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的父亲的责任——我的育儿教子回忆录》是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签订了出版合同以后,责任编辑又提出因字数限制需要对一些文章进行压缩修改。于是我根据责任编辑的建议修改了几篇文章,但是还有几篇文章我对责任编辑说,宁可撤掉文章,我也不能再修改。于是就撤掉了几篇文章。今天我获悉北京大学仅仅给山东61个理科招生指标,十分感慨,于是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被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责任编辑“枪毙”的这篇文章。现在我决定将此文全文发表在我的网站和博客,就算是发发牢骚吧。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31年,每年都叫喊,改革,改革,改来改去又回到了起点……唉……/2008626]

 

生在潍坊是不幸中的不幸

在儿子上初三的时候,有一次我发现他若有所思,就问他:“在想什么?”谁知儿子叹了一口气,说:“生在潍坊是不幸中的不幸。”我不明白儿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认真地问:“什么意思?难道潍坊是人间地狱?”儿子立即说:“我是说高考。山东的历年的高考录取线在全国名列前茅,潍坊的历年的高考录取线又在全省名列前茅。潍坊高考的落榜生要是在别的地方可以考上重点大学,在潍坊考大学要多付出很多,这是一种不公平。我说生在潍坊是不幸中的不幸,就是指这个意思。”儿子已经看出了高考录取线中包含的不公平,但我只能安慰儿子:“这个问题你必须正确对待,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怨天尤人不解决任何问题,正确的作法是正视现实,然后尽力去努力。既然你生在潍坊,那么就应该正视这个现实。再说,潍坊与其他地方比是不公平的,但是对潍坊内部来说又是公平的。你的优势就是头脑比较聪明,只要你努力,在潍坊的内部竞争中就会成为胜利者。”儿子笑着说:“我说归说,我也不能为了考大学跑到西藏去呀?更没办法跑到北京,嘿嘿……”

我虽然对儿子作了一番工作,事实上我对这个问题也是一直耿耿于怀。在我考大学的时候,山东的高考录取线在全国就是最高的,而潍坊的录取线在山东省又是最高的,多年来一直是这种局面。这就是高考中的一个严重的不公平。在全国统考中,学生答的是一样的试卷,同样的评分标准,但是各个省市之间的录取线却参差不齐,有的差距极大!于是出现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一些低分的考生一个个金榜题名,而很多高分考生却纷纷名落孙山!我举一个例子:我原来的一个同事有一个男孩,我同事的一个姐姐在一个高考录取线低的省,他姐姐也有一个男孩,他姐姐让她的孩子从小就来到他家。我同事的孩子比他姐姐的孩子仅小几个月,于是表兄弟俩从小一起上学。这表兄弟俩因为从小就经常向我请教问题,所以我对这表兄弟俩比较了解。俩人的智力水平差不多,也都很用功,所以俩人以差不多的成绩考上了同一所高中,在高考中表弟的分数比表哥的分数高十多分。但是表兄弟俩却出现了绝然相反的命运:表弟灰溜溜地名落孙山,而表哥却上了一所全国的名牌大学!原因就是因为表哥在高考的时候回到了老家。不公平的制度给两个学识水平差不多的孩子造成了绝然相反的命运!有些所谓的教育专家胡说什么,各地分数线不同是由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决定的,这样做是用因地制宜的办法寻求平衡,寻求相对的公平。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西部落后地区由于教育设施较差等原因,分数线划得比较低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像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分数线也那么低就讲不通了。山东的贫穷落后的沂蒙山区的录取线为什么要比济南、青岛的还高?为什么比北京、上海高得更多?

高考招生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中国特色的地方保护主义”。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在建国初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上,还有一级行政区,那就是大区。当时,全国共分为6个大区,即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和西南区。每一大区都有自己的行政中心,这些行政中心大多数同时又是教育中心(当然,不完全重合)。西北区的教育中心是西安,东北区的是长春,华北区的是北京,华东区的则是上海和南京,中南区的是武汉,西南区的倒不明显,因西南区的两大城市重庆和成都的地位在西南地区不相上下,所以这两所城市的高校也难分伯仲,因而西南区也没有那个城市的高校显得特别多。从那时起,就慢慢的形成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心。以高校的数量来说,上述6大城市最多,即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和长春。到目前为止,这个格局还是没有改变。后来,大区撤消,但历史形成的教育中心却保留了下来(当然,这些城市高等教育中心地位的形成,并不仅仅是作为大区的行政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南京早已就是中国的教育中心)。文革结束后,全国恢复了高考。在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地方保护主义”,那就是,高校在招生时采取了向本省(市)的考生倾斜的不公平作法。于是出现了各省(市)自订分数线、自主录取的不公平政策。这样,高考录取不公的弊端马上就显露出来了。那些考生人数多,而高校少的省区,他们的分数线高得吓人。如河南,其人口有9千多万,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但高校少得可怜。还有山东,人口全国第二,高校数量和河南差不多。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院校分数线为例,北京:文科,462,理科,469分;河南:文科,599,理科,589分;山东:文科600分,理科606分;上海:文科505分,理科506分。悬殊十分惊人!再从录取率看,高校多的省(市)录取率高得惊人,而高校少的省录取率低得可怜!如,2000年上海的录取率是37%,四川只有9%!上海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我去年看到一则报道:浙江大学在本地的招生名额达总名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武汉大学有一半招的是湖北人,复旦在上海招生的名额也超过了百分之四十……北京的全国重点大学不是北京人的重点大学,而是用全国纳税人的钱办的重点大学;上海的全国重点大学也不是上海人的重点大学,而也是用全国纳税人的钱办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大学凝聚着全国人民的血汗,但是一样的学生,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仅因为籍贯不同,有的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有的却名落孙山,命运迥异!宪法既然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那么人为制造不公平的作法,这不是在公然践踏国家的根本大法吗?我们自己在把宪法当儿戏,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

高考招生的不公平引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有两类:一类是高考录取线高的省的学生向高考录取线低的省(市)参加高考。另一类是:高考录取线低的省(市)的学生向高考录取线高的省借读,然后回到老家参加高考。于是高考录取线低的省(市)的父母官们为了维护本地的利益,采取种种手段驱逐寻求公平受教育权的可怜的孩子!我认为,共和国的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都是国家的主人。在共和国这块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那儿考试都是宪法赋予孩子们的权利,这个权利不能以任何方式来剥夺,任何人以行政命令等手段来剥夺孩子们选择考试权都是与宪法相违背的,因而都是非法的!你们那里的全国重点大学并不是你们自己办的,而是用全国人民的血汗办的,当然有我们山东人民的血汗,当然也有河南人民的血汗……为什么我们山东人民的孩子不能到你们那里考试?为什么河南人民的孩子不能到你们那里考试?难道我们山东、河南人民的孩子就必须忍受高分录取的歧视?再说,户籍制度本身就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一种不公平制度,一种侵犯人权的制度。《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共和国的公民应该有权到任何地方去居住,有权到任何地方去受教育,有权到任何地方去考试,这才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平的制度。

高考招生的不公平还引出了很多教育腐败,教育腐败又加剧了不公平。低分的考生可以通过金钱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很多高分的考生却因为没有钱而不得不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有的分数低的权贵的孩子可以通过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进入名牌大学;但同时却发生了很多人间悲剧,有的孩子金榜题名之后,其家长却因为没有钱而自杀……

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高考招生的不公平的作法比古代实施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还腐败得多!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尚且能一视同仁,为什么在讲究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却人为地制造这样的不公平?!有些人不去研究解决不公平的方法,却想出了允许某些省(市)独立命题的馊主意,这明明是掩人耳目的伎俩,还在报纸上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是“高考改革的新举措”。说这样的昏话的人一定是有健忘症,他忘记了1977年的高考就是由各省(市)自己命题的。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明明是画了一个简单的圆的轨迹,却胡说什么是改革的美妙的蓝图,这不是在信口雌黄嘛!当我在修改该书书稿的时候,正好2006年的高考刚刚结束,因此我得知有更多的省(市)自己命题了,山东省也自己命题了。但是山东省内各地(市)之间还存在着不公平,比如说,潍坊、烟台的录取线一直比济南、青岛高。既然各地自己命题是“高考改革的新举措”,那还不如彻底改革到底算了!让各地(市)也各自为政,也自己命题!这个办法更妙,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掩盖省内各地(市)之间的不公平了,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妙的公平世界了!多好!何乐而不为呢?!

我写这篇回忆录的目的就是呼吁尽快还给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一千多年的历代封建王朝尚且能为炎黄子孙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什么我们却让很多中华儿女怨声载道呢?我的建议是,公平竞争的平台可以设三个:一个是全国性平台,一个是省(市)级平台,再一个是联合平台。也就是说,由国家投资的全国重点高校采取全国统一的录取线,由省(市)投资的地方高校采取全省统一的录取线,由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的高校可以适当照顾地方一定比例。设立公平的竞争平台并不影响制定一些对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特殊照顾政策。例如,国家可以继续实施全国重点高校通过降低分数线的方式照顾西藏、新疆等地区的考生。但是国家必须与这些考生签订一个合同,那就是这样的考生大学毕业后必须回到原地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改变这些地区文化落后的局面。如果这些考生大学毕业后拒绝回原地,则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我在这篇回忆录中措词有点过激,但是我是对事不对人,希望某些人士不要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