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有新收获
我通过研读《中医基础理论》受益匪浅,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有新收获。为帮助糖尿病患者自己根据症状判断体质类型,根据症状的变化判断中医师辨证论治调理身体的效果,我从《中医基础理论》中摘录、概括部分内容,供糖尿病患者和崇尚科学珍爱生命的人参考。
(一)、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化特性。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传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中医体质学说是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命题。因此,体质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二)、体质特点
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等特点。
1.个体差异性
由于生命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不同,所形成的体质特征因人而异,有显著的个体差异,通过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而表现出来。因此,个体差异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2.形神一体性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复杂多样的体质差异反映着人体在形态结构及由脏腑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精神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特定的生理特性与心理特性的综合,是对个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3.群类趋同性
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因此体质具有群类趋同性。
4.相对稳定性
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的某个阶段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外,长期稳定的环境也是维持体质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5.动态可变性
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因素又使体质具有可变性。体质的可变性具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机体随着年龄的变化呈现出特有的体质特点;二是机体随着外界因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的体质状态的变化。两种变化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这种可变性是进行体质状态干预的基础。
6.连续可测性
体质的连续性体现在不同个体体质的存在和演变在时间上的不间断性,体质特征伴随生命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具有循着某种类型体质固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缓慢演化的趋势,这就使得体质评价具有可预测性,从而为治未病提供了可能。
7.后天可调性
体质的相对稳定与动态可变的特点为改善体质提供了前提。因此,通过后天干预使偏颇体质得以纠正或改善,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预防疾病的发生,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体质,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三)、体质的构成要素
体质具有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三个构成要素。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差异的重要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前者主要由体表形态等构成;后者主要由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构成。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以内在形态结构为基础,以外部形态结构为表征,内部形态与外观形态之间是有机的整体。
体表形态,指个体外观形态的各种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体格,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程度、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身体各部分的形状、尺寸、匀称、强弱程度等。体型,又称身体类型,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功能,而机体生理功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的改变。因此,生理功能上的差异,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功能的体现,如气色、呼吸、食欲、寒热、二便、生育能力、活动能力、睡眠状况、感觉、皮肤肌肉的弹性、毛发状况、舌象、脉象等,均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的反映,是了解体质状况的主要内容。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心、脑等脏腑对外界信息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和,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形与神是统一的整体,体质是特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相关心理状况的综合体,形态、功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不同脏腑的功能活动,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由于人体脏腑精气及其功能各有不同,故个体所表现的情志活动,如多怒、善悲、胆怯等,因人而异。
人的心理特征不仅与形态、功能有关,而且与不同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即便为同种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者,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特征,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每一种类型的形态功能有五种不同的心理倾向,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特征的人共有二十五种心理类型。因此,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使个体容易表现出某种心理特征,而心理特征在长期的显现中,又影响着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可见,在体质构成因素中,形态、功能、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心理因素是体质概念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四)、体质的形成因素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而体质的形成、发展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后天因素的影响,故体质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决定着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在体质的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
⑴.父母禀赋
禀赋,指先天赋予的体质因素。父母的血缘关系、生育年龄与精血的强弱盛衰密切相关,直接形成子代体质的差异,如身体强弱、肥瘦、刚柔、长短、肤色、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等。
⑵.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以先天构成为基础,又与后天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男女在先天禀赋、身体形态、脏腑结构等方面的差别,相应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也就有区别,因而体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多禀阳刚之气,体魄健壮魁梧,性格多外向,粗犷,心胸开阔;女性多禀阴柔之气,体形小巧苗条,性格多内向,喜静,细腻,多愁善感。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多亏虚。
2.后天因素
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后各种因素的总和,如年龄、膳食、生活起居、劳逸、精神情志、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疾病损害、药物治疗等。
体质在一生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些因素既可影响体质强弱,也可改变体质类型。因此,改善后天体质形成的因素,可以弥补先天禀赋之不足,从而达到以后天养先天,使弱者变强,赢者变壮。
⑴.年龄因素
体质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的过程中,脏腑精气由弱到强,由盛至衰,一直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决定着人体体质的演变。
小儿生机旺盛,故称之为“纯阳之体”;因精气阴阳均未充分成熟,故又称为“稚阴稚阳之体”。小儿的体质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成年人一般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功能强健,体质强壮。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活动的生理性衰退,体质特点是精气神渐衰、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郁滞等,多见虚实错杂,或虚多实少。
⑵.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脏腑之精气血阴阳,需五味阴阳和合而生。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习惯,良好的营养水平,则能保持和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秘,体质强壮。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或饮食偏嗜、膳食质量缺乏,或嗜酒过度等,日久则影响体质,如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嗜食辛辣则易化火灼津,形成阴虚火旺体质;嗜酒过度则易损伤肝脾,形成痰瘀体质。
⑶.劳逸所伤
劳逸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筋骨强壮,关节滑利,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体质。过度劳作,易于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功能减弱,形成虚性体质;而过度安逸,长期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则可使气血流行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而形成痰瘀体质。
⑷.情志因素
精神情志,贵在和调。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赖五脏精血的化生和充养。不同的情志活动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盛衰变化从而影响五脏的功能,进而影响人的体质。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体质强壮;反之,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失调,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如长期忧悲过度,耗伤气阴,易形成阴虚质;情志抑郁,压抑寡欢,易形成气郁质等。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体质非常重要。
⑸.地理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详细论述了地域方土不同,受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影响所形成的东、南、西、北、中五方人的体质差异及其特征。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居处多寒,易形成阳虚体质;东南之人多体型瘦弱,腠理疏松,居处多湿,易形成湿热体质;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居住环境寒冷潮湿,易形成阴盛体质或湿盛体质。
⑹.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大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疾病不同,所伤不同。如肺痨(肺结核)易导致阴虚体质。可见,体质与疾病因素常互为因果。
药物与针灸能够调整脏腑精气阴阳之盛衰及经络气血之偏颇,用之得当,将会收到补偏教弊的功效,使体质恢复正常;用之不当,或针药误施,将会加重体质损害,使体质由壮变衰,由强变弱。
(五)、体质的分类
体质差异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域性因素、年龄、性别,以及宗族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可形成体质的群类趋同性;同时,又有先天禀赋、饮食、情志、疾病等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因此,对复杂的体质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求同存异,分类研究,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及体质特征,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体质的分类方法
【笔者注:知道体质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即可。】
体质的分类方法是认识和掌握体质差异性的重要手段。中医学体质分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基础而进行的。
着眼于整体生理功能的强弱,运用阴阳的分类方法对体质进行分类,是体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2.体质的基本分类及特征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阴阳总是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使体质出现阴阳平和、或偏阴或偏阳的状态。故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
⑴.阴阳平和质(正常体质)
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是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缓匀;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较少生病。即使患病,多为表证、实证,且易于治愈,康复亦快,亦可不药而愈。如果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改变,多长寿。
⑵.偏阳质(热性体质)
偏阳质是具有兴奋、好动、偏热特征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是形体适中或偏瘦;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食量较大,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平时畏热喜冷,或易出汗,喜饮水;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多滑数;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
⑶.偏阴质(寒性体质)
偏阴质是具有抑制、喜静、偏寒特征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是形体适中或偏胖,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食量较小;平时畏寒喜热;唇、舌偏白偏淡,脉多沉细;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血瘀等病证。
(六)、九种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1.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灵敏,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⑷.阴虚质(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于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⑸.痰湿质(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温和、稳重,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⑹.湿热质(F型)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座疮,口苦口干,身重闲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的潮湿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⑺.血瘀质(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暗淡,舌暗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暗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⑻.气郁质(H型)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⑼.特禀质(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形体特征,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七)、体质与辨证论治
辨体质是辨证的重要内容。体质是辨证的基础,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差异可表现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类型,即同病异证。如《素问·痹论》所论,同样感受寒邪,体质阳虚阴盛者,多发痛痹(寒痹)方而阳盛阴虚者,亦为感受寒邪,却为热痹。感受不同病因或患不同疾病,但因体质相类,常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型,即异病同证。如泄泻和水肿,皆可表现出脾肾阳虚之证。可见,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主要是以体质差异为生理基础。
1.辨体论治,因人制宜
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因此,临证治病必须结合患者平素体质而治。注重体质诊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原则和方法是区别体质而治疗,即“因人制宜”。体质有阴阳之别、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异,临床治疗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针对证候治疗实际上包含了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也是治病求本的体现。如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感受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大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面色红而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感受寒湿阴邪,反倒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偏阳质者,多发实热证,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偏阴质者,多发实寒证,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作为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体质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体质的差异,同一疾病,可出现病情发展、病机变化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而不同的病因或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证候随体质而化,可出现大致相同的病机变化和证候,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2.辨体施药,权衡性味
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异,药物有性味偏颇,故应视体质不同而决定用药。其一,注意用药性味。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偏阳质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偏阴质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痰湿质者宜化湿健脾,忌阴柔滋补;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等。其二,注意用药剂量。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故应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3.辨体针灸,治法各异
针刺治疗也要依据患者体质施以补泻之法。体质强壮者,多发为实性病证,当用泻法;体质虚弱者,多发为虚性病证,当用补法。如《灵枢·根结》说:“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体质不同,针灸治疗后的疼痛反应和得气反应有别。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焫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肥胖体形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者,多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宜小,少用温灸。
4.辨体康复,善后调理
疾病初愈或趋向恢复时,促其康复,防止复发,善后调理非常重要。综合措施包括食饵、精神、药物等方面。康复措施的具体选择应用,皆须兼顾患者的体质。如体质偏阳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等温热及辛辣之味;体质偏阴者初愈,慎食龟鳖、熟地等滋腻之物和五味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
中医的方法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用以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宇宙观,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医学运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关于宇宙物质性和运动变化的思维模式,归纳总结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构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认识人类生命的发生,阐释人体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辨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制定诊治疾病和养生的规律和原则。
特别是阴阳学说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了解阴阳学说对人体质的分类、了解九种常见体质的最重要意义,就是为了明白为什么要请中医调理身体。通过中医调理身体,使身体恢复到或者接近恢复到阴阳平和质,才能充分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施下一步的“根治糖尿病三维疗法”的心理调节负面情绪和分别补充微量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