再被现代欧洲人观察和使用,我实在还过分抬举了中医。

 

(XYS200709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前清诗人王士禛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精华”的吗?据我所知,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版的《辞海》(语词分册)已经收录这个词。其解释是:[精华]亦作“菁华”。指事物最精粹、最好的部分。《晋书·天文志中》:“天雁,军中之精华也。”事实上,在我国古代使用“精华”者大有人在,史圣司马迁就已经用过“精华”,他在《史记·天官书》写道:“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实息者,吉;虚秏者,凶。”

我想,像张功耀这样的职业考古博导,是不会不知道史圣司马迁就已经用过“精华”的,是不会不知道历朝历代的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欢用“精华”二字的。他只不过是以“精华”戏弄无知的方舟子、“新语丝精英”和他的学生罢了,只不过是把方舟子、“新语丝精英”和他的学生当猴耍而已,从这一点来看,张功耀教授悔过自新了。

如果张功耀博导不是有意把方舟子、“新语丝精英”和他的学生当猴耍,那就只能说明他本人愚蠢。从张功耀博导以对“精华”的“咬文嚼字”诋毁中医来看,说明他诋毁中医的伎俩已经黔驴技穷了。看来诋毁中医的领军人物们就要相继寿终正寝了!

说明:我热忱欢迎“张功耀的学生”这样的人多给我提供类似的信息,因为如果没有类似的刺激,我就没有写文章的灵感,谢谢!

200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