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责任——我的育儿教子回忆录》部分内容
 
   
 
   
 

第一章

为作父亲做准备

 

1990年我与妻子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以后,我意识到自己就要做父亲了,为了争取做一个称职的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下面就是我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养不教,父之过

我意识到自己就要做父亲时,首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三字经》中说的“养不教,父之过”,继而又想,为什么养不教是父之过?我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一些资料,经过归纳总结,得到了一些认识,用这些认识在教育儿子的实践中中又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又看了一些新资料,于是对“养不教,父之过”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解。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永远是合作的伙伴。母亲往往关心对子女的生活料理,父亲更多地关注子女的全面发展。父亲的职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二是,直接教化。父亲的成功之处应该在于宏观把握孩子的成长环境。因为父爱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让孩子健康成长是父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心愿,这个心愿的实现需要共同的努力。

首先,父爱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父亲实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体质的增强。日本的学者研究表明,孩子在家里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智力也就越发达。每天至少跟父亲相互接触两小时的孩子,与每周跟父亲玩的时间不超过六小时的孩子相比,不仅智力发达,而且也能跟小朋友友好相处。这一点对幼儿直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适应。父亲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一般都优于母亲。父亲在与孩子玩游戏时,善于变换花样,较能满足孩子的不同爱好和需要。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5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据沙格等(1982年)研究证实:父亲较多地和婴儿交往,有利于提高婴儿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许多研究还证实,父亲对男孩智力发展的影响要比女孩大。男孩早期失去父亲会使他智商低、认知模式女性化,这些不足在他入大学后还能观察到。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一些特点,父亲与孩子交往方式的开放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多方面兴趣爱好。父亲还是孩子余暇时间的游戏伙伴、心理烦闷的调节者,这也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从幼儿到少年,在孩子体格发育速度等方面,父亲的影响都占有优势。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如骑车、游泳、玩球等,有父亲在一旁陪伴和指导,孩子就能玩得更积极,更科学,也更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孩子智力、锻炼孩子身体、磨炼孩子意志的目的也能顺利实现。医生通过临床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触的儿童,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也较前面高。早在婴儿期,父婴的交往与母婴的交往就各有特点。父亲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孩子上学后,父亲还常常同孩子到公园、游乐场、大自然中进行游览、跑跳、游泳、爬山等活动,而一般母亲与孩子进行这些活动较少。孩子进入少年期,父亲与孩子的户外活动继续进行并加大了活动量,并做些母亲不便做的、带有一定技术和需要一定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活动对孩子身体发育及健康水平具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开朗、宽容、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等个性特征。少年儿童常常有意无意地观察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概。据海兹曼等人报告:缺乏父爱的少年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并有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美国专家用30项社会行为指标对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他们发现这类儿童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少年常与父亲接触,往往社交能力强,伙伴关系融洽,同时随着父亲参与一些社会性活动,感受多种社会信息,有利于形成一些新的观念。

再次,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是孩子自幼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扬所,是性别社会化的第一源泉。子女最初是在家里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人和女人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来发展自己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据研究,没有一个固定的父亲形象,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形成男孩女性化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更难以为人父,为人夫。如果父亲尊重母亲,以体谅、爱护、诚实、合理、关怀、帮助的态度对待她,这个男孩往往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异性。不仅男孩,女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同样受父亲的影响。孩子成人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更多地受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处于儿童和少年期的女孩子,从观察父亲如何对待母亲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应该怎样对待女性。许多研究证实,5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因此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或者在取得满意的两性关系上有困难。

综上所述,父亲所以对孩子有这样特殊的影响力,与父亲的社会角色、男性特征、在家庭的地位和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正因如此,所以我国古人才说“养不教,父之过”,所以任何父亲以任何借口推托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是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有必要再说明一点的是,我只是站在父亲的角度阐述父亲对孩子身心发育的重要,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也离不开神圣的母爱。说白了,父爱和母爱就像是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认真思考一下人性的本质问题

为了有的放矢地教育好未来的孩子,我觉得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人性本质的问题了。在大学时代看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人关于人性的论述,但众说纷纭,因当时社会阅历不足,加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参加工作以后,因忙于工作,所以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当我意识到就要做父亲的时候,我觉得再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行了,于是我又找了很多典籍研究起来,经过深思,我有了自己的对人性的初步的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对社会和人的进一步观察思考,我对人性的见解也逐渐成熟起来。下面我把自己的思考轨迹告诉大家,供大家参考。

1.  古今中外人性观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于是有了一个会思维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古今中外的古典人性观点虽然很多,但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有善有恶论、无善无恶论、性善论、性恶论。

我国最先主张“有善有恶论”的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董仲舒、扬雄、王充,唐代的韩愈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柏拉图认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当理性能驾驭欲望和意志时,就能获得善。反之,就是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有理性和情欲。人生的目的在于用理性节制情欲于一个合理的状态,恰到好处,以获得人生的幸福。康德则认为人有两个我,一个是“实我”,一个是“真我”。“真我”是理性主导的我,“实我”是情感主导的我,“真我”因为善性的约束而高于恶性欲望的“实我”。

我国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告子(告不害)。他认为人性无善恶,人们生来的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与恶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该说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他认为,善与恶的心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此外,后来的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说是性无善恶论者。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善绝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它仅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对的价值判断。而人性都有发展成善的可能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人是能养成善良的品性的。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因为人心天赋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他也认识到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后天的培养有一定关系,人心有与生俱来的善端,但要发展这种善端,就必须存心、养性;存心就是存养这些善端,养性就是培养这种善端,使其不断发挥完善。所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我国还没有与西域各国有贸易往来,更不用说思想学术交流了,春秋战国的学者们的思想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创立的,这些观点与西方几个文明古国的先哲的观点居然不谋而合,这已经足以说明这四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由于学者们所处的历史的局限性,所以他们的学说没有全面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自从汉武帝把孔子尊为圣人以后,儒家思想就通过专制的皇权的威力变成了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从此再也没有谁在人性观上提出过更加深入的思考。

2.我的人性公式

理科是我的第一专业,所以我喜欢用数学表达式解释某些问题,这样既简单又便于理解。因为数学是一种没有阶级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所有智能生物都能释读的共同语言。大到天体的运行,小至微观粒子的运动,无不都在遵循着数学的法则,因此科学家发现了宇宙公式:pmnp是宇宙常数也叫混沌常数,又称菲根鲍姆常数,这个常数代表整个宇宙,其数值是4.6692m代表宇宙有序部分,其数值是4n代表产生变异的部分,也称混沌力,其数值是0.6692。科学家们用这个公式合理地解释了很多宇宙规律,并坚信用之可以揭示出更多未知的宇宙之谜。

人类不过是宇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智能生物,所以也遵循了宇宙公式所确定的法则,如人的血液可分ABABO4中血型;人体中生命的遗传物质有4种碱基;人一生必须遵循生、老、病、死的规律等等。因此我想,应该而且也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人性。经过思考发现,对人性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一次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最佳,一次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是:ykxb。在这里,y表示人性,是一个随x变化而变化的变量;k表示人的年龄因子;x表示人的精神性,是一个可以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变量。b表示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是一个常量。

因为人首先是作为普通的群居哺乳动物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在此首先分析一下b的特性,也就是群居哺乳动物共通的原始本性。

b的第一特性是食欲、性欲、权威欲、群体欲、表现欲

食欲、性欲是所有动物的共同的原始本性。

食欲是生命体生存的第一本能,所有哺乳动物一出生就会吮吸母亲的奶头,这是一种先天的无师自通的本能。记得我弟弟在3岁以前,每当我偷来“好东西”的时候,他伸手就要,我故意逗他,做出不给之状,他便大哭大闹,直到如愿以偿方心满意足。所以有一次我对比我大三岁的姐姐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发现弟弟性本恶,长大了他肯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东西。”但姐姐却说:“你小的时候也是这样,长大了就好了。”妈妈说:“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我仔细观察了很多小孩的行为,果然都是这样。当小孩饥饿的时候,为了得到食物,表现出的是自私的行为,不分亲疏。若母亲手中有食物他(她)夺之,若父亲手中有食物他(她)仍然夺之,若哥哥、姐姐手中有食物他(她)还是夺之。小孩的这种不分亲疏夺他人食物的行为是一种先天具有的动物性本能,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所有动物的性欲的共同特点。但群居哺乳动物的性欲又有特殊的特点,那就是每一个雄性都希望占有更多的雌性。在所有国家的封建社会里,普遍允许“一夫多妻制”,所以从皇帝到各级有权、有钱的人都拥有多个妻子。即使在现今的非洲大陆,还有许多国家在实行“一夫多妻制”。允许“一夫多妻制”正是群居哺乳动物的性欲的原始本能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体现。在当今的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男人们会通过找情人、嫖娼、通奸等方式满足希望占有更多的女性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能。

权威欲是群居哺乳动物独有的特性,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威欲,都希望成为群体中的统治者。权威欲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广泛。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争权夺利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

群体欲是群居动物的一个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动物也有这个特性。那就是任何群居动物中的一个个体都有愿意与群体中的其他同类交往的欲望,如果其离开了群体,就会感到孤独和恐惧。作为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自然也具有群体欲。有许多外国心理学家进行过种种实验,观察与世隔绝的人会产生什么反应。结果发现被禁闭在孤独环境中的人逐渐会产生精神上的不安,最后会出现发疯似的言谈和举动。根据隔离实验,如果一个人的群体欲——不愿意孤独,想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孤独和恐惧,就会在精神和肉体上处于异常状态。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是通过眼看、耳听、交谈、鼻闻、皮肤接触等行为来满足集体欲的。刚出生的婴儿虽然眼睛还看不清事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却有本能的天生的群体欲,如果把他放在一个没有人的黑暗的房子里,他会因为孤独和恐惧而哭啼,如果母亲或父亲来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抚摸他一下,或轻轻地拍打他几下,他立即就会安静下来。刚出生的婴儿是通过听觉、气味、皮肤感觉“认识”父母的。所有的婴儿常常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哭啼,如果一边唱一首他熟悉的儿歌,一边轻轻地拍打他,他就会安静下来。婴儿的这种莫名其妙的哭啼,就是寻求群体欲的满足。他通过听觉和身体的感觉感知到母亲或父亲的存在以后,其群体欲得到了满足,于是就安静下来。及时满足婴儿的群体欲,对婴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现欲是许多动物的一个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动物也有这个特性。所谓表现欲就是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在同类中表现自己的欲望,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同类中的其他成员对自己的注意,对自己赞赏。作为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也具有这种本性。

表现欲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看到了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人知道,以获得别人的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再如,当老师向小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谁会谁举手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这也是表现欲的一种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表现欲与性格特点有关。性格外向的儿童胆子大,表现外显;性格内向的儿童胆子小,表现内隐。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外向型的儿童,不可任其表现欲无限度膨胀,以致热衷于自我表现,滋生虚荣心;对内向型的儿童,则应激发其表现欲,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到自我表现的乐趣,增强表现欲。儿童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孩子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知识。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正确对待并注意保护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由于成年人受理智、涵养等因素的影响,表现欲的表现明显程度不一样。表现欲比较突出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喜欢夸夸其谈;表现欲不很明显的人常常默默地用功学习或者努力工作,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以突出的学习成绩或者工作成绩一鸣惊人。另外,女性特别是漂亮的年轻女性喜欢化妆打扮,这也是表现欲的一种体现;男性特别是年轻的男性常常以各种方式争强好胜,这也是表现欲的一种体现。

b的第二特性是求生本能和暴力性

求生本能和暴力性是所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本性。当动物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就会以暴力的形式求生。

任何动物的暴力性只是一系列受不同神经系统控制的不同反应,暴力性是生物生存的一种本能。如:对食物对象的攻击,对捕食者的反击,对领地的保卫和占领等等。事实上,生命以暴力而存在,一种生物为了生存必须以暴力剥夺另一种生物的生命,这便是弱肉强食的永不停息的生物战争。

战争是人类暴力的最高体现形式,人类的祖先们,从在地球上诞生那天起,作为普通的一个物种,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弱肉强食的永不停息的生物战争中。人类的祖先们最先也是用肉体、用纯粹力与力的暴力较量以求生存。在国家诞生以后,亘古至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有关人士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1964年的5164年的时间内,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其中仅有329年是和平的。这只是有记录可查的战争,没有记录在案的战争又有多少呢?

群居哺乳动物又通常通过暴力的方式获得统治和维护统治地位。能思维的高级动物人在暴利性方面有时比普通的群居哺乳动物凶残的多。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在用暴力对领地的保卫和占领、获得统治和维护统治地位时,通常是以对手失败为限度,但是人有时要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凶残的多,残杀同类的手段也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高明的多。草菅人命、杀人不眨眼、杀人如麻、灭绝人性、惨绝人寰、惨无人道等成语是形容人的凶残的,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暗箭伤人等成语是比喻杀人手段高明的。古今中外的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的朝代更替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从一个新王朝通过暴力夺取政权那天起,就有人想通过暴力取而代之,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暴力起义。旧的暴力起义被封建统治者的暴力镇压,不久以后新的暴力起义又发生了,如此周而复始……当一个封建集团腐朽到彻底丧失了民心的程度,于是最终被暴力起义推翻……即使在一个封建集团的内部,也通常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夺取最高统治权——皇位。为了夺取最高统治权,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母子之间,都可以展开五花八门的暴力方式……打开任何国家的封建社会的史书,都可以随意找到例证……

在任何国家的内部,统治集团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都是禁止暴力行为的。尽管如此,但在民间暴力行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任何社会都有通过暴力获取不义之财的人——强盗。有时当一个人被激怒的时候,当理智不能约束感情的冲动的时候,就会暴露出暴力的原始本能,于是生活中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甚至是流血事件。

在文明的社会,强盗毕竟是少数的,而绝大多数的人的暴力本性则表现在用语言攻击——说别人的坏话。事实上在任何国家,任何人都爱说别人的坏话,没有不说别人坏话的人。不论是从含有轻微恶意的坏话,还是当着本人的面谩骂的坏话,只是激烈的程度不同而已。用语言攻击——说别人的坏话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一般情况下,若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他人的无辜伤害的时候,若条件允许,这个人就会对当事者进行口头攻击——谩骂,于是生活中常发是吵架现象,严重的还会演变成泼妇骂街等。有涵养的人即使当面不对当事者进行口头攻击,那么也会在私下向其他人说那个当事人的坏话,如“这个人真不是玩意”,“这个人不是个东西”等等。

另一种情况是,被上司无端训斥的部下,因为害怕遭到上司的报复,表面上用笑脸接受训斥,但心里窝了一肚子气,下班以后则会对亲人或者朋友说那个上司的坏话,以此达到发泄愤怒的目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目的、有策略地散布恶意的流言蜚语,以形成对被议论者不利的社会环境或局面。

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说:“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尽管毛泽东反对这种“自由主义”,但事实上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存在这种“自由主义”,这是因为这种“自由主义”是人的一种原始本能。

b的第三特性是渴望休息、娱乐

渴望休息、娱乐是绝大多数动物的本性,群居哺乳动物也具有这种本性,人也有这种本性。这一本性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就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好玩。人成年以后,由于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影响,克制了一些渴望休息、娱乐的欲望,但当紧张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休息、娱乐的方式放松一下身体。正因如此,自古以来人们发明了很多休息、娱乐的方法和工具。例如,歌舞和运动项目原本就是为了休息、娱乐的。再如,棋类、牌类等等。

b的第四特性是猜疑性

猜疑性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一种本性,群居哺乳动物的猜疑性更甚。普通动物一般猜疑天敌,群居动物不仅猜疑天敌,而且还猜疑同类。“惊弓之鸟”就表性出了鸟的猜疑性。在此我以我亲眼见过的大雁为例说明群居动物对同类的猜疑性。秋去春归的大雁在飞行时总是结队为伴,夜里宿营时,由一只或几只机灵的雁站在高处游荡着,为整个雁群站岗放哨。这几只担任警戒任务的雁叫哨雁。休息了一夜,天一转亮,雁群又由领头雁领航,幼雁随后,老雁压阵,继续它们漫长的航程了。但是这样一个团结的群体有时候也会使“忠臣”遭到迫害。在我小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迁徙的大雁常常静静地栖落在那河滩的芦苇丛里休息。哨雁在放夜哨时是尽职尽责的,总是处在高度紧张和机警状态,稍有动静就嘎嘎大叫,向同伴发出紧急警报。大雁的这种习性让我们村的那些偷猎者掌握了,他们想出了一个特别坏的主意:一旦发现了雁群的宿营地,便偷偷地潜伏在那里,到了后半夜,故意弄出点动静,惹得哨雁嘎嘎报警,却并不出击。这样一连几次,由于每个大雁都有猜疑性,所以雁群因为猜疑而对哨雁不太信任了,于是它们会群起而攻之,一起啄咬哨雁,直到把哨雁啄咬得鲜血淋漓。有了这样的窝里斗,整个雁群都得不到好的休整,所以到黎明时分都没精打采的,再也飞不高了。这时候,狡猾的偷猎者就会狞笑着向它们举起乌黑的猎枪,最惨的通常是那些被啄咬得鲜血淋漓忠诚的哨雁……

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猜疑性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广泛。疑心、疑心病、疑兵、疑阵、疑忌、半信半疑、疑神疑鬼等词语表现出的正是人的猜疑本性。曹操因为疑心太重,结果残暴地杀害了一代神医华佗。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统帅三军北伐中原,司马懿连败数阵以后,转入被动防守。但就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后主刘禅中了司马懿的离间计,将孔明召回,结果忠心耿耿的孔明最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古往今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人之所以很少,就是因为始终坚持“疑人不用”有时使英才埋没;若始终坚持“用人不疑”有时又给自己酿成大祸。

b的第五特性是渴望自由、平等

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渴望有一定的自由,都渴望自由表达意愿,都渴望得到平等的待遇,都渴望得到同类的尊重。自由表达意愿是所有动物的共同本性,每一种动物都有表达意愿的方式,最普遍的方式是声音,哺乳动物都有发声器官和接收声音的器官(耳朵),也可以说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达意愿对群居哺乳动物更为重要,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希望用不同的声音自由地向同类进行信息交流。这一特性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的表现就是渴望人权平等、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等。

b的第六特性是模仿

模仿是一切动物的一种本能,非群居动物一出生就向父母模仿生存的各种技能。群居哺乳动物的模仿本领更高,不过群居哺乳动物不仅向父母模仿,而且还向同类模仿。这一特性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天生的模仿本能使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生活的技能。后来又模仿大人的言行……

b的第七特性是竞争性和顺从性

生存竞争是万物的一种天然本性,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是性选择和性竞争现象,这种竞争普遍在雄性之间展开。竞争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激烈的搏斗,也有五花八门的求偶活动,这种现象的进化论解释在于通过性选择和性竞争可以保持物种的旺盛生命力,使最优良的基因得以延续下去。群居哺乳动物的竞争性除了具有一般生物竞争的本性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如,通过竞争获得在群体中的统治地位,通过竞争夺取领地等等。在竞争中的胜利者(强者)则处在耀武扬威的优越的统治地位,而竞争中的失败者(弱者)则处在忍气吞声的被统治的地位。

一般的动物在竞争中的失败者通常是选则远离胜利者的方式。但是群居哺乳动物在竞争中的失败者知道离开了群体就没法生存,所以就只能表现出了对胜利者的顺从性,但是这种顺从性是以能够生存为最底线,否则就会以暴力形式作拼死一搏。顺从性表现出了群居哺乳动物具有一定的忍耐的特性。群居哺乳动物的群体的最高统治者也明白他的同类具有顺从性的特性,所以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会通过能够使用的各种方式强化被统治者的顺从性,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炫耀健壮的体魄、攻击猎物和保护群体的能力等形式使被统治者产生对自己的崇拜心理,也就是说,任何群居哺乳动物群体中的统治者都有要求被统治者崇拜的欲望。

人的竞争性和顺从性在童年时代就体现出来,童年时代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出动物性的本能,那就是体力的竞争。在一个群体中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在打架斗殴中取胜,那么他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当上“孩子王”,处在耀武扬威的优越的“统治地位”,而在打架斗殴中的失败者(弱者)则只好处在忍气吞声的“被统治的地位”。

成年人之间的竞争则是随处可见,可以说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竞争。竞争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权力的竞争、学术的竞争、荣誉的竞争、体能的竞争等等。但是成年人之间的竞争则是智慧、谋略、手段等形式的较量。在权力竞争中的胜利者则处于优越的领导地位,失败者则只能处于被动服从地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个古语是对权力竞争的最好的概括。

人的攀比心理就是竞争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为竞争性是一种原始本能,所以攀比心理不仅成年人有,孩子从小也具有这种心理。

b的第八特性是羡慕和妒嫉心理

通常是在群体中的体质最健壮、智力最高者成为统治者。被统治者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表面上表现出了对统治者的顺从,但内心充满了羡慕和妒嫉。统治者的体力和智力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所以被统治者在羡慕和妒嫉的心理驱使下,时刻准备着向统治者发出新的攻击。南朝·梁·萧统《运命论》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就形象地揭示了作为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的妒嫉心理。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种天性,人人都有妒嫉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妒嫉处处存在。姊妹之间存在着妒嫉,同学之间存在着妒嫉,同事之间存在着妒嫉,同僚之间存在着妒嫉,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妒嫉……

大家都知道《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夏娃由于经受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和亚当生下了兄弟俩,哥哥叫该隐,弟弟叫亚伯。兄弟俩长大以后,该隐种地,亚伯牧羊。该隐拿地里产的东西供奉上帝,亚伯拿羊群中头生的羊羔和羊油供奉上帝。上帝接待了亚伯和他的贡物,却不理睬该隐和他的贡物。该隐大怒,低头不语。于是上帝对该隐说:“你为什么恼怒?为什么要低下头呢?如果你做得对,就抬起头来。如果你干了坏事,罪孽就会附在你的门口,他一定会对你紧追不放,你必须惩治它。”该隐对亚伯说:“走,跟我到田野里去。”一到田野,该隐就向亚伯扑去,把亚伯杀死了。于是该隐被上帝处以重罪,把他放逐到伊甸园以东一个叫诺德的地方。于是这个因妒嫉弟弟而杀死弟弟的该隐就是人类的祖先。既然人类的祖先就是一个妒嫉心严重的杀人犯,所以人类都有妒嫉心。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根据研究,妒嫉心理最早出现在学步前的婴儿期。因为他发现,有的不足周岁的婴儿当看到母亲在给其他婴儿哺乳时,也会出现心率加快、面色潮红等不安反应,甚至哭闹起来。而长大到学龄前的五六岁时,嫉妒会更频繁地升上心头。至于上学以后,由于和小朋友进行多种“比较”的机会骤然增多,他们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嫉妒的折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妒嫉心理。斯坦贝格的研究成果事实上也证明了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种天性。

b的第九特性是亲情和友情

亲情是所有哺乳动物的一种天性,正所谓“虎毒不食子”。作为群居哺乳动物自然也具有亲情。亲情的表现形式多样,如:父母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首先把食物给孩子吃,为了保护孩子免遭天敌的危害,父母有时“英勇献身”。动物有友情吗?回答是肯定的。老虎、猩猩、猴子、海豚等动物能和驯兽员建立友情,而乖乖地按照驯兽员的要求做很多可爱、有趣的动作。普通动物都能与人类建立友情,那么群居哺乳动物肯定会与群体中的某些与其朝夕相处的同类建立友情。作为大脑特别发达的人类,亲情和友情的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父子、母子之间的亲情表现为无私的、神圣的父爱和母爱。夫妻之间的亲情表现为爱情。正常的人都渴望友情,即使道德败坏的人也有臭味相投的朋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狐朋狗友”、“秦桧也有三个好朋友”。

b的第十特性是欺骗性和诚实性

欺骗性是所有动物为了生存而必须具有的自然本性,每一类动物都有不同的欺骗天敌的本领和手段,正所谓“狡兔三窟”。

群居哺乳动物不仅欺骗天敌,有时也欺骗同类,但有时又表现出特别诚实的特性。群居哺乳动物在觅食和休息的时候,都有忠诚的哨兵,为了群体的利益它们绝对忠于职守,一旦发现险情,就会诚实地向群体报警。欺骗性和诚实性是群居哺乳动物的一种双重本性。

欺骗性在人身上的体现形式就是撒谎。思维能力发达的高级动物人在欺骗手段方面要比普通的群居哺乳动物高明的多,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偷梁换柱、假痴不癫等计策就体现了人的欺骗手段的高明。我国古代的著名军事家孙子一语道破用兵的天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思是说,.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要攻击却装出不想打仗的样子……这是伪装用兵意图的谋略。人的欺骗性从动机上分,可以分为两类,即主动性欺骗和被动性欺骗。主动性欺骗是人为了满足自己或团体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欺骗;被动性欺骗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显示出来的一种本能。比如说,皇帝明知自己不能活一万岁,但他还是让臣民高呼他万岁,目的是为了显示他的皇威,这就是主动性欺骗;如果臣民不高呼万岁就有杀头之罪,所以明知皇帝不能活一万岁,但为了活命,就必须说假话,就必须高呼万岁,这就属于被动性欺骗。从欺骗的性质上分,可分为善意性欺骗和恶意性欺骗。一个人患了重病,为了安慰病人配合治疗,医生和亲属通常对病人隐瞒病情,这就是一种善意的欺骗;有的医生为了骗取病人的钱财,故意把小病说成是大病,这就是一种恶意的欺骗。可以说没有任何人会教孩子撒谎,但是当孩子从会说话那天起,就自己会撒谎了,所以孩子都会撒谎而且都撒过谎。撒谎是人的一种动物性的原始本能,这正像孩子一出生就会吮吸乳头一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对成人做过一个试验,请参加实验者携带一个微型录音机,记录一天的谈话。他分析的结果是,每10分钟的谈话,就会出现三个谎言。他举例说,有一位女士接到男朋友的电话,对方说自己生病了,这位女士立即表示关切和同情。但事后这位女士告诉费尔德曼,自己的真实想法是:真是一个孩子,还不会照顾自己。因此说谎是人的一种动物性本能,是人的一个生存的法则。

b的第十一特性是渴望好的生存环境

每一种动物都渴望有一个适宜自己生存的好的环境。群居哺乳动物都渴望清新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都热爱美丽的大自然。作为具有精神性的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还渴望在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b的第十二特性是自私与合作性

自私是所有动物的共同本性,生存是所有动物的第一需要,所以动物都想方设法首先满足维持自己生命的需求,这就表现出所有的动物皆有自私性。

群居哺乳动物是靠群体优势而生存的动物,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明白,离开了群体就没法生存,所以只有维护群体的利益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群居哺乳动物又表现出合作性。

当群居哺乳动物的群体处在安全状态时,表现出的是自私。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想多得到点食物,做父母的更想多得到点食物给自己的孩子;雄性之间还要费尽心思争得交配权;还有很多雄性在时刻觊觎着统治地位,时刻准备向统治者发起挑战。当群体处在危险状态时,则表现出合作精神。当群体受到另一个同类群体的攻击时,则所有的成员会自觉地在统治者的带领下向另一个群体反击。若有凶猛的天敌到来,两个正在激战的群体就会自动联合起来共同反击天敌。击败天敌以后,两个群体再战。战争结束、危险消除以后,群体内部又出现自私的各种竞争……满足自己的食欲、性欲、权威欲是群居哺乳动物自私的最显著的的表现。人作为能思维的高级动物,有时候自私之心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表现得更强烈。如,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只要竞争者服输,胜利者一般不夺取失败者的性命。但人就不同了,为了获取和维护统治权,可以不择手段地大开杀戒,不管是亲是故,而且还要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b的第十三特性老弱病残者渴望得到群体的照顾

老、残、幼者是群体中的弱者,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为群体做出贡献,但是求生的本能使他们渴望得到群体的照顾。

多数群居哺乳动物都是照顾老、残、幼弱者的。因为老、残者曾经为群体做出过贡献,因为幼者是未来的群体的强者。东非的斑马和北美的麝牛,两个种群相隔遥远,但它们抵抗狮子和狼群的方法却不约而同。强壮的雄斑马和麝牛在抵御天敌时,都把母兽、老兽和幼畜包围在群体的中央,一齐奔逃。如果奔逃不及,就坚决抵抗,如麝牛有时干脆以静制动,少壮的雄麝牛站在最外面,低着头,两眼直观,随时准备抵抗来犯者,饿狼虽然凶狠,看到这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也不敢轻举妄动。

不仅在同一种属的动物之间会互相帮助,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也会互相照顾。在西南非洲,一位律师在路途中看到一件有趣的事:一只小羚羊和一头野牛结伴而行,羚羊在前,野牛在后,每走几步,野牛便哀叫一声,小羚羊也回过头来应一声。假如小羚羊走得太快了,野牛就会发出急促的叫声,小羚羊马上原地立定,待野牛跟上再走。好奇心驱使律师走上前去,原来野牛患了眼疾,两眼红肿,单独行动已十分困难了。

作为高级哺乳动物的人类也具有这种天性。但有些需要高度机动性和活动性能力的群居哺乳动物,它们不照顾老弱病残者,如羚羊。

接下来应该谈谈人的精神性(x)了。

人类在由人猿向原始人进化的漫长岁月中,遭万劫而不灭,才使大脑不断发达,随着大脑不断发达产生了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高级思维能力,高级思维能力产生了对自然界的理性认识。于是人类靠着发达的大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创造了民族精神、社会道德规范、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宗教等等,这就是人类社会。每一个人一出生,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在一定社会环境成长、劳动的过程中,那么就在头脑中产生了精神。一个人的精神性主要包括:理性、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信仰、理想、信念、感恩、复仇心理、爱憎态度、各种精神需求等等。人的精神受民族精神、社会道德规范、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精神性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标志。普通动物在满足食欲等本能方面表现出的永远是自私性。但是人就不同了,人在小的时候在满足食欲等方面表现出的是群居哺乳动物原始的自私本能,但绝大多数的人长大了就好了,这是因为后天的教育使人有了道德观等精神性,绝大多数的人就有了孝心,不仅不会再与父母争夺食物,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就是,猪吃饱了就优哉游哉地睡觉,但人吃饱了就让他(她)睡觉那就不可能了。因为人的知识水平不同,人对社会的认识也不尽不同,所以人的精神性也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越高,其精神性表现越突出;相反,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越低,其精神性表现就越不明显。一个没掌握一点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文盲,只要满足了其食欲、性欲等动物性的原始本能需求,他(她)就感到很知足了。对于一个热衷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来说,如果剥夺了其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给其再多的财富,他(她)也会感到痛苦。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人在某些方面可以有共同的精神性。如有的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能在世界范围内世代流传,这就说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可一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精神性,也就是说有共同的人性。

人的精神性是由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但由于人对社会的认识不同,所以同样的社会环境却造就出了不同的精神性。一个人受到强烈的刺激因素(如灾难、挫折、某种诱惑等)的影响,可能使一个人的人精神性发生突变。例如,某些官员因为受到一次诱惑,便改变了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便从此走上了贪赃枉法的道路。

人在精神性方面也表现出渴望自由,可望有自由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信仰、理想、信念等,渴望自由结社、自由的选举权,渴望接受社会教育等。

再谈谈年龄因子(k)。一个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的表现程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如,儿童的诚实性、亲情、友情等群居哺乳动物原始本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年轻人的竞争性、暴力性、羡慕和妒嫉心理等群居哺乳动物原始本性表现得比较突出;而老年人的权威欲、猜疑性等群居哺乳动物原始本性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老年人还会出现一些变态行为。比如,一个人长期坐在权力的交椅上,久而久之,就会使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权威欲的原始本能得到强化,从而产生一种对权力的变态迷恋心理。一个人在对权力的变态迷恋心理驱使下,就会做出变态的反应。在封建社会,皇室成员在对皇权的变态迷恋心理驱使下,会做出杀父、杀母、杀兄、杀弟、杀子等变态行为。

现在用一句话概括我的人性公式,那就是:人性是由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精神性和年龄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若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占了上风,那么他(她)的人性就主要显示出了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若精神性占了上风,则他(她)的人性就主要显示出他(她)自己的精神性。大多数人的人性是介于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和精神性之间,突出体现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或者精神性的人占极少数。突出体现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的人的行为主要是被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支配了;突出体现精神性的人的行为主要是被精神性支配了。很多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哲学,这样的人的行为就全部被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驱使了。相反,有的人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惜自己的生命。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一诗中写道:“生,为了爱情和美酒;死,为了自由而牺牲。谁有了这样的命运,谁就是最幸福的人。”他为了祖国的独立而驰骋战场,18497月,26岁的诗人,在同沙俄哥萨克侵略军的激战中壮烈牺牲。再如,中国共产党人夏明翰在就义前从容吟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是为了他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还有,很多科学家为了捍卫科学而从容就义。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论者、著名的天文学家布鲁诺为了捍卫科学而被虚伪的天主教徒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活活烧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在现实社会中,极坏的人和特别高尚的人很少,大多是“不很好也不很坏”的人。也就是说,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既具有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又具有后天教育等因素而形成的精神性。

另外,被宗教完全控制了精神的人也失去了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他们以常人难以理解的生活方式生活,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一钱不值,可以从容地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特别是一些邪教主,他们正是用精神控制法让他的愚蠢的弟子为他殉葬。

还有,有的人因为对某种欲望的过分追求或者因为某种事情的强烈刺激,会产生失去了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的变态心理。如,对权力欲望的变态追求,就会产生变态权力欲。怀变态权力欲的人就会以变态的手段争夺或者维护权利。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的行为还不如群居哺乳动物的行为。现实中的很多变态复仇心理令人瞠目结舌,例如:有一年,一个城市连续发生了多起强奸杀人案,作案方式都是先杀后奸,受害人都是高校的漂亮的大学生。破案之后,居然是一所大学的一个文质彬彬的数学教授!原来,这个教授的妻子是他的大学时代的漂亮的女同学,后来抛弃了他,跟着一个外籍教师远走异国。正在这个教授伤心之际,他的一个漂亮的女学生向他献出了“爱情”,于是那个漂亮的女学生成了他的研究生,可是那个漂亮的女学生一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就向他宣布“拜拜”,于是他产生了仇恨所有的漂亮的女大学生的变态心理,于是许多漂亮的无辜的女大学生成了变态复仇者的牺牲品。任何一种群居哺乳动物中的一个雄性决不会伤害无辜的雌性,在这一点上,变态复仇者连一个普通的雄性群居哺乳动物都不如。再就是,任何一种群居哺乳动物中的雄性和雄性、雌性和雌性之间都不会发生人类中的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之间的那种变态性行为。性虐待狂也是变态性行为的一种,任何一种群居哺乳动物中的雄性或雌性都不会像性变态的人那样对异性实施性虐待行为。

每一个国家都是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合理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能把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约束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使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又不至于使其行为危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否则,若法律和道德规范过分地束缚了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久而久之,当人的承受能力达了极限时,就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乱。韩非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不遗余力地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一方面制定了更苛刻的法律,另一方面采取“焚书坑儒”的暴行禁绝了人们的言论自由。秦始皇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创立的伟业传至千秋万代,但转瞬间,那万世基业便断送在酒色暴君‘二世’手里。如果秦朝的法律规定,部队若因遇到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影响行军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可以从轻处罚的话,那么陈胜、吴广就不会铤而走险率部揭竿而起了。每一个士兵都想,如其俯首待死,还不如造反求生,于是陈胜、吴广率领的900多人成了一群亡命之徒,虎狼之师……秦朝苛刻的法律剥夺了无故士兵的生命权,从而导致900多名士兵的群居哺乳动物通过暴力求生的原始本性爆发。在欧洲进入上世纪中世纪后,宗教曾与封建专制相互利用,为了维护神权,强行推行愚昧主义、禁欲主义,这就过分地扼杀了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于是资产阶级以人权为武器向神权宣战,于是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17898月,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吹散了弥漫欧洲的宗教阴云。法国首先发表了《人权宣言》,提出了“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资产阶级革命把人们从神权的桎梏中拯救出来,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权利受监督的力度越弱,法律和道德对人的约束力越小,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得越多。在封建专制社会,一个人的权力越大,所受的监督力度越弱,法律和道德对他的约束力越小,所以人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得越多,所以王侯、高官皆妻妾成群,而且大多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地争夺权力,不择手段地搜刮钱财。帝王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则完全失去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其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无遗了。

一个人在儿童、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对其个性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明的社会制度应该注意用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少年儿童,同时大人们要以身作则,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对此问题需要强调说明两点:其一是,通常少年儿童不善于理解枯燥的道德术语,而注意观察大人的行为,如果某些大人自己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却又道貌岸然地教训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其二是,当道德规范与少年儿童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性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少年儿童也就不把道德规范放在眼里了。记得在“十年动乱”期间,一下了课我们同学就去偷窃公共财产,我们同学都是小偷,而且无所不偷,地瓜、花生、苹果、大葱等等,只要能吃的都偷!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是小偷,所以我们根本不为这种偷窃行为感到羞耻。那个时候虽然我们知道要“爱护公共财产”,但是饥肠咕咕的我们一看到能充饥的食物,也就不管什么道德规范了……

我在教育儿子的实践中证明,只要了解了人性的本质,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豁然开朗之感。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时候,就会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行为,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鼓励、或者引导、或者禁止等决定。相反,要是不了解人性的本质,就很可能做出伤害孩子心灵的事情。如,有的父母,只要孩子撒谎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揍一顿,这事实上是一种愚昧,是一种无知,是在摧残自己的孩子!所以每一个父母,特别是父亲,必须好好地静下心来认真了解一下人性的问题。

 

重新复习一下心理学

我那个时候的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分配去向是高中、大学,也就是说我们将来是做高中、大学老师的。所以在大学学心理学的时候,心理学老师没有给我们讲最后一章中的《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的内容,所以我自己也没有仔细看过这部分内容。当我准备做父亲的时候,才意识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于是我联想起了鲁迅先生于191910月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的一段话:“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在这里,鲁迅先生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先生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理解。不重理解,将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那么怎样才能理解孩子?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有什么样的截然不同?很显然,要想解决这了个问题,要想给孩子当好一个称职的第一任老师,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于是我决定重新复习一下心理学。下面我根据我在大学学的心理学教科书和其它一些心理学书籍、资料及自己的一些见解,将这部分内容简要告诉大家。

1.孩子的心理是不断发展的

人从出生到成熟及至衰老,其心理都在变化发展中。这种发展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转化。

孩子出生以后具有一些初级的感觉能力,能对客观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发生反映;也有一些无条件反射,比如一接触母亲的奶头就会吮吸,遇到强光瞳孔就会缩小等。在这个基础上,孩子逐渐形成听觉的、平衡觉的、视觉和触觉的条件反射。从第一年末到第二年初,孩子的动作能力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开始学会独立行走,因而与周围世界接触的范围扩大了,摆弄物体的机会更多了。在与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孩子就会注意观察物体的颜色和形状,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抚摸和摆弄各种物体,从而获得关于物体的完整的形象,于是知觉的能力就迅速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孩子也开始咿呀学语,孩子先是领会大人说的一些词,以后自己学会说出一些简单的词和句。逐步扩大与成人和其他孩子的交际。到第三年,孩子的语言就迅速发展起来,能说出符合语法的比较复杂的句子,喜欢听故事和押韵的诗词,并愿意同亲近的人交际。随着孩子语言的迅速发展,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也就进一步发展起来。例如,在学前前期孩子已能利用实物进行简单的计算;到学前后期,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在词的水平上解决简单的问题。到六、七岁,孩子开始上学,学习活动取代了学前期的游戏而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通过学习,他们的职能得到不断发展。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持续得到较快地发展,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在结构和中心思想,并能运用计算规则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不过这时孩子的思维还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在个性发展上,小学生已经能认识自己与班集体的关系,努力完成老师和班集体交给自己的任务,并能够运用道德原则对别人和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少先队的影响下开始形成自己的理想,不过他们的理想带有直观形象的性质,这种直观形象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尊敬和爱戴的英雄人物身上(包括父母等亲近的人和老师)。小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他们进入中学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到少年时期,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在青年初期,世界观初步形成,个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已经接近成年,具有了一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了。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一步步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展着,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能自立、能劳动的社会成员。

2.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孩子的心理发展既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就必然呈现出阶段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心理发展经历了六个较大的阶段,这就是: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婴儿期(从1岁到3岁),幼儿期或者称学龄前期(从3岁到6~7岁),童年期或者称学龄初期(从6~7岁到11~12岁),少年期或者称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期或者称学龄晚期(从14~15岁到17~18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既然是由量变引起质变产生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就不只是量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质的区别。如果看不到或者是否认这一点,就会抹煞孩子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本质特点,就不可能根据孩子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本质特点进行教育。孩子的心理又是按着一定的顺序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为各个阶段的连续性。前一阶段是为后一阶段作好准备,而后一阶段又是在继承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或超越。我们了解了孩子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又掌握它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就可以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孩子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智力潜力。

在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孩子的心理得到不断发展,但各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在同一发展阶段中,孩子的心理机能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和发展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以及他们的主导活动又基本相同,所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时距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过,由于孩子的遗传素质、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和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不一样,所以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的时距也具有可变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条件的改善,教学内容的改进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必将大大提高。所以家长(特别是父亲)和老师既要看到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又要看到它的可变性,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积极促使孩子新品质、新能力的发展。

在此我需要强调说明两点:一是,乳儿和婴儿期(0~3岁)是人生最关键的教育期,也是家庭教育的最关键期!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在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是在4岁前获得的。也就在这早期的岁月里,婴幼儿的大脑完成了大约80%。重视乳儿和婴儿期的家庭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婴幼儿具有强大的智慧和能力,这种智慧和能力必须靠家庭教育来挖掘。其二,这个时期是人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那么有些能力不可复得。其三,学习、运动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这种能力出生时或更早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孩子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程度上和重要性上超过孩子一生的其他任何阶段。正因如此,家长(特别是父亲)必须高度重视在这个关键时期的家庭教育。如果一个父亲在这个关键时期不负责任,那就是犯下了永远不能饶恕的错误!将来即使给孩子一座金山,也不能弥补你犯的严重错误!二是,对智力超常的孩子的教育,也不能违背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这个原则,否则就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在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天才”的少年大学生因出现了心理疾病而成了废人,这一点必须引起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的足够重视!即时您的孩子属于智力超常的孩子,也不要提前上学,而应该让他与同龄孩子一起成长!对付智力超常的孩子的最好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多看一些课外“杂书”,尽最大可能地开阔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做既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智能。

 

3.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①生物因素是孩子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生物因素主要指人类从遗传得来的先天素质,即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比如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每个人特有的神经类型的特点。生物因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也是心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疑会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听觉器官的素质较好,人就可能耳聪一些;视觉器官的素质较好,人就可能目明一些。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特性对人的行为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孩子由于神经类型的特点不同,有的表现活泼敏捷,有的表现安静迟缓等;又如,若孩子大脑先天发育不全,就会引起智能落后或者智能缺陷等等。此外,人体生长成熟和衰老也将引起心理职能的变化。人出生以后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无论是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就为孩子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青少年时期由于性腺机能的成熟,开始产生两性间的爱情。这些都说明生理条件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要是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断言孩子心理发展单纯受生物规律所支配,那就是完全错误了。

②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孩子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条件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和家庭状况、社会地位及精神状况等,便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孩子施加影响,这些社会生活条件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早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成人就教孩子说话,教他们摆弄物体,认识物体的属性;在孩子学会说话以后,成人更会通过语言、示范、参观等各种方式,把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孩子,使孩子的职能和个性得到发展,把他们塑造成社会成员。由于社会物质条件不同,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以及接受的教育影响不同,孩子心理发展的方向、特点、速度和水平,就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别。

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和社会生活条件一样,也是一种环境影响。但是它又跟一般社会生活条件或环境影响不同。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以前的一些学者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这是不正确的。学前的家庭教育,正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某些人认为学前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认识多少字,识多少数,掌握多少生活知识等等,这也是错误的。我认为学前的教庭教育的关键是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有一个聪明的脑袋。只要孩子有了一个聪明的脑袋,那么将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促进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要想充分发挥教育对孩子心理发展的作用,必须注意五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善于用社会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机能去发展孩子的智能。二是,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孩子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三是,必须通过对孩子的积极活动来发展孩子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四是,必须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家长和老师的心灵是美好的,才能培养出心灵美好的孩子。正因如此,人们才把老师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不美好的因素影响了某些老师,从而给某些学生的心灵带来了污染……五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相互密切配合。如果两者不能有效地相互配合,就会给孩子造成无所适从的感觉。

 

4.孩子智力发展的特点

①什么是智力?智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智慧和才能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事物的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程度。

儿童智能结构一般概括为四个方面:动作能:反映小儿的姿态、头的平衡、坐、立、爬、走、跑、跳及使用手指的能力,这些运动能力构成了对小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始点。应物能:反映小儿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也就是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言语能:反映小儿听、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应人能:反映小儿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与神经运动和智力的完整性有关。

②婴儿期智力发育的特点。生后第一年的婴儿期变化是巨大的,作为人类特点的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交际的能力,经过逐步的发展,开始出现,感觉(视听觉、味觉及皮肤温触觉)也有比较迅速的发展,知觉开始出现,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注意和初步的记忆能力。其动作发展规律为: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如从双手无目的的乱动到单手有目的的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依次出现抬头、翻身、坐、爬、站立以至行走;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如从头部、躯干动作到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由正性动作到负性动作,如先握后放,先向前走后退着走。其中手的动作的发展是巨大的,而手的动作的发展推动了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日趋完善,更有利于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言语发育经历了以下阶段:发音阶段(1~3个月);牙牙学语阶段(4~9个月);理解说话阶段(78~1112个月);开始说话阶段(9~12个月)

感觉迅速发展:如婴儿的视力随年龄的增长改变明显,1个月开始出现头眼协调,眼在水平位置上在90°内随物转移,3个月时协调更好并开始辨别物体大小及形状,9个月时能较长时间看3~3.5m内的人物活动。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智力活动,它与感觉有紧密的联系,婴儿的知觉出现也很早,如半岁左右的婴儿已经学会了对深浅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不断地成熟,婴儿的记忆能力越来越明显,如1~4个月的婴儿如手中的玩具被人拿走会无表示,而到4~8个月时则有有所失的表现,甚至会作极短暂的寻找。而8~12个月时就会较长时间去寻找;其记忆特点一是记忆内容少,只限于日常接触的少数人和事;二是记忆时间较短,一般只能保持几天。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地和概括地反映,婴儿期的思维活动只能说是一种萌芽。这些都是婴儿期智力发育的特点。

③幼儿期智力发育的特点。生后第二、三年的幼儿期其智力发育是在婴儿期所获得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期间,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了极其重大的变化。主要有如下六个特点:

学会了许多新的随意动作,如独立行走、跑、跳等,手的动作变得更精巧,2岁能拿小匙吃饭,3岁会用小手串珠子,还会用笔画圈圈;

口语迅速发展,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与成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此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这时忽视了的东西,以后往往很难弥补。2岁时掌握的词汇有200个左右,3岁时就可达1000个左右;

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幼儿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吃饭、洗手、穿简单衣服等)。爱模仿是儿童的天性,1岁多的幼儿已经通过模仿学会了做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想象力的发展,其游戏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自我意识萌芽,智力活动带上了一点随意性,儿童开始认识自己就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人称代词的出现是儿童认识自己的一个转折点,3岁左右的幼儿才会开始用“我”这个人称代词来表示自己,也就是说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开始出现最简单的想象,记忆的时间较婴儿期加长,但仍为“无意性”,思维处于低级阶段,为直觉行动思维。

感知觉也有明显发展,如能辨别几种基本颜色等。

④学龄前孩子智力发育的特点。学龄前期(3~6)是儿童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其智力发育是迅速的,有如下七个特点:

随意运动的发展:其运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断改善,学会运用正确的姿势跑,并能听信号改变速度和方向跑,能保持躯体平衡,学会在平行线中间或平衡木上行走。

言语发展:主要发展词汇量,学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语音逐渐正确,词汇逐渐丰富,4岁儿童掌握600~2000个词,5岁时为2200~3000个词,而6岁时为3000~4000个词,从3岁到6岁,词汇量增加了近3倍,词类渐次增多,语法复杂化,已出现大量的复合句。口语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他们的讲话逐渐变得连贯起来,流畅起来,内部语言开始萌芽,内部语言是思考时用的言语,它不是用来同别人交际的,而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学前期出现了出声的自言自语,他们往往一面做游戏,一面自言自语。

感知觉进一步发展:如5~6岁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对颜色的色度开始区别。

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的发展:形象思维是借助于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实现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其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3岁以后儿童开始利用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是此期儿童思维的特点,如学计算时,用物体的具体形象(实物或图形),能较好地掌握数的实际意义。此期儿童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注意,也容易记忆,其记忆在游戏中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单跟他们讲抽象的道理是不容易记牢的。

游戏、学习和劳动:此期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各种游戏活动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孩子的许多学习活动是寓于游戏之中的。学习对于此期儿童不是主要任务,多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可进行有意识地教育。学前期儿童劳动的形式主要为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

想象和好奇喜问:此期儿童逐渐能按要求进行想象,其想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但有意想象还只初步发展。其想象有以下特点:a.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b.想象主题易于变化,如正在用积木搭大桥,忽而又想搭房子等;c.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但仅是萌芽阶段。好奇多问是学前期儿童的突出特点之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对于儿童的问题应耐心地,并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回答。

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此期儿童的无意注意已有高度发展,而且相当稳定,有意注意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分散,范围较小,一般只注意事物外部较鲜明的特征和动作。其观察力缺乏独立性、细致性,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转移观察的目标,其观察的概括性也较差。

总之,学前期儿童智力有了很大发展,在动作方面,可以连续行走20~30分钟而不感到疲倦,会跑、跳、攀登;手的动作更加灵巧,能用铅笔书写、画画,能使用剪刀一类的工具。在言语方面,词汇更加丰富,可以自由进行言语交际,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开始产生内部言语,初步开始学习书面言语,言语对行为的调节机能也比以前增强了,因而使行为带上了一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在心理发展方面,虽具体性和不随意性仍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在逐步发展。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

⑤学龄期孩子智力发育的特点。学龄期是指进入小学后到青春发育期前的这段时间(一般为6~12),这一时期脑的形态结构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较快,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语言能力的发展:此期儿童言语能力是从听和说的言语向看和写的言语发展,处于日常生活用语向专门学习系统的母语过渡中,并由口头对话的言语向独白式言语发展,其书面语言的“写”落后于看、听、说。一般词义熟悉或口语常用的字容易识记,在低年级时,由于对字形只有模糊的印象,字义的理解不确切,易出现错别字。在低年级时不能明确掌握语法结构,只是在实际应用上掌握,约从四年级开始,儿童才能自觉地掌握语法结构。

观察力的发展:此期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处于描述对象阶段,虽较学前期儿童发展,但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其中缺乏目的性是此期儿童观察的一个显著特点,常影响儿童的观察效果。

记忆力的发展:此期儿童记忆力发展虽较学前期稍慢,但在11岁以前仍有显著的提高,其记忆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记忆储存时间也延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意记忆及有意记忆均在发展,但有意记忆发展更快,此期已占主导地位,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提高和改进有意记忆不断得到改造和发展;词的抽象记忆快速发展,逐渐占主导地位。

想象力的发展: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意到有意,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发展过程,此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积累,想象的无意性、模仿性逐渐减少,而有意性、现实性及创造性想象逐渐增多,如在看图作文中能想象出许多生动的、合情合理的情节,但此期儿童想象的目的性、复杂性及概括性还不高。

思维能力的发展: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这种质变是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开始时常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及不自觉性;在整个学龄期,儿童的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总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对于各门具体的学科来讲,儿童思维又表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一般对于比较熟悉的,较容易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概念,思维水平较高,对于比较生疏而距形象较远的概念,思维水平较低。学龄期儿童的理解处于不断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儿童以直接理解为主,对于内容的具体形象理解得较好,而对于内容的思想意义方面不能理解;中、高年级的儿童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增长,间接理解逐步占主导地位,并能理解一定的抽象内容。

⑥孩子智力发展有哪些关键期,其对开发儿童智力有何益处?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速度相一致,3岁以前大脑发展最快,以后逐渐减慢,5岁以前即完成整个人脑发育的80%,到7岁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接近成人,故7岁以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而以3岁以前更为关键。儿童在学习各种能力时都有关键期,在关键期学习起来较容易,效果也显著。其关键期有以下七个方面:

出生后4~5个月是婴儿辨别生人和熟人的关键期。

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正常语言环境中,这时儿童学习口语最快、最巩固,容易获得口头言语的能力。如果儿童在这个时期完全脱离人类的语言环境,其后很难再学会说话。

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期。④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在5~6岁时发展最快。

儿童掌握数字概念的最佳年龄是5岁至5岁半。

初生到4岁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对图像视觉辨认的最佳期。有斜视的婴儿,在3岁以前矫正了斜视,其立体感就能恢复,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就会成为永久性的立体盲。

耳聋儿童如果在1岁前被发现而给他使用助听器,就能正常地学会语言发音。总之7岁以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情绪等都在此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

在智力发展中遗传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环境和教育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抓住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施行早期教育,为儿童创造更为优越的客观条件,儿童的智力潜力就会得到更大的发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提高儿童的智商。而超常儿童虽有比较好的先天素质,若不在关键期给以教育,将永远达不到他们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

5.婴幼儿期性心理

性欲与食欲一样,是人的一种动物性本能,人们生来就具有性的差别和性的要求,并且保持终生。但是,在一般人看来,人的性心理只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伴随性生理的成熟才逐渐产生。在儿童期,尤其是婴幼期,根本不存在性问题,更无从谈起性心理了。事实上,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现象出现。当然,婴幼儿期也就相应存在着性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认识程度不一样。

①无意识性愉快体验。以前人们有一种误解,以为在儿童时代,尤其是婴儿期性冲动是不存在的。现在虽然有些人已经改变了这种看法,但仍认为此种存在并不是正常的存在。那么,婴儿期到底是否存在性心理呢?其表现有何特点呢?其性角色的发育由何种因素影响呢?

著名的英国性心理学家霭理士(Eliis)曾在他的《性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在婴儿出生不久,生殖器官感受性刺激的自然倾向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变异的范围。在初生的婴儿,这一部分也往往感觉到刺激……这是很寻常的事。”弗洛伊德也认为,就人的个体来说,他的性生活早在婴儿期就开始了,而不是从成熟期才开始的。许多学者的观察发现,一周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常出现生殖器官的手淫行为。可见,婴儿期存在性问题。这种性的问题取决于性器官决定的性别差异,是在性身份的确立的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性心理表现特点是无意识的性愉乐体验。它和婴儿早期与父母关系直接相关。

婴儿出生前,父母和胎儿并无直接的肉体接触。在一部分家庭中,孩子出世时,父亲在场。但在更多的家庭中,父亲没有与妻子共享这一经历。做父亲的无法体验胎儿在母体体内时,母亲的那种兴奋、那种感受。婴儿出生后,由于母亲哺乳,照顾孩子,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的机会、方式均比父亲多,因此,婴儿与父亲和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产生不平衡的局面。而这种不平衡局面还继续维持下去。这对婴儿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看来,婴儿吸乳只是生来所具有的一种本能反应,或简单作为提供营养的一种自然手段。但多数性心理专家认为,婴儿吸乳,含有性的因素。婴儿在吸乳时,其嘴唇与母亲的乳头发生接触之际,婴儿势必感觉到极度的愉快。大家知道,对于哺乳期的婴儿来说,吸乳是防止婴儿哭闹的最好办法。婴儿吸不到乳头时,往往喜欢吸大拇指。虽然这种行为可以给婴儿提供一些快感。由于口部到了成人时期是一个性欲部位,故一些性心理学专家把口部作为婴儿期性欲快感中心。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引论.精神病通论》一书中写道:“当婴儿在怀抱内熟睡,感到满足的时侯,他那舒服的神情和成年时体验到性满足后的神情相似……吃奶吸乳乃是整个性生活的最早期的表现形式,是后来各种性满足的雏型。”弗洛伊德还在其《幼儿的性欲》一文中,把口和与口唇相连的部分称为“口部性快感区”。弗洛伊德的观点对我们研究婴儿性心理具有一定意义。

对于婴儿来说,伴随着生理的发育,身体的长高,其感知觉、思维、情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其性心理的发展的这种无意识的性愉快体验,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②性意识的蕴育。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生物因素(先天的染色体组成和生殖器官结构)只是决定了婴儿的性身份,但如何发展性心理和进入性角色,在后天,尤其是幼儿期,学习会起重要的作用。此阶段是性意识的蕴育阶段,其性愉快体验从无意向有意转化,逐渐认识到性器官的差异,识别性身份,并开始意识到性角色。弗洛伊德将此期称之为“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③幼儿性身份和性角色发育特点。性身份就是一个人的性别身份,是一个人感到自身是男是女的方式;而性角色则是性身份被人所描述或者被自身所证实的方式。一般性身份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就已确立,幼儿能够识别自己是男还是女。同时,他们在家庭和周围的环境里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角色。也即自己应该扮演男性,还是女性角色。

幼儿性身份和性角色的发育途径是比较复杂的。幼儿对性的认识受到父母、社会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影响,其中包括父母亲对子女的态度、同龄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幼儿本身的个性因素。

一般性身份的主要决定因素到18个月时就已充分发育。随着幼儿语言机能的发育,感知觉的发展,通过和周围环境的接触,不同玩具服装等的识别,使幼儿敏锐地察觉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识别自身的能力的不断提高。通常在18个月至3岁之间,幼儿更多地意识到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衣着打扮上的差异,慢慢地了解了自己的性身份。比如,小女孩的衣服总是很鲜艳、头发总比男孩长、喜欢玩布娃娃等;而小男孩的衣服多很随便,短短的头发很利落、喜欢玩枪、车等玩具,这就可以从一个新的方面识别性身份。

到了三岁或更早一些,幼儿在家庭和周围的环境里开始意识到性角色,父母的态度及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对性色角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不能恰当地打扮孩子,或者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打扮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甚至将女孩当男孩抚养,男孩当女孩抚养,在取名、购买玩具、对幼儿谈话,对其行为要求以及做游戏中不能以幼儿正常性角色去强化,最终造成孩子性角色识别障碍,成年后往往导致性变态。

其他人的感觉或社会文化等因素也以多种方式影响幼儿性身份和性角色的发育。

④幼儿性欲和性心理的发育。弗洛伊德把幼儿性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谓自恋期。这是开始于婴儿降生后的最初阶段。因为吸吮动作在这一时期最重要。所以,口部性本能占主导地位。将近两岁时,幼儿自我意识生长了。性本能开始向着自己,把自己当作爱的对象。第二阶段是两岁左右。这时,母亲发挥权威,要求儿童控制便溺,这就造成肛门快感区的自我满足。第三阶段就是伊底帕斯潜意识情意综合期。这是幼儿性欲发展中最危险的阶段。儿童开始向外界寻求爱的对象,首先不可避免地把爱的感情发泄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或保姆。这时儿童的性要求要由异性父母来满足,对同性双亲怀有对立情感,即具有恋母情绪恋父情绪。弗洛伊德把第三个阶段的幼儿性欲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发展将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特性。

依据弗氏观点,幼儿性欲和性心理的发育过程中,一般经过“肛门欲期”和“性器欲期”。孩子从8个月至34岁为幼儿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欲期”。这一时期,幼儿从排泄物的充足和排放两个过程得到满足。他们喜欢玩弄大便,喜欢摩擦肛门,大小便时总爱磨蹭,断断续续不愿很快结束。如果平日的大便行为很自然,很顺利,而并没有便秘,则这种由肛门造成的快感中心的机会并不多。否则,排泄的行为势必引起一种通畅与愉快的感觉,日久天长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幼儿3—7岁是性心理发育的“非性爱的异性好感期”,弗洛伊德称之为“阳具崇拜期”。这个时期,幼儿已具有初步的性别意识,知道男女性别角色,并发现男孩和女孩性别上的区别。男孩常因为有阳具而感到自豪、得意,常喜欢光腚和玩弄阳具;女孩羡慕阳具,常因自己缺少阳具而感到羞涩。这一阶段,幼儿的性器欲并不强烈,它常常和父母的亲情混在一起,在与父母的亲切感情之中带有性的意念。男孩常常偏爱母亲,极端者甚至想独占母亲而仇视父亲;女孩则存在“爱父仇母”的相应情形,弗氏称之为“恋父情绪”或“恋母情绪”。如果幼儿时期的这种恋父、恋母情绪太深,不能及时割断,会有碍于幼儿性欲和性心理的健康发育。

虽然国内一些心理学家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幼儿性欲的一些看法和理论,但从生理上、心理上分析,许多现象确属性问题。

⑤幼儿性心理发育特点。幼儿性心理发育具有两个特点,即自发性和好奇性。人们常常看到3-4岁幼儿玩弄、触摸或暴露性器官,如男孩用手摸阴茎,女孩用桌子边角或其他物体去触及阴蒂而感到快感,这并没有性目的,而是一种自发现象。幼儿还常常喜欢观看和触摸其他同性或异性幼儿的生殖器,或裸体向异性小伙伴显示生殖器,甚至进行性接触游戏,这是好奇心的驱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当发觉男孩与女孩的性别差异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例如人的妊娠、人的出生、男女身体与特征的不同、与父母的关系等。此过程便是性意识的蕴育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周围环境的积极影响,对幼儿的性心理的正常、健康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6.孩子的反抗期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有两次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当然两次反抗期又有明显的区别与不同。

①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主要表现出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勺子还用不好,也要泼泼洒洒地自己吃饭,不让他做,就会哭闹。历来温顺听话的孩子到了此期也会变得急躁、不听话、调皮。尽管这种反抗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程度不同,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面对孩子的反抗,家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态度,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的基础或退缩、孤僻;而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在孩子反抗时,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必需作适当的让步,要通过说服、引导使其顺利渡过反抗期,则是有效有益的做法。

②第二反抗期。第二反抗期又称为危险期。此期孩子已进入青春发育期,突出的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而社会经验又不足,使得此期的孩子易出现各种问题。如喜欢与父母去公园的孩子变得不愿再跟着父母;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常常不听话,情绪急躁,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我行我素,不愿与父母商量,而且富于冲动和冒险性。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其他问题。据统计,此期不能顺利渡过,常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等。

同样,此期的做法与第一反抗期原则上是一致的,但需更加慎重,多想办法与孩子沟通思想和感情,能做到既是父母又是朋友是最成功的办法。不要简单地压抑,事实证明压是压不住的。父母可以帮助他选择好朋友,使他不至于混入坏孩子堆中;同时注意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不能管制也不能放纵,要正确引导。

7.儿童的动机与兴趣概述

①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也可以说,动机就是行动的动力。例如,刚上学的一个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那么这个孩子这个时候的努力学习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当这个孩子上了高中以后,他想决心考大学,所以努力学习,那么这个孩子这个时候的努力学习的动机就是为了考上大学。

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样的,但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需要。如,人渴了就想喝水,饿了就想吃饭,进入青春期以后就会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渴望等等。另一类是社会性的需要。如,正常的人都渴望与他人相互交往,渴望受教育等等。

人的活动动机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动机产生时都有一定的神经、机体的变化,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绪激动状态,激励着人去进行某些活动。

人的活动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有三类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来分,可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不正确的动机。例如,有的人报考公务员是想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而有的人报考公务员却是想以权谋私。从这个标准上看,家长特别是父亲应该引导孩子确立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因为只有高尚的、正确的动机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能产生不屈不挠的精神。二是,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主导的动机和辅助的动机。在引起复杂活动的各种不同的动机中,有的动机是起主导作用的,有的动机只起辅助的作用。在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学习上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和起辅助作用的动机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在孩子刚刚入学的时候,在学习上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可能仅仅是为了老师的表扬;辅助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随后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可能是在学生集体中的地位,比如说,有一个学生当上了某一学科的课代表,他为了保住这个课代表的地位,所以就努力学好这门课程;辅助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得到同学的赞扬。再后,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可能就是为了将来找工作;辅助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得到学校的表彰奖励。有的学生确立了远大的理想,那么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就是他理想的目标;辅助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好名次。比如说,一个学生想将来当科学家,那他就会在自己的这个理想目标的鼓舞下努力学习。从这个标准上看,家长特别是父亲应该既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导动机,又要善于培养孩子的辅助动机。三是,根据动机与活动的目标关系来分,可分为短近的动机和长远的动机。例如,一个学生努力学习物理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在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另一个是为了将来当物理学家。那么,在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就是他的短近的动机。将来当物理学家就是他的长远的动机了。从这个标准上看,家长特别是父亲应该既善于培养孩子的短近的动机,又要善于培养孩子的长远的动机。

动机与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的是人采取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促进人去采取行动的动力,它是人为什么要达到那个目的的内在原因。但动机与目的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动机可以转化为目的,目的也可以转化为动机。

②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对数学感兴趣,那么他上数学课的时候就会特别认真听讲,课后对数学作业也就做得特别认真。如果一个孩子对唱歌感兴趣,那么他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肯定就会全神贯注,课余时间肯定喜欢听歌。

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某个人对某种食物感兴趣,那是因为人需要吃饭。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因为兴趣不仅仅是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主要的是在精神和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人们的兴趣也就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就不断地丰富起来。例如,当有收音机的时候,有的人对收音机很感兴趣,当有了电视的时候,有的人对收音机不再感兴趣了,而将兴趣转移到电视上,而有的人既对收音机感兴趣,也对电视感兴趣。

兴趣对人的活动的作用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对未来活动的准备性作用。儿童早期的兴趣可以对它未来的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例如,德国的李连塔尔小时候就喜欢大自然,特别热爱大自然中的鸟儿,因为他对鸟的飞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自己能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因如此,他才在1891年,根据雄鹰滑翔的原理,经过多次的失败,终于制造出了人类的第一架飞机——滑翔飞机,从而开创了人类制造飞机的新纪元。由此不难看出,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这对于孩子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进作用。一个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如果对这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使他更积极地从事这种活动,并且推动这种活动进一步发展。我当中学化学老师的时候,经常设计一些趣味化学试验,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我的目的达到了,我的很多学生因为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所以上课很认真听讲,所以课后能自己积极主动地学化学。因此,当孩子的某一学科学得不好的时候,如其花钱请家教,还不如想法设法培养孩子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表现在经常寻找最完善的方式来进行活动。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已经习惯了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内探寻新的活动方式,那是不易成功的。如果他的兴趣比较广泛,眼界比较宽广,它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发,这就有助于促进他的创造性态度的发展。例如,如果一个城市孩子从来没有到过大自然中,那么即使他读了很多的书,也永远不会写出真正的优美的好作文。

③学习动机、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关系。孩子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或者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我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就能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完成作业的态度也好,遇到了难题会积极向我请教;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则学习态度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差,也很少主动向我请教。因此,作为家长特别是父亲,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我教育儿子的实践也证明,就像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了解人性的本质一样,也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因如此,心理学是所有师范学校的必修课。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我庆幸自己毕业于师范大学。所以每一位对孩子有责任心的家长,特别是父亲,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了解一下心理学知识。

……

 

第四章

全方位开发儿子的智力

 

我认为,教孩子学文化那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那是老师的职责;而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在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有一个聪明的脑袋,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这就是父亲的首要职责。只要孩子有了一个聪明的脑袋,那么将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显示出很大的优势。所以我对我的儿子实施了全方位的智力开发。

……

满足儿子的群体欲

儿子出生以后,我岳母就让我去买一些婴儿用品,其中包括痱子粉。我岳母还向我特别强调:“每个孩子都必须使用痱子粉,要买质量好的!”在儿子出生前不久的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一个胖乎乎的男孩一边迎面朝我跑来,一边喊爸爸。我在商店里发现了一种痱子粉,那种痱子粉的包装盒上有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正像我梦中的形象一样。我询问了一下价格,那种痱子粉的价格最贵,我想,这也许是天意,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了那种痱子粉。但我买的这种最贵的痱子粉一直没用上,原因是儿子从来没有生痱子。儿子之所以没有生痱子,原因有二:其一,我放松了他的襁褓(蜡烛包);其二,从他退了脐带的第二天起,我每天给他洗澡。

在前面我已经向大家叙述了我给儿子第一次洗澡的情形,在这里我主要向大家谈谈我给儿子洗澡的方法和意义。

因为婴儿在子宫内习惯了羊水的环境,所以任何婴儿都愿意洗澡。婴儿的脐带退下后就可以给其洗澡了,洗澡时的室温应保持在22~26℃之间,水温在40℃左右。如果室温过低,最好有一个红外线炉来升温。给一个月以内的婴儿洗澡最好不用肥皂。方法是现将婴儿放在小浴盆中泡一会,婴儿的脸上会露出欢乐的表情。程序是:洗眼→洗脸→洗头→洗身体→擦干身体。洗澡时间以十分钟为宜,次数为:春秋季节每天一次,夏季在中午和晚上各洗一次,冬天太冷,也可隔天洗一次。儿子的脐带退下后我就按此法给其洗澡,每次将儿子放在澡盆里,他的脸上就立刻出现灿烂的笑容,而且还手舞足蹈一番。在儿子未满月之前,我是用温开水给他洗澡的,因为温开水杀灭了所有的病菌。

我国婴儿的痱子病是由我国的两个不好的传统造成的:一个是不给未出满月的婴儿洗澡,另一个是蜡烛包。婴儿也像大人一样,皮肤也会分泌出一些汗液等分泌物,如果不给他洗澡,这些分泌物就会附着在皮肤上,而且越积越多。而蜡烛包使婴儿完全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无法使皮肤与流动的空气接触,这就必然造成了婴儿的皮肤长期处于一种阴湿的环境,而这种环境正是适合病菌滋生的好环境,病菌的滋生使娇嫩的皮肤受到刺激和感染,于是就生出痱子。严重的还会造出腋窝等局部溃烂。我放松了儿子的蜡烛包,而且在他退下脐带以后就坚持给他洗澡,结果是儿子从来没有患痱子等皮肤感染一类的疾病,更很少感冒。朋友,记着:给婴儿洗澡是科学育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宝宝健康成长,必须这样做!如果经济条件特别优越的家庭,采用优质矿泉水给婴儿洗澡,那将是您最有意义的消费了!您若想进一步了解优质矿泉水洗澡对人体的好处,请参阅我的另一部拙作《水•生命•健康》。

我给儿子洗澡有个特别的做法,那就是将儿子放进浴盆先不给他洗澡,而是先和他玩一会。先是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身体,然后忽而挠挠他的脖子,忽而忽而挠挠他的腋窝,忽而挠挠他的肋骨,忽而挠挠他的脚心。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儿子的群体欲。

前面我已经说过,刚出生的婴儿虽然眼睛还看不清事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却有本能的天生的群体欲。及时满足婴儿的群体欲,对婴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欲有着促进食物营养补给,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而群体欲则有促进精神营养补给,保持精神健康的作用。所以,如果群体欲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精神上营养失调,思想就会出现异常,甚至精神变态。把刚出生的婴儿抱在怀中,让他吮吸母亲的乳头,这固然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食欲,同时也是通过皮肤与皮肤的接触来满足他的群体欲。可以说,喂母乳,是人类以及动物为了满足孩子群体欲的天赋智慧。日本的一些专家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孤儿院的孩子虽然睡在干净的床铺上,有营养调配适当的是食物,有足够他们摆弄的玩具,不能不说是理想的环境。但是,调查结果是,生活在这里的孩子比起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身心发育迟缓,身体抵抗力较弱,缺少天真烂漫的表情,死亡率也很高。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孩子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了,缺少与父母进行频繁的皮肤接触,接受温暖愉快的刺激机会。英国精神病医师波尔比博士说:“双职工的母亲如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赶快回到婴儿身边去,则会导致严重后果。”波尔比博士的这句话虽然有点过分了,但至少可以看出,母亲和孩子进行皮肤接触,对于补充精神营养是多么重要!

孩子在婴儿时代,若父母想方设法尽早满足孩子的群体欲,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使父母和孩子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建立精神上的团结的信念。精神上的团结信念的形成对未来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父亲给孩子洗澡是父亲满足孩子群体欲的最早、最好的方法,所以鲁迅先生也很重视这一点。鲁迅坚持亲自给儿子洗澡,还坚持不用未曾开过的水,更不愿意别人帮忙。

我的儿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善交际的少年,这与我在他婴儿时期就注意满足他的群体欲是分不开的。

……

本章结束语

实践已经证明,我开发儿子智力的作法是成功的。我所采用的开发儿子智力的方法是大众化的,是平民化的,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都是能够做到的。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的关键是注意科学的方法,关键是要注意有耐心和恒心,并不一定非得需要现代化设施,并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如果不注意科学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耐心和恒心,那么即使你有很多钱可以购买现代化设施,即使你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也不一定能够培养出聪明的孩子,生活中发生的这样的事情很多。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方面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后天开发孩子的智力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的智力还与遗传因素有关。有这样一种情况:你用心开发了孩子的智力,但发现自己的孩子还不如某某人的孩子聪明。如果你因此对开发孩子智力的作用产生怀疑,那就是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如果您不用心开发孩子的智力,那您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肯定会更低!同样,如果您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那您的孩子肯定会更聪明。

……

第六章

塑造儿子的健康人格

 

我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动机、兴趣、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一个人有了较高的智力因素,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也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的甚至做出严重危害社会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在动力、导向、调节、强化四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能够直接强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能帮助孩子确定学习的目标,引导孩子主动自觉地学习,孩子愿意学什么、学习的程度等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三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使孩子保持勇于进取的学习精神,并能使孩子及时果断地纠正错误,改变不适宜的心理状态等。四是,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耐心观察,持久注意及记忆,积极想象,独立思考等,都必须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作用才能完成,这种强化作用的突出表现就是恒心。

和智力因素一样,非智力因素也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它对智力因素有重要的促进或阻滞作用,是“潜在”智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及成材,否则即使智商高也难以成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并不是说它能提高一个人的智商,而是指它可使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等成语说的就是这种意思。非智力因素发育不良的孩子其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离开非智力因素而片面地强调智力因素,不仅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而且会埋下隐患,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是绝对平衡的,同样智力水平的人,其非智力因素不同时,其学习和成就是不一样的。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孩子,若他的非智力因素不良,就不可能取得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成就。总之,孩子是否成材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因而父亲的责任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智力,还必须注意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人的智力是由遗传和后天教育两个因素决定的,人格(非智力因素)与智力不同的是主要是由后天教育形成的。由于孩子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加之受到某些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孩子在某些时期出现某些人格(非智力因素)的偏差是正常的,关键的是要及时因势利导,及时提醒教育。在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我在塑造儿子的健康人格方面的一些做法。

 

第一次教训儿子

我第一次教训儿子是在儿子出生100多天的时候,用的是我老爸在我和儿子同样大的时候教育我的方法,虽然带有“暴力”的性质,但很奏效!

在伺候妻子坐月子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出伺候月子这个差事不容易,我觉得最不容易的就是给儿子洗尿布。所以当儿子满月以后,我准备了一个痰盂,对妻子说:“从现在开始,在你估计儿子可能撒尿的时候,让他撒在这里边,也可以减少一点我洗尿布的麻烦。”但是当妻子第一次端着儿子撒尿的时候,儿子就两腿乱蹬,大哭不止。妻子认为儿子没有尿,所以表示抗议。但是儿子不一会后又把尿布尿湿了。于是妻子又尝试第二次,第三次……结果是情形都和第一次一样。于是妻子无可奈何地对我说:“没办法,儿子这么小,还不懂事。”我也只能无可奈何了,因为随着儿子饭量的逐渐增大,儿子撒尿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所以我能所的事情就是逐渐相应地增加尿布的数量。尽管如此,一遇到阴雨天气,尿布无法及时晒干,就发生了尿布供需危机。经过妻子的努力,成功地度过了三次尿布危机。但在儿子刚过了“百日”不久,遇到了一次连阴天,当我看到只剩下三块干尿布的时候,感到非常着急。在情急之下突然想起了我妈妈给我讲的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我妈妈对我说的事情是我小的时候和现在的儿子的情形完全一样,遇到了一次连阴天,我爸爸很恼火,就端着我撒尿,于是我又是故伎重演,像我的儿子一样,一边两腿乱蹬,一边大哭,但是我爸爸没有理睬我,直到我撒了尿才罢休,从此以后我的毛病改了。想到这里,我决定用老爸在我和儿子同样大的时候教育我的方法教育儿子。当我估计儿子快撒尿的时候,我端着儿子撒尿,于是儿子又是故伎重演,于是我一边紧紧地抓住儿子的两条大腿,一边说:“小子,这是老子第一次教训你,不尿不行!”小子又顽抗了一会,终于向老子投降了。于是我对妻子说:“你估计他可能再撒尿的时候告诉我,我再训练他两次。”当我第二次端儿子撒尿的时候,小子既不乱蹬也不大哭,快快地撒了尿,于是我亲了一下儿子的脸蛋,夸奖道:“这才是听话的好儿子!”我又对妻子说:“下次你再试一次。”妻子又尝试了一次,儿子还是很乖。从此以后,当端他撒尿的时候,即使没有尿,也会撒几滴尿。妻子对此事深有感触,所以对我说:“看来儿子必须由你教育为主,他怕你,不怕我。”我对此事也深有感触,我的感触是从人性的角度考虑的,我爸爸教育我和我教育儿子的实践已经证明,人之初并非性本善!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不能把刚出生的小孩当作不懂事的玩具,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懂……教育孩子必须从他们出生那天起就开始!

……

本章结束语

——儿子的同学给儿子的毕业赠言

 

进入20065月以后,儿子的一些同学开始给他写毕业赠言了,我经过儿子批准,看了赠言,心里很高兴。现原文摘录两篇:

第一篇

你是同学们心中的“小可爱”,也是大家的“开心果”,所以有什么事我们都是先想到你。从相识到现在,你的cleverfriendly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又感觉你很“复古”,整天“之乎者也”,看来你对古文和历史很在行吧?

希望你永远都是这样的聪明、自信,做真实的自己,更不必在乎别人说什么。(哈,毕竟你就像麦兜一样可爱哦!)

你的笑声是昨日的痕迹,

带着一丝顽皮与不羁;

没有坏坏的脾气也带着一点点稚气,

却也偶尔听到你深深的叹息,

这就是一个独特的你,

于是我相信认识你就是一种美丽!

第二篇

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我们三·一班的欢笑,在我的印象里,你能够很详细地说出一些历史故事,真厉害!

永远不会忘记在元旦晚会上那个总是嘴中充满零食的你;

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在我成绩下滑时提出少上QQ的你;

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曾是同桌,曾一起拥有欢声笑语的日子。

谢谢你!

我看了儿子的同学给他的赠言之所以心里很高兴,那是因为我塑造儿子的健康人格的目的达到了,我15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比如说,儿子曾经偷上网吧,但是后来当他的同学的学习成绩下滑了的时候,他却劝告他的同学少上QQ,为此他的同学很感激他。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不仅对自己的孩子是重要的,而且还能对别的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当孩子长大了的时候,就会对更多的人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这就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重要意义。儿子的同学对他的评价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我把儿子的同学给他的毕业赠言作为本章的结束语。我还有个小想法,那就是当我这本书出版以后,我把这本书赠送给儿子的这两个同学,算是表达我对她们的歉意,因为我没有事先经过她们同意就将她们给我儿子的赠言搬进这本书里。

……

第八章

监督、指导儿子上学

 

199791日,我把儿子送进了学校,办好了入学手续,又把儿子送进了教室。我对儿子说:“从今天以后就是正式学生了,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团结同学。”儿子说:“爸爸,我知道了,你走吧,再见。”当我离开教室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在教育孩子的历史上,我从此以后已经由主角降为了配角了,以后的我仅以轻松的心态坚持监督、指导孩子儿子上学的原则就可以了。

 

向妻子进一步解释我的原则

199791日吃了晚饭以后,儿子找他的小朋友玩去了,我和妻子一起散步,我决定向妻子进一步解释我的原则,于是说:“在儿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你曾经说:‘咱们的孩子有一个你这样的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爸爸是他的一个幸运,你可以帮他做作业,辅导他学习,将来他肯定会有出息的。’我说:‘我不赞成你的想法。我绝不会帮孩子做作业。’你吃惊地问:‘为什么?那你与一个没有文化的父亲有什么区别?你真令我失望!’我说:‘教孩子学文化那是老师的职责,我认为父亲的责任只有四点:一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二是,让孩子健康成长;三是,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四是,监督、指导孩子上学。’前三点我已经努力做到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最后一点了,那就是监督、指导儿子上学。当儿子上学以后,教孩子学习那是老师的职责和优势,而不是爸爸的责任。我爸爸、妈妈的文化水平比我当时任何一位小学老师的水平都高得多,但在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从来就没有过问过我的学习,然而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突出,原因就是我自己愿意学习。相反,我弟弟脑子也很聪明,我爸爸从小学就开始辅导他学习,直到他初中毕业,但是学习成绩还是很一般。原因就是没有解决思想问题,我爸爸晚上在家里辅导他,但是他白天却在学校里玩。我弟弟上了高中以后,我又辅导他学习,他的成绩提高很快,到高二的时候已经是年级第三名。原因就是我不仅辅导他补上了以前没学好的功课,而且监督、指导他学好新功课。但我弟弟上了高三以后,我放松了对他的监督,所以他的学习成绩又迅速后退了。所以,孩子上学以后,家长的关键责任是加强对孩子的监督、指导。所以我确定了监督、指导儿子上学的这个原则。”妻子问:“那你怎样监督、指导儿子上学?”我说:“监督的方式就是不定期检查。我虽然不帮儿子做作业,但是我要不定期检查儿子的作业。不定期让他向我汇报某一天学习的全部内容。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督促他认真做作业,认真听老师讲课。他的老师都是师范学校毕业的,有能力教好学生。儿子的智力很好,只要平日认真做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一定差不了。我所说的指导可以分为全局性指导和局部性指导。所谓全局性指导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当他学习一门新课程的时候,我根据我的经验向他介绍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让他少走些弯路。其二,通过思想工作让儿子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让儿子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所谓局部性指导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对他没有理解透彻的一些局部问题进行辅导。其二,纠正他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妻子说:“以前的实践证明,你前三点做得很好,但愿这第四点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在抓孩子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自己的水平比老师的水平高,所以对孩子的学习过分干涉。我虽然教过中学、大学,但是如果让我教小学,那我不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同样,即使您是硕士、博士,但是您在教孩子学习方面也一定不如小学老师,您必须承认这个现实。即使您能较好地解释孩子的问题,也不能帮孩子做作业。因为这样做不仅浪费了您的一些时间,而且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对您的依赖心理。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明确告诉您的孩子:“有问题明天去问老师,如果老师给你讲了还不很明白,那就再问我。”我认为,如果说世界上存在着很多愚蠢的事情的话,那么帮孩子做作业一定是其中的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在这里说一个特殊情况。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的智力可能因为遗传等原因差一些,所以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是这种特殊情况,那么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妨帮他一把。但是心里要确定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要再在学习上过分难为您的孩子,而应该考虑将来让他上技校,好好地学一技之长。上大学不是唯一的人生之路,有一技之长照样能为社会做贡献,照样生活得很美好。

……

本章结束语

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所以既需要借鉴前人的成果和外国的成功经验,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的近9年的实践证明,我的监督、指导儿子上学的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如果我的作法能给您带来一点或者几点有益的启发,我将感到非常荣幸。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很“理想”而愁眉不展,而唉声叹气,而怒火万丈,而悲观绝望,等等等,这些都是杞人忧天的心态!只要您在孩子的学前时期尽心尽力地挖掘了孩子的智力潜力,只要您在孩子的小学时期力所能及地监督、指导了孩子,只要您塑造了孩子的健康人格,那么在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即使您没有能力监督、指导孩子上学了,那您也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了,那您就问心无愧了,那您潇洒地坚信一句话就行了,那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后记

我在这部回忆录中是站在父亲的角度谈科学教育孩子的体会,但无意否定母爱的重要,母爱和父爱都是神圣的,只是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有山有水才是美好的家园。父爱和母爱又像马车的两个轮子,如果两个轮子的转速不一样,马车就不会平稳地运行。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大方向必须保持步调统一,否则就会给孩子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另外还要注意,理解是代沟的桥梁。一方面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孩子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不能用老的眼光看现在的孩子。另一方面孩子更要理解父母,你必须明白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只要做到了相互理解,家庭的马车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平安地运行。我在这里真诚地祝愿每一个家庭都幸福平安!祝愿您培养出的孩子是幸福家庭的一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继续浏览该书CIP数据
本页关键词: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家庭教育 智力开发 科学育儿 早期教育 优生优育 亲子教育 素质教育 非智力因素 人性论 人性观 人性问题 人性本质 姚有为的人性公式 儿童心理学 性教育 胎教 孕妇饮食 孕妇药物禁忌 儿童大脑发育 右脑开发 语言开发 形象思维开发 幼儿爬行的好处 运动与智力