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姚有为 方舟子 何祚庥 伪科学 方舟子对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的诬蔑是一种流氓行为!
——驳《姚有为支持“民间科学家”暴露了他的伪科学嘴脸》 姚有为 昨天晚上我更新我的网站,完毕后登陆我的网站查看更新效果,又顺便查看我的留言板,结果发现了一个“力挺方舟子”的题目为《姚有为支持“民间科学家”暴露了他的伪科学嘴脸》的留言,留言日期是2007年9月17日22:21:24。这个题目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就点击了这个留言,内容如下: 今天我在网上冲浪时,发现了一个“民间科学家”网站——“山风工作室”(http://sea3000.net/;http://sea3000.com/)。这里汇集了我国的“民间科学家精英”,还汇集了一批支持“民间科学家”的“精英”,姚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 “民间科学家”不过是一些心理变态的“科学妄想家”,他们搞的东西事实上都是伪科学的垃圾,姚有为支持这些“科学妄想家”,充分暴露了他的伪科学嘴脸。 姚有为先生,你不要以为出版了一些著作就忘乎所以了,就公开支持“科学妄想家”,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是你头脑发烧的一种表现!!为了给你发烧的头脑降降温,我给你推荐一篇美籍华人著名科普作家、学者方舟子博士的一篇文章: 民间科学家不值得提倡 方舟子 [2006年01月18日北京科技报] 科学家本无所谓官方和民间之分,国内媒体经常提到的“民间科学家”其实应该称为“科学妄想家”更合适,指的是一些在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业余研究者,没有受过很好的专业训练,又不屑于从事像采集标本、观测天象之类小打小闹的业余科学爱好,而是固执地相信自己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比如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之类的重大数学难题,推翻了相对论、进化论之类的重大科学理论,提出了玄之又玄的“科学理论”,发明了永动机等等。这种人在国外自然也有,但是中国如此众多,恐怕就是绝无仅有了。以前在大学、研究所门口经常能见到他们热情推销的身影,而现在在网络论坛上,更是充斥着他们狂热的声音。 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因为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规律和现实有切身的体会,深知在科学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业余研究者要做出重大发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这些“民间科学家”大抵持否定、冷淡、蔑视的态度,最多觉得可怜。 一些人文学者的态度则相反,他们由于对科学研究缺乏第一手的了解,并且由于人文学科的专业性不像科学那么强,业余研究者有时也能独创新论,这使得他们对陌生的科学研究也抱有一种浪漫的想法,支持、赞赏“民间科学家”的所作所为,甚至表示“敬意”,并且呼吁要“鼓励民间科学研究”(梁子民、毕文昌《鼓励民间科学研究》,《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1日)。 据说“现代科学研究体制建立以后,如果对民间科学研究不能持理解和宽容态度,对于科学发展是不利的”,但是对如此重大的命题,却没有见到具体的论证,好让科学共同体明白为什么科学发展离不开“民间科学家”的贡献。中国“民间科学家”人数之多可谓世界第一,也没见中国的科学发展也是世界第一。有人举山西农民王衡因发明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为例说明民间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乃是把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混为一谈了。有些技术发明并不需要用到高深的科学知识,靠长期的摸索、经验累积甚至灵机一动也可以做到,如果要鼓励的是“民间技术发明”,恐怕没有什么人会反对。 经常被拿来为“民间科学家”鼓气的另一个不幸人物是爱因斯坦。且不说动不动就拿爱因斯坦这种一百年也未必能出一个的天才人物说事很不地道,爱因斯坦也不是什么“民间科学家”。爱因斯坦既是天才,也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他大学上的是著名的苏黎世工业大学物理专业,导师是大物理学家韦伯。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想要留校任教,未能如愿。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先暂时当中学数学教师,后又去了伯尔尼专利局当职员。1905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期间,“在职读博”,完成一篇物理学论文,获得了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发表了狭义相对论。1908年爱因斯坦成为伯尔尼大学的讲师,第二年正式辞去专利局的工作,担任苏黎世大学物理学教授,从此回到学术界。可见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工作,只是其学术生涯中一个短暂的小插曲而已。 批评“民间科学家”的人大概没有人主张要以思想定罪、禁止“民间科学研究”,所以“民间科学家”的支持者大谈什么思想自由,纯属无的放矢。但是,我们应该在法律上宽容“民间科学家”,却不应该在学术上也宽容他们。在学术上科学家们彼此之间也相互不宽容,为什么要特地去放民间科学家一马呢? 他们既然自称在研究科学问题,那么人们当然也应该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其研究。有人说这是“科学主义”,莫非想说对科学问题不用科学的标准,反而该用玄学的标准? 更有趣的是,还有这么要求人们宽容荒谬的:“荒谬挑战科学的勇气,在知识上也不是毫无意义,科学澄清了荒谬,更能显示科学的力量。”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罪犯挑战警察的勇气,在社会上也不是毫无意义,警察肃清了罪犯,更能显示警察的力量? “民间科学研究”也不是完全无害的。“民间科学家”往往过于痴迷而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这且不说,他们往往还具有受迫害情结,利用各种机会控诉科学界如何压制、迫害他们,甚至号称科学界在制造“冤案”。这种声音如果被媒体放大,获得人文学者的支持,民间科学家真被当成了挑战黑暗的科学界的“英雄”、“烈士”,让公众对科学界产生误解,难道不是一种会影响科学进步的社会公害? 前沿的科学研究是最具专业化的。如果有人认为科学研究人人可做,号召人人搞科研,大跃进便是前车之鉴。 特别说明:姚先生,如果你还有一点科学的态度,还有一点学者的眼光,那么我给你建议两条路:1、把你的名字从“山风工作室”撤下来。2、把我的这个留言永远保存在这里。 看完了文章之后我才明白了我支持“民间科学家”的“罪过”——“山风工作室”连接了我的网站。 事情是这样的,2007年8月15日,我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一个名叫“山风工作室”网站要求连接我的网站。我经常收到要求连接我的网站的信,我对这样的来信都是认真对待。看完信以后,见写信人是《山风工作室》网站顾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写信人告诉了我“山风工作室”的网址,并作了这样的介绍:“山风工作室是一个公益性的网站,旨在为中国民间科技研究者和非主流科技创新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增进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使公众了解他们所作的努力,提高年轻网民的科学研究兴趣,促进科学原始的探索、创新、求实和自由精神。” 于是我就登录了该网站。大体浏览了一下网站版面后,就察看陈一文的介绍。陈一文先生的祖父陈友仁是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酝酿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政策的参与者、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与爱国外交家〔1926-1927年任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27年对收回汉口英国租界做出外交斗争上的重大贡献;1941年在香港被日寇抓住软禁起来,1944年软禁中去世于上海〕。其父陈依范是一位国际主义者,又是外国籍中国离休革命干部〔英籍华人新闻工作者、1938年与1946年访问延安;根据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要求,返回英国于1947-1949年协助新华社创办伦敦分社〕。陈一文的母亲是一位热爱中国的英藉犹太人、英共党员、英国工人日报记者。1950年初,其父应邀到北京投身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时,将当时8岁的陈一文从伦敦带到北京,自此他在中国已经生活、学习和工作了56年,亲眼目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变化。陈一文毕业于北京机械学院机械系铸造专业,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2002年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2004年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看完了介绍之后,我对陈一文老先生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山风工作室”是一个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的网站,我浏览了一些人的研究论文,绝大多数论文我一时半会搞不很明白。我仔细看了两篇与化学有关的论文,坦率地说,我不认可他们的观点,但是我对他们的研究精神还是赞赏的。我想,在绝大多数的人为金钱而奋斗的今天,他们能静下心来搞科学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精神。至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正确与否,那就让未来的科学实践去检验。错了被抛弃,正确那更好。于是我决定采取默许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不明确答复他们连接我的网站,但我也不拒绝,让他们自己看着办。这就是“山风工作室”连接我的网站的过程。 但是我不能容忍“立挺方舟子”对我的侮辱,更不能容忍方舟子对对民间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的诬蔑,所以我在这里坦言发表我的四点拙见。 一、方舟子说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是“科学妄想家”,这是一种无耻的流氓行为!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我的一个叫左擎苍的朋友说:“诚然,民间科学家,因为都是业余研究,受到条件的限制,经济的限制,信息的限制,难免出成果的机会小一些,或者出一些有错漏的成果,或者其成果已经被别人证实过,但是,因此就剥夺他们对科学的信仰吗?前面有座高峰叫做‘科学’,你要沿着高速公路跑,没有问题,但你不能阻止别人从山涧里爬、从独木桥过、从荆棘中走啊!别人就算走错路了、爬错山了,善意一点提醒一下,也就够了,却跑去大肆嘲笑,还要甩几鞭子,这算什么?当然,有人爬错了山,却坚称自己上的山才是科学之山,还说其他人才错了,这叫做坚持错误,的确不对。不过,你论证一下此山非彼山也就行了,也就够了。却一定要在论证之外,还饶有兴致地评论别人的品性之恶劣、道德之低下,这又算什么?评论一个两个的确走错了路的也就算了,却要因此否认所有不走高速公路的人:‘你们都走错了!’这,又算什么?”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民间的。被方舟子当作圣人的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是学神学的;众所周知的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念了几天小学就被老师赶回家了。华罗庚发表第一篇震动数学界的论文的时候,仅有初中文凭,身份是杂货店的伙计;陈景润在冲刺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身份是一个普通的图书馆管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年不过是湖南安江农校一名普通教员。我在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交流平台(http://www.ipsr.ac.cn/index.asp)中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中国专利申请量65%来自民间科技研究者 为期三天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在长沙闭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专利申请量的65%是民间科技研究者作出的。 民间科技研究者扎根于各行各业,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间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为国家提供骄人的自主创新成果,而且还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培育创新土壤的有效途径。大家在会上就民间科技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进行了充分讨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研究不问出身,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科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不重视民间科技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变,今后应把鼓励民间科技发展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基本政策,要为民间科技研究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事实胜于雄辩,方舟子说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是“科学妄想家”,这是一种无耻的流氓行为!“立挺方舟子”诬蔑“山风工作室”也是一种流氓行为。“山风工作室”的大多数人受过正规高等教育,还有一些人还是大学老师。这些人是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他们研究的成果正确与否由科学实践验证,但是他们研究科学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凭空侮辱他们的人格就是一种流氓行为! 二、方舟子蔑视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是一种无耻的小人心理。他以为自己是美国的博士就高高在上了,他以为学位就代表了能力。事实上是什么情况呢?事实上他这个美国博士自己没有独立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连第一作者的位子那没有捞到!他胡诌八扯了一些书,但那不过是一些垃圾!我在《敲响诋毁中医者的丧钟》中指出了他在诋毁中医科学的文章中在基础科学方面所暴露的许多愚蠢,他连起码的严谨的科学态度都没有!如果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没有科学素质,那65%的专利是在么搞出来的? 三、方舟子割裂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信口雌黄的表现。他说:“有人举山西农民王衡因发明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为例说明民间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乃是把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混为一谈了。有些技术发明并不需要用到高深的科学知识,靠长期的摸索、经验累积甚至灵机一动也可以做到……”方舟子你这个弱智,为什么你的母校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什么不叫“中国科学大学”?为什么不叫“中国技术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什么不分成“国防科学大学”和“国防技术大学”?为什么“中华人们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不分成“中华人们共和国科学部”和“中华人们共和国技术部”?我在这里告诉你,那就是因为科学和技术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爱迪生不懂电磁学能发明电报机?能发明电话?不懂电学能发明电灯?不懂物理学的人能发明X机?能发明心电图?能发明CT?你方舟子是美国博士,你能灵机一动发明个小玩意让大家瞧瞧吗?你的灵机一动只能造一篇污染社会的垃圾文章! 四、方舟子在学术上歧视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的观点是混蛋逻辑!方舟子居然厚颜无耻地说:“我们应该在法律上宽容‘民间科学家’,却不应该在学术上也宽容他们。在学术上科学家们彼此之间也相互不宽容,为什么要特地去放民间科学家一马呢?”宗教信仰都可以自由,为什么科学研究不能自由?为什么要来个学术歧视?在华罗庚时代如果中国的学术界对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者采取这样的学术歧视,那华罗庚的第一篇论文早就被编辑扔进废纸篓了,那中国还会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吗?很显然,方舟子这样的混蛋逻辑根本就站不住脚!方舟子博士,你太不自量力了,你的哥哥方鸿渐博士还找到了一份副教授的工作,但是你连个大学讲师的经历都没有!中国的科学事业不需要你这样的不学无术的垃圾博士说三道四,我看你还是早滚回美国去为好。 另外,伪科学的臭帽子戴不到我的头上来!“立挺方舟子”先生,仅仅凭“山风工作室”连接了我的网站就看出了我的伪科学嘴脸?那我现在告诉你,我的拙作被许多大学图书馆收藏,其中方舟子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就收藏了我的《三国谋略与商战秘诀》和《父亲的责任——我的育儿教子回忆录》。如果你说我是伪科学嘴脸,那你先让方舟子公开批判他的母校是伪科学嘴脸。若方舟子没有这个胆量,那今后就不要拿着伪科学的帽子到处乱扔!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这一生会有人给我扣上一个“伪科学”臭帽子!2007年9月17日上午我的新浪博客中冒出了一个“挑战姚有为”,其留言是:“姚大仙,你不是自称环境保护专家吗?你不是还写了一本环境保护科普散文集《人·成语·环境》吗?那么请你登录方舟子的新浪博客,看他刚在《第一财经日报》发表的《如果你崇拜太阳……》,你要是有本事,那就写一篇批判文章让我们看看,你敢吗?”我立即写了一篇题为《方舟子是一头蠢驴还是美国佬的一条乏走狗?》的文章,我以为平安无事了,结果晚上又冒出了这个“立挺方舟子”!如果我减去20岁的话,我就不写文章了,我会把方舟子这个垃圾揍扁了,让他变成“长鞋子”!! 2007年9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